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静洁  徐艳  刘祯庆 《现代医学》2012,40(2):220-222
目的:比较4种神经阻滞麻醉下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时的麻醉效果和并发症。方法:随机将80例拟行锁骨骨折内固定的患者分成传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A组)、颈5横突臂丛神经阻滞组(B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加颈浅丛神经阻滞组(C组)和单纯颈丛神经阻滞组(D组)4组,每组20例。观察4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D组的麻醉效果明显差于其余3组(P<0.05),A组麻醉效果明显差于B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的麻醉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C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余3组(P<0.05),A、B、D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颈5横突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好,且并发症低于联合使用臂丛和颈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2.
美蓝肋间神经阻滞用于开胸手术超前镇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清霞  许瑞彬  何秀丽  胡彬 《医学争鸣》2001,22(17):1615-1617
目的 探讨开胸手术用美蓝肋间神经阻滞超前镇痛与硬膜外吗啡镇痛效果 .方法 择期开胸手术 30例 ,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10例 .A组为对照组 ,术后以传统方法间断 im镇痛药 ;B组开胸前以 10 g· L- 1 美蓝 2 m L +3.75 g· L- 1 布比卡因 10 m L 手术区肋间神经阻滞 ;C组手术后经硬膜外腔注入 3.75 g· L- 1布比卡因 5 m L+吗啡 2 m g.观察术后 48h内 3组患者使用镇痛药次数及镇痛维持时间 ;术后 8,2 4及 48h视觉模拟疼痛评分 (VAS)及副作用 .结果  B和 C组给镇痛药次数明显少于 A组 (P<0 .0 5 ) ;镇痛维持时间 :B(38±16 ) h>C (2 0± 13) h>A (5± 5 ) h (P<0 .0 5 ) ;术后 2 4h内B和 C组疼痛明显轻于 A组 ,48h时 B组疼痛明显轻于 A和C组 (P<0 .0 5 ) .结论 用美蓝行肋间神经阻滞具有止痛确切、维持时间长、经济、简便、副作用小等优点 ,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开胸手术超前镇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 :在臂丛神经阻滞下 ,观察手法松解治疗冻结肩的疗效。方法 :将冻结肩患者 6 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手法松解组。常规治疗组 :消炎痛口服 ,去炎松A和维生素B1 2 5 0 0 μg痛点注射 ;手法松解组 :用 1 .6 5 %利多卡因 2ml,0 .2 5 %布比卡因 2ml,维生素B1 2 5 0 0 μg ,去炎松A 2 5mg混合液 ,肌间沟阻滞后 ,行手法松解治疗冻结肩。 结果 :常规组治愈率5 3.5 % ,有效率 93.3% ,功能恢复平均需 (1 0 5 .2 5± 5 3.1 2 )d ;手法松解组治愈率 70 .0 % ,有效率 1 0 0 .0 % ,功能恢复平均需(75 .2 1± 6 0 .35 )d ;2组 3项对比 ,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结论 :臂丛阻滞下行手法松解粘连治疗冻结肩是安全有效、无痛、患者乐于接受、治愈率高、无并发症的良好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3种神经阻滞治疗发作性紧张型头痛1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观察 3种神经阻滞疗法治疗发作性紧张型头痛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 .方法 :按国际头痛学会诊断标准选取符合要求的发作性紧张型头痛 14 0例 ,随机分为 3组 :A组 (n =4 8) ,颈2 ,3 横突阻滞 ;B组 (n =4 5 ) ,星状神经节阻滞(SGB) ;C组 (n =4 7) ,枕神经阻滞 .3组用药相同 :5 g·L-1利多卡因 7mL含地塞米松 6mg及维生素B12 0 .5mg,1次·wk-1,4wk .动态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头痛发作程度、频率、持续时间的变化 ,并对各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进行比较 .头痛程度及治疗效果以VAS评分 .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痛频率、持续时间和头痛程度有显著差异 (P <0 .0 1) .A组、C组并发症次数较B组为少 .A组治疗效果较C组更好 (P <0 .0 1) .结论 :3种治疗方法对该病均有良好效果 ;颈2、3 横突阻滞优于SGB及枕神经阻滞 ,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0.6%利多卡因的不同剂量行星状神经节阻滞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星状神经节阻滞的治疗患者42例,将其随机分为A、B、C 3组(n=14),各组使用0.6%利多卡因分别为4、6、8ml进行星状神经阻滞;观察各组有效率、阻滞持续时间及并发症。结果:阻滞有效率A组为67.1%,B组为92.2%,C组93.8%;持续时间A组(32.3±3.1)min,B组(33.7±3.8)min,C组(34.6±3.0)min,无统计学差异;各组均有不良反应的发生,但使用小剂量的0.6%利多卡因阻滞星状神经节较大剂量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结论:使用0.6%利多卡因6 ml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更适宜。  相似文献   

6.
