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苯乙烯为单体,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聚乙烯吡咯烷酮为分散稳定剂,在乙醇/水的极性反应体系中,使用分散聚合法制备了聚苯乙烯(PS)微球。研究了制备工艺对微球分子量等远程结构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适合微球形成的单体用量、引发剂和分散稳定剂的浓度、反应温度、时间和乙醇/水的比例等参数下,克服了以往存在的粒径不均匀、分子量较低、微球表面圆整光洁度较低和产率偏低等主要问题,制备了粒径在1.5~3μm之间、粒径分布1.05~1.08、分子量80×104左右、最高得率达97%、球体表面光洁、球形对称均匀且相互不粘连的单分散PS微球。  相似文献   

2.
以苯乙烯为单体,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了单分散性的聚苯乙烯(PS)微球,然后以PS微球作为种子、丙烯酸(AA)进行无皂种子乳液聚合制备了PS/PAA微球。考察了单体、引发剂、分散剂用量,反应介质极性和交链剂等因素对微球粒径大小及其分布的影响,探讨了分散聚合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通过改变反应工艺条件,能够制备粒径为1.0~3.0μm、单分散性很好的PS微球;通过无皂种子乳液聚合得到的核壳结构的PS/PAA微球粒径为2.50μm,多分散系数(PI)为0.0325,酸值为10.27mgNaOH/g,其表面带有羧基的特性能进一步扩大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一种以纳米球形聚电解质刷为模板,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聚苯乙烯/二氧化硅(PS/SiO2)纳米核壳粒子,并用有机溶剂除去PS核后得到SiO2空心微球的新方法。首先采用光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以PS为核的纳米球形聚丙烯酸(PAA)刷,然后以其为模板采用Stber方法在PS核表面沉积上厚度均匀的SiO2壳层。由于壳层中PAA链的存在,使得该有机/无机纳米杂化粒子具有pH响应性。该方法为制备活性物质(如药物)控释载体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以苯乙烯为单体、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制备了平均粒径为3.28~9.04 μm的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和平均粒径为6.60 μm的单分散交联聚苯乙烯微球.探讨了单体浓度、引发剂含量、分散稳定剂用量对微球粒径和分散性的影响.热稳定性分析表明:交联聚苯乙烯微球耐热性明显优于线性聚苯乙烯.  相似文献   

5.
用分散聚合法,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稳定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乙二醇二甲基双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一次加料法在醇水介质中制备数个微米交联聚苯乙烯(PS)微球。研究了苯乙烯(St)、丙烯酸(AA)、EGDMA的用量对粒子大小,粒径分布的影响。测量了微球表面羧基的含量。  相似文献   

6.
首先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得到单分散的粒径约1.4~2.7 μm的聚苯乙烯(PS)种子微球,并研究了控制微球粒径及其分布的工艺参数。然后采用种子聚合法,使用苯乙烯磺酸钠(NaSS)作为具有磺酸基的功能单体与苯乙烯(St)单体进行共聚。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最终微球的表面形貌和组成成分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成功获得了表面磺酸基功能化的聚苯乙烯微球;苯乙烯磺酸钠与苯乙烯单体共聚的最佳摩尔比为1∶3。  相似文献   

7.
以苯乙烯单封端的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St-PNIPAAm)大分子单体为反应性分散稳定剂,使之与丙烯腈(AN)和少量苯乙烯(St)在醇/水混合介质中进行三元分散共聚反应,制得了以聚苯乙烯(PS)为核,表面接枝PNIPAAm的聚合物微球(PNIPAAm-g-PAN/PS).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证实:所得聚合物微球的粒径和表面凸起均一,形态结构规整,其粒径和形态可通过改变聚合反应条件加以控制.以典型配方的聚合物微球为媒介,AgNO3为金属源,乙醇为还原剂,在90 ℃下使Ag纳米粒子原位负载在PNIPAAm-g-PAN/PS聚合物微球表面.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光谱(UV)及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对表面负载Ag纳米粒子的聚合物微球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Ag纳米粒子在特殊形态聚合物微球表面负载均匀,通过改变银离子的用量可将Ag纳米粒子的大小控制在3~32 nm范围内,最小平均粒径约为6 nm.  相似文献   

