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移植肝癌模型大鼠肝动脉注射表阿霉素脂质体纳米粒,观察表阿霉素脂质体纳米粒对移植性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建立大鼠移植性肝癌动物模型,并将肿瘤模型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大鼠正中开腹,暴露肝脏,游标卡尺测定肿瘤的长短径;肝动脉插管固定;依次分组给药.各组动物肝动脉注药后生存超过一周者,记录生存天数.一周后再次开腹,测定并记录肿瘤的生长率、肿瘤的坏死范围及生命延长率.结果 治疗前各组间肿瘤体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肝动脉注射NS组,平均生存期为12.7 d;肝动脉注射游离表阿霉素(EPI)组,平均生存期18.7 d;肝动脉注射EPI-PBCA-NP治疗组,平均生存期为32.5d.治疗后各组间肿瘤体积存在差异性(P<0.05),EPI组、EPI-PBCA-NP治疗组动物平均生存天数较NS组均显著延长(均P <0.01).结论 肝动脉注射表阿霉素脂质体纳米粒组肿瘤生长率明显降低、生命延长率明显提高(P<0.01).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磁性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ADM-PBCA-MNPS)的制备,研究ADM-PBCA-MNPS的理化性质并分析该微粒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乳化聚合法合成磁性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观察纳米粒的物理形态;检测纳米粒的饱和磁化强度和药物的包封率、载药量,通过体内外实验探讨磁性纳米微粒的释药性。结果:合成的磁性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ADM-PBCA-MNPS)平均直径194.30 nm;纳米粒的饱和磁化强度为0.488 emu/g,药物包封率为89.63%,载药量为9.73%;在体外条件下ADM-PBCA-MNPS显示出良好的缓释性能,体内药-时数据符合二室模型,ADM-PBCA-MNPS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达峰浓度(Cmax)、消除半衰期(T1/2Beta)、平均滞留时间(MRT)均明显大于游离阿霉素(F-ADM)(P<0.01)。结论:制备的磁性纳米粒溶液性质稳定,符合在机体血管中随循环流动而不会沉淀的条件。实验组药物可在体内外缓慢释放阿霉素,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3.
阿霉素纳米粒对颅内移植G422小鼠的化疗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阿霉素纳米粒对颅内移植G422胶质母细胞瘤小鼠化疗后的生存期变化及病理改变,评估阿霉素纳米粒对胶质母细胞瘤的化疗效果。方法:将G422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移植入86只昆明小鼠脑白质中建模,然后随机分为6组,分别是大剂量阿霉素纳米粒(3×2.5 mg.kg-1)、中剂量阿霉素纳米粒(3×1.5 mg.kg-1)、小剂量阿霉素纳米粒(3×1.0 mg.kg-1)、空白纳米粒(3×2.5 mg.kg-1)、阿霉素生理盐水(3×2.5 mg.kg-1)和不予任何治疗的控制组。移植后第2、5、8天由尾静脉给药。肿瘤移植后第10天进行流式细胞仪、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同等剂量的阿霉素生理盐水组相比,大剂量阿霉素纳米粒组生存期显著延长。各个剂量的阿霉素纳米粒组化疗效果与剂量呈正相关。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大剂量阿霉素纳米粒组肿瘤体积最小,肿瘤边缘清楚,未发现肿瘤细胞浸润,而阿霉素生理盐水组的脑肿瘤边缘不清楚,肿瘤呈浸润性生长。结论:阿霉素纳米粒可以作为治疗人类胶质母细胞瘤潜在的化疗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合成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异丁酯纳米粒 ,观察其对阿霉素耐受性细胞株K5 6 2 (K5 6 2 /DOX)耐药性逆转效果并探讨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纳米粒 ,透射电镜观察计算粒径 ,分光光度法计算包封率 ;以梯度浓度的阿霉素纳米粒处理培养的K5 6 2 /DOX细胞 ,噻唑蓝比色法 (MTT)检测K5 6 2 /DOX细胞的半数生长抑制浓度 (IC50 )并计算逆转倍数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药物浓度 ;TUNEL法检测药物诱导后凋亡的发生及凋亡率。结果 阿霉素纳米粒平均粒径 (98 5± 3 7)nm ,包封率为 95 % ;MTT结果显示阿霉素纳米粒对K5 6 2 /DOX细胞的生长抑制率较单纯阿霉素显著增高 ,阿霉素纳米粒对K5 6 2 /DOX的耐药逆转倍数为 6 2 ;TUNEL检测经 10 μg/ml阿霉素纳米粒处理后的K5 6 2 /DOX平均凋亡率为 38 7%。结论 以聚氰基丙烯酸异丁酯纳米粒为载体的阿霉素可增强诱导K5 6 2 /DOX细胞凋亡的效率和有效逆转其耐药性。  相似文献   

5.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8,(4):262-265
