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s)体外扩增不同诱导剂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的潜能。方法:采用贴壁筛选法分离Wistar大鼠股骨rMSCs,体外扩增5-10代后,分别用2-巯基乙醇、硫代甘油等无血清的DMEM培养液诱导hMSCs分化为神经元。用流式细胞仪鉴定rMSCs特异抗原表达,免疫组化鉴定诱导后神经元样细胞的神经元烯醇化酶(NSH)、神经丝蛋白(N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结果:大鼠MSCs体外扩增传至5代后,流式细胞仪显示rMSCsCD27、CD44、CD90呈阳性表达;将rMSC加入2-巯基乙醇和硫代甘油等诱导剂3h后,rMSC胞体收缩,突起伸出;免疫组化显示诱导出的神经元样细胞NSE、NF表达阳性,GFAP阴性。结论: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定条件下可以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2.
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索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定向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条件。方法 采用Ficoll-paque(1.077g/m1)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从人的骨髓分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到第10代,选择4组不同组合的神经分化诱导条件,分别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细胞分化,通过免疫细胞化学鉴定诱导后细胞神经元烯醇化酶、神经丝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各组诱导剂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具有典型的神经元形态的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显示、NF-M呈强阳性反应,NSE表达强度提高,在最佳的分化条件下,即加入bFGF、ATRA、BME、BHA、DMSO诱导条件下,大约80%细胞表达NF—M,86%的细胞为NSE强阳性。结论 成人MSCs在体外可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且具有较高的阳性分化率。  相似文献   

3.
成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体外培养和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能力.方法:利用Percoll分离液(1.073×103g/L)梯度分离成年大鼠MSCs,采用3种不同的方法对其诱导分化,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GFAP)和神经前体细胞(Nestin)的表达.结果:成功进行了成年大鼠MSCs的原代和传代培养,3种诱导方法均能使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都能表达NSE、NF和Nestin,而不表达GFAP.结论:MSCs能在体外分离、扩增、传代,并能向非间充类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激素体外定向诱导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方法:通过贴壁法分离大鼠MSC,体外扩增培养,睾酮定向诱导MSC分化为类神经元样细胞。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神经细胞特异性抗原标志。结果: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可通过贴壁法成功分离并可在体外大量扩增。睾酮诱导6h后大部分MSC转变为神经元样细胞,出现胞体和突起,免疫细胞化学染色NSE、Nestin呈阳性、GFAP阴性。结论: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可在体外经睾酮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5.
清脑灵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清脑灵煎剂是否能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方法通过贴壁法分离获得大鼠骨使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培养,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用浓度为1mg/mL的清脑灵煎剂诱导MSCs,分别于5h、12h、1d、3d、7d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被诱导细胞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流式细胞仪检示MSCs不表达CD11b、CD45,诱导后细胞的免疫细胞化学示nestin阳性细胞、NSE阳性细胞和GFAP阴性细胞。结论清脑灵能诱导MSCs分化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6.
黄芪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体外定向诱导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方法通过贴壁法分离大鼠MSC,体外扩增培养.中药黄芪定向诱导MSC分化为类神经元样细胞.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神经细胞特异性抗原标志.结果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可通过贴壁法成功分离并可在体外大量扩增.黄芪诱导90 min后大部分MSC转变为神经元样细胞,出现胞体和突起,免疫细胞化学染色NSE、Nestin呈阳性、GFAP阴性.结论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可在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的作用及其对诱导后的神经元样细胞保护作用,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更优良的细胞。方法体外培养MSCs至第5代后,分别用BDNF、β-巯基乙醇(β-ME)诱导MSCs,诱导后的第1、3和6小时计算两组神经元样细胞数,对各时间点两组神经元样细胞阳性率进行了比较;诱导后行神经细胞标记抗体的免疫细胞化学、RT-PCR及蛋白质印迹鉴定。结果两组诱导剂诱导后的细胞均呈神经元样细胞的形态;BDNF组诱导分化后细胞的存活时间远较β-ME组长;BDNF组在诱导后6h近于诱导高峰,而β-ME在诱导2h即达高峰,但随后神经元样细胞渐死亡。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在两组诱导后细胞的巢蛋白(Nestin)、神经细胞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微管相关蛋白-2(MAP-2)、神经丝蛋白(NF)表达均呈阳性,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呈阴性;RT-PCR显示NSE、NFL,MAP-2的mRNA表达阳性,GFAP有较弱的表达;蛋白质印迹可见两组诱导剂诱导的细胞均表达神经元的特异性标记抗体NSE。结论BDNF能单独诱导MSCs分化形成神经元样细胞.而且分化后细胞的存活时间长.有望用于治疗脑缺血、神经变性等疾病。  相似文献   

8.