黄振杰  彭婷  李杰  金娟 《吉林医学》2014,(8):1625-1626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将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A组、B组、C组三组,分别用0.25%、0.375%和0.5%罗哌卡因各30 ml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臂丛神经各分支(腋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的感觉阻滞时间,运动阻滞程度,术后持续镇痛时间,尺侧阻滞成功率。结果:三组的腋神经、桡神经和肌皮神经均阻滞完善,A组的感觉阻滞时间明显长于B组、C组(P<0.05),B组、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均出现不完善阻滞,感觉阻滞时间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的运动阻滞程度以C组最完善,B组次之,A组最差;术后持续镇痛时间A组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 (SGB)对福尔马林致痛兔脊髓背角c -fos基因表达的影响 ,探讨其治疗疼痛的可能机制。方法 :在星状神经节阻滞模型建立 1周后 ,1 9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 3组 :假手术组 (A组 ) 5例、SGB组 (B组 )和对照组 (C组 )各 7例。A组麻醉后灌注固定取脊髓颈段 6~ 8;B组和C组在皮下注射福尔马林 1h后 ,B组经导管注入 0 .2 5 %布比卡因 0 .5ml,C组用等量的生理盐水。观察 1h后灌注固定取脊髓。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脊髓背角Fos含量的变化。结果 :B组和C组刺激侧脊髓背角内可见大量的Fos阳性神经元。Fos阳性神经元主要集中分布于背角Ⅰ、Ⅱ层。但两组间Fos的OD值无明显差别 (P >0 .0 5)。而对侧脊髓和A组内未见或偶见少量Fos阳性神经元。结论 :皮下注射福尔马林可引起兔脊髓背角c-fos基因的表达 ,但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单次或持续静脉输入维库溴铵作用时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比观察单次、分 2次或持续静脉输注等量的维库溴铵 ( 0 .1mg/kg)维持下实际完全神经肌肉阻滞时间的差异。择期神经外科手术病人 30例 ,分成 3组 ,每组 1 0例。静注芬太尼 2 μg/kg,异丙酚 1 .5mg/kg ,维库溴铵0 .1mg/kg诱导插管后 ,以异丙酚 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 ,用加速度仪监测拇指内收肌电刺激 收缩反应 (四连串刺激 ) ,当T1恢复到 2 %时 ,分组以不同方式给予维库溴铵 :A组 ,0 .0 5mg/kg单次静脉注入 ,待T1=2 %时再重复 1次 ;B组 ,0 .1mg/kg单次静脉注入 ;C组 ,先按 0 .1mg/ (kg·h)输入 ,待T1=0后改为 0 .0 5mg/ (kg·h)。计算实际完全阻滞时间(T1=0~ 2 %之间的时间 )。结果 :A、B、C 3组实际完全阻滞时间分别是 ( 53.0± 3.8)min、( 50 .3± 5.2 )min和( 1 0 2 .7± 5.5)min ,C组与A、B 2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持续静脉输入维库溴铵使神经肌肉阻滞时间延长近 1倍  相似文献   

9.
