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绝经妇女骨丢失率及骨吸收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南京市区妇女骨丢失率及骨吸收指标与绝经时间的关系,为早期防治骨质疏松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测定576例妇女骨吸收指标尿吡啶酚(Pyr)浓度,其中233例同时测量腰椎2-4、左髋部胫骨密度,按中青年、围绝经期,绝经早期,绝经晚期分4组。结果:(1)腰椎2-4、股骨颈骨密度年下降率:围绝经期与绝经前相似为0.6%、0.5%;绝经早期为2.3%、0.9%,绝经期晚期为1.0%、1.6%。(2)围绝经期、绝经早期及绝经晚期与中青年尿Pyr/Cr(肌酐)比较均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后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组骨质疏松伴发率分别为0、2.2%、22.8%、67.6%。(3)围绝经期及其后妇女中,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3组间尿Pyr/Cr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1)围绝经期及其后妇有吸收指标处于稳定的高水平。(2)围绝经期丢失率与绝经前相当;绝经早期妇女以松质骨为主的腰椎骨量丢失最快,以后下降处于稳定状态;随年龄增长,股骨颈骨量年丢失率逐渐增加。(3)骨密度与骨吸收指标之间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绝经期妇女骨密度与细胞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绝经后不年龄妇女骨密度与白细胞介素1(IL-1)、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变化。探讨骨质疏松症(Ostoporosis,OP)的发病及其机理,方法: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定207例绝经前后不同年妇女骨密度,采用定量夹心酶联免疫测定血清IL-1、IL-6、TNF-α水平。结果:骨量减少28例,占14.95,OP72例,占38.5%,正常行经对照组20例,骨量减少1例,占0.5%,各年龀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妇女绝经后,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雌对因子的抑制降低,因而IL-1、IL-6、TNF-α血清水平明显升高,增强了破骨细胞的活性和形成,使骨转换加快,OP发病率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女性在围绝经期前后骨密度( BMD)与卵泡刺激素( FSH)、血清雌二醇( E2)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01~2014-05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05例更年期女性,根据绝经前后分为观察组(绝经时间<12个月)178例和对照组(绝经时间≥12个月)127例。对比两组患者E2、FSH水平以及不同部位的骨密度,并通过骨密度大小分出正常骨量组和低骨量组,最后对影响骨密度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年龄和FSH小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E2以及所检测的部位骨密度均高于对照组。最后通过Logistic回归性分析,得出5个影响骨密度的因素,即:年龄、患者是否绝经、E2、FSH以及绝经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围绝经期前后E2、FSH水平与骨密度存在较大的相关性,其中E2水平下降、FSH水平升高是造成骨密度的主要因素。绝经前后的妇女应根据生理特点对骨质疏松进行预防,降低其带来的伤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阿仑膦酸钠(福善关)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妇女1年,其腰椎及股骨近端骨密度(BMD)的变化,为该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4年1月-2009年年4月接受阿仑膦酸钠治疗的45~80岁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妇女147例为研究对象,均为原发性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147例妇女服用阿仑膦酸钠70mg,1次/周,疗程至少1年。按绝经年限分成两组:绝经年限≤10年者56例,绝经年限〉10年者91例。使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定所有妇女治疗前后腰椎(L1~4)、股骨颈(neck)、大转子(troch)及全髋(total hip)部位的BMD。结果阿仑膦酸钠治疗1年后腰椎BMD平均增加2.42%~3.62%,股骨近端各部位BMD与治疗前比较提高1.65%~3.01%。治疗1年后,显效率为72.8%,有效率为10.2%,总有效率为83.0%。绝经年限≤10年和绝经年限〉10年者比较各部位BMD增加百分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仑膦酸钠治疗1年能显著增加绝经后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妇女的腰椎和股骨近端各部位的BMD,无论绝经年限长短BMD均显著增加。建议临床选用阿仑膦酸钠治疗,且首次治疗疗程至少1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雌激素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的防治作用。方法 本研究用QCT法测定椎L2-L4骨密度,并行骨代谢一般生化指标测试,观察48例绝经后妇女的骨量变化,用天然结合雌激素倍美力防治骨质疏松的作用。