[目的]制备酮康唑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并对其进行表征.[方法]采用界面缩聚法制备酮康唑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以包封率或成型性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设计试验优化制备工艺,并对所制备的纳米粒进行表征.[结果]按照最佳制备工艺制备的酮康唑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呈圆整的球形,无黏连,平均粒径为68.7 nm,多分散系数为0.032 1,Zeta电位为-32.76 mV,平均包封率为78.85%.[结论]用本处方工艺制备酮康唑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FeCl2.4H2O、FeCl3.6H2O、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盐酸阿霉素等试剂合成磁性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稳定胶体液,并研究其对MG-63型人骨肉瘤细胞的作用。方法:①用FeCl2.4H2O、FeCl3.6H2O、盐酸阿霉素、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等试剂合成磁性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②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纳米粒的物理形态;用振动样品磁强计检测纳米粒的饱和磁化强度;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药物的包封率、载药量。③用扫描电镜观察、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测定法检测其对MG-63型人骨肉瘤细胞的作用。结果:利用FeCl2.4H2O、FeCl3.6H2O、盐酸阿霉素、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等试剂成功合成了一种稳定的棕色胶体溶液;透射电镜下观察,形态近似于球形,分散度好,平均直径184.60 nm;振动样品磁强计检测胶体中纳米粒的饱和磁化强度为0.558 emu/g,紫外分光光度计等仪器测定药物的包封率为90.73%,载药量为10.68%;通过扫描电镜、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测定法检测,表明该胶体溶液较ADM对MG-63人骨肉瘤细胞有更强的抑制作用。结论:该胶体溶液性质稳定,药物颗粒不超过300 nm,理论上可以在动物血管中随循环流动而不会沉淀;该纳米粒的饱和磁化强度为0.558 emu/g,微粒可被4 250 Gs的磁场所吸引,以达到磁靶向的效应;药物的包封率为90.73%,载药量为10.68%,表明药物合成的效率较好;且该胶体溶液较ADM对MG-63人骨肉瘤细胞有更强的抑制作用,为下一步动物实验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制备氯氮平-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微粒(Clozapine-PBCA-NP);研究影响其氯氮平药物含量的因素水平;优化制备工艺.方法 用界面聚合法制备氯氮平-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单因素初选影响氯氮平-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药物含量的因素;采用正交设计,多因素分析各因素水平的相互作用;比色法测定氯氮平的包封率、载药量.结果 影响氯氮平-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包封卒的因素有:氯氮平用量、表面活性剂浓度、反应溶液pH值、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单体(α-BCA)用量:优化工艺后制备了粒径粒形好、氯氮平药物含量较高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优化的条件为氯氮平的用量为80mg,反应体系的pH值为2.5,搅拌速度为1 000 rpm,Dextran-70为240 mg,α-BCA为0.18 mL,温度25℃,搅拌时间3h.结论 氯氮平用量、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单体用量、介质的pH值、表面活性荆的浓度是影响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药物含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进行新型抗肿瘤复合材料表阿霉素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EPI-PBCA-NP)生物安全性的初步评价。方法使用SD大鼠进行慢性毒性试验,检查一般状态、血液学、心肌酶学、肝肾功能及重要脏器病理学以及可逆性观察等,判断EPI-PBCA-NP的生物安全性。结果低剂量EPI-PBCA-NP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中、高剂量均表现出一定的毒性,随剂量的增加,毒性反应也更加明显。结论EPI-PB-CA-NP的生物安全需进行更深入研究,以确保临床使用和应用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磁性化疗纳米粒治疗大鼠移植性肝癌   总被引:47,自引:4,他引:43  