纪文新  李仲廉 《吉林医学》2013,34(7):1252-1253
目的:探讨有关神经阻滞液中使用激素的合理性。方法:研究对象199例,均为颈肩部痛症(包括颈椎病、肩周炎、颈肩综合征),其中男71例,女128例,年龄16~75岁,病程均在3个月以上。随机分为两组:Ⅰ组:110例病例,神经阻滞用药为0.25%利多卡因16 ml,内含Vit B12500μg。Ⅱ组:89例病例,神经阻滞用药为上述用药配方的基础上加入地塞米松5 mg,均采用神经阻滞的方法治疗1~2疗程,平均治疗7.96次(每疗程治疗6次)。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病例的有效率分别为88.2%和89.9%,经医学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治疗的有效率相似。结论:在神经阻滞治疗中,不使用激素同样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同时避免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柯纬祺 《吉林医学》2014,(34):7622-7623
目的:观察B超定位神经阻滞与神经刺激仪引导神经阻滞临床效果差异,并探讨其安全性。方法:选择收治需行臂丛麻醉下手术治疗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ASA分级Ⅱ~Ⅲ级,观察组采取B超定位行肌间沟入路臂丛麻醉,对照组采取神经刺激仪引导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运动阻滞程度0级、1级、2级、3级、4级、5级分别为0例(0.00%)、6例(16.67%)、5例(13.89%)、9例(25.00%)、9例(25.00%)、7例(19.44%),阻滞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效果优27(75.00%)、良8(22.22%)、差1(2.78%),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78%,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5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定位神经阻滞应用于臂丛麻醉效果较佳,且不良反应少,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11.
椎板后路阻滞与竖脊肌平面阻滞是近年发现的新型区域阻滞,此2 种阻滞方式皆被报道为椎旁 阻滞的改良技术,并逐渐应用于各类手术的围手术期镇痛。尽管穿刺部位相似,但目前国内外缺乏两者比较 的临床对照研究。区别于以往区域阻滞技术,该文从解剖结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等方面对椎板后路阻滞 与竖脊肌平面阻滞进行总结及比较,旨在探讨两者的临床应用特点及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13.
全伟斌 《医学综述》2013,19(8):1475-1478
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因其用药量小、起效快、镇痛效果确切、对运动神经阻滞轻微及母婴影响小等优点,近年来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随着患者自控镇痛技术的出现和成熟及新药物的临床应用,许多研究表明,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能应用于产程早期,可缩短产程并降低剖宫产率,对产妇和新生儿无不良影响,已成为目前比较理想的分娩镇痛方法,并于近几年来在国内临床趋于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14.
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单侧蛛网膜下隙阻滞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轻比重单侧蛛网膜下隙阻滞(单侧腰麻)的阻滞特征(痛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持效时间,阻滞平面固定时间和持效时间)。方法 下肢手术60例.随机等分为两组,患侧向上侧卧,L3-4腰硬联合阻滞。对照组用0.75%布比卡因(B)0.8ml(6mg).加注射用水稀释至2ml后单次注射,注速1ml/15s.注药后保持原位15min后仰卧。实验组用0.75%左旋布比卡因(LB),其他与对照组完全相同。结果 ①两组比较,阻滞特征的6项指标中除运动阻滞持效时间LB组较短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余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两组的阻滞前后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的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两组的单侧阻滞率均为100%,且单侧阻滞均完善。结论 LB和B单侧腰麻的阻滞特征除运动阻滞持效时间LB较短外基本一致,对循环的干扰均较轻.二者应可任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轻比重单侧蛛网膜下隙阻滞(单侧腰麻)的阻滞特征(痛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持效时间,阻滞平面固定时间和持效时间)。方法 下肢手术60例,随机等分为两组,患侧向上侧卧,L3~4腰硬联合阻滞。对照组用0.75%布比卡因(B)0.8ml(6mg),加注射用水稀释至2ml后单次注射,注速1ml/15s,注药后保持原位15min后仰卧。实验组用0.75%左旋布比卡因(LB),其他与对照组完全相同。