结果 48例研究对象治疗前均有骨密度下降,其中32人患有骨质疏松,占55.67%;未用倍美力治疗者23例(对照组)骨密度继续下降,自对照有显著差异(P0.01);倍美力0.625mg/d治疗者24例(治疗组),一年后测试骨密度无明显变化,说明部美力能减缓骨密度下降。治疗组服用倍美力后尿钙/肌酐、尿羟脯氨酸/肌肝比值均有下降(P<0.05),对照组则不明显,两组治疗后尿羟脯氨酸/肌肝比值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提示倍美力能有效地减缓骨吸收速度,减少骨质丢失,从而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温州地区人群不同年龄组骨质疏松患病率及同年龄组男女骨质疏松患病的差异,强调早期预防治疗老年人及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的重要性,方法:应用单能量X线(SXA)骨密度仪测量246例正常人的右跟骨骨密度,结果:男性大于60岁组较小于60岁组骨密度(BMD)降低明显(P<0.05);女性50岁以上组与小于50岁组相比,BMD下降差异有极显性(P<0.01);各年龄组男女相比,男性BMD明显高于女性(P<0.05)。结论: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大多以绝经后为主,雌激素在维持骨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SXA检测的跟骨含95%小梁骨,能较好地确定骨质疏松的风险水平,且其具有价廉、简便,快捷,较准确等特点,故不失为一种较好的临床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 I L- 6 在骨质疏松症发病中的作用,随机选择绝经后妇女66 例,根据 B M D 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组( O P组) ,绝经后非骨质疏松组( N O P组) 及27 例绝经前健康妇女( 对照组) ,采用 I L- 6 酶标法、放免法检测血清中 I L- 6 以及雌激素( E2) 水平变化,结果显示:绝经后妇女 I L- 6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5) ,而雌激素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1) ; O P组与 N O P 组亦存在显著差异( P< 0 .05) ;在 O P组中 I L- 6 与年龄无相关关系,与骨密度( B M D) 和雌激素( E2) 呈负相关。结果提示,雌激素的减少与 I L- 6 高表达有关,即可使分泌 I L- 6 的细胞活化, I L- 6 分泌增多,从而促使骨吸收增多,骨密度降低,可能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绝经后妇女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水平,探讨与骨密度(BMD)和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武汉地区48~65岁绝经后女性120例,按照wHO标准将入选女性分为骨密度正常组、低骨量组和骨质疏松组,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腰椎正位、股骨颈、华氏区和大粗隆的BMD,ELISA测定血清MMP-13、TIMP-1以及雌二醇(E2)、骨保护蛋白(OPG)、骨保护蛋白配体(OPGL)、I型原胶原N端前肽(P工NP)和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的水平,计算MMP-13/TIMP-1。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骨质疏松组和低骨量组患者血清MMP-13水平显著升高,MMP-13/TIMP-1升高(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血清MMP-13与骨密度、血清E2、OPGL水平存在明显负相关(P〈0.05),与OPG、P工NP和CTX存在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低骨量患者血清MMP-13和MMP-13/TIMP-1升高,可能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绝经后妇女早期骨代谢转换过程增快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为了检测妇女绝经后发生骨量减少的相关指标进而倡导依据生活方式的特点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发生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护理方针,我们对日本乡村的绝经后妇女(末次月经后六个月或更长时间算起)进行了为期4a的随访。我们运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对腰椎骨密度(BMD)进行检测并对各种变量,包括年龄、绝经时的年龄、骨折史、日常摄奶量以及吸烟习惯进行多元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因素对于腰椎骨密度(BMD)的恢复是不相关联的。 在这些变量中,骨折史被证明对于相关人群是最具危险性的,这些对象有高比例的骨量减少(6.6%),其次是不规律的摄奶(13.6%)和吸烟(9.3%)。在护理中使用的作用于足跟骨的检测骨密度的设备被证实与作用于腰椎的DXA设备可以相互替代。依据这些结果,针对居住在日本乡村的绝经后妇女制订了相应的预防骨质疏松的方针。这些卫生指导方针依据特定区域的生活方式而制定并可适用于其他的人群和区域。在本文中,作者列出了不同的有助于预防绝经后妇女出现骨质疏松的方法并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针对老年人群的中国膳食平衡指数(DBI)评价社区营养宣教对老年人膳食质量的影响。方法以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社区83名(≥60岁)自愿参加者为研究对象,共有70名老年人完成了该次研究。