当归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研究当归体外定向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的作用。方法:通过贴壁法分离大鼠MSCs,体外扩增培养。MSC用20μl当归注射液/ml含10%胎牛血清的L—DMEM为预诱导条件,预诱导24h后用当归注射液100μl/ml不含胎牛血清的L—DMEM进行诱导。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神经细胞特异性抗原标志。结果: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贴壁法成功分离并可在体外大量扩增。当归诱导3h后大部分MSCs转变为神经元样细胞,出现胞体和突起,免疫细胞化学染色NSE及nestin呈阳性、GFAP性。结论: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可在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9.
定向诱导兔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体外定向诱导兔骨髓间质干细胞 (M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方法 :采用Ficoll Paque液 (1 .0 83g/L)离心分离兔MSC ,体外扩增 ,硫代甘油等试剂的无血清达乐伯克改良必需基本培养基 (DMEM)诱导MSC分化为神经元。免疫组化鉴定神经元烯醇化酶 (NSE)、神经丝蛋白 (N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的表达。结果 :兔骨髓间质干细胞在体外扩增原代可获得 5× 1 0 5、1 0代可获得 2× 1 0 1 0 个细胞。加入硫代甘油诱导后 ,MSC胞体收缩 ,突起伸出 ;免疫组化显示诱导出的神经元样细胞NSE、NF、表达阳性 ,GFAP阴性。结论 :兔骨髓间质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刺五加体外诱导骨髓基质细胞(MSCs ) 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方法 采用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MSCs.含刺五加的无血清DMEM/ F12 诱导MSCs 的分化.间接免疫荧光法、Western blot及RT-PCR检测巢蛋白(nestin)、β-Tubulin III及GFAP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 MSCs在体外传代扩增至第3代,CD44 、CD54表达阳性已达90%以上,而CD14表达阳性下降至2.37%.刺五加诱导后,MSCs胞体收缩,突起伸出,类似神经元;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及RT-PCR均显示刺五加诱导后的细胞nestin、β-Tubulin III蛋白和mRNA表达阳性,而GFAP表达阴性.结论 刺五加可以在体外诱导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11.
Zhao ZG  Tang XQ  Li J  Shi MX  Zou P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9):2054-2057
目的 分离、纯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并对MSC进行功能、特性鉴定。方法 获取CML患者的骨髓MSC,应用极限稀释法获取单克隆来源的MSC,并在低血清培养液中培养和扩增;流式细胞术检测MSC免疫表型和细胞周期;通过油红O染色、Von Kossa染色和Western印迹检测MSC向脂肪、骨和神经细胞的分化。电镜检测CML患者骨髓MSC的超微结构;通过软琼脂培养法和裸鼠接种,确定CML来源的MSC是否存在致瘤性。结果 MSC在相应的诱导条件下可以向骨、脂肪和神经细胞分化。CML来源的MSC在倒置显微镜下为梭形,表达CD29、CD44、CDl05,而CDllb,CD31、CD34、CD45、HLA—DR均为阴性。CML来源的MSCBCR/ABL融合基因阴性,不具备体内和体外致瘤性。结论CML患者骨髓中存在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MSC,该细胞群体不具备体外和体内致瘤性,表现为正常MSC的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袁瑞兰  常进 《基层医学论坛》2014,(25):3328-3330
目的研究以血小板计数增多发病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表现与生物学特点。方法对患者外周血细胞形态、骨髓细胞形态、染色体、融合基因进行检查。结果以血小板计数增多发病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发病率低,易误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可检测到bcr/abl融合基因及Ph染色体,随病程进展,可进一步向加速期、急变期演变,应及早干预。结论对于以血小板计数增多发病的患者,应注意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及Ph染色体,鉴别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以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3.
