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脉导管弹簧圈堵闭术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对于PDA患儿弹簧圈堵闭术后并发溶血的处理则颇为棘手。我院1998年4月~2001年4月共行PDA弹簧圈堵闭术70例,其中术后并发溶血4例(5.71%),经积极治疗均及时控制溶血,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已经成为常规方法,但术后仍有一定并发症,其中急性溶血为最严重并发症之一,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护理尤其重要.笔者所在科2003年1月至2008年10月,使用不同类型堵闭器堵闭PDA 502例,发生溶血9例,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研究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arteriosus,PDA)外科开胸术后再通患者行介入封堵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2006年该院PDA介入封堵治疗的患者216例,其中系动脉导管未闭外科开胸术后再通患者8(男3,女5)例,占3.7%。该组中年龄3~35岁,平均(11.8±8.5)岁,再通的动脉导管最窄处直径1.5~4.0mm,采用COOK可控弹簧圈或国产PDA蘑菇伞经导管封堵再通的PDA,术后24h、1、3、6个月和1年随访,复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结果8例PDA外科开胸术后再通患者均一次介入封堵成功,介入手术成功率100%。其中应用弹簧圈封堵3例,应用国产PDA蘑菇伞封堵5例。手术时间为25~44min,平均(34.3±6.7)min,X线透视时间为4~9min,平均(6.6±2.1)min。术后定期随访,患者PDA残余漏消失,心脏大小恢复正常,无并发症。结论PDA外科开胸术后再通患者行介入封堵治疗是可行、有效、安全的,可以作为外科术后再通的PDA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儿童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堵闭术的临床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分别运用弹簧圈(Coil)和Amplatzer封堵器(ADO)堵闭小型和中一大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98年5月至2006年1月在我院接受介入封堵术的112名PDA患儿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植入Coil和ADO的患儿分别为19例和93例。AIX)组患儿PDA最窄处直径为1.7~11.0mm,(平均3.53mm),显著高于Coil组患儿1.0~3.3mm(平均1.76mm),P〈0.001。全部患儿均成功完成介入封堵术(100%)。1年随访期中,残余分流率在不同随访时间点分别为Coil组31.6%(即刻)、26.3%(24h)、5.3%(1~3月)、5.3%(9~12月)和ADO组21.5%、6.5%、2.2%和1.2%。近期并发症2例,溶血1例,心律失常1例。远期随访中无溶血、PDA再通和左肺动脉或降主动脉狭窄;无患儿因残余分流需要再次接受介入治疗。结论选择合适的堵闭器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儿童PDA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动脉导管未闭(PDA)在存活婴儿中的发生率为1/2000~1/5000,自然病程依赖于动脉导管的大小和左向右分流量。如果PDA未经治疗,会因慢性左心容量负荷过重而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自Porstmann应用海绵塞经心导管堵闭PDA成功后,近年来不断有新的封堵器械出现,用于PDA的非创伤性介入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院自2002年5月~2003年5月共施行5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经导管堵闭法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效果。方法 :1998年 12月~ 2 0 0 1年 12月对16例婴幼儿PDA实施经导管介入治疗 ,男 6例 ,女 10例 ;年龄 8~ 36月 ,平均 (17.8± 5 .6 )月 ;体重 6 .5~15kg ,平均 (11.5± 2 .3)kg。形态A1型 9例 ,A2型 5例 ,B2型 1例 ,C型 1例 ;Qp/Qs1.4~ 5 .7,平均 2 .6±1.0 ;主动脉造影显示PDA最窄内径 1.3~ 10 .8mm ,平均 (4 .3± 2 .5 )mm。结果 :16例患儿应用弹簧圈 3例、应用蘑菇伞堵闭器 13例 ,成功率 10 0 % ;术后心血管造影显示 ,弹簧圈组未见残余分流 ,蘑菇伞组 38% (5 /13)可见极少量残余分流 ,术后 2 4h心脏彩超复查 2例有少量残余分流 ,术后 1月彩超复查 1例有少量残余分流 ;住院天数 4~ 2 7d ,平均 (9.8± 5 .3)d ;术后住院天数 2~ 9d ,平均 (4 .3± 1.8)d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导管堵闭法治疗婴幼儿PDA安全、简便、有效、恢复快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介入封堵术后严重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方法 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6年1月至2016年11月PDA介入封堵术后发生严重血小板减少的病例,分析严重血小板减少发生的高危因素、诊治措施及预后.结果 共收集介入封堵PDA患儿848例,其中发生严重血小板减少11例,发生率为1.29%.11例患儿年龄(1.4±0.5)岁,包括男性3例,女性8例.降主动脉造影测PDA直径为(7.9 ±3.0)mm,选择封堵器前伞直径8~18(11.6 ±2.5)mm,术后1d复查心脏超声发现7例患儿有不同程度残余分流.