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海洛因依赖与5-羟色胺受体基因多态性关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海洛因依赖与 5- 羟色胺 1B受体基因、5 -羟色胺 2A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及两基因多态的相互作用。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分析技术,检测202名海洛因依赖患者和 186名正常对照 5- HTR1B和 5- HTR2A的基因型。结果 海洛因依赖组 5- HTR1B基因G681C位点G/G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6. 7% vs18. 3%, 2 =3. 95, P=0. 047,OR=1. 63);当5- HTR1B为C/C基因型时, 5 HTR2A基因多态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 (χ2 =7. 27, P=0. 026),病例组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39. 13% vs14. 58%, 2 =7. 27, P=0. 026,OR=3. 77; 58. 70% vs42. 71%, 2 =4. 80,P=0. 028,OR=1. 91),A等位基因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1. 30% vs57. 29%,OR=0. 52 )。结论 5 -HTR1B基因G/G基因型可能是海洛因依赖的危险因子, 5 -HTR1B和 5- HTR2A相互作用,在 5 -HTR1B为C/C型的人群中, 5- HTR2A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可能是海洛因依赖的危险因子,A等位基因可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对氧磷酯酶 1(PON1) 191位谷氨酰胺 (Gln) /精氨酸 (Arg) (Q191R)多态性与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 (T2 D+EH)、2型糖尿病 (T2 D)、原发性高血压 (EH)及正常对照者的相关情况 ,并探讨 T2 D+EH的可能发生机制。 方法  (1)从 82例 T2 D+EH患者、10 5例 T2 D患者、90例 EH患者及5 8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白细胞中提取基因组 DNA,以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目的片段 ,PCR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 AL -WI酶切 ,酶切产物以 2 %琼脂糖凝胶电泳确定基因型。 (2 )分光光度法检测所有对象血清 PON活性。放射免疫法检测患者空腹及餐后 2 h血清免疫反应性胰岛素、C肽水平。 结果 (1) T2 D+EH组 QQ基因型和 Q等位基因频率高于 T2 D组(χ2 =3.84 ,P=0 .0 5 ,χ2 =7.2 7,P<0 .0 1) ,T2 D组、EH组、正常对照组三组之间 Q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显著性 (χ2 =0 .0 4 1,P>0 .0 5 ,χ2 =0 .0 82 ,P>0 .0 5 ,χ2 =0 .2 2 3,P>0 .0 5 )。(2 )不同等位基因和基因型血清 PON活性存在显著性差异 ;方差分析表明 Q等位基因携带者的血清 PON活性低于 R等位基因携带者 (F=6 .78,P<0 .0 1) ,PON活性增高基因型顺序 QQ相似文献   

3.
1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目的 观察 1型血管紧张素 受体 (AT1 R)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脑梗死 (CI)和原发性高血压(HTN)的关系 ,并探讨 CI的发病机制。2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酶解、电泳分型的方法 ,分析了196例中国人 AT1 R基因中 3′- UTR的 116 6 C变异的多态性分布情况。3结果  CI组中 116 6 A/ 116 6 A,116 6 A/116 6 C,116 6 C/ 116 6 C基因型频率为 0 .5 32 3,0 .30 6 5 ,0 .16 13;HTN组中分别为 0 .5 45 5 ,0 .40 0 0 ,0 .0 5 45 ;对照组中分别为 0 .75 95 ,0 .2 15 2 ,0 .0 2 5 3.CI组基因型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 =11.3992 ,P<0 .0 1) ,HTN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意义 (χ2 =6 .75 93,P<0 .0 5 )。CI组 116 6 C突变频率为 0 .3145 ,HTN组为 0 .2 5 45 ,对照组为 0 .132 9,CI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 =13.6 797,P<0 .0 1) ,HTN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 =6 .42 18,P<0 .0 5 )。女性病人 CI组 116 6 C等位基因频率为 0 .3333,HTN组为 0 .3333,对照组为 0 .10 2 6 ,CI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 =11.5 433,P<0 .0 1) ,HTN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 =11.16 6 8,P<0 .0 1)。4结论  AT1 R基因的多态性可能参与 CI发病 ,尤其是女性病人 CI的发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皮细胞型一氧化氮合酶 (eNOS)基因第 7外显子 894位点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并高血压的相关性。②方法 随机选择单纯 2型糖尿病病人 (2DM组 )、单纯糖尿病肾病病人 (DN组 )和糖尿病肾病并高血压病人 (DN +HP组 )为研究对象 ,应用PCR技术扩增目的片段 ,PCR产物以限制性内切酶BanⅡ进行酶切 ,2 0g/L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各组间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 ,危险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③结果 DN病人组T等位基因和TG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单纯 2DM组 (χ2 =8.32~ 1 0 .2 3,P <0 .0 5 ) ,DN +HP组T等位基因及TG基因型频率与DN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χ2 =0 .4 4、0 .6 1 ,P >0 .0 5 )。