结果 ①两组比较,阻滞特征的6项指标中除运动阻滞持效时间LB组较短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余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两组的阻滞前后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的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两组的单侧阻滞率均为100%,且单侧阻滞均完善。结论 LB和B单侧腰麻的阻滞特征除运动阻滞持效时间LB较短外基本一致,对循环的干扰均较轻,二者应可任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股神经阻滞、骶管阻滞联合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在小儿下肢前内侧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75例行下肢前内侧手术小儿随机分成3组:股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麻醉组(A组,n=25),骶管阻滞联合静脉麻醉组(B组,n=25),单纯静脉麻醉组(C组,n=25).结果 术中A、B组循环功能较C组稳定(P<0.05);肢体不良自主运...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两种神经阻滞方法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随机平分为臂丛麻醉组(对照组)和颈丛+臂丛麻醉组(观察组)各20例,对比分析两组麻醉效果、对机体的影响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术前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阻滞中,组两组术中与术前相比,MAP和HR明显升高(P〈0.05);同时对照组较观察组升高显著(P〈0.05)。观察组20例,优12例,良6例,差2例,优良率为90.0%;对照组20例,优10例,良3例,差7例,优良率为65.0%。观察组的麻醉优良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情况都比较轻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臂丛颈丛联合阻滞的效果完善,损伤小,易掌握,不易发生局麻药中毒反应,在锁骨骨折手术临床上是一种经济、实用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3种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利多卡因骶管阻滞在肛肠手术中的镇痛效果和运动阻滞程度.方法肛肠手术患者12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Ⅰ、Ⅱ、Ⅲ3组,每组40例.采取左侧卧位,暴露骶部,自尾骨尖端向头端方向4 cm处骶裂孔行骶管阻滞.穿刺成功后,Ⅰ、Ⅱ、Ⅲ组分别注入0.1%罗哌卡因 1%利多卡因、0.15%罗哌卡因 1%利多卡因、0.2%罗哌卡因 1%利多卡因,每组均注入20 ml.结果Ⅰ、Ⅱ、Ⅲ组镇痛优良率分别为80%、75%、93%,Ⅲ组明显高于Ⅰ、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运动阻滞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2%罗哌卡因 1%利多卡因骶管阻滞适用于肛肠手术,镇痛效果满意,运动阻滞很少,安全范围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椎间孔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U)H)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LDH患者椎间孔阻滞治疗(B组),50例硬膜外腔注药治疗法为对照组(C组)。参照JOA标准对100例患者自觉症状、临床检查的改善程度进行治疗前后对照比较。结果 两组均有较好的疗效,但B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C组(P〈0.05);治疗次数明显少于C组(P〈0.01)。结论 椎间孔阻滞治疗LDH是疗效好且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股神经与髂筋膜间隙阻滞的效果。方法择期拟行膝关节镜手术的成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股神经阻滞组(FB组)和髂筋膜间隙阻滞组(FICB组)。两组均采用超声引导技术行神经阻滞。观察并记录:①阻滞后5 min、10 min、15 min、20 min和30 min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闭孔神经的感觉神经阻滞;②同上各时点股神经行运动神经阻滞评估;③神经阻滞麻醉的并发症;④术后48 h随访患者对术后疼痛控制的满意度评分。结果股外侧皮神经的感觉阻滞率,FB组在各时点绝对值均低于FICB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闭孔神经的感觉阻滞率在阻滞操作完成后各时点皆明显高于FIC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股神经的感觉阻滞在各时点两组间差异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股神经运动阻滞方面,除5 min时间点外,FB组均明显高于FICB组(P<0.05)。两组患者48 h对术后疼痛的满意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与髂筋膜间隙阻滞都可以较好地阻滞股神经,但是前者不能有效阻滞股外侧皮神经,后者很少阻滞闭孔神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