患儿术前血小板为(261.0 ±74.9)×109/L,术后血小板最低下降至(23.4±9.3)×109/L.8例发生于术后第1~3天,2例发生于术后第4天,1例发生于术后第6天;8例出现皮肤出血点,3例合并鼻衄,1例合并溶血,6例合并中度贫血(Hb:71~86 g/L),所有病例无重要脏器出血.8例术后1~3d出现发热,1例合并穿刺处巨大血肿.除1例21-三体综合征患儿合并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出现顽固性血小板减少和溶血,内科治疗3周无效转外科手术后血小板恢复外,其余经止血、输注血小板、激素、丙种球蛋白等内科治疗后,9例于术后2周内血小板恢复正常,1例于术后第8周恢复正常.结论 PDA介入封堵术后严重血小板减少的发生可能与PDA直径较大、封堵器直径较大、残余分流、术后感染、穿刺处血肿有关,经正规内科保守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介绍利用带阀门内支架 (WYW )方法介入治疗疑难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  40例PDA患者 ,降主动脉造影显示PDA内径 (最狭处 )为 1.4~ 13 .3mm ,平均为 5 .8mm。PDA形态 :漏斗型 7例、管型 15例、乳头型 9例 ,窗型 3例、PDA结扎术后再通 6例 ( 2例为两次结扎术后再通 ,1例为体外循环下缝扎术后再通 )。其中 2 5例 ( 62 .5 % )属疑难PDA范畴。结果 用WYW方法一次堵闭的成功率为 97.5 %( 3 9/3 7例 )。即刻PDA造影显示无残余分流 ;术后第 1天 ,胸部正侧位片检查可见支架固定良好 ;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随访 2~ 85个月 ,无一例再通 ,恢复良好。结论 带阀门内支架的技术及装置可靠、有效 ,简化了手术 ,可堵闭各种类型的PDA ,尤其适用于疑难PDA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atentductusarteriosus ,PDA)并评价其临床疗效。 方法  7例患者 ,女 2例 ,男 5例 ,年龄 2 .5~ 5 6岁 ,体重 10 .0~ 73 .5kg ,均经超声心动图确诊。术中行右心导管测压后 ,进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 ,以确定PDA的位置、形状及最窄直径。选择大于所测PDA最窄直径 3~ 6mm的封堵器 ,于透视下经输送鞘管将其封堵于PDA处。 10分钟后重复造影 ,若封堵器形状、位置满意 ,无或仅有微~少量残余分流时 ,可释放封堵器。术后 1周 ,1~ 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心血管摄片检查 ,观察残余分流情况、封堵器位置及心脏大小的变化。结果 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PDA均呈管型 ,PDA最窄直径平均为 5 .5± 3 .1mm ( 3 .0~ 11.8mm )。均有肺动脉高压 ,其中轻度 6例 ,重度 1例。 7例封堵器均放置成功。造影示 6例即刻完全封堵 ,1例有微量残余分流 ,此患者术后 18小时发生急性溶血 ,经内科保守治疗治愈 ,术后 1个月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示残余分流消失 ,随访 6个月 7例患者心脏均有不同程度缩小。结论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是一种方法简便 ,成功率高 ,近期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10.
应用Cook可控弹簧圈关闭动脉导管未闭疗效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索 Cook可控弹簧圈封堵动脉导管未闭 ( PDA)的疗效。方法 :采用经导管法对 13例 PDA行封堵治疗研究。结果 :PDA直径≤ 3.3mm,置入 1枚弹簧圈 ( 9例 8mm× 5圈 ,1例 5mm× 3圈 ) ,一次性封堵成功 10例 ;直径 3.5mm,一次性置入 2枚弹簧圈 ( 8mm× 5圈、5mm× 5圈 ) ,封堵成功 1例 ;直径≥ 3.5mm,置入 1枚弹簧圈 ( 8mm× 5圈 )后发生残漏 ,出现机械性溶血 ,补放 1枚弹簧圈 ( 5mm× 5圈 )后封堵成功 2例。结论 :Cook可控弹簧圈封堵 PDA,是一种安全、有效、方便的非开胸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动脉导管弹簧圈堵闭术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安全、有效的方法[1],但对于PDA患儿弹簧圈堵闭术后并发溶血的处理则颇为棘手。我院1998年4月~2001年4月共行PDA弹簧圈堵闭术70例 ,其中术后并发溶血4例 (5.71% ) ,经积极治疗均及时控制溶血 ,现报道如下。4例患儿中男、女性各2例 ,年龄分别为8月、2.5岁、4.5岁、6.3岁 ,体重8、14、9、22kg。患儿胸骨左缘第2~3肋间均可闻及Ⅲ/Ⅳ级连续性机器样杂音 ,术前经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确诊为PDA ,其中1例1年前主动脉弓降部造影发现P…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国产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即刻和近期疗效。方法全组经导管堵闭PDA26例,男9例,女17例,年龄(3—54)岁,体重(8~72)kg。均经超声心动图确诊。5F、6F或7F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术后10min行左侧位降主动脉造影,术后24~72h、1周、1个月、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封堵效果及有无并发症。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所有患者胸骨左缘第二肋间连续性杂音消失,10min后行左侧位降主动脉造影示24例完全堵闭(92.3%),2例存在极少量残余分流,但无溶血。且48h后超声心动图示该分流消失。动脉导管最狭窄处直径为2.9~12.0mm。术后l周、1个月、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及动脉导管未闭再通。