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了解重庆市脂肪酸氧化代谢病(FAOD)的发病率、临床特征、基因突变特点及预后。方法:采集2020年7月至2022年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招募的35 374名新生儿的血液标本,采用串联质谱法检测干血斑中酰基肉碱谱,初筛阳性的患儿于2周内召回,进一步通过尿有机酸、血生化及基因检测等方法确诊,并对确诊患儿进行治疗和随访。结果:35?374名新生儿初筛阳性267例,初筛阳性率为0.75%,基因确诊5例(FAOD发病率为1/7075),其中原发性肉碱缺乏症(PCD)3例(发病率为1/11 791),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SCADD)和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VLCADD)各1例(发病率均为1/35?374)。3例PCD患儿SLC22A5基因突变以c.1400C>G和c.338G>A常见,c.621G>T为新突变,其中2例患儿予口服补充左卡尼汀,随访期间无临床表现;1例患儿拒绝治疗,于6月龄急性发作,补充左卡尼汀后症状好转,现生长发育正常。1例SCADD患儿检出ACADS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417G>C和c.1054G>A),无临床表现。1例VLCADD患儿检出ACADVL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1349G>A和c.1843C>T),新生儿期急性发作,治疗好转后予富含中链脂肪酸的奶粉喂养至今,随访期间发育正常。结论:重庆市FAOD发病率较高,其中PCD比例最高,VLCADD患儿临床表型严重。通过新生儿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有助于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浙江省新生儿筛查发现的氨甲酰磷酸合成酶1(CPS1)缺乏症患儿的基因型和表型特点及长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23年8月浙江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采用干血斑串联质谱法筛查并联合基因检测诊断的CPS1缺乏症患者的所有筛查及临床随访资料。结果:共筛查新生儿4 056 755名,联合表型及基因检测诊断CPS1缺乏症6例;基因检测结果发现CPS1 10种变异,包括2种已知致病性变异(c.2359C>T、c.1549+1G>T)及8种未报道变异(c.3405-1G>T、c.2372C>T、c.1436C>T、c.2228T>C、c.2441G>A、c.3031G>A、c.3075T>C、c.390-403del)。患儿初筛血瓜氨酸值均有下降(2.72~6.21μmol/L),伴有血氨不同程度升高;诊断后给予限制天然蛋白摄入(特殊奶粉)、精氨酸及支持治疗,分别随访至9个月~10岁,有高氨血症发作3例,注意力缺陷多动、一过性口角抽动、肌张力增高各1例;除1例死亡,5例存活患儿的年龄与发育进程问卷及格里菲斯发育评估量表评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山东省济宁地区脂肪酸氧化代谢病的发病率、基因突变特征,并评估治疗效果。方法:采集2014年7月14日—2019年12月31日出生的新生儿血样,用串联质谱法测定血肉碱和酰基肉碱水平,筛查脂肪酸氧化代谢病。提取筛查阳性新生儿外周血DNA,用MassARRAY和高通量测序进行基因突变分析,用桑格–库森法验证。对确诊患儿早期干预治疗并随访。结果:从608?818名新生儿中筛查出脂肪酸氧化代谢病患儿42例,总发病率为1/14?496。以原发性肉碱缺乏症(16例,38.10%)和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16例,38.10%)多见,其次为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6例,14.29%)和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4例,9.53%)。原发性肉碱缺乏症患儿SLC22A5突变以c.1400C>G(p.S467C)和c.51C>G(p.F17L)常见,新发现c.278C>T(p.S93L)、c.1049T>C(p.L350P)、c.572A>G(p.K191R)、c.431T>C(p.L144P)突变。