8.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为分散剂,无水乙醇为反应介质,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采用分散聚合工艺,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制备出了粒径为5μm单分散(分散系数≤5%)聚苯乙烯微球。所制备的聚苯乙烯微球标准偏差δ=0.16μm,分散系数ε=0.02,且具有良好的球形度,表面非常光滑,无破损,无缺损。对影响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分散稳定剂用量的增加,聚苯乙烯微球的粒径减小;随着单体和引发剂用量的增加,聚苯乙烯微球的粒径增大。分散稳定剂和单体用量是影响聚苯乙烯微球粒径分布的两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采用悬浮聚合法,以N乙烯基咪唑(NVI)为主单体、苯乙烯(St)为共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制备了吸附材料PNVISt交联微球。重点考察了分散剂用量、搅拌速率、油水两相体积比、交联剂用量、NaCl用量对交联微球的成球性能及粒度的影响规律,研究了该微球对二氯苯酚的静态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分散剂用量、搅拌速率与油水两相体积比是影响交联微球制备的主要因素,在水相中加入电解质NaCl有助于成球过程,控制悬浮聚合的反应条件,可以制备出球形度好、粒径在100~200 μm可调控的交联微球PNVISt。静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凭借强烈的氢键相互作用,微球表面的咪唑基团对二氯苯酚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饱和吸附量可达143 mg/g。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种子聚合法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包覆在聚苯乙烯(PS)种子上,制备出纳米级、单分散的核-壳型PS/PGMA高分子微球。方法:考察了引发剂(过硫酸钾)、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单体(GMA)的用量和PS种子微球粒径等条件对PS/PGMA纳米微球粒径的影响。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红外光谱(IR)等手段对样品的结构及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通过优化制备条件,可以实现对微球粒径的调控,IR测定显示制备的微球含有PGMA与PS的特征官能团,TEM可看出所制微球球形度较好,具有清晰的壳-核型结构。结论:该方法制得PS/PGMA微球表面富含环氧基,因此更易于表面改性,克服了单一PS微球不易改性的缺点。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丙烯酸叔丁酯的自由基调聚和苯乙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法合成了聚丙烯酸叔丁酯-聚苯乙烯(PtBA-b-PS)嵌段共聚物,然后在三氟乙酸作用下进行选择性水解得到了两亲性聚丙烯酸-聚苯乙烯(PAA-b-PS) 嵌段共聚物。利用1H-NMR、FT-IR和GPC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透析法制备了PAA-b-PS胶束,并利用激光纳米粒度仪和TEM观测了胶束的形态和大小,考察了PS嵌段的分子量对胶束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嵌段共聚物PAA-b-PS在水中自组装形成球状胶束,胶束平均粒径为140~190 nm,并随PS嵌段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大,且粒径分布较窄。  相似文献   

12.
首先通过乳液聚合法合成了聚苯乙烯(PS)微球,该微球经浓硫酸磺化后得到了磺化聚苯乙烯(SPS)微球;然后将合成的SPS微球作为多功能交联点加入丙稀酰胺(AAm)化学水凝胶网络中制备了SPS-PAAm杂化水凝胶。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了SPS微球及杂化水凝胶的微观结构。研究了SPS微球对SPS-PAAm杂化水凝胶的凝胶分数、溶胀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SPS微球用量的增加,SPS-PAAm水凝胶的凝胶分数先增加后降低,平衡溶胀度降低;SPS微球的加入能改善水凝胶的力学性能,随着SPS含量的增加,水凝胶的拉伸强度和能量损耗增加;SPS微球和PAAm分子链间存在物理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无皂乳液聚合制备表面带环氧基的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PSG)乳液微球的基础上,采用1,6己二胺对PSG微球进行表面修饰,获得了氨基封端、表面清洁的PSG1,6己二胺(PSGN)微球。通过PSGN微球表面的端氨基反应性偶联固定培美曲塞二钠药物分子,考察了药物分子偶联固定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培美曲塞二钠药物在PSGN微球表面的固定接枝量主要取决于PSGN微球的粒径大小和表面活泼端氨基的质量浓度及分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制备克拉霉素肠溶微球,并考察其影响因素.[方法]以肠溶高分子材料为衣膜材料,采用乳化剂扩散法制备克拉霉素肠溶微球,对影响微球形态、粒径分布、收率及体外释放行为的处方因素、制备因素和溶剂系统进行考察.[结果]制备的克拉霉素肠溶微球圆整度较高,粒径随搅拌速率增加而减小;收率随架桥剂用量的增加而减少,良溶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并受不良溶剂中乳化剂种类的影响.[结论]乳化剂扩散法可用于制备具有固体分散体结构的肠溶微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制备淫羊藿苷(ICA)@明胶纳米粒(GNPs)-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ICA@GNPs-PLGA)缓释系统,并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方法:采用二步去溶剂法和S/O/W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ICA@GNPs-PLGA缓释系统,检测投放的PLGA和纳米复合物的质量比和ICA的投入量等不同因素对微球包封率(EE)的影响以优化制备工艺。扫描电镜(SEM)观察纳米复合物和微球的表面特征;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量微球EE及其体外释放结果。结果:所制备的复合微球和纳米复合物均为白色粉末状;SEM下微球和纳米复合物表面光滑、圆整,粒径较为均一,粒径分布范围分别为4~12 μm和150~200 nm。当GNPs投入量为6 mg,PLGA在二氯甲烷(DCM)中的临界浓度为0.5%~1.0%;当GNPs的质量上升至12 mg时,PLGA在DCM中的临界浓度升至1.0%~2.0%;当PLGA的浓度低于0.25%时,无完全包封的复合微球可以形成。在临界浓度内,ICA@GNPs-PLGA微球的EE高于(62.00±1.25)%,且EE和ICA的投入量呈负相关关系(P<0.05)。24h时内微球累积释放率低于5.47%,40d时累积释放率为65.21%。结论:采用优化的制备工艺可以制备出粒径分布较窄、载药率较高、低突释和长期释放的ICA@GNPs-PLGA微球缓释系统。  相似文献   