宣教措施包括每2个月进行1次营养宣教,宣教内容主要为个体化合理饮食指导,同时配合版报宣传、小组讨论、个别营养访谈等。营养宣教前和宣教1年后分别进行连续3d的膳食调查,采用DBI评分评价膳食质量,并比较宣教前后的指标变化。结果70名老年人DBI总分(DBI-TS)、负端分(DBI—LBS)和膳食质量距(DBI—DQD)在营养宣教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奶类和豆类摄入水平充足者所占比例由宣教前的7.1%显著增加到宣教后的20.0%,盐摄入量适宜者由宣教前的22.9%显著增加到宣教后的51.5%,食物种类丰富者所占比例由营养宣教前的20.0%显著增加到宣教后的49.9%。DBI模式由以模式B(47.1%)和模式E(34.3%)为主转变为以模式B(34.3%)和模式A(32.9%)为主。结论社区营养宣教可改善老年人的膳食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武汉地区农村绝经妇女腰椎骨密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对93名绝经妇女进行一般情况调查和膳食调查,同时测定体重、身高等指标,并使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2~4腰椎的骨密度值。结果 研究人群中有50.5%已出现腰椎骨质疏松,18.3%骨量减少;年龄、身高、体重、孕次、产次、绝经年限分别与腰椎骨密度值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只有绝经年限与腰椎骨密度值显著相关。结论 绝经年限是武汉地区农村绝经妇女腰椎骨密度降低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与血清IL-6,雌二醇浓度关系。方法:选择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36例,采用Elisa及放免法分别检测其血清中IL-6,雌二醇水平,并与正常妇女对照.结果: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雌激素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IL-6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且与骨密度呈负相关,结论:绝经后雌激素减少,导致末梢血单核细胞产生过量的IL-6细胞因子,而IL-6过量分泌会刺激破骨细胞性骨吸收活性,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定绝经前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甲亢)患者血清护骨素(OPG )、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RANKL)水平,了解其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选择40例绝经前甲亢患者为甲亢组,44例年龄匹配的绝经前健康女性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受试者血清OPG和RANKL水平。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测定其腰椎(L2-4)、股骨颈、Ward三角和大粗隆区骨密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甲亢组血OPG和RANKL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G/RANKL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甲亢组血OPG、RANKL与骨密度呈负相关(P值均<0.05)。结论绝经前女性甲亢患者血OPG、RANKL水平升高,且其变化与骨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代谢生化指标与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相关性,进而预测绝经后骨质疏松性合并腰椎骨折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腰椎无骨折患者50例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合并腰椎骨折患者50例,记录并观察髋部、腰椎骨密度、骨代谢生化标志物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骨钙素 N 端中分子(N-MID)、25-羟基维生素 D[25-(OH)VitD]和血清 Ca2+。结果 P1NP、β-CTX 和25-(OH)VitD 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与血清 P1NP 呈正相关(P <0.05),25-(OH)VitD 呈负相关(P <0.05),β-CTX 无相关性(P >0.05)。结论骨代谢标志物 P1NP、25-(OH)VitD 能够很好地预测绝经后骨质疏松腰椎骨折风险,骨密度预测骨质疏松症骨折风险具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835例成年女性骨密度测量结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成年女性骨密度变化的特点及其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用UBIS5000型超声跟骨质量测定仪测量835例成年女性跟骨密度。结果:成年女性骨峰值在40~49岁,50岁以后骨密度明显下降;女性在50岁以后骨量减少、60岁以后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明显增加,70岁以后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增加得更为明显;50岁以前骨质疏松发生率虽然较低,但有12%—21%的成年女性处于骨量减少状态。结论:女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绝经后并随绝经后时间延长发生率增加。女性骨质疏松的防治应从绝经过渡期开始。  相似文献   

16.