随访期内,肉碱替代治疗10例患儿发育正常;未用肉碱替代治疗6例患儿中5例发育正常,另1例新生儿期出现低血糖,肌酸激酶增高,后期出现智力和语言发育落后。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患儿ACADS基因突变以c.1031A>G(p.E344G)和c.164C>T(p.P55L)常见,随访期内发育正常。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患儿ACADVL基因突变以c.1349G>A(p.R450H)常见,新发现c.488T>A(p.L163*)、c.1228G>T(p.D410Y)、c.1276G>A(p.A426T)、c.1522C>T(p.Q508*)、c.1226C>T(p.T409M)突变。3例使用中链脂肪酸奶粉患儿随访期内发育正常;3例合并肉碱降低患儿使用左卡尼汀和中链脂肪酸奶粉治疗,其中1例患儿随访期内发育正常,1例患儿3月龄时急性发病死亡,1例患儿8月龄时曾急性发病,治疗后症状消失,随访期内发育正常。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患儿ACADM基因突变以c.449_452del(p.T150Rfs*4)常见,新发现c.718A>G(p.M240V)突变。所有患儿确诊后进行低脂肪饮食并避免饥饿和疲劳,1例患儿补充左卡尼汀,其余3例患儿未使用药物治疗,随访期内发育均正常。结论:济宁地区脂肪酸氧化代谢病以原发性肉碱缺乏症和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常见,存在基因热点突变或新发现的基因突变,通过新生儿筛查早期诊治,患儿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浙江省新生儿多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MADD)的发病率、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采用串联质谱法对2009年1月至2020年12月浙江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3?896?789名新生儿进行遗传代谢病筛查,结合尿有机酸分析及电子转移黄素蛋白(ETF)或电子转移黄素蛋白脱氢酶(ETFDH)基因检测确诊。确诊患儿进行饮食和生活管理,补充左卡尼汀、核黄素、辅酶Q10治疗,长期随访并评估患儿的生长和智力发育情况。结果:确诊MADD患儿13例,除1例为Ⅱ型,其余均为Ⅲ型(迟发型),发病率为1/299?753。13例患儿中,1例死亡,4例因感染诱发以低血糖为主要表现的急性代谢失调,1例出现肌张力降低,其余患儿随访发育良好(随访时间3~45个月)。患儿初筛血C4~C18:1不同程度升高。13例患儿进行基因检测,其中ETFA基因复合杂合突变1例,ETFA基因纯合突变1例,ETFB基因复合杂合突变1例,ETFDH基因复合杂合突变8例,ETFDH基因纯合突变1例,仅检测出一个ETFDH基因突变位点1例。c.250G>A为热点突变。结论:MADD临床表现高度异质,新生儿期发病较为严重,迟发型常无明显临床症状,初筛血C4~C18:1不同程度升高,最常见基因突变为c.250G>A。  相似文献   

5.
赵振东  王洁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1):1394-1398
背景 遗传代谢性疾病虽单一病种发病率低,但总体发病率在新生儿中可达0.5%。海南属于贫困落后地区,黎族人群又聚集在海南贫困偏远山区,在黎族新生儿中筛查遗传代谢性疾病可为黎族同胞为该病的诊疗提供实验诊断支持,预防黎族人群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同时可起到健康扶贫的作用。目的 调查海南省黎族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情况。方法 收集海南省2016年10月-2018年9月出生的黎族新生儿20 307例干血片样本,使用PE公司生产的非衍生化多种氨基酸、肉碱和琥珀酰丙酮测定试剂盒(串联质谱法)进行串联质谱筛查11种氨基酸、1种游离肉碱和30种酰基肉碱,初筛可疑样本召回复查,复筛异常者送血样本至北京迈基诺基因公司做基因诊断。结果 20 307例新生儿中初筛异常840例,初筛异常率为4.14%(840/20 307)。