16.
米雷  袁志根  谭赞  艾缘  付三清  刘益锋 《西部医学》2019,31(8):1170-1173,1177
目的 优选正丁苯酞 聚乳酸聚羟基乙酸(PLGA)微球的制备工艺,并对制备微球的性能进行检测。 方法 使用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正丁苯酞-PLGA微球,以载药量、包封率为观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优选制备工艺,并观察体外释药性能。采用生物显微镜观察微球的表面形态并测量粒径。结果 最佳制备工艺为投药量15 mg,PLGA 50 mg,聚乙烯醇质量分数为 2%,搅拌转速为700 rpm。正丁苯酞的载药量 (14.49±0.56),包封率 (82.89 ± 1.46)。所制备的微球光滑圆整、粒径均一,平均粒径约为 (23.6±0.87)nm。体外释药实验表现为突释。结论 采用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初步制备了正丁苯酞 PLGA微球,优选的制备工艺条件稳定,制备方法重现性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聚己内酯为载体制备姜黄素微球以期延长姜黄素的释放时间,研究聚合物分子量对缓释性能的影响,探讨药物释放动力学行为。方法采用水包油(O/W)乳化和溶剂挥发法相结合制备载药微球,采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表征微球的形态和粒径,UV-VIS分光光谱仪在426 nm处测定微球的载药率、包封率及药物释放行为。结果制备得到粒径〈10μm的微球,聚己内酯分子量越大,姜黄素释放时间越长,且药物释放满足Fickian扩散方程。结论聚己内酯能有效延长姜黄素的释放时间,可以通过调节聚己内酯的分子量来调节药物释放行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制备载有幽门螺杆菌重组蛋白(BIB蛋白)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 PLGA)微球和PLGA-壳聚糖复合微球,优化微球制备参数,并分析两种微球在体外胃、肠液中的释放性能。  方法  采用双乳化-溶剂挥发法(W1/O/W2)制备BIB-PLGA微球和BIB-PLGA-壳聚糖复合微球;通过单因素分析方法,研究水相/油相(W1/O)比例、PLGA质量分数、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 PVA)浓度等对微球外观、粒径、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 PDI)、包封率和载药率的影响,确定最优参数,采用BCA法测定蛋白浓度,计算微球累计释放率。  结果  本研究的最佳参数条件为:W1/O为1∶2,PLGA质量分数5%,PVA质量分数0.2%。BIB-PLGA微球包封率(78.20±1.73)%,载药率(10.58±0.23)%,粒径(2.11±0.08) μm,PDI(0.35±0.18);BIB-PLGA-壳聚糖复合微球包封率(78.87±1.30)%,载药率(15.50±0.25)%,粒径(2.28±0.52) μm,PDI(0.39±0.54)。BIB-PLGA微球和BIB-PLGA-壳聚糖复合微球在体外胃、肠液中均能缓慢释放,BIB-PLGA-壳聚糖复合微球的缓释效果更明显。  结论  采用双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的BIB-PLGA微球和BIB-PLGA-壳聚糖复合微球载药率和包封率都较高,粒径可控,外观分散,对胃肠液有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构建介孔纳米生物活性玻璃(mesoporous nano-bioactive glasses,MNBG)微球装载及缓释米诺环素的载药系统。方法:采用溶胶 凝胶法制备MNBG微球作为药物载体,组分为SiO2、CaO和P2O5,根据硅的含量分为60S、70S、80S和90S组。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材料表面结构与粒径;氮气吸脱附实验计算材料的比表面积与孔径大小;傅里叶(Fourier)红外光谱及热重分析计算MNBG颗粒对米诺环素的装载率;紫外光分光光度计测定载药系统在21 d内的药物累积释放情况;琼脂扩散实验检测载药颗粒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对粪肠球菌生成抑菌环的大小。结果:MNBG微球为分散良好,粒径较为均一的介孔纳米球形颗粒。MNBG颗粒对米诺环素盐酸盐的装载率与其孔径大小相关,其中含60S的载药率高于70S、80S和90S组,达到16.33%。60S载药系统在PBS溶液中对米诺环素的释放于24 h内呈现突释,达到总载药量的28%;随后药物缓慢释放,在第21天时米诺环素的释放量累积达到总载药量的35%,维持药物浓度达到47 mg/L。琼脂扩散实验结果显示60S载药系统可以抑制粪肠球菌生长。结论:60S MNBG可有效装载、缓释米诺环素,是较为理想的载药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