慢性髓性白血病骨髓细胞体外培养净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髓性白血病 (CML)骨髓细胞体外培养对自体骨髓移植物的净化作用。方法 :分离 10例初诊的慢性期Ph+ C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 (MNC) ,体外培养 10天 ,利用染色体分析法检测培养前后Ph+ 中期细胞比例 ;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前后MNC中CD+ 3 4干 /祖细胞比例。结果 :培养后Ph+ 中期细胞比例下降明显 (5 7%±6 92 % )vs(88.2 %± 7.97% ) ,P <0 .0 5 ;培养体系MNC中CD+ 3 4干 /祖细胞数量减少无显著性 (2 .78± 1.6 7)× 10 5 vs(3 2 7± 2 .2 5 )× 10 5 ,P >0 .0 5。结论 :CML骨髓细胞经体外培养 ,Ph+ 细胞比例下降 ,而CD+ 3 4干 /祖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 ,提示该法对CML骨髓细胞具有一定程度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前制备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动物模型的方法主要有3种,包括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种植免疫缺陷鼠(SCID或NOD/SCID)、用表达P210^bcr/abl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小鼠骨髓细胞并移植入正常鼠体内和构建bcr/ahl转基因鼠,所有这些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动物模型的研究有助于加深人们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致病机理的认识,本文就目前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采用RTPCR 技术对CML 患者骨髓细胞14 d 的细胞集落群和部分14 d 或28 d 的单个细胞集落bcr/abl m RNA 表达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所检测的骨髓细胞集落bcr/abl 基因的表达均呈阳性,即为CML 集落,与细胞遗传学分析结果一致。该方法为研究CML 造血前体细胞基因表达及其诊断、治疗监测提供了灵敏、有效的分析手段;并可作为研究CML 发病、治疗及筛选抗CML 药物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Ph1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检测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28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和2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骨髓细胞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采用RT-PCR法分析bcr/abl融合基因.结果 28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Ph1染色体阳性者25例(89.3%),bcr/abl阳性者26例(92.9%),Ph1和bcr/abl均阳性25例(89.3%),Ph1阴性、bcr/abl阳性1例(3.6%),Ph1和bcr/abl均阴性2例(7.1%).2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Ph1和bcr/abl均阴性.结论 Ph1染色体、bcr/abl融合基因的检测有助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标双融合荧光原住杂交技术(dual-color and dual-fusion fluorescence in—situ hybridization,D—FISH)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中检测bcr/abl融合基因的灵敏度及特异性。方法:应用细胞遗传学G显带(CCG)核型分析、双色荧光原住杂交(D—FISH)和染色体涂染技术,检测了29例CML患者骨髓中期分裂相和间期细胞。结果:CCG检出Ph( )24例,D—FISH检测均为bcr/abl( );Ph(-)5例,其中4例核型为46,XY,经D—FISH检测2例bcr/abl( ),2例ber/abl(-),另1例核型为46,XYt(20;22),D—F1SH检测ber/abl( ),以9号,20号和22号全染色体探针涂染,确定该例核型为46,XYt(9;20;22),D—FISH检测总阳性率为93.10%(27/29),高于CCG检查时阳性率82.76%(24/29)(P=0.025)。结论:与CCG方法相比,D—FISH检测CML的ber/abl融合基因具有简便、快速、灵敏、特异性强等优点,可以作为CML临床诊断和微小残留病监测的一种重要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8.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Ph1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Ph1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检测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选择9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和2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骨髓细胞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采用RT-PCR法分析bcr/abl融合基因。 结果:9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Ph1染色体阳性者83例(87.4%),bcr/abl阳性阳性者90例(94.7%),Ph1和bcr/abl均阳性83例(94.7%),Ph1阴性、bcr/abl阳性7例(7.4%),Ph1和bcr/abl均阴性5例(5.3%)。2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Ph1和bcr/abl均阴性。 结论:Ph1染色体、bcr/abl融合基因的检测有助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应用Hu或5Fu和鼠干细胞因子(mSCF)及鼠白细胞介素3(mIL3)培养含金属硫蛋白(MT)启动子和增强子序列、bcrablcDNA(p210)序列及SV40剪切和Poly(A)信号序列的转基因慢粒白血病小鼠骨髓细胞,观察化疗药物及细胞因子单独或联合应用对MT/p210(bcrabl)转基因小鼠骨髓细胞生长的影响,并采用RTPCR分析培养前后骨髓细胞中转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mSCF和mIL3联合应用时,明显促进骨髓细胞增殖及集落形成;不加细胞因子培养,则细胞增殖和转基因表达均受抑制;Hu或5Fu与mSCF及mIL3联合应用时,同样抑制细胞增殖及转基因表达。提示联合应用化疗药物及细胞因子治疗CML是具有极好应用前景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使用bcr/abl双色ES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situ hybridization,FISH)应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bcr/abl融合基因检测的意义.方法:使用荧光原位杂交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6年2月本院收治的1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之骨髓细胞进行检测分析.结果:12例CML均检出bcr/abl基因的存在,其中2例伴ASS基因缺失.结论:使用bcr/abl双色ES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能为bcr/abl融合基因的检测提供准确直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