随访死亡5例,召回835例,复查后排除770例,疑似遗传代谢性疾病65例,确诊遗传代谢性疾病12例,发病率为59/10万(12/20 307)。12例遗传代谢性疾病中,原发肉碱缺乏症(PCD)5例,苯丙酮尿症(PKU)3例,3-甲基巴豆酰辅酶A羧化酶缺乏症(MCCD)2例,甲基丙二酸血症(MMA)1例,丙二酸血症(MAD)1例。5例PCD发现3种基因突变:1例c.760C>T、2例c.51C>G和2例c.338G>A。3例PKU发现3种基因突变:c.1081A>T、c.728G>A和c.764T>C。2例MCCD基因突变位点均为c.1331G>A。MMA基因突变位点为c.456delT。MAD基因突变位点为c.541G>A。结论 海南省黎族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发病率高,为59/10万,特别是PCD发病率最高,为1/4 061,串联质谱筛查多种遗传代谢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c.158G>A(p.Arg53His)突变的临床意义。方法:持续监测2例携带PAH基因p.Arg53His突变的疑似高苯丙氨酸血症患儿血液中苯丙氨酸(Phe)浓度,分析患儿的临床生化特征,应用T-Coffee系统分析PAH蛋白的跨种属保守性,应用Swiss-Model对正常结构及变异结构的PAH进行蛋白质三维结构建模及比对分析突变所致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检索现有数据库及文献统计p.Arg53His突变的人群携带率,应用等位基因表型值(APV)与基因型表型值(GPV)预测系统对该突变相关表型进行预测。结果:2例新生儿在PAH基因上分别检出两个突变:c.611A>G(p.Tyr204Cys)、c.158G>A(p.Arg53His)和c.1238G>C(p.Arg413Pro)、c.158G>A(p.Arg53His)。2例新生儿能耐受正常饮食,在随访期间血Phe水平在正常范围内。例2的母亲为p.Arg53His纯合突变,长期未进行低蛋白质、低Phe饮食干预,血Phe浓度、Phe/酪氨酸比值均在正常范围。突变的氨基酸在13个不同物种间并非高度保守。三维结构建模结果显示,p.Arg53His突变使得PAH第53位和第49位氨基酸之间的氢键由2个减少为1个,降低了二聚体的稳定性。p.Arg53His在高苯丙氨酸血症患者中的等位基因频率为0.015?08,在健康人群中的等位基因频率为0.001?621,其中东亚人群中的携带率最高,为0.013?73。APV与GPV系统预测结果显示,该突变与轻度高苯丙氨酸血症型别相关。结论:PAH基因p.Arg53His突变与不同突变组合为复合杂合状态可引起临床表型差异。p.Arg53His突变引起体内酶活性的降低不足以出现苯丙酮尿症临床症状,分类为“可能良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漳州市30 000例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 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缺乏症患儿的筛查情况及其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漳州市出生的30 00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行新生儿足跟血滤纸干血片G6PD荧光斑点法测定,对筛查为阳性的患儿联合基因检测及G6PD活性酶学进行诊断,记录确诊情况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结果 30 000例新生儿全部接受滤纸干血片G6PD荧光斑点法测定,初筛阳性新生儿1522例,初筛阳性率5.07%。经基因检测及G6PD活性酶学诊断,最终确诊1321例。共检出9种基因突变,其中以c.1024C>T、c.1376G>T、c.1388G>A为检出率最高的三种基因突变类型。c.487G>A、c.1360C>T两种基因型突变女性占比高于男性,其余基因型突变均为男性占比高于女性。按照致病性变异对最终确诊者分类后发现,以Ⅳ类为主,共861例,占65.18%(861/1321)。结论 漳州市新生儿中G6PD缺乏症发生率较高,且基因突变型较多,其中c.1388G>A型最为多见,且致病性分类以Ⅳ类为主,程度较轻。