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猕猴眼屈光间质及实用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提高猕猴白内障作为人类白内障理想的天然动物模型的实用性。在手术显微镜下采用微测量技术对46只猕猴眼进行屈光间质及其它实用参数研究并与人的有关参数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猕猴眼晶体厚度、晶体赤道部水平径、晶体赤道部垂直径、角膜水平径、角膜垂直径分别为4.25±0.33mm、9.79±0.56mm、9.53±0.53mm、11.32±0.37mm、10.86±0.46mm。这些参数与人的参数几乎完全相同,其他参数也与人的相应参数非常接近。由此,可为建立白内障的动物模型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咸宁市咸安区6~12岁儿童眼球屈光状态及眼生物参数进行初步研究,为咸宁市儿童视力低下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性意见。方法 对咸宁市咸安区的10 969名6~12岁儿童进行眼健康筛查,并建立屈光发育档案,检查裸眼视力、扩瞳前屈光度、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角膜曲率。比较不同性别和年龄儿童的屈光状态及眼生物参数差异。结果 咸宁市咸安区6~12岁儿童筛查性近视的检出率分别为10.3%、13.3%、17.0%、22.7%、28.1%、35.7%、45.6%,总体检出率为24.8%。随着年龄的增长,眼轴长度由(22.85±0.73)mm增至(23.78±0.98)mm,前房深度由(3.51±0.22)mm增至(3.70±0.26)mm,扩瞳前屈光度由(+0.22±0.78)D增至(-0.86±1.54)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角膜曲率由(43.03±1.41)D降至(42.95±1.4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屈光状态儿童的眼轴长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屈光状态儿童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咸安区...  相似文献   

4.
5.
眼屈光要素对青少年屈光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对青少年及儿童眼球的屈光要素 (角膜曲率、眼轴、前房深度、晶体厚度 )的测定 ,了解其对青少年屈光度的影响。方法 :以 3~ 19岁作为研究对象用散瞳验光、A超测量仪及角膜曲率计检测出 395例远视、近视屈光程度和屈光各要素的测量值进行分析。结果 :12岁前远视 2 74眼 (6 4 .0 % ) ;角膜水平径线的总平均值为 (4 2 .80± 1.5 0 )D,垂直径线总平均值为 (4 3.75± 1.6 7) D,顺规性散光 4 33眼 (91.2 % ) ,逆规性散光 1眼 (0 .2 % ) ,斜散光 4 1眼 (8.6 % )。近视程度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 ,远视程度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 ,前房深度、晶体厚度与度数无明显相关。中低度近视、远视与平均眼轴长度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高度近视、远视与平均眼轴长度差异有极显著性 (P<0 .0 1)。结论 :儿童青少年屈光变化是由远视到正视 ,再由正视转变为近视 ,在屈光程度上起主要作用的屈光要素是眼轴和角膜曲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学龄期儿童近视屈光度变化过程中眼生物学参数的变化趋势,为研究近视的发病机制和防控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1—12月北京市垂杨柳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学龄期近视儿童182例(326眼),其中144例患儿为双眼近视,38例患儿为单眼近视,对所有患儿进行散瞳验光,按照屈光度分为四组:A组(<-1.00D)计7...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测量近视眼的角膜屈光力、眼轴和角膜中央厚度 ,分析角膜屈光力、眼轴和角膜中央厚度与近视程度的关系。方法 :在进行PRK治疗的患者中 ,根据屈光度将 2 78例 (538只眼 )患者分成低、中、高和超高度四组 ,应用角膜地形图仪测定角膜屈光力 ,A型超声波测定眼轴及角膜中央厚度 ,数据用Exce 197软件计算处理。结果 :垂直径角膜屈光力 (4 4 0 1± 1 54D)明显大于水平径角膜屈光力 (4 3 10± 1 4 0D) ,P <0 .0 1。 (角膜总屈光力与屈光度的大小无关 ) ;角膜中央厚度与屈光度的大小无关 ,各屈光度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眼轴随屈光度的增大而延长 ,差异非常显著。结论 :在近视眼中 ,眼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度数越高 ,眼轴越长 ,而角膜屈光力不起作用或作用甚微。角膜中央厚度与近视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8.
