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4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71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目的:观察沉默黏结蛋白聚糖1(syndecan-1,SDC1)对胆囊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RNA干扰技术敲低胆囊癌细胞系GBC-SD中SDC1的表达,Western blot和qRT-PCR验证转染效果;Transwell侵袭实验、划痕愈合实验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Western blot分析ERK1/2、p-ERK1/2、Snail、E-cadherin和N-cadherin蛋白表达。结果:成功构建SDC1低表达的胆囊癌细胞系;转染后各组细胞SDC1 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shNC组(P<0.05);与BC组和NC组相比,shSDC1组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明显提高(P<0.01);与BC组和NC组相比,shSDC1组细胞p-ERK1/2、Snail、N-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而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结论:沉默SDC1可能通过ERK信号通路促进胆囊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三明治教学方法在普通外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在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普通外科见习的蚌埠医学院2013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5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观察组采用三明治教学法。教学结束后,采用理论考试、临床病例分析考核和满意度问卷调查方法,分别对2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与对照组学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病例分析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P < 0.01),对教学方法满意度亦高于对照组学生(P < 0.05)。结论三明治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医学生见习学习兴趣,提高其自学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值得在外科临床教学中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82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观察组患者行PELD术,对照组行常规的椎板开窗减压腰椎间盘切除术,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进行统计;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两组患者的腰腿疼痛情况进行评价;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对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情况进行评价;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显著减少(P0.05),手术时间显著增加(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术后ODI评分均有显著减少(P0.05),JOA评分均有显著增加(P0.05)。结论 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得到良好的临床效果,且其手术出血量更少,术后疼痛显著减少,患者恢复较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Cosmic非融合固定与Coflex非融合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疗效。方法2009年8月--2012年8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60例,根据随机原则分为Cosmic组和Coflex组,每组30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指标、疗效、VAS评分、JOA评分和ODI指数进行比较。结果Cosmic组的总有效率为100%,显著高于Coflex组(9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smic组的JOA评分显著高于Coflex组,ODI指数显著低于Coflex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120,2.104,P〈0.05)。结论Cosmic非融合固定术治疗退行性椎间盘疾病的综合疗效优于Coflex非融合固定。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1例陈旧性Essex-Lopresti损伤患者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讨Essex-Lopresti损伤的诊断需要仔细询问受伤机制,并考虑到下尺桡关节的合并损伤。其治疗原则是恢复或重建桡骨长度,同时复位并稳定下尺桡关节。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肝囊型包虫病外囊剥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56例行外囊剥除术的肝囊型包虫病患者,其中31例采用Glisson蒂血流阻断法阻断入肝血流(Glisson蒂阻断组),25例采用Pringle法阻断入肝血流(Pringle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手术时间、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Glisson蒂阻断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Pringle组(均P0.05);肝功能指标方面,Glisson蒂阻断组术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明显低于Pringle组(均P0.05),两组术后总胆红素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凝血酶原时间以及应激反应指标C反应蛋白、HOMA-IR指数、肿瘤坏死因子α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与Pringle法比较,Glisson蒂阻断法有利于肝囊型包虫病外囊剥除术后患者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王彬  周少波  张杰 《淮海医药》2013,31(3):236-237
目的探讨电凝分离阑尾系膜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2月~2012年6月为188例阑尾炎患者施行电凝分离阑尾系膜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188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无中转开腹,均顺利恢复。结论电凝分离阑尾系膜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效果好,切实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背景:基础研究表明,肝细胞移植可以改善急性肝功能衰竭动物的生化参数及提高生存率.但其广泛应用于临床之前,还有细胞来源和免疫排斥、移植肝细胞在受体中的分布、形态结构变化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目的:观察大鼠脾内移植SV40LT抗原基因转染肝细胞的早期组织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特点.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细胞病理学观察,于2001-03/12在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选用Wistar大鼠60只,制作脾内肝细胞移植模型.方法:将6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4组,每组15只.原代组、原代 环孢素A组脾内注射原代肝细胞;SV40LT抗原基因组、SV40LT抗原基因 环孢素A组脾内注射SV40LT抗原基因转染的肝细胞.移植前24 h至术后14 d,原代组、SV40LT抗原基因组每天经尾静脉注入0.5 mL生理盐水;原代 环孢素A组、SV40LT抗原基因 环孢素A组每天经尾静脉注入环孢素A10mg/(kg·d).主要观察指标:术后每天每组取1只大鼠,取脾脏行光镜及电镜检查,观察移植肝细胞的存活率、组织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特点,共观察14d.结果:[1]与原代组、SV40LT抗原基因组比较,原代 环孢素A组和SV40LT抗原基因 环孢素A组移植肝细胞的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改变较小,移植肝细胞的存活数增高(P<0.05).[2]SV40LT抗原基因 环孢素A组、原代 环孢素A组移植肝细胞的存活率在术后1~7 d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8~14d,SV40LT抗原基因 环孢素A组肝细胞存活率高于原代 环孢素A组(P<0.01).结论:SV40LT抗原基因转染的肝细胞脾内移植后,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能长时间保持较高的存活细胞数,维持完整的组织形态学结构.  相似文献   
10.
某些酶活性变化对评价生长发育期大鼠锌营养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周少波  朴建华 《卫生研究》1999,28(5):283-285
雄性断乳大鼠随机分为低锌组、高锌组、正常锌组和低锌组的高锌饲料对饲组。喂相应饲料20天后,低锌组的部分大鼠改喂高锌饲料(低 高锌组),高锌组的部分大鼠改喂低锌饲料(高 低锌组)。分别于实验期0、20、50和70天时处死。测定血浆碱性磷酸酶、5′ 核苷酸酶和铜 锌型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血浆锌及肾脏锌含量变化,以考核它们对评价锌营养状况的意义。结果表明:碱性磷酸酶、5′ 核苷酸酶以及血浆锌浓度变化对缺锌或/和补锌反应敏感。短期缺锌时(20天)碱性磷酸酶活性就显著降低,并随缺锌时间延长该酶活性持续降低,而短期补锌(30天)后又能显著增加其活性。受锌营养状况影响,血浆5′ 核苷酸酶活性也有类似的变化趋势。但这些酶活性又受增龄因素的影响,即随实验期增加,正常锌组碱性磷酸酶活性呈降低趋势,而5′ 核苷酸酶活性则呈增加趋势。长期严重缺锌可以影响铜 锌型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补锌后在实验期内未见到它的活性显著增加。随实验期增加,低锌组血浆锌持续降低,50天时,显著低于高锌组;70天时,低锌组和高 低锌组的血浆锌也显著低于高锌和低 高锌组。这些结果提示,碱性磷酸酶和5′ 核苷酸酶的活性及血浆锌变化对评价大鼠锌营养状况有一定的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