因此,应加强对新生儿G6PD缺乏症的筛查,提高疾病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非受体型22(PTPN22)基因-1123G>C位点(rs2488457)多态性与桥本甲状腺炎(HT)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2015年张家口地区HT患者(病例组)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各200例,提取外周血DNA后进行PCR测序,检测rs2488457基因型,计算其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rs2488457基因型分布频率与Hardy 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一致,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病例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PN22 基因-1123G>C位点C/G、C/C基因型可显著提高HT的风险, 携带G/G基因型可能降低HT风险。结论:rs2488457多态性与HT易感性相关。携带C/G、C/C基因型可能是HT发生的危险因素,携带G/G基因型可能是HT发生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浙江省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CH)及高苯丙氨酸血症(HPA)的筛查及发病情况。方法:收集1999年9月至2022年12月浙江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11 922 318名新生儿血促甲状腺素(TSH)及苯丙氨酸(Phe)检测的资料。其中,血TSH浓度采用荧光法检测,血Phe浓度采用荧光法或串联质谱法检测。TSH在9μIU/mL及以上的新生儿为CH筛查阳性,血Phe浓度超过120μmol/L和(或)血Phe与酪氨酸(Tyr)比值大于2.0为HPA筛查阳性,召回复查。采用高通量测序和MassARRAY技术检测基因变异。结果:1999—2022年共筛查新生儿11 922 318名,总筛查率为89.41%,筛查率由1999年6.46%提升至2022年的100.00%。检出CH患儿8924例,患病率为1/1336,检出HPA患儿563例,患病率为1/21 176,其中508例为经典型苯丙酮尿症(cPKU),55例为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BH4D)。97例CH患儿完善基因检测,检出9种CH相关基因,双氧化酶2(DUOX2)基因检出频率最高(69.0%),其中c. 3329G>A(p...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潮州地区新生儿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G6PD)缺乏症的发病率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采用荧光斑点法对2010至2012年潮州市中心医院出生的2 500例新生儿进行G6PD缺乏筛查。对初筛阳性的67例标本用高分辨熔解曲线分析技术(high-resolution melting,HRM)和PCR-DNA测序法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本次筛查发现潮州地区新生儿人群的G6PD缺乏症总发生率为2.6%(67/2 500),其中男婴44例(3.22%,44/1 365),女婴23例(2.03%,23/1 135),男女检出率比为1.91∶1(44/23),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χ2=3.404,P=0.065)。67例初筛阳性标本中58例检测出有突变,9例未检出突变,共检出7种基因突变,含26例1 376 G>T(c.1466G>T,44.83%),22例1 388 G>A(c.1478G>A,37.94%),5例95 A>G(c.185A>G,8.62%),2例871 G>A(c.961G>A,3.45%),1例392 G>T(c.482G>T,1.72%),1例493 A>G(c.583A>G,1.72%),1例1360 C>T(c.1450C>T,1.72%),没有检出复合突变类型。结论:潮州地区具有较高的G6PD发生率。G6PD Canton(1376 G>T)、G6PD Kaiping(1388 G>A)和G6PD Gaohe(95 A>G)3种突变类型最常见。  相似文献   

11.