孔庆慧  周旌  郭疆  张蕊石  窦晓燕 《广东医学》2016,(14):2107-2109
目的:比较分析长期佩戴硅水凝胶角膜接触镜( SCL)及佩戴框架眼镜( SP)患者的角膜以及眼屈光度、眼轴之间的差别。方法选取某中学16~18岁中学生45例(89眼)进行临床随机试验,其中1例为屈光参差,其余均为双眼中度近视。随机分为两组,SCL组及佩戴SP组,分别于重新配镜后1、6、12、24个月分析观察眼角膜内皮形态,同时记录其眼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变化情况。结果两组之间长期佩戴均未发现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减低,SP组及SCL组患者屈光度及眼轴显著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佩戴SCL会对角膜上皮形态产生一定的影响,不能有效控制眼轴增长,对中学生近视防控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儿童的眼轴长度(AL)、角膜屈光力(K)及散光等屈光因子及其总散光与屈光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光学生物测量仪(IOL-Master)获得295例(590眼)平均年龄为8.43(4~14)岁儿童的AL及K值,屈光不正的度数在睫状肌麻痹后由客观检影得到.所有眼根据等效球镜度(SE)被分为高度近视、中度近视、低度近视、正视、低度远视、中度远视及高度远视7组.比较各组AL、角膜参数的差别,分别分析SE和AL与K、角膜散光和总散光的关系.结果 ①不同屈光状态组中,高度近视组AL最长,高度远视组AL最短,各组的A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高度和中度近视组的K值最大,虽然这两组间K值无明显差异,但与其他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远视组的K值最小,除与高度远视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比其他各组都小(P<0.05).③SE与K值呈负相关(r=-0.242,P<0.001),与角膜散光呈正相关(r=0.131,P=0.001),与总散光无相关性;AL与角膜散光呈负相关(r=-0.218,P<0.001),与K值及总散光无相关性.④用多元直线回归将AL、K及年龄作为自变量,SE作为因变量构造回归模型,得到的方程为:SE(D)=94.302-2.353×AL-0.948×K-0.169×Age.结论 角膜K值越大,眼轴长度越长,眼球的屈光状态越偏向于近视;但高度远视者的角膜K值变大,说明其角膜试图代偿其眼轴长度过短造成的远视成分,以使整个眼球朝正视化的方向发展.总体来说,随着近视程度的增高,近视者的角膜变陡,随着远视度数的增长,远视者的角膜变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度及超高度近视眼近视度、散光度与眼轴长及角膜屈光力的关系。方法 精确测量74例高度及超高度近视眼患者(148只眼)的角膜屈光力、眼轴及屈光度,用国际通用SPSS软件处理所得数据,进行相关检验。结果 近视度和散光度与眼轴长呈正相关;最大角膜屈光力与近视度呈正相关,与散光度亦呈正相关。结论 眼轴与角膜屈光力是影响高度及超高茺近视眼近视度的两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近视眼屈光度与角膜中央厚度、眼压及角膜曲率的关系。方法 分别测量665例(1250只眼)患者的角膜中央厚度、非接触眼压、角膜地形图、检影验光,按等效球镜原则将665例(1250只眼)分为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对其屈光度与角膜中央厚度、眼压、角膜曲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高度近视组与中、低度近视组的角膜中央厚度有统计学差异,3组之间的眼压及水平径角膜屈光力K1值无统计学差异,低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的垂直径角膜屈光力K2值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角膜厚度随屈光度的增高而变薄,眼压与屈光度之间无相关性,散光是近视发展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恒河猴和树鼩角膜内皮细胞的特点和差异。方法:利用非接触式自动角膜内皮细胞仪SP3000P分别对6只恒河猴(12眼)和20只树鼩(40眼)进行角膜内皮细胞测量,并获得角膜的8个相关参数:中央角膜厚度(CCT)、最小细胞面积(Smin)、最大细胞面积(Smax)、平均细胞面积(Savg)、细胞面积标准差(SSD)、细胞面积变异系数(CV)、细胞密度(CD)和六边形细胞百分比(HG),并结合文献与人眼的相关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SP3000P角膜内皮细胞仪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恒河猴和树鼩角膜内皮的图像采集和参数的检查,耗时无显著性差异。恒河猴和树鼩CCT分别为(449.2±12.8)μm和(262.4±24.6)μm; Smin分别为(120.4±26.3) S/μm2和(153.2±42.9) S/μm2; Smax分别为(705.0±130.8) S/μm2和(468.7±109.3) S/μm2; Savg分别为(351.1±26.1)和(295.4±18.9)S/μm2; SSD分别为(113.1±27.4)和(75.9±27.3)S/μm2; CV分别为(31.9±6.0)和(25.3±8.3); CD分别为(2874.2±203.8)p/cell﹒mm-2和(3399.3±224.7)p/cell﹒mm-2; HG%分别为(58.6±9.1)和(94.0±9.7)。二者的上述参数差异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树鼩角膜厚度比恒河猴小,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也较恒河猴小,但是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边形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恒河猴。恒河猴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和六边形细胞比例与人眼高度相似,但内皮细胞密度低于人眼;树鼩角膜厚度为恒河猴的60%、人眼的50%,但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平均细胞面积更接近于10~20岁人眼。结论:恒河猴和树鼩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和各项参数均有显著差异,各自与人眼角膜内皮细胞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点,恒河猴和树鼩均是研究人类角膜内皮疾病可以选择的合适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13.
