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8篇
  免费   158篇
  国内免费   81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28篇
妇产科学   16篇
基础医学   57篇
口腔科学   28篇
临床医学   218篇
内科学   148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28篇
特种医学   45篇
外科学   151篇
综合类   484篇
预防医学   168篇
眼科学   15篇
药学   218篇
  3篇
中国医学   234篇
肿瘤学   6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125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143篇
  2012年   139篇
  2011年   161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通过调研江苏省公立医院编内及非在编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困境,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方法:对江苏省内公立医院发放调研问卷,收集数据整理后运用统计分析和比较分析法描述其运营概况、编内及非在编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情况,运用公平理论分析公立医院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结果:江苏省公立医院编内人员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非在编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省属公立医院非在编人员占比最高;编内人员缴费基数及养老待遇均显著高于非在编人员;编内人员参加职业年金,非在编人员尚未建立年金计划。结论:树立底线公平理念,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改革完善非在编人员年金计划政策;建立健全参保成本财政分担机制。  相似文献   
2.
睡眠是运动员运动表现提升的重要非训练策略之一,科学分析影响运动员睡眠的各类因素和改善策略有助于在训练和比赛期最大化运动表现。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整理与总结发现,运动员群体普遍存在睡眠问题,且该问题在比赛前后更为严重。影响运动员睡眠的因素可分为运动类和非运动类,其中训练、比赛和旅行是运动员睡眠问题的主要致因。多导睡眠图、睡眠问卷/量表/日记、睡眠活动记录仪和手机App等是目前运动员睡眠的主要监测方法。睡眠问题对运动员不同运动表现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对次最大强度下的重复冲刺能力、力量耐力和认知参与类运动表现影响的证据相对更为充分。增加睡眠时长、改善睡眠环境/睡前行为、营养补充、旅途调节和运动后恢复策略,是目前改善睡眠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应用脑血管功能积分值检测评估中老年男性人群卒中风险及与相关危险因素暴露水平 的关系。 方法 选取完成健康体检并行脑血流动力学检测的280例45岁以上男性人群为研究对象,以脑血 管功能积分值(cerebral vascular functional accumulative scores,CVFAS)75分为截点,分为卒中高危组 (<75分,82例)和卒中低危组(≥75分,198例),分析不同年龄段CVFAS变化和卒中高危个体检出率, 并比较卒中高危组和低危组之间危险因素暴露水平,分析CVFAS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结果 本研究人群CVFAS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降低,卒中高危个体检出率达29.3%(82/280),并 随着年龄递增而上升,70岁以上达60.0%。卒中高危组的年龄、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腰围、 体脂含量、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空腹血糖、TC、 LDL-C、Hcy、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颈动脉内膜中层厚 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均高于低危组,HDL-C低于低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相 关性分析显示,CVFAS与年龄(r =-0.314,P =0.007)、腰围(r =-0.295,P =0.009)、体脂含量(r =- 0.324,P =0.006)、SBP(r =-0.387,P =0.005)、DBP(r =-0.327,P =0.006)、TC(r =-0.219,P =0.014)、 LDL-C(r =-0.325,P =0.006)、空腹血糖(r =-0.289,P =0.009)、Hcy(r =-0.216,P =0.014)、baPWV (r =-0.349,P =0.005)、CI MT(r =-0.209,P =0.013)负相关,与HDL-C正相关(r =0.258,P =0.011)。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 1.257,95%CI 1.118~1.359,P =0.001)、高血压病史(OR 1.524, 95%CI 1.259~1.894,P<0.001)、体脂含量(OR 1.493,95%CI 1.214~1.876,P =0.001)、SBP(OR 1.897, 95%CI 1.684~2.697,P =0.001)、空腹血糖(OR 1.356,95%CI 1.214~1.651,P =0.001)、LDL-C(OR 1.675, 95%CI 1.327~1.956,P<0.001)、Hcy(OR 1.295,95%CI 1.158~1.413,P =0.001)、baPWV(OR 1.258, 95%CI 1.149~1.524,P =0.002)为CVFAS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CVFAS降低(<75分)与卒中危险因素暴露水平密切相关,运用CVFAS检测评估筛查卒中高危 人群,是简便、可行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双反牵引技术辅助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失访者10例,根据复位方式的区别,将其分为双反牵引复位组与牵引床复位组。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各项指标间的差异。 结果70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随访率87.5%,平均随访14个月。男性31例,女性39例,平均年龄(83.8±0.5)岁。双反牵引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中骨折复位时间、术中透视次数[(76±11)min,(80±90)ml,(12±3)min,(20±2)次]少于牵引床组[(85±13)min,(100±104)ml,(25±3)min,(25±3)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624,P=0.043;t=-1.773,P=0.037;t=1.362, P=0.041;t=-2.757,P=0.035),双反牵引复位组术后1、3个月患侧髋、膝功能评分明显优于牵引床复位组(P<0.05),术后6、12个月两组髋膝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双反牵引复位股骨粗隆间骨折操作简便,复位质量高,对周围组织血运保护好、时间短、康复快,近期疗效优。  相似文献   
6.