程亮  俞伟男  洪兵  胡文  郝海荣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1):2441-2443
目的探讨尿液足细胞表面标志蛋白Podocalyxin(PCX)检测在糖尿病肾脏损害程度评估中的意义。方法选取97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按照尿清蛋白排泄率(UAER)及血清肌酐(SCr)水平,将97例糖尿病患者分为4组:Ⅰ组,UAER<30 mg/24 h,SCr≤135μmol/L,27例;Ⅱ组,UAER为30~299 mg/24 h,SCr≤135μmol/L,29例;Ⅲ组,UAER≥300 mg/24 h,SCr≤135μmol/L,22例;Ⅳ组,UAER≥300mg/24 h,SCr>135μmol/L,19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5组受检者尿液中PCX水平,分析尿液中PCX与UAER、尿蛋白定量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Ⅰ组、Ⅱ组、Ⅲ组、Ⅳ组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中PCX、UAER显著升高(P<0.05),Ⅱ组、Ⅲ组、Ⅳ组SCr、尿蛋白定量亦显著升高(P<0.05);且随着糖尿病肾病的进展,Ⅰ组、Ⅱ组、Ⅲ组和Ⅳ组尿液中PCX分别为(5.8±1.0)μg/L、(15.3±4.3)μg/L、(28.9±9.0)μg/L和(23.3±10.6)μg/L,Ⅰ组、Ⅱ组、Ⅲ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与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尿液中PCX与UAER、尿蛋白定量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8和0.58,P均<0.01)。结论尿液PCX检测可反映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pregnancy, ICP) 不同血清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 水平及不同终止妊娠时间对围产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7年6月我院住院分娩的198例ICP孕妇,根据血TBA水平分为10~< 40 μmol/L组(Ⅰ组) 、40~< 100 μmol/L组(Ⅱ组) 以及≥100 μmol/L组(Ⅲ组) ,又根据终止妊娠孕周分为< 36周组(A组) 、36~36 + 6周组(B组) 以及≥37周组(C组) ,统计各组围产儿不良结局发生情况.结果 与ⅠB组及ⅠC组相比,ⅠA组的围产儿不良结局显著增高(P< 0.05);与ⅠC组相比,ⅠB组低体质量儿发生率显著增高(P< 0.05) ,NICU入住和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ⅡB组及ⅡC组比较,ⅡA组的围产儿不良结局显著增高(P< 0.05);与ⅡC组相比,ⅡB组低体重儿及近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两组新生儿均未入住NICU.Ⅲ组发病孕周均早于34周,终止妊娠孕周< 36者,围产儿不良结局发生率高.结论 当血TBA在10~< 40 μmol/L时妊娠满37周终止妊娠有利于降低围产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当TBA在40~< 100 μmol/L时,妊娠36周终止妊娠是降低围产儿不良结局的节点;当TBA≥100 μmol/L应根据胎儿成熟度斟酌利弊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黄芪皂苷Ⅱ(As Ⅱ)对肾透明细胞癌786-O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潜在机制。 方法 噻唑兰(MTT)法和克隆实验检测As Ⅱ对786-O细胞的生长和集落形成的抑制作用。细胞流式术检测AS Ⅱ的凋亡诱导作用。随后,用免疫印迹法检测不同处理组细胞PI3K-AKT-mTOR通路蛋白及凋亡执行蛋白的变化,最后利用PI3K-AKT-mTOR通路激活剂IGF-1与As Ⅱ对细胞共处理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水平的变化,进一步验证PI3K-AKT-mTOR通路在凋亡诱导中的作用。 结果 As Ⅱ对786-O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时间与浓度之间有交互作用(F时间=513.00, P<0.001;F浓度=1 678.00, P<0.001;F时间×浓度=18.23, P<0.001),并可抑制细胞集落形成。As Ⅱ可诱导细胞凋亡并诱导凋亡执行蛋白cleved caspase-3的表达(P0 μmol/L As Ⅱ组 vs 10 μmol/L As Ⅱ组= 0.013 9,P0 μmol/L As Ⅱ组 vs 20 μmol/L As Ⅱ组<0.001)。