翟英  安建斌  郭秀瑾  陈金桂  吴玉潭 《医学争鸣》2009,30(11):1034-1036
目的:探讨近视患者屈光度及性别与角膜中央厚度、角膜曲率和眼压的关系.方法:测量1108例(2189只眼)近视患者的角膜中央厚度(CCT)、水平角膜曲率(k1)、垂直角膜曲率(k2)及眼压(IOP)等数据,依据屈光度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三组,依据性别分为男女两组,分别作统计学处理.结果:轻度近视组CCT为(541±36)μm,高于中度组(535±32)μm和重度组(535±40)μm,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近视组k1为(43.1±1.5)D,k2为(44.4±1.6)D,分别高于轻、中度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近视组IOP为(16.5±3.1)mmHg(1mmHg=0.133kPa),高于重度组的(16.0±3.0)mmHg,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CCT为(539±37)μm,高于女性的(534±32)μm,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k1为(42.7±1.5)D,k2为(43.8±1.6)D,分别低于女性的k1(43.3±1.4)D和k2(44.5±1.5)D,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间IOP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不同性别及不同近视屈光度患者的CCT、k1、k2及IOP存在差异,临床术者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了解断奶后Zmu-1:DHP和DHP两个品系豚鼠屈光状态和眼球径的发展规律。方法 首先进行3周龄两品系豚鼠屈光检测,然后选择Zmu-1:DHP品系豚鼠12只,DHP品系8只,按品系分成两组。在4-12周龄,每隔一周检测屈光度、眼轴长和角膜曲率等参数。结果 3周龄,327只Zmu-1:DHP品系豚鼠,屈光度为-5.19?.92 D,近视率达85.1%;而117只DHP品系豚鼠屈光度为2.13?.40 D,近视率仅为22.6%。4-12周龄,Zmu-1:DHP品系豚鼠近视不断加深,屈光参差>1.5D;DHP品系豚鼠屈光发育稳定。T-检验,Zmu-1:DHP品系豚鼠眼轴长度、玻璃体腔深度显著高于DHP品系,视力低于DHP品系。多因素方差分析,Zmu-1:DHP品系豚鼠散光随时间变化显著(P<0.01),而DHP品系不显著(P=0.07)。相关性分析,Zmu-1:DHP品系豚鼠屈光状态与眼轴长相关系数为-0.79(P<0.01)、与玻璃体腔深度相关系数为-0.75(P<0.01);而DHP品系相应相关系数为-0.19(P=0.09)和-0.34(P<0.01)。结论 Zmu-1:DHP品系豚鼠近视高发,正视化过程难以完成,其近视与眼轴长度和玻璃体腔深度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昆明地区人工饲养恒河猴与食蟹猴种群的繁殖规律及繁殖性能,为恒河猴和食蟹猴繁育基地建设、生殖生物学研究及生物资源的保护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对昆明某规模化实验猕猴饲养基地饲养的150只恒河猴繁殖群(20只雄猴,130只雌猴)和900只食蟹猴繁殖群(120只雄猴,780只雌猴)全年12个月的繁殖规律及繁殖性能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结果昆明地区恒河猴种群产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而食蟹猴种群产仔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恒河猴种群的妊娠率、繁殖率、仔猴成活率分别是76.15%、69.23%和90.70%;食蟹猴种群的妊娠率、繁殖率、仔猴成活率分别是78.98%、74.87%和94.81%;恒河猴的月经周期和妊娠期分别是(28.80±2.33)d和(165.87±7.52)d;食蟹猴的月经周期和妊娠期分别是(29.35±3.05)d和(157.93±5.42)d;恒河猴仔猴平均出生体重和幼猴平均断奶体重分别是(425.00±100.50)g和(1491.67±172.35)g;食蟹猴仔猴平均出生体重和幼猴平均断奶体重分别是(314.33±61.18)g和(1013.50±115.50)g。结论明确了昆明地区恒河猴和食蟹猴种群的繁殖规律,详实地报道了恒河猴和食蟹猴种群繁殖性能参考值,为昆明地区恒河猴和食蟹猴的繁殖及开展实验猴生殖生物学的科研活动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经前期综合征(PMS)肝气逆证猕猴模型及其用药、复健后血清与尿中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变化。方法:运用情志刺激结合挤压造模的方法制备PMS肝气逆证猕猴模型,并用毛细管电泳法对造模组、造模给药组、复健组猕猴血、尿中NE进行检测。