目的:通过对移植性肝癌模型大鼠肝动脉注射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并在肝肿瘤区加磁场,观察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对移植性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建立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将肿瘤模型大鼠分为4组。肝动脉注射生理盐水6只;肝动脉注射游离阿霉素0.5mg/kg6只;肝动脉注射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相当于0.5mg/kg阿霉素)6只;肝动脉注射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相当于0.5mg/kg阿霉素),肝肿瘤区加磁场6只,各组动物肝动脉注药后,生存超过1周者,记录生存天数,生存期满60d者则处死,取肿瘤组织作病理切片观察,各组动物进行生存率分析。结果:生理盐水治疗组:生存期平均为23.5d;游离阿霉素治疗组,生存期为22.5d;纳米粒不加磁场治疗组,生存期平均为36.2d;纳米粒加磁场治疗组有3只动物到60d仍存活,最短存活期为48d。对各组动物进行生存率分析,并作Logrank检验发现,生理盐水治疗组与游离阿霉素治疗组生存期无统计学差异。磁性阿霉素蛋白纳米粒治疗,肿瘤区不加磁场组动物较生理盐水治疗组和游离阿霉素组肿瘤组织无明显变化,生存60d大鼠肿瘤组织病理切片发现肿瘤已完全由纤维和无结构的组织所代替。结论:肝动脉注射游离阿霉素对移植性肝肿瘤大鼠生存无明显改善,肝动脉注射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肿瘤区不加磁场,可以延长动物生存期(P<0.05),肝动脉注射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肿瘤区加磁场治疗组较瘤区不加磁场治疗组生存期明显延长(P<0.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纳米粒作为药物传递载体被改广泛研究,用于肿瘤药物输送的纳米高分子药物载体可延长药物在肿瘤中的存留时间.该研究拟制备聚氰基丙埯酸正丁酯纳米微粒,并对其表面形貌、粒径分布、微粒结构、包封率,载药率等性能进行应用评估.方法 以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为载体,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为药物,采用乳化法制备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微粒,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外形结构,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纳米粒载药量和包封率.结果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微粒呈规则球形,平均粒径(86±15)nm,载药量为23.2%.包封率为51.6%.结论 以PDCA纳米微粒作为5-Fu栽体粒径小,颗粒均匀,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抗肿瘤纳米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表柔比星(EPI)联合卡介苗(BCG)与单用表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确诊膀胱移行上皮癌,病理结果Ⅰ~Ⅱ期的患者36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随机分成联合组、单用组,每组18例。联合组术后第1周灌注EPI,第2周灌注BCG,每周交替使用灌注药物,共8次后,用BCG每月1次灌注,共8次;单用组术后每周灌注EPI,共8次后,用EPI每月1次灌注,共8次。比较两组治疗后3年内的膀胱肿瘤复发情况、药物治疗期间泌尿系感染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3年内的膀胱肿瘤复发率方面,联合组与单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药物治疗期间泌尿系感染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联合组较单用组比较发生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EPI联用NCG和EPI单用均具有良好的预防肿瘤复发效果,而EPI联用BCG可显著减少治疗期间的泌尿系感染和不良反应发生,患者依从性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大鼠在非麻醉状态下,采用双尾静脉穿刺术实施高胰岛素正血糖钳夹实验并与局麻下尾动静脉插管高胰岛素正血糖钳夹实验进行比较。方法普通饲料喂养和高脂高糖饲料喂养的SD大鼠各8只,喂养8周后,各分为2组,每组4只,分别进行不同的高胰岛素一正血糖钳夹实验;大鼠在非麻醉状态下,选用两条尾静脉行静脉穿刺,一条尾静脉靠近根部输入胰岛素[O.12U/(kg.h)】和葡萄糖,同时另一条尾静脉靠近尾末1/3采血,进行高胰岛素一正血糖钳夹实验。结果大鼠在非麻醉状态下双尾静脉穿刺术后血糖在正常范围内,无明显波动,无大鼠死亡;高脂高糖饲料喂养组大鼠的葡萄糖输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糖变异系数和葡萄糖输入速率变异系数分别为5.7%和14.9%;双尾静脉穿刺术高胰岛素-正血糖钳夹实验与尾动静脉插管术高胰岛素~正血糖钳夹实验两组结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非麻醉状态下采用双尾静脉穿刺术行大鼠的高胰岛素正血糖钳夹实验,具有安全可行、实验结果稳定、准确、操作简便、实验周期短、术后大鼠恢复快、可多次重复进行等优点;大鼠饲喂高脂高糖饲料可诱发明显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成瘤率兔Vx2移植瘤后肢肌肉传代与肝脏传代在兔存活时间及成瘤质量等方面的不同。