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二甲双胍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IVF-ET治疗中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二甲双胍(Met)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行IVF-ET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行IVF-ET长方案治疗的PCOS患者,按是否预先服用Met分为Met组(M组)66个周期和对照组(NM组)58个周期。结果:①M组与NM组间获卵数(19.9±10.7vs17.8±10.1)、卵裂率(93.43±16.48%vs92.18±15.73%)、移植胚胎数(2.1±0.9vs2.3±0.6)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组间hCG注射日E2值(9358.65±1551.10nmol/Lvs14777.44±1799.63nmol/L)、优质胚胎率(40.07%vs30.61%)、临床妊娠率(39.40%vs20.69%)、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9.09%vs22.41%)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Met在PCOS患者IVF-ET治疗中,可改善患者的临床妊娠结局,降低OHSS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丙氨瑞林在诱导排卵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丙氨瑞林在对无排卵者诱导排卵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WHO II型无排卵患者1155个周期,A组572个周期,月经周期d2开始使用hMG促排,至hCG日。B组583个周期,在A组方案基础上,d2开始肌注醋酸丙氨瑞林0.15mg/d至hCG日。二组均待有优势卵泡时注射hCG,指导同房或行IUI术,其后行黄体支持治疗。结果:A、B组患者的卵泡(直径≥16mm)数(2.7±2.3枚vs2.0±2.0枚)、排卵数(2.2±2.1vs1.8±1.8)、排卵日(12.2±2.5d vs12.5±2.1d)、hMG用量(10.8±2.3支,12.3±5.3支)、hCG日子宫内膜厚度(8.9±1.7mm vs9.3±1.7mm)、双胎妊娠率(16.6%vs13.7%)、三胎妊娠率(5.5%vs6.5%)和多胎妊娠率(22.1%vs20.2%)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卵泡平均直径达到14mm日LH水平(7.5±3.9U/L vs4.1±3.9U/L)、周期取消率(17.8%vs2.6%)、流产率(26.8%vs4.6%)、轻度、中重度OHSS发生率(5.5%vs1.0%,0.5%vs0)、临床妊娠率(9.6%vs22.4%)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MG+丙氨瑞林诱导排卵方案与单用hMG比较,既能达到较好的临床妊娠率,又能降低周期取消率、流产率和OHSS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牛志宏  张平贵  陈骞  张爱军  冯云 《生殖与避孕》2012,32(12):848-851,804
目的:探讨卵巢储备功能正常者采用激动剂长方案和拮抗剂方案促排卵对体外受精周期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卵巢储备功能正常者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265个周期。根据促排卵方案不同将其分为:激动剂长方案促排卵组(长方案组,157个周期),拮抗剂方案组(拮抗剂组,108个周期)。结果:患者的年龄、不孕年限、体质量指数(BMI)、基础性激素水平等一般情况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hCG注射日直径14 mm以上的卵泡数、hCG注射日E2水平、平均移植胚胎数及胚胎质量、受精率、生化妊娠率、早期流产率等组间均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获卵数(12.6±4.6 vs 10.8±4.6)、可用胚胎数(5.0±3.0 vs 4.2±2.7)、胚胎种植率(29.87%vs 20.98%)、临床妊娠率(42.76%vs 28.70%)长方案组明显高于拮抗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巢储备功能正常者拮抗剂促排卵,其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明显低于长方案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卵胞浆内精子注射(ICSI)周期卵母细胞滑面内质网(sER)聚集对早期胚胎体外发育及妊娠结局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方法:99例患者ICSI治疗107个周期,于HCG日测定血清激素E2、P、LH浓度以及子宫内膜厚度。根据所获MⅡ期卵母细胞是否出现sER聚集分为A、B两组,A组为所获MⅡ期卵母细胞均未出现sER聚集周期共90例;B组为有至少一枚MⅡ期卵母细胞出现sER聚集周期,共17例。比较A、B两组HCG日E2、P、LH水平、子宫内膜厚度,及治疗周期数、年龄、病程、Gn总量、Gn天数、获卵数、受精率、可用胚胎率、优质胚胎率、移植胚胎数、周期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和原发、继发不孕患者比例的差异。并且对比B组sER聚集阳性[sER(+)]与sER聚集阴性[sER(-)]卵母细胞的受精率、可用胚胎率和优质胚胎率。结果:B组HCG日E2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3141.18±604.47 vs 2635.12±825.46),而两组间P和LH水平以及子宫内膜厚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B组优质胚胎率显著低于A组(P<0.05,47.83%vs 57.67%),而B组Gn天数(P<0.01,13.35±1.66 vs 11.83±2.4)和流产率(P<0.05,100%vs 17.86%)均明显高于A组,两组在年龄、治疗周期数、病程、Gn总量、获卵数、受精率、可用胚胎率、移植胚胎数、临床妊娠率、种植率以及原发、继发不孕患者比例等各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B组sER(+)卵母细胞的优质胚胎率显著低于sER-卵母细胞(P<0.01,20.69%vs 52.9%),而受精率和可用胚胎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CSI周期卵母细胞sER聚集对早期胚胎体外发育及妊娠结局均有不良影响,sER聚集可能与HCG日高E2水平及长时间Gn刺激有关。  相似文献   

5.