Lo gistic回归分析表明 ,体质量指数、HbA1c、TC、TG、eNOS基因第 7外显子 894G→T点突变是DN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④结论 eNOS基因第 7外显子 894G→T点突变与糖尿病肾病并高血压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EXT2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及其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均来自于上海地区,其中糖尿病患者共286例,正常人300例.RFLP法检测基因位点rs3740878, rs11037909 和 rs1113132的多态性.Hardy-Weinberg平衡法检测基因型的频率,同时对糖尿病组和正常组的代谢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对于rs3740878 位点:2型糖尿病组A等位基因和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71%,53.5%,显著高于正常组(65.3%, 47.3%,P<0.01或P<0.05),A等位基因携带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G等位基因携带者的1.30倍(OR=1.30, 95% CI:1.017-1.665,P=0.036),AA基因型患糖尿病的风险是GG基因型的1.68倍(OR=1.68, 95% CI:1.022-2.773, χ2=4.233,P=0.04);同样对于位点rs11037909:2型糖尿病组TT基因型的频率为56.70%显著高于正常组46.3%(χ2=18.262, P<0.000 1),2型糖尿病组T基因的频率74.7%显著高于正常组65.7%(χ2=20.467, P<0.000 1).杂合体CT基因型和纯合体TT基因型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分别是CC基因型的1.9倍(OR=1.9, 95%CI:1.063-3.405, χ2=4.776, P=0.029)和 2.497倍(OR=2.497, 95%CI:1.419-4.369, χ2=10.482, P=0.001).但是并没有发现这两个基因位点多态性与代谢指标之间有相关性,同样对于rs1113132位点来说,基因型与等位基因的分布在正常组和糖尿病组并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基因EXT2两个多态性位点(rs3740878) 和(rs11037909)中的等位基因A和T与中国南方人的2型糖尿病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位点rs1113132的多态性可能与中国南方人的2型糖尿病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明确终末糖化产物受体基因 (RAGE)的Gly82Ser多态、对氧磷酶基因 (PON1)的Gln191Arg多态及Leu5 4Met多态、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 (eNOS)的Glu2 98Asp多态以及醛糖还原酶基因 (ALR2 ) 5′端上游的二核苷酸 (CA)n串联重复序列多态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 RFLP及放射自显影技术对 83名健康人和 2 11例糖尿病患者的上述多态进行病例对照 关联研究。结果 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eNOS基因Glu2 98Asp多态、PON1基因Leu5 4Met多态以及RAGE基因Gly82Ser多态均不相关 (P >0 .0 5 ) ;②PON1基因Gln191Arg多态的B等位基因频率及BB基因型频率随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进展呈降低趋势(趋势分析 ,P =0 .196 ) ,等位基因频率在伴 /不伴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4 6 ) ,进一步分析显示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③ALR2基因 5′上游 (CA)n二核苷酸串联重复序列多态的Z +6等位基因频率在不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中较伴有周围神经病变组中高 ,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38)。④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为应变量 ,各基因多态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后显示 ,各个基因多态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均无独立相关。结论 上述基因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中不起  相似文献   

7.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易感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研究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并探讨VDR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RFLP),比较正常中国汉族人群和2型糖尿病患者之间VDR基因多态性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差异.结果 VDR基因FokI酶切位点各基因型在2型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9.993,P=0.007).两组间等位基因频率总体分布差异有显著性(χ^2=7.698,P=0.006).DM组等位基因f和基因型ff频率明显高于N组,等位基因f与2型糖尿病呈明显正关联(RR=3.9,P<0.05).结论中国汉族人群中VDR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相关联,等位基因f是2型糖尿病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海洛因依赖与5-羟色胺1B受体基因、5-羟色胺2A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及两基因多态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202名海洛因依赖患者和186名正常对照5-HTR1B和5-HTR2A的基因型. 