As Ⅱ可抑制PI3K、AKT、mTOR蛋白的磷酸化(p-PI3K: P0 μmol/L As Ⅱ组 vs 20 μmol/L As Ⅱ组=0.032 4;p-mTOR: P0 μmol/L As Ⅱ组 vs 10 μmol/L As Ⅱ组=0.004 1,P0 μmol/L As Ⅱ组 vs 20 μmol/L As Ⅱ组<0.001;p-AKT:P0 μmol/L As Ⅱ组 vs 10 μmol/L As Ⅱ组=0.003 2,P0 μmol/L As Ⅱ组 vs 20 μmol/L As Ⅱ组=0.001 2)。IGF-1可以逆转As Ⅱ对AKT的磷酸化(P=0.006 8),并减弱AsⅡ对786-O细胞的凋亡诱导效应。 结论 As Ⅱ可抑制肾癌780-O细胞的增殖和集落形成,并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磷酸化,上调cleved caspase-3的表达,进而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丹酚酸B(SA-B)影响TGF-β1/ERK信号转导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方法NIH/3T3成纤维细胞常规培养后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正常组细胞以含0.5%FBS的M199培养,模型组和治疗组均在相同培养条件下,以100pmol/LTGF-β1刺激24h,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再分别以1μmol/LSA-B和10μmol/LSA-B同时温育24h。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活力;Western blot法观察细胞TGF-β受体蛋白表达、ERK蛋白表达与磷酸化水平、胞外基质蛋白表达等。结果不同浓度SA-B无明显细胞毒性;TGF-β1刺激明显促进细胞TGF-β受体蛋白表达、ERK磷酸化水平、纤维蛋白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PAI-1)与Ⅰ型胶原的蛋白表达,SA-B剂量依赖性抑制TGF-βⅠ型受体(TβR-Ⅰ)的蛋白表达,抑制ERK磷酸化与PAI-1蛋白表达。结论SA-B抑制TGF-β1的胞内ERK信号转导,拮抗TGF-β1的促NIH/3T3成纤维细胞胶原生成可能是SA-B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瑞芬太尼持续静脉输注对丙泊酚靶控输注诱导剂量及时间的影响。方法:40例全麻患者随机分为4组,丙泊酚初始靶控输注剂量设为1.5 mg/L,每4 min增加0.5 mg/L,待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为1分时,Ⅰ组输注生理盐水,为对照组;Ⅱ、Ⅲ、Ⅳ组持续静脉输注瑞芬太尼,剂量分别为0.1、0.2和0.4μg·kg-1·min-1;在MOAA/S为0分时给予阿曲库铵0.6 mg/kg,3 min后行气管插管。记录瑞芬太尼输注时间及插管时丙泊酚的总量。同时观察诱导期间低血压、心动过缓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果:Ⅰ组丙泊酚用量均高于Ⅱ组、Ⅲ组和Ⅳ组(P0.05~P0.01),Ⅱ组用量高于Ⅲ组和Ⅳ组(P0.01和P0.05),Ⅲ组和Ⅳ组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瑞芬太尼输注时间与Ⅱ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与Ⅲ组和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组与Ⅲ组、Ⅳ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组与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可以缩短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诱导的时间,减少丙泊酚用量;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0.2μg·kg-1·min-1持续静脉输注即可满足临床需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多沙普仑对新生大鼠延髓脑片呼吸节律性放电(RRDA)的调节作用。方法制作主要包含延髓面神经后核内侧区(mNRF)的大鼠离体脑片标本,并保留舌下神经根的完整。将36只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Ⅰ~Ⅵ组(n=6)。Ⅰ组为对照组;Ⅱ~Ⅳ组为多沙普仑组(浓度分别为2、5、10μmol/L),Ⅴ组给予丙泊酚(20μmol/L),Ⅵ组给予丙泊酚(20μmol/L)+多沙普仑(5μmol/L),观察给药后l、3、5、l0、l5、30min时舌下神经根呼吸节律性放电的变化,并分析吸气时程(TI)、呼气时程(TE)、呼吸周期(RC)、放电积分幅度(IA)的改变。结果Ⅱ组在给药前后脑片RRDA并无明显改变;Ⅲ、Ⅳ组在给药后1min开始,吸气时程明显延长,放电积分幅度增加;呼气时程于第5min时开始缩短(P<0.05),但呼吸周期仅于第10min时缩短,其余时间点无明显改变;Ⅴ组在第3min时开始出现吸气时程缩短、放电积分幅度下降,并伴有呼气时程及呼吸周期延长(P<0.05),第10min时达最大变化值;Ⅵ组RRDA各时间点均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5μmol/L多沙普仑可直接兴奋延髓脑片的RRDA,且可完全拮抗丙泊酚对...