方法采用瘤块移植法建立兔Vx2后肢肌肉模型及肝癌模型,采用磁共振技术检测肿瘤生长情况,定期在兔后肢肌肉和肝脏的移植部位作瘤组织活检,了解肿瘤生长情况,记录并比较实验兔的生长情况和存活时间。结果采用瘤块移植方法成功建立了稳定的兔Vx2后肢肌肉及肝脏肿瘤模型,后肢移植成瘤情况为20/25,肝移植成瘤情况为22/25,两组的成瘤率无显著性差别(P〉0.05)。在移植后的第7天和第14天的肿瘤体积肝脏组显著大于后肢组(P〈0.01)。接种后第10天和第20天肿瘤TGR在后肢组与肝脏组分别为64.9%和94.6%,70.1%和96.7%,肝脏组显著为优(P〈0.01)。荷移植瘤兔存活时间达到30 d的只数在后肢组与肝脏组分别为3/20和20/22(P〈0.05)。结论肝脏移植瘤体积大,实质细胞丰富,肿瘤坏死情况少,生存期长,是比较理想的传代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担载阿霉素的可降解左旋聚乳酸和聚乙二醇的嵌段共聚物静电纺丝纤维毡(简称阿霉素缓释系统)对小鼠植入性肝癌的抗肿瘤作用。方法:用C-57BL小鼠和H22肝癌瘤株建立肝癌小鼠模型,并将其分为实验组(缓释剂瘤内植入组)、对照1组(阿霉素瘤内注射组)、对照2组(阿霉素静脉注射组)和对照3组(生理盐水静脉注射组),分别于给药后第1、3、6、9和13天测量肿瘤的长、短径并计算肿瘤体积,第14天处死动物、剥离肿瘤标本,计算抑瘤率;同时对瘤体进行HE染色,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fas和凋亡相关酶caspase-3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率。结果:给药后第6天实验组和对照1组小鼠的肿瘤体积增大速度小于其他组(P<0.05);给药后第9和13天,实验组肿瘤的体积增大速度明显小于对照1、2和3组 (P<0.05),第14天实验组肿瘤生长抑制率明显高于对照1和2组(P<0.01)。HE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瘤体组织坏死程度较重;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实验组肿瘤细胞的凋亡相关蛋白fas和凋亡相关酶caspase-3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实验组肿瘤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植入的阿霉素缓释系统对小鼠H22肝癌移植瘤能产生较好的抑制作用,并可明显加快肿瘤细胞的凋亡速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大豆异黄酮和叶酸对同型半胱氨酸(HCY)糖尿病模型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健康昆明小鼠3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S)、高同型半胱氨酸糖尿病组(HCYDM)、大豆异黄酮组(SIF)、大豆异黄酮加叶酸处理组(SIFFA)各8只。通过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和腹腔注射HCY复制HCY糖尿病动物模型,SIF组及SIFFA组给予大豆异黄酮和叶酸进行干预。检测小鼠脏器/体质量比值、血清溶血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小鼠碳粒廓清试验。结果与NS相比较,HCYDM组的巨噬细胞吞噬率及吞噬指数、校正碳廓清指数、血清溶血素值、碳廓清指数、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等均显著降低(P<0.05,P<0.01);与HCYDM组相比较,SIF组和SIFFA组巨噬细胞吞噬率、吞噬指数和胸腺指数显著增强(P<0.05,P<0.01);SIFFA组校正碳廓清指数和脾脏指数显著增加(P<0.05),SIF组增加不显著(P>0.05);与SIF组比较,SIFFA组脾脏指数显著升高(P<0.01)。结论大豆异黄酮和叶酸有协同作用,可提高DM模型鼠脾脏和胸腺指数,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有较好的免疫恢复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肥胖剖宫产患者腹壁切口皮下脂肪组织的缝合方式。方法将2003年9月-2005年8月间,剖宫产腹壁皮下脂肪层厚达5 cm以上的肥胖患者128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5例,采用竖“8”字缝合皮下脂肪层;对照组63例,采用传统的两层间断缝合方法。结果观察组切口一期愈合率96.9%,显著高于对照组77.8%(P<0.01);观察组切口脂肪液化率3.1%,显著低于对照组22.2%(P<0.01);观察组无1例切口裂开,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切口裂开率14.3%(P<0.01);术后平均住院日显著少于对照组(P<0.001)。结论在缝合肥胖患者腹壁切口时,采用竖“8”字缝合皮下脂肪层对预防腹壁切口脂肪液化、切口裂开是一个简便易行、效果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ASON)基因对裸鼠体内膀胱癌生长的抑制作用,阐明反义端粒酶基因对膀胱癌的治疗作用。