医生在日常临床工作中,死亡病例讨论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之一,而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对死亡病例的报告与分析则有更深远的意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我国带来巨大损失,医疗系统承受巨大压力,而战胜疫情的有利武器便是医疗数据及相关科学研究,死亡病例的系统分析与高效利用是关键一步。该文基于疫情下死亡病例报告记录不完善、人文视角与患者报告缺乏等现状,针对各部门机构面临巨大的数据管理压力,相关制度有待完善,规范化报告和临床科研一体化工作尚不成熟等问题提出方法学思考与建议:①建立国家医药健康数据中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②加大医药数据管理投入,疫情期间尽早开始数据收集与分析;③完善死亡病例报告相关内容,促进规范化报告形成;④重视死亡病例报告,回顾总结分析,强调疫情过后继续建立并完善相关平台与方案,开展相关科学研究,提升健康卫生数据管理效率,提高医疗系统抗风险能力,促进健康中国战略稳步前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食管轻度和中度异型增生患者的疾病进展和转归情况。方法:纳入2015-2017年参加四川省上消化道癌筛查的居民中首次诊断为食管轻度和中度异型增生的患者共73例,整理纳入患者的基本信息、基线期及随访阶段病理结果,采用卡方检验比较进展率或转归率,Kaplan-Meier法计算中位时间。结果:食管轻度异型增生患者与中度异型增生患者的疾病转归率无统计学差异(73.17% VS 68.75%,P=0.68);食管轻度异型增生患者与中度异型增生患者的疾病进展率无明显差异(12.20% VS 18.75%,P=0.44);轻度异型增生的转归时间显著长于中度异型增生(16.60月 VS 11.17月,P<0.001),轻度异型增生的进展中位时间与中度异型增生无统计学差异(14.60月 VS 13.00月,P=0.122)。结论:食管轻度和中度异型增生的进展率和转归率均无明显差异,但其疾病转归的时间存在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8.
临床科研数据分析利用是推动医学进步的手段,是医学发展的关键步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如何有效利用临床研究,用真实的数据合理的分析来进行决策,是备受关注的话题。该文基于疫情期间数据采集提取的低效性、数据分析的不一致性、数据报告的不规范性、数据更新的高时效性等现状,对疫情下数据应用现状背景原因进行简要分析,进而探讨疫情发展下以及更重要的今后的医学临床研究中,临床数据应用的诸多问题及可行的解决方式,提出方法学建议:①逐步完善医疗大数据模式,形成国家医药健康数据中心;②提升医护人员科研素养,普及GCP基本技能和知识;③推广科技化、网络化、共享化的数据采集、管理模式;④运用混合研究方法聚敛式分析,提高临床数据分析利用效率;⑤关注叙事医学情怀,重视医学临床人文数据等建议。有望促进临床科研数据的规范合理使用、专家意见严谨整合、最终促进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题释义:杜仲:杜仲是中国传统的中药药材,其具有增加机体免疫性、强身健骨的疗效,研究表明杜仲可以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并且可以促进骨组织的愈合。近年来对于杜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分析。 杜仲醇:是杜仲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可以增强关节炎大鼠骨组织的强度,并且具有降血压以及促进伤口愈合的能力。 背景:目前关于杜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治疗骨关节炎能增强骨组织的愈合能力,但是关于杜仲对根尖周炎骨破坏的修复作用尚未见报道。 目的:探讨杜仲醇提取物对根尖周炎大鼠组织蛋白酶K的影响。 方法:选取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根尖周炎组20只及对照组4只,根尖周炎组于右侧下颌第一磨牙开髓后建立根尖周炎模型,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饲养4周后,取根尖周炎组及对照组各4只拍摄MICRO-CT,计算根尖周炎骨破坏量,确认大鼠根尖周炎动物模型构建成功。饲养第5周,将剩余16只根尖周炎大鼠随机分为杜仲醇提取物组及生理盐水组,每组8只,每天灌胃杜仲醇提取物5 mL/kg或等量生理盐水。灌胃4周后,每组取4只大鼠拍摄MICRO-CT,分析杜仲醇提取物对根尖周骨组织的修复能力,另外取4只大鼠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右下颌第一磨牙牙槽骨组织蛋白酶K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①MICRO-CT结果显示,对照组骨吸收体积为(0.223±0.009) mm3,根尖周炎组骨吸收体积为(0.945±0.037) mm3,两组骨吸收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说明大鼠根尖周炎模型构建成功;②灌胃4周后,MICRO-CT结果显示杜仲醇提取物组骨吸收体积较灌胃前减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灌胃4周后,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杜仲醇提取物根尖周炎骨破坏标志因子组织蛋白酶K的表达较灌胃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④结果表明,杜仲醇提取物可以抑制骨破坏标志因子组织蛋白酶K的表达,并且可以促进大鼠根尖周炎骨组织的愈合。 ORCID: 0000-0001-5450-7016(吴大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联合乌司他丁对全麻下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患者围术期氧化应激、应激反应、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6例择期行PCNL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2例。A组给予常规全麻,B组在A组基础上于麻醉诱导后即刻给予丙泊酚100~200μg/(kg·min)静脉持续泵入,C组在B组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10万IU/h静脉持续泵入;记录3组麻醉诱导前(t_0)、术毕(t_1)、术后1 d(t_2)、术后2 d(t_3)、术后3 d(t_4)的氧化应激、应激反应、肾功能和肾血流量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3组t_1时点血浆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达到最低值后逐渐回升,丙二醛(MDA)则呈相反趋势,C组t_1~t_4时点以上指标均优于B组,B组优于A组(P均0.05);3组t_1时点血浆肾上腺素(ADR)、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达到峰值后开始降低,C组t_1~t_4时点以上指标均低于B组,B组低于A组(P均0.05);3组各时间点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t_2时点血浆血浆胱抑素C(CysC)、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液α_1-微球蛋白(α_1-MG)、尿微量白蛋白(UMA)均达到峰值后逐渐降低,C组t_1~t_4时点以上指标均低于B组,B组低于A组(P均0.05);3组t_2时点肾段间动脉、肾叶间动脉V_(max)达到最小值后开始回升,RI则呈相反趋势,C组t_1~t_4时点以上指标均优于B组,B组优于A组(P均0.05)。结论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联合乌司他丁能够抑制全麻下PCNL患者围术期的氧化应激,降低应激反应程度,具有显著的肾功能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