结果海洛因依赖组5-HTR1B基因G681C位点G/G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6.7% vs 18.3%,2 =3.95,P=0.047,OR=1.63);当5-HTR1B为C/C基因型时,5-HTR2A基因多态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χ2=7.27, P=0.026),病例组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9.13% vs 14.58%,2=7.27,P=0.026,OR=3.77;58.70% vs 42.71%,2=4.80,P=0.028,OR=1.91),A等位基因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1.30% vs 57.29%,OR=0.52).结论 5-HTR1B基因G/G基因型可能是海洛因依赖的危险因子,5-HTR1B和5-HTR2A相互作用,在5-HTR1B为C/C型的人群中,5-HTR2A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可能是海洛因依赖的危险因子,A等位基因可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基因VNTR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①目的 探讨GPⅠb基因VNTR多态性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在中国青岛地区汉族人群中的分布规律 ,并深入研究这种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②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 ,选择 10 5例经脑CT或MRI确诊的脑梗死病人作为脑梗死组 ,10 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 ,用PCR法对全部受试者进行GPⅠb基因VNTR多态性检测。③结果 脑梗死组B等位基因频率和BC基因型频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χ2 =5 .16 2、4 .386 ,P <0 .0 5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等位基因与脑梗死有相关性 (OR =5 .10 ,P =0 .0 4 6 ,95 %CI为 0 .96~ 2 7.15 )。④结论 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基因VNTR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相关性 ,B等位基因和BC基因型可能是脑梗死的致病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AI-1基因4G/5G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2DM)肾病(DN)的相关性,寻找DM的致病基因。方法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PCR扩增技术检测39例正常人(对照组)和63例2DM病人PAI-1基因4G/5G多态性。结果 DN组PAI-1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χ2=12.186、7.446,P<0.05),DM组PAI-1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2χ=24.127、7.312,P<0.05);DN组、DM组4G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χ2=6.280,P<0.05)。DN组4G/4G、4G/5G、5G/5G基因型病人尿微量清蛋白排泄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F=4.922,P<0.05)。结论 4G等位基因存在时,DM的发病风险明显增高,4G等位基因是病人出现清蛋白尿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克隆与分析小鼠不同剪切的Lims基因.方法:应用巢式RT-PCR,以小鼠cDNA为模板,扩增Lims基因不同剪切子,构入PinPointTM Xa-1T质粒,测序鉴定.结果:测序表明克隆了新的Lims基因变异剪切体Lims E,该变异剪切体编码区为1 164 bp.编码387个氨基酸.结论: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显示,成功地克隆了一新的小鼠Liras基因剪切子Lims E,为进一步研究Lims基因在细胞发育中的功能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哺乳动物性别决定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哺乳动物性别决定基因的作用与功能。方法查阅本领域国内外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SRY、SOX9、WT1、SF1、AMH及DAX1等基因都参与哺乳动物性别决定。结论性别决定基因的研究对性分化与发育异常等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沙眼衣原体ompA基因克隆及其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克隆D型沙眼衣原体(Ct)ompA基因,构建真核表达重组质粒,转染真核细胞,为核酸疫苗的研制作准备.方法用PCR技术从D型Ct基因组DNA中扩增ompA基因片段,重组入pUCm-T克隆载体.将pUCm-T/ompA中的ompA外源基因片段经酶切、连接等反应,亚克隆入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进行序列分析和酶切鉴定后,运用脂质体将重组体pcDNA3.1/ompA转染HeLa细胞,免疫组化法观察目的的基因的表达.结果从D型Ct基因组DNA中扩增出特异的ompA基因片段;序列测定证实与GenBank登陆的D型Ct一致;重组质粒pcDNA3.1/ompA在HeLa中获得表达.结论Ct ompA基因能够在体外真核细胞表达,为进一步研究Ct致病机制及DNA疫苗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人B7-1/Sart3融合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构建人共刺激分子CD80(B7-1)、T细胞识别的鳞状细胞癌抗原3(Sart3)融合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并分别在原核和人成纤维细胞中表达。方法:采用RT-PCR技术,从人胎盘组织抽提的总RNA中克隆Sart3基因的部分cDNA序列(第1~1281bp).此段序列包括已报道的能诱导HLA限制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抗原表位。然后将不含终止密码子的B7-1 cDNA和Sart3 cDNA共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测定核苷酸序列确定重组成功后,分别转染大肠杆菌和人成纤维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和Western blot检测B7和Sart3的表达。结果:构建人B7、Sart3融合基因真核表达载体B7sart3/pEGFPN。