结果:在经前期,造模组NE含量升高,造模给药组、复健组较造模组NE含量降低,造模给药前后猕猴宏观表现有很大变化。结论:猕猴造模前后NE含量有显著性差异,经前平颗粒对NE有调节作用,PMS肝气逆证宏观表现与NE的含量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研究恒河猴幼猴出生后12个月的生长发育变化特征及神经行为学特征,建立生长发育参数背景参考数据。方法 选取单笼条件下出生的、遗传背景清晰、出生天数明确的18只(雄性11只,雌性7只)恒河猴幼猴,于出生后第1天至360天每月进行体重、身高、头围、胸围、前肢长、后肢长、冠臀长,尾长及肛门生殖器距离等生长发育指标的测量,出生后第28、175和360天进行血液学、血液生化学和淋巴细胞亚群分析检测,出生后第208天进行手指迷路测试。结果 体重呈线性增长,性别间无显著差异(P > 0.05);形态发育指标中除肛门生殖器距离雄性显著大于雌性外(P < 0.01),其余指标在各检测点性别间均无显著差异(P > 0.05);血液学各指标性别间无显著差异(P > 0.05),出生后第175和360天的RBC和HGB显著高于第28天(P < 0.05);与出生后第28天相比,血液生化学中TP和BUN水平在出生后第175和360天均显著升高(P < 0.01),ALP虽表现为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 > 0.05);与出生后第28天相比,淋巴细胞亚群中CD4+及CD4+/CD8+比值在出生后第175和360天均显著降低(P < 0.01),而CD8+比例显著升高(P < 0.01);手指迷路测试中,学习期幼猴完成任务2所需测试次数显著多于其他任务,且雌性显著少于雄性(P < 0.05),其余任务性别间无显著差异(P > 0.05);记忆期连续2天随机测试雌性幼猴的正确率均显著高于雄性幼猴(P < 0.05)。结论 体重及形态发育指标与出生天数呈线性增长,血液学、血液生化学和淋巴细胞亚群指标中RBC、HGB、LYMPH、TP、BUN、ALP、CD4+、CD8+及CD4+/CD8+等出现了与幼猴器官系统生长发育相关的改变,在药物评价中应重点关注,手指迷路测试提示雌性幼猴逆转学习能力及长期记忆优于雄性幼猴。本研究建立了恒河猴幼猴出生后12个月生长发育参数的背景数据及神经行为学特征,为恒河猴生殖发育毒性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及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8.
猴主动脉内皮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讨猕猴主动脉各部内皮细胞的表面形态。研究背景有关人和动物主动脉内皮形态学已有不少报道,但结果差异较大。为了对主动脉各部内皮形态学有一个更正确的认识,特进行了此研究。处理方法本研究应用9只(三个年龄组)健康雄性猕猴,麻醉后,其心脏和血管先用37℃生理盐水冲洗,再在生理压下灌注固定,取出主动脉,按扫描电镜常规处理,S—450电镜观察。结果主动脉升部和降部内皮细胞呈梭形,极性明显,而主动脉弓部内皮细胞呈卵圆形或多边形,有丰富的微绒毛。在主动脉降部的内表面还看到一些纵行的深沟,横行或斜行的片状物和内皮细胞形成的桥样结构。桥下嵌有血细胞。结论主动脉各部内皮细胞形态不同,在主动脉降部由于内皮细胞形成深沟,板块状物和桥样结构,使内皮表面变得粗糙,这将对血流产生不利的影响,可能与某些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猴免疫缺陷病毒SIVmac239毒株经静脉及直肠途径感染中国恒河猴后的生物学特性和症状表现,并比较由感染途径不同导致的差异,为该模型系统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SIVmac239毒株经静脉感染19只中国恒河猴,经直肠感染6只中国恒河猴,观察至感染后232或168d,比较其抗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特异性抗体滴度、CD4 T细胞数量、血浆病毒载量、淋巴结病理改变以及临床表现的变化。结果所有猴均出现SIV抗体阳转。在静脉感染猴,感染后10d检测到SIV特异的IgM,而直肠感染猴始终未能检测到。在感染后168d,静脉感染猴的SIV特异性IgG的平均水平较直肠感染猴高10倍。在观察期内,直肠感染组的CD4 T细胞数下降不如静脉感染组显著。所有猴的血浆SIV载量均在感染后10~14d达到高峰(107拷贝/ml左右),约2个月后降至平台期(103~106拷贝/ml)。2只静脉感染猴及1只直肠感染猴在感染后150~210d死于猴免疫缺陷综合征,呈快速进展型改变。结论SIVmac239毒株静脉及直肠感染接种中国恒河猴,均可建立慢性的SIV感染,其特征与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后的改变相似,均可以作为良好的研究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动物模型,尤其有助于预防性或治疗性AIDS疫苗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