来曲唑联合促卵泡素在PCOS患者IVF-ET中的应用及效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来曲唑(LE)联合FSH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IVF-ET或ICSI中的应用及效价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IVF-ET/ICSI治疗的170名PCOS不孕患者,分为LE组(LE-FSH组,n=59)与对照组(GnRHa-FSH组,n=111)。比较组间促排卵、妊娠结局、每周期治疗费用及药物效价比。结果:LE组和对照组FSH用药天数分别为6.3±1.9 d vs 13.0±2.3、用药量为615.6±284.6 IU vs l 504.9±424.9 IU,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hCG注射日E2值分别为1 965.3±1119.7 pmol/L vs 12 660.2±7 254.2 pmol/L,获卵数分别为6.5±3.3 vs16.6±7.9,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受精率、胚胎种植率分别为66.1%vs71.6%,25.58%vs 23.63%,临床妊娠率为49.12%vs 34.48%,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重度OHSS发生率分别为O%和6.89%,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LE组每刺激周期药费(2 877±1 240元)及每妊娠周期药费(3 014±1581元)显著低于对照组(6 561±1 852元、8774±1970元)(P<0.01),治疗效价比分别为5 959元vs 30 067元。结论:LE联合促卵泡素可有效运用于PCOS患者的IVF-ET中,较传统的GnRHa-FSH促排卵相比,无OHSS的发生、费用低、效价比高,且不影响妊娠率和种植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刺激方案在IVF-ET过程中对卵巢低反应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卵巢低反应患者应用常规促排卵方案进行112个IVF周期治疗失败后改用微刺激方案的201个周期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使用这2种方案的治疗效果及临床结局,同时比较微刺激方案中使用与未使用GnRH-拮抗剂的临床数据与治疗结局。结果:112个常规促排卵周期中6个周期取消。106个周期取卵,95个周期获得卵母细胞,平均获卵数3.7±1.5个。共91个周期进行胚胎移植,均未获得妊娠。201个微刺激周期中17个周期取消,184个取卵周期中163个周期获得卵母细胞,平均获卵数3.4±1.4个。共160个周期进行胚胎移植,临床妊娠18例,双胎妊娠2例,流产3例,胚胎种植率为5.9%(20/336),起始周期临床妊娠率为9.8%(18/184),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为11.3%(18/160),累计继续妊娠率为26.8%(15/56)。比较前、后2种方案,常规促排卵方案中刺激时间为12.0±1.4 d,Gn使用总量为3 780±1 350 IU,远多于微刺激方案中的8.0±1.2 d和650±120 IU(P<0.05),而hCG注射日E2值(860±36 pg/ml vs 756±28 pg/ml)、平均获卵数(3.7±1.5 vs 3.4±1.4)、受精率(68.5%vs 64.5%)、优质胚胎率(56.7%vs 47.7%)2种方案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微刺激周期中使用拮抗剂组较未使用拮抗剂组周期取消率降低(4.5%vs 22.0%),hCG注射日LH值降低(2.3±1.1 U vs 7.8±2.4 U)(P<0.05),优质胚胎率(53.7%vs 25.7%)、胚胎着床率(6.5%vs3.9%)及临床妊娠率(12.3%vs 6.7%)均有增高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刺激方案对卵巢反应不良患者具有简便、疗程短、患者心理负担轻、医疗风险小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并建议联合拮抗剂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Y染色体微缺失对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胚胎形成情况和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2例Y染色体微缺失患者进行的27个ICSI治疗周期(研究组)的胚胎和临床结局资料,另收集同期88例严重少精子症或无精子症非Y染色体微缺失患者的101个ICSI治疗周期(对照组)的相应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比较不同Y染色体微缺失类型患者进行ICSI的胚胎资料和临床结局。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受精率分别为84.91%与86.30%,卵裂率分别为95.45%与96.79%,优质胚胎率分别为49.35%与45.03%,新鲜周期移植优质胚胎率分别为80.36%与84.80%,临床妊娠率分别为65.22%与60.40%,胚胎着床率分别为41.07%与33.60%,早期流产率分别为0.00%与4.92%,活产率分别为56.52%与55.45%,男婴比例分别为56.25%与47.83%。各观察指标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ZFb区部分缺失组2个新鲜胚胎移植周期中有1例获得生化妊娠,但后转阴性;d区部分缺失组及d区和c区部分缺失组各1次新鲜胚胎移植周期且均未获得妊娠;d区部分缺失加c区全部缺失组19个新鲜胚胎移植周期15例获得妊娠且无一例发生流产。结论:Y染色体微缺失对ICSI治疗周期形成的胚胎情况和妊娠结局无显著性影响,但AZFd区部分缺失加c区全部缺失患者配偶临床妊娠机会高于其他类型Y染色体微缺失患者,AZFb区部分缺失病例配偶有妊娠丢失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来源精子对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助孕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生殖中心行ICSI治疗的584个新鲜取卵移植周期,依据精子来源分为射精组(392个周期)、经皮附睾穿刺取精(PESA)组(86个周期)、睾丸穿刺取精(TESA)组(68个周期)和供精组(38个周期)。