测序结果与GenBank的B7、Sart3相应序列(NM_005191、NM_014706)一致.阅读框无改变。流式细胞仪测定发现在转染的人成纤维细胞表面有明显的荧光增强.免疫印迹发现融合蛋白可以与抗B7抗体反应,融合蛋白分子量与B7-Sart3-EGFP的预测分子量相当。结论: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B7Sart3/pEGFPN,并在人成纤维细胞中表达。为下一步研究将SART3蛋白作为肿瘤疫苗应用于骨肉瘤的生物治疗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以pS189、pSV_2gpt、pMCi5为材料,构建了以EB病毒为基础,以酪氨酸tRNA琥珀突变校正基因SupF为靶基因,以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基因Eco gpt为选择标记基因的穿梭质粒pZH32。pZH32长9.4kb,克服了以SV40为基础的穿梭质粒自发突变率高以及宿主范围局限的缺点。SupF基因遗传背景清楚,长度126bp,便于进行序列分析。gpt基因使转化克隆的筛选更加方便。有利于建立一种化学诱变剂的分子检测系统,研究基因突变的类型和突变机制。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以GFP(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为报告基因,pl6基因为目的基因,将pl6基因分别插入GFP基因的上游和下游,构建成GFP-pl6融合基因表达载体pCpl6G和pCGp16,并通过酶切、电泳技术对重组体进行了鉴定。该表达载体的构建成功为开展pl6转基因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特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Rh(-)献血者RhD基因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PCR--SSP技术检测郑州市128例Rh(-)献血者的RhD基因结构,用氯仿/三氯甲烷法放散检测D^u检测,结果:RhD基因多态性存在3种基本形式,其中外显子完整存在32例(25.00%),全部为D^u型,完全缺失85例(66.41%),部分缺失11例(8.59%),其中2例为D^u型。结论:RhD基因的丰富多态性对于确保输血安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将构建一种能在肿瘤组织中进行肿瘤行异性表达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增强肿瘤基因治疗的靶向性。方法:PCR法获得HER2基因的启动子片段并将其克隆至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中,再将突变型绿色荧光蛋白(mtGFP)基因克隆至该启动子下游。结果:质粒P^LHSN经EcoR I和BamH I酶切后可切出510bp和5.8kb两条片段;质粒P^LHGSN经BamH I酶切可切出520bp和6.7kb两条片段。结论:成功构建了携带HER2基因启动子和mtGFP报告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bax、fas和p16在胃粘膜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和轻、中、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胃粘膜上皮细胞中bax、fas(促凋亡基因)和p16(增殖负调控基因)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CSG和轻、中、重度CAG胃粘膜中bax的表达率分别为41.75%、72.41%和78.26%,fas的表达率分别为39.81%、65.52%和78.26%,p16的表达率分别为9.71%、24.14%和30.43%.轻、中、重度CAG与CSG比较,bax、fas、p16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轻、中、重度CAG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bax、fas和p16的高表达,使得细胞增殖/凋亡的比例失衡,在胃粘膜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胃癌发生过程中DNA修复蛋白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蛋白hMSH2、损伤直接逆转蛋白MGMT、同源重组修复蛋白XRCC2和XRCC3蛋白表达在胃癌诊断中的意义及用于胃癌预警的可能性.[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6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癌组)、癌旁黏膜上皮(癌旁组)与30例非肿瘤患者(正常组)胃黏膜上皮hMSH2、MGMT、XRCC2及XRCC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胃癌、癌旁与正常组hMSH2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6.8%(43/56)、33.9%(19/56)与33.3%(10/30),胃癌组明显高于癌旁和正常组(P<0.05).MGMT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8%(15/56)、32.1% (18/56)与73.3%(22/30),胃癌组和癌旁组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XRCC2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2.1%(18/56)、3.6% (2/56)与0%(0/30),胃癌组明显高于癌旁和正常组(P<0.05);XRCC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8%(43/56)、35.7% (20/56)与36.7%(11/30),胃癌组明显高于癌旁和正常组(P<0.05).粘液癌、低分化与高中分化癌组hMSH2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5%(10/16)、76.9%(20/26)与85.7%(12/14); MGMT分别为12.5%(2/16)、34.6%(9/26)与28.6%(4/14);XRCC2分别为18.8%(3/16)、42.3%(11/26)与 28.5%(4/14);XRCC3分别为56.3%(9/16)、84.6%(22/26)与85.7%(12/14),这些蛋白表达在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胃癌组织中hMSH2阳性组和阴性组MGMT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4.9%(15/43)和 0%(0/13),两种蛋白表达明显正相关(r=0.333,P<0.05).[结论]hMSH2、MGMT、XRCC2及XRCC3蛋白的异常表达说明胃癌中存在多种形式的DNA损伤.检测它们的表达会有助于诊断和预警胃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