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57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62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曼氏裂头蚴病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患者男性,广东省河源市人,35岁,2002年11月5日主诉反复抽搐3年,收住人院.入院前磁共振(MRI)检查认为左额部胶质瘤,活检认为左额部炎症.本院MRI检查认为左额胶质瘤.入院1 wk后全麻,行左额肿瘤切除术,术中发现左额脑组织水肿较明显,病变脑组织质地较硬,用活检钳取病变脑组织时见1条活虫300 mm×0.6 mm,诊断为脑寄生虫病,关颅.术后经第一军医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专家鉴定为曼氏裂头蚴.询问病史,患者喜食蛇、猫、青蛙及生鱼片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罕见的脑室-腹腔分流管移位至心脏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并发症.方法 分析2例脑室-腹腔分流管移位至心脏的诊治过程,并结合文献对本病的预防及诊治进行讨论.结果 通过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手术顺利拔除了移位的分流管,术中及术后患者病情平稳.结论 首次在国内报道了脑室-腹腔分流管移位至心脏的病例;在脑室-腹腔分流术中注意通条打皮下隧道时不宜过深或过浅,通条头部不宜过尖;术后出现异常应复查头部CT、胸片及腹片;直接从头部原切口处切开拔除分流管是简单、可行、安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解剖学研究为神经内镜下侧脑室脉络丛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观察8例(16侧)固定成人尸头标本上的脉络丛形态及其供血动脉的走形,测量各部位脉络丛的宽度、到中线的距离及其供血动脉的管径,并确定侧脑室后角入路脉络丛手术的最佳穿刺点.结果 侧脑室内的大部分脉络丛集中在三角部和颞角;其脉络点、颞凸点和三角部至中线距离分别是(25.6±2.0)mm,(32.2±1.1)mm,(29.1±1.3)mm;脉络丛颞部、球部、体部宽度不同[(6.40+0.64)mm、(13.53±1.03)mm、(3.70±0.5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脑室脉络丛由根部血管供血,突出的脉络球由脉络丛前动脉外侧干供血:神经内镜下双侧脑室后角入路脉络丛手术的最佳穿刺点是枕外粗隆上5 cm、旁开3 cm,穿刺方向指向同侧眼球.结论 神经内镜下双侧脑事后角最佳穿刺点入路行脉络从手术有利于最大面积的烧灼脉络丛组织,手术中可烧灼或离断脉络丛前动脉外侧干以阻断颞部脉络丛外侧份及脉络丛球部供血,不会影响丘脑、室管膜下及颞叶等重要功能区域的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三种高分子吸水性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进行对比,筛选最适于经蝶窦入路进行颅底重建的高分子材料。方法:记录材料膨胀倍数、速度等性能的数据。自建模拟颅内压的物理模型,制作1.0 cm~2.0 cm的人造漏口,用筛选出的高分子材料填补,评估被选材料的抗渗漏性能;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综合评价材料的可用性。结果:生物医用高吸水树脂,具有吸水迅速,膨胀率大的优良特性,与其他材料加工成的复合材料,具有保水时间长,抗渗漏强的物理特性,实验中表现最为优异。结论:生物医用高吸水树脂同塑型医用硅胶联合使用,组成复合材料将更适宜颅底重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低热量肠外营养在老年胃癌患者术后的应用. 方法 59例老年胃癌患者术后随机分为29例低热量肠外营养组(低热量组)和30例常规肠外营养组(常规组),术后第2天起低热量组给予84 kJ·kg-1·d -1的肠外营养支持,常规组给予126 kJ·kg- 1·d-1的肠外营养支持,共6 d.观察两组患者营养支持期间的并发症、血清蛋白、免疫功能、炎症反应、血糖、肝功能及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 结果 低热量组和常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7.9% [11/29)和43.3%(13/30),以肺部感染为主(P>0.05);术后3d及6d血清白蛋白、总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常规组与低热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及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比值均降低,CD8-值升高,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 5);两组C反应蛋白术后3d比术前明显升高,术后6d比术后3d降低(P>0.05);两组血糖术后3d、6d逐渐降低(P>0.05);术后肝功能指标均升高,术后3d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d时常规组仍持续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热量组患者术后排气、排便时间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老年胃癌患者术后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6.
颅内多发性脑膜瘤的临床特点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罕见的颅内肿瘤--多发性脑膜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典型的颅内多发性脑膜瘤16例,阐述该病的临床特点,并综合文献,简述其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结果 该病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外科手术全切除有良好疗效。结论 多发性脑膜瘤临床表现复杂,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外科手术全切除肿瘤疗效好。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内外学者应用神经内镜清除颅内血肿做了一些研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证实是一项很有发展前景的治疗方法[1].而目前绝大多数内镜下清除血肿的治疗为内镜控制下的手术,利用神经内镜提供视野及照明,内镜外用吸引器或普通碎吸器吸除血肿,还存在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8.
病儿 男,出生50天时被人将一长约3.5cm的缝衣针从前囱插入颅内,当时哭闹后未被其父母发现异常。12天后患儿被逗乐玩耍时突然意识不清,口吐白沫,四肢抽搐,约10分钟后抽搐停止,但仍意识不清,并出现发热。第2天头部CT和X线片检查发现右额偏中线处一针形金属物,针尾距皮肤约2cm,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5天后清醒,即转我院,在全麻下,通过C形臂X线电视显影定位,在前囟距针尾最近处做一约1.5cm长的纵形皮肤切口,切开硬膜后用小直止血钳合拢顺缝衣针同一直线伸向针尾,靠近针尾时轻微张开钳口,再伸入数毫米,夹住针尾将其顺利取出,脑组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胼胝体侧脑室脉络膜裂入路切除内侧型及外侧型丘脑胶质瘤的手术效果。方法:采用经胼胝体侧脑室脉络膜裂入路切除11例丘脑胶质瘤。在肿瘤一侧额叶开颅,经纵裂切开胼胝体体部,进入侧脑室,4例在脉络膜裂内侧纵形进入第三脑室,切除突出于第三脑室的丘脑肿瘤;7例在脉络膜裂的外侧切除丘脑肿瘤。结果:7例(63.6%)肿瘤次全切除,4例(36.4%)大部分切除。围手术期瘤腔出血1例。随访结果,1例术后4个月原位复发死亡,1例1年后复发再次手术,其他9例随访6~12个月逐渐恢复正常生活。结论:经胼胝体侧脑室脉络膜裂入路利用脑自然间隙到达并切除内外侧型丘脑胶质瘤,手术暴露好,丘脑毗邻结构损伤少,取得较为理想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