结论应用国产Amp1atzer封堵器治疗PDA是一种安全、微创的介入性治疗方法,近期疗效可靠,成功率高,操作简便,是目前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最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介入封堵合并重度功能性二尖瓣返流(MR)的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初步探讨伴重度MR的巨大PDA介入封堵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5月期间行介入封堵合并重度MR的大PDA患者6例.分别于PDA封堵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复查心脏超声,观察左室腔侧值、左室功能参数及二尖瓣返流面积变化.结果 6例术前诊断大PDA合并中重度MR患者均行PDA封堵术,仅2例术后造影显示微量残余分流,随访至术后3个月消失.全组无溶血、封堵器移位等严重并发症;封堵后肺动脉压较术前明显减小(P<0.01).术后1周心脏彩超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二尖瓣反流面积(MRA)均较封堵术前显著改善(P<0.01);术后1个月LVEDD、MRA、LVEF较术后1周有进一步改善(P<0.01);LVEDD在术后3个月与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介入封堵合并中重度功能性MR的PDA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导管介入性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评估。方法:回顾总结我院19例行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其中肺动脉辩成形术5例,Amplants伞堵闭动脉导管未闭(PDA)12例,房间隔缺损堵闭2例。结果:成功率为94%,术后随访1~2年,无不良并发症。结论:应用导管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是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经皮穿刺股静脉和股动脉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非开胸经皮穿刺股静脉和股动脉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对16例PDA患者,应用Siders纽扣补片和Amplatzer蘑菇伞堵闭方法进行治疗,随访1~52个月。 结果:16例堵闭均成功,术后心前区杂音消失或明显减轻,主动脉弓降部造影16例完全堵闭,无残余分流,或少量残余分流;临床症状消失;X线示肺充血明显减轻和消失,心胸比例不同程度减小和恢复正常,堵闭装置无移位,无再通。 结论:介入治疗PDA操作安全简便,适应证范围广,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Amplatzer堵闭器对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Amplatzer堵闭器和主动脉造影及6F长鞘输送器置入Amplatzer堵闭器,治疗11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结果]堵闭成功率100%;随访2月~1年,全部病例无残余分流和任何并发症.[结论]应用Amplatzer堵闭器治疗PDA操作简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介入封堵术、开胸结扎术、胸腔镜手术、体外循环手术等.我院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对108例患者采用腋窝小切口施行动脉导管未闭(PDA)结扎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经皮穿刺弹簧圈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方法和疗效。方法:PDA最狭窄处1。7~4.0mm(3.15±0.52mm),PDA长度3.0~12.6mm。采用Jackson可控制脱离、回收弹簧圈,经皮穿刺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结果:封堵术后PDA完全闭塞;无并发症发生.;3~12个月随诊未见残余分流及再通发生,疗效满意。结论:本方法是-安全、少创、有效的非开胸手术治疗PDA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末闭(PDA)及临床初步评价。方法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共堵闭3例PDA患儿,年龄分别为3岁、4岁半及12岁,体重15~21kg(平均17kg)。全部为单纯PDA病例,均为漏斗型。结果3例堵闭成功,术后10min心血管造影,2例完全无残余分流,1例显示少量云雾状分流,术后48h复查彩超,3例均无残余分流。近期无任何并发症。结论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小儿PDA是一种创伤小、疗效好、安全、操作简便、适应证广的非开胸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PDA后消除残余分流的机理。方法27只家猪,随机分为三组,建立人工PDA后,分别采用膜状双伞型支架、弹簧圈和自制的带阀门内支架(WYW支架)堵闭PDA。饲养不同的时间后处死动物,取出PDA两端的组织,应用透射电镜观察PDA两端所发生地组织学变化,从而揭示不同堵闭装置消除残余分流的机理。结果三种支架中WYW支架能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和纤维结缔组织快速生长,血管内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生长,新生的纤维母细胞排列规则,而弹簧圈组层和膜状双伞型支架组血管内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生长速度较慢,排列紊乱。结论WYW支架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和纤维结缔组织快速生长,完全覆盖在PDA的两端,从而达到彻底消除残余分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