分别比较各组相关指标和妊娠结局。结果射精组、PESA组、TESA组的女方年龄、男方年龄、不孕年限、女方体重指数、MⅡ卵数和移植胚胎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射精组受精率高于PESA组(P=0.013)和TESA组(P=0.005),卵裂率高于TESA组(P=0.001);3组间优质胚胎率、新鲜移植周期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ESA组累计妊娠率低于PESA组(P=0.003);射精组与供精组间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及累计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来源的精子可影响ICSI的受精率和卵裂率,但对胚胎发育无显著影响,可获得相似的助孕结局;PESA是治疗梗阻性无精子症的有效方法;对非梗阻性无精症患者,用供精助孕是很好的选择,即使供精解冻后质量欠佳也不影响ICSI助孕结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溴隐亭治疗对特发性及伴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高催乳素血症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ET/ICSI-ET)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行IVF/ICSI并进行鲜胚移植的特发性及伴PCOS的高催乳素血症795例患者(1.36 nmol/L≤催乳素(PRL)<4.55 nmol/L)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是否使用溴隐亭治疗进一步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均衡(1∶1)变量后,非PCOS患者中两组分别为222例,PCOS患者中两组分别为30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助孕结局及妊娠结局,并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两组的妊娠结局。结果:(1)对于非PCOS患者,与治疗组相比,对照组的临床妊娠率(64.41%vs 54.05%)、胚胎种植率(52.26%vs 41.84%)及活产率(59.46%vs 44.14%)较高,流产率(7.69%vs 18.33%)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印)P(正)<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溴隐亭治疗是胚胎种植率((印)OR(正) 0.677,95%CI 0.501~0.916)、活产率((印)OR(正) 0.527,95%CI 0.348~0.799)及流产率((印)OR(正) 2.850,95%CI 1.239~6.559)的独立影响因素。(2)对于PCOS患者,与治疗组相比,对照组的优胚数(7.40±3.42 vs 5.67±3.11)及冻胚数(3.67±2.82 vs 2.23±2.22)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印)P(正)<0.05),但两组妊娠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印)P(正)>0.05)。结论:对于特发性及伴PCOS的高催乳素血症患者(1.36 nmol/L≤PRL<4.55 nmol/L),在进行IVF/ICSI治疗时,如无明显临床症状,可不使用溴隐亭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常规IVF受精失败患者再次周期行ICSI-ET治疗时,卵子因素对胚胎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因前次IVF-ET中受精障碍或受精率≤30%而行ICSI治疗的38个周期(A组)和因严重精液异常而行ICSI治疗的181个周期(B组)的ICSI结局。结果:A、B组的受精率(FR)、卵裂率(CR)、胚胎利用率(URE)、胚胎着床率(EIR)、临床妊娠率(CPR)和早期流产率(EAR)分别为82.5%vs78.0%(P<0.05),97.5%vs97.6%(P>0.05),76.4%vs73.1%(P>0.05),10.0%vs19.8%(P<0.05),27.0%vs31.8%(P>0.05),40.0%和16.1%(P>0.05)。结论:常规IVF-ET受精失败的患者,再次周期行ICSI-ET治疗,受精率提高,由于卵子异常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部分胚胎着床和着床后的远期发育潜能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00 IU hCG在控制性卵巢刺激(COS)过程的晚卵泡期替代hMG对CO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体外受精/单精子卵胞质内注射-冻融胚胎移植(IVF/ICSI-FET)患者资料共154例,进行154个COS周期,根据晚卵泡期是否应用200 IU hCG分为:A组,COS完全应用hMG(65个周期);B组,COS的早卵泡期应用hMG,晚卵泡期则应用hCG(200 IU/d)替代hMG(89个周期)。后续166个周期进行FET,其中,A组70个周期,B组96个周期。统计分析COS周期的用药情况、IVF/ICSI-FET结局。结果:B组的hMG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分别显著少于A组(1 361.0±494.6 IU vs 1 782.7±475.2 IU,P0.05;7.3±2.3 d vs 9.5±2.0 d,P0.05);B组的成熟卵母细胞数显著多于A组(15.2±6.6 vs 11.6±5.7,P0.05);冻融胚胎移植中A、B组的临床妊娠率(64.29%vs 64.58%,P0.05)及活产率(80.00%vs 79.03%,P0.0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200 IU hCG能够在COS的晚卵泡期替代hMG,能安全、有效地维持卵泡生长发育,并且减少Gn的用量,避免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不同时机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行短效长方案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助孕术患者的临床结局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ICSI助孕术的200例患者,按传统标准的hCG注射日时间(有3个卵泡平均直径≥17 mm)比较推迟2 d(+2组,n=167)、推迟3 d(+3组,n=31)和推迟4 d(+4组,n=2)ICSI助孕过程中的临床参数及妊娠结局。