Zhang H  Shan PF  Luo XH  Wu XP  Liao EY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2):2986-2989
目的 纵向观察长沙市马王堆乡骨质疏松防治社区女性不同骨骼部位年骨丢失率及其与绝经时间的关系。方法 用DXAQDR4500A型扇形束骨密度仪测量220例年龄36—60岁妇女的腰椎,髋部和桡骨远端的骨密度(BMD),3.9—4.1年后复测骨密度,求得年骨丢失速率。结果 髋部股骨颈和桡骨远端开始明显骨丢失是在绝经前组;腰椎前后位L1-L4(AP)和髋部大转子在围绝经组已发生明显骨丢失;骨丢失在绝经早期组最快,AP、股骨颈、大转子及桡骨远端年骨丢失率分别为1.70%、2.21%、1.92%和1.56%;骨丢失在绝经晚期趋缓。年龄与绝经后妇女AP、大转子和桡骨远端的年骨丢失率呈正相关(γ=0.223—0.547,P〈0.05~0.01)。绝经年限与绝经后妇女AP、大转子的年骨丢失率呈正相关(γ=0.432~0.569,P〈0.05-0.01)。体重、体重指数与绝经后妇女AP、股骨颈、大转子的年骨丢失率呈负相关(γ=0.239—0.466,P〈0.05-0.01)。结论 不同骨骼部位的年骨丢失速率存在差异。年龄、绝经年限与体重影响不同骨骼部位的骨丢失。  相似文献   

17.
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包括脊柱、髂骨、前臂)的发病率迅速增加。我人84例老年妇女骨折的临床分析,目的是说明骨质疏松与骨折的关系,骨量减少、骨密度降低,致骨脆性增加是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方法是通过84例老年女骨折临床病例的各项检查,特别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检查资料总结。结果84例病人的脊柱骨、股骨颈骨折、前臂远端骨折分别为29.7%、31.1%、39.2%。男女骨折的比为1:3。84 例病人骨质疏松骨量峰值0.53ηq/cm^2 28w ,〈0.43η/6m^2 41人,<0.33ηq/cm^2 15人。均为非暴力性的骨折,多数是轻微创伤性或自发性的骨折。因此有必要探明绝经后骨质疏松的老年妇女易发生骨折的危险因素,加强绝经后老年妇女早期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广西南宁市健康人群骨密度及骨质疏松患病率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颜晓东  王风  朱敏嘉  黄忠  陈友华 《广西医学》2002,24(12):1923-1926
目的:评估广西南宁市健康人群骨量和骨质疏松(OP)的发病情况。方法:455名健康人群采用双级X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正位、髋部、前臂的骨密度(BMD)值,按年龄、性别进行分组,以5岁作为一个年龄段。结果:骨峰值年龄分布:男性髋部骨峰值年龄在40-44岁,腰椎在35-39岁,前臂在30-34岁,女性髋部、腰椎、前臂骨峰值年龄在35-39岁。60岁后OP患病率男性43.75%,女性72.30%,女性峰值骨密度水平较上海等地区低(P<0.05),男性较南京地区、广州地区低(P<0.05)。结论:南宁市健康人群较低的峰值骨密度水平和老年人较高的骨质疏松检出率除与所使用的仪器型号有关外,可能与饮食结构、生活习惯、职业、运动等等环境因素有关系,提高峰值骨密度和对骨质疏松骨折的高危人群进行防治是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中老年妇女骨矿含量的影响因素和骨质疏松发病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单光子骨矿含量测量仪,检测了重庆地区40~88岁1060例妇女挠骨骨矿物质含量(简称BMC)。40岁以上中老年妇女骨矿含量随年龄老化呈持续性减少,绝经加速了骨矿的丢失。骨矿含量与年龄、绝经年限呈显著性负相关(r=-0.537、-0.456.P均<0.01).与身高、体重、孕次、产次无相关性。职业对BMC无显著影响,运动是BMC的保护因素。本地区中老年妇女骨质疏松发病率为38.8%,其中未绝经组发病率仅为3.6%,而绝经后骨质疏松则为43.5%,70~88岁的老年妇女85%存在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替勃龙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PMO)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5例绝经后PMO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55例)口服复方氨基酸螯合钙胶囊治疗;观察组(60例)口服替勃龙,两组疗程均为2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骨密度及骨代谢相关指标(BGP、CT、PTH)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76.7%)明显高于对照组(58.2%)(P〈0.05);观察组患者BMD、BGP、CT等表达水平显著性增高(P〈0.05),而PTH表达水平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替勃龙治疗PMO妇女疗效显著,可增加骨密度,并改善骨代谢相关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