方法:膀胱癌EJ细胞株分别采用换液培养和用硫代磷酸修饰的反义寡核苷酸(PS-ASON)处理,将换液培养及PS-ASON处理的EJ细胞分别接种BALB/c裸鼠(对照组24只和PS-ASON处理组12只),观察致瘤率;肿瘤形成至20 mm后将对照组裸鼠随机分为3组(n=8),隔日注射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PS-ASON(PS-ASON注射组)及化疗药物表阿霉素(表阿霉素组)。观察各组裸鼠致瘤时间、裸鼠体质量及肿瘤体积的变化,计算各组裸鼠生存率;光镜下观察肿瘤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PS-ASON处理组裸鼠致瘤率低于对照组(P<0.01),致瘤时间长于对照组(P<0.01),裸鼠平均体质量高于对照组(P<0.01)。按照不同分组,裸鼠注射不同药物治疗12 d后,PS-ASON注射组和表阿霉素组裸鼠肿瘤体积均小于空白对照组(P<0.01);PS-ASON注射组与表阿霉素组裸鼠肿瘤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裸鼠体质量持续下降;接种16 d后,PS-ASON注射组裸鼠体质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接种肿瘤8 d后,表阿霉素组裸鼠体质量低于PS-ASON注射组(P<0.01);空白对照组裸鼠体质量与表阿霉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观察,PS-ASON注射组和表阿霉素组肿瘤细胞出现大量凋亡和坏死。PS-ASON注射组裸鼠生存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01)和表阿霉素组(P<0.01)。结论:反义端粒酶基因对体内膀胱癌形成及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程度与化疗药表阿霉素相当,可以用于膀胱癌治疗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青蒿素对急性炎症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二甲苯诱导制作小鼠耳壳肿胀模型,分别给予大、中、小剂量青蒿素,测定小鼠耳壳肿胀度,并计算肿胀抑制率;用角叉菜胶诱导建立大鼠足肿胀模型,检测大鼠至炎5h时肿胀足中的前列腺素含量;给小鼠尾静脉注射0.5%(体积分数)伊文思蓝0.01mL/g,随后腹腔注射给予小鼠醋酸引起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检测小鼠腹腔内的伊文思蓝含量.[结果]青蒿素大、中、小剂量组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壳肿胀程度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青蒿素大、小剂量组肿胀足中前列腺素含量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青蒿素能明显抑制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P<0.01).[结论]青蒿素对急性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抗炎机制可能与前列腺素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卡介苗(BCG)预先免疫对小鼠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影响。方法采用BCG或灭菌生理盐水皮内注射预先免疫2周,然后由尾静脉注射白色念珠菌进行攻击,观察小鼠死亡率及计算存活小鼠肾组织带菌量。结果BCG免疫组存活时间长于生理盐水免疫组(P〈0.01);存活小鼠肾组织菌落计数:BCG免疫组远少于省里盐水免疫组(P〈0.01)。结论BCG对小鼠白色念珠菌感染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介绍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切除术结合经腹腔下腹正中切口治疗移植肾同侧原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最初经验。方法:选取2005年11月至2009年1月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15例肾移植后因移植肾同侧原上尿路移行细胞癌而接受结合经腹腔下腹正中切口的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切除术的患者。后腹腔镜下将肾切除后,经膀胱镜行同侧输尿管口及膀胱袖状切除术,于下腹正中做6~8 cm切口,经腹腔途径将远端输尿管切至膀胱壁内段后,将输尿管完整取出,并经此切口完整取出标本。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253 min,平均术中出血245 mL,3例患者接受输血治疗。后腹腔镜肾切除术中无1例中转开放,2例患者出现轻微并发症。病理结果显示:3例肾盂、1例肾盂和输尿管、3例肾盂和膀胱、1例双侧肾盂、4例输尿管、2例输尿管和膀胱和1例双侧输尿管内可见移行细胞癌。平均随访35个月,无1例患者后腹腔内复发或远处转移。5例并发膀胱癌患者中在随访时发现有2例复发膀胱癌,4例行单侧肾输尿管切除的患者在随访中发现对侧原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结论: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切除术结合下腹正中经腹腔切口的方法可能是一个治疗移植肾同侧原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安全且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