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尼可地尔(Nicorandil)超极化心脏停搏对未成熟兔心肌的保护作用,以提高婴幼儿手术中心肌保护效果。方法将32颗离体新西兰幼兔心脏随机分为4组:实验Ⅰ组、实验Ⅱ组、实验Ⅲ组、实验Ⅳ组,每组8颗。建立Langendorff离体灌注心脏模型,以KHB液体灌注30min后达平衡状态,转为工作模型。实验Ⅰ组间断灌注KHB液;实验Ⅱ组、实验Ⅲ组、实验Ⅳ组分别灌注ST.ThomasⅡ号停搏液、ST.Thomas1I号停搏液+Nicorandil 10μmol/L、ST.ThomaslⅠ号停搏液+Nicorandil100iμmol/L:每15rain重复1次,共灌注2次;然后用KHB液体再灌注30min,实验时间总共90min。实验开始、第60min及结束时各收集一次血流动力学指标:左室发展压(1eftventriculardevelopedpressure,LVDP)、左室舒张末压(1eftventricularend—diastolicpressure,LVEDP)、左室内压最大变化率(rateofriseofleftventricularpressure,+dp/dt)及心肌酶指标:乳酸脱氢酶(1actatedehydrogenase,LDH)、肌酸激酶(creafinekinase,CK)。实验标本做病理切片观察心肌结构变化。结果实验Ⅲ组、实验Ⅳ组与实验Ⅰ组相比,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心肌酶指标明显改善(P〈0.01),实验Ⅲ组、实验Ⅳ组与实验Ⅱ组相比,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心肌酶指标明显改善(P〈0.05),实验Ⅱ组与实验Ⅰ组相比各项指标改善(P〈0.05),实验Ⅲ组的心功能恢复弱于实验Ⅳ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镜下实验Ⅰ组、实验Ⅱ组心肌损伤重.实验Ⅲ组、实验Ⅳ组损伤较轻。结论单纯的高钾停跳液可以为未成熟兔心肌提供一定的保护作用。Nicorandil超极化心脏停跳液可以为未成熟兔心肌提供保护作用,且其保护作用明显优于单纯的高钾停跳液;但在实验范围内浓度的差别引起的保护作用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彭伟  张咸伟  姚文龙  邓乾  伍源  田玉科 《医学争鸣》2009,(13):1180-1183
目的:探讨特异性P2X4 siRNA对永生化小鼠小胶质细胞活化的抑制效果.方法:体外培养永生化小鼠小胶质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转染siRNA-F1组.空白对照组未进行任何干预;阴性对照组转染Ncontrol siRNA;转染siRNA-F1组转染先前筛选出来的1条特异性siRNA.3组细胞分别用50μmol/LATP刺激,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胞内钙离子浓度([Ca2+]i);P2X4R/OX42免疫荧光双标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结果:转染siRNA-F1组ATP活化小胶质细胞后,胞内钙离子释放较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减少;P2X4R/OX42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显示转染siRNA-F1组细胞存在活化态小胶质细胞和静息态小胶质细胞,而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只存在活化态小胶质细胞.结论:siRNA-F1能部分抑制永生化小鼠小胶质细胞的活化.  相似文献   

20.
深圳地区396例非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分析深圳地区非糖尿病高血压住院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其合理治疗提供参考信息。方法检测396例非糖尿病高血压及合并心功能不全住院患者的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调查对象分为三组:Ⅰ组(单纯原发性高血压)、Ⅱ组(原发性高血压心功能I~Ⅱ级)和Ⅲ组(原发性高血压心功能Ⅱ级以上)。结果调查对象FPG、Fins和HbAlc平均水平分别为(5.93±2.37)mmol/L、(8.01±4.50)μU/ml和(6.75±1.44)%。组间FPG平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和Ⅲ组患者的Fins和HbAIc平均水平高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圳地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近1/3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HbAlc是引起心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