结果:+3组与+2d组比较,平均直径≥20 mm的卵泡数有上升趋势(6.1±2.4 vs 5.4±2.3);hCG注射日最大卵泡的平均直径达到25.0±2.6 mm,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20 mm/≥14 mm比值组间差异更大(0.52±0.16 vs 0.46±0.13,P0.05),P×1 000/E2有降低趋势(0.23±0.12 vs 0.42±1.44),E2/≥14 mm的卵泡数比值有上升趋势(276.73±93.55 vs 246.23±77.03)。卵子回收率、MII卵率、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周期取消率、着床率、临床妊娠率、自然流产率、宫外孕率及OHSS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短效长方案患者适度推迟注射hCG时间是值得推行的。  相似文献   

13.
宁冰雪  王青丽  祁静  腊晓琳 《生殖与避孕》2013,(11):776-780,785
目的:探讨抗甲状腺自身抗体(antithyroid autoantibodies,ATA)阳性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泐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ⅣF—ET)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IVF/ICSI治疗不孕的患者资料。选取甲状腺抗体阳性但甲状腺功能正常者65例(共71个周期)作为研究组(ATA+组),492例甲状腺抗体阴性患者(共512个周期)作为对照组(ATA组)。结果:ATA+组与ATA-患者的一般情况、促排卵天数、促性腺激素使用总量(Gn总量)、hCG注射日E2水平、获卵数、ICSI受精率、可移植胚胎数和妊娠率,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TA+组IVF受精率(59.73%)、优质胚胎率(26.94%)明显低于ATA-组(70.86%和36.31%);ATA+组的流产率(37.50%)明显高于ATA组(17.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A+对IvF—ET妊娠结局有不利的影响,因此,对于ATⅣ患者在接受IVF—ET治疗前调节甲状腺自身免疫功能可对妊娠结局有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冻融胚胎移植在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周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常规体外受精完全失败的306个周期,根据补救ICSI的时间不同分为6~8h补救ICSI组(A组)和18~20h补救ICSI组(B组),其中行新鲜胚胎移植且有胚胎冷冻的分别记为AI组(n=108)和BI组(n=51),随后行冻融胚胎移植的分别记为AⅡ组(n:74)和BⅡ组(n=46),观察各组的妊娠结局。结果:A组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和临床妊娠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5);BⅡ组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明显高于BI组(32.61%VS11.76%,15.08%VS5.04%,P〈0.05);AII组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较AI组高(44.59%VS34.26%,21.86%VS19.40%),但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合理的补救时间是影响补救ICSI结局的关键因素,进一步的冻融胚胎移植可以改善补救ICSI治疗周期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月经规律患者冷冻胚胎移植周期两种子宫内膜准备方案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单盲、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0年1月到2012年2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生殖中心行冷冻胚胎移植的月经规律、年龄≤40岁,可利用冷冻胚胎数≥3的139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自然周期组(NC组,70例)和激素替代周期组(HRT组,69例),其中NC组中62例、HRT组中56例完成了冷冻胚胎移植。比较两组患者的内膜厚度、ET日的E2水平、周期取消率、着床率、妊娠率、临床妊娠率、继续妊娠率和早期自然流产率。结果:NC组和HRT组的周期取消率分别为11.43%和18.84%,着床率为16.97%和15.89%,妊娠率为38.70%和35.71%,临床妊娠率为35.48%和30.36%,继续妊娠率为29.03%和28.57%,早期自然流产率为13.64%和5.88%,两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NC组的内膜厚度[(10.16±2.30)mm]厚于HRT组[(8.84±1.26)mm],胚胎移植日的E2水平[(157.48±88.46)ng/L]低于HRT组[(273.57±284.76)ng/L],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NC与HRT准备子宫内膜对冷冻胚胎移植的妊娠结局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龄妇女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后的助孕结局。方法:对2001年7月—2009年7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生殖中心行IVF-ET治疗的高龄妇女(≥35岁)的753个取卵周期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妇女年龄分为4组:A组(35~36岁),B组(37~38岁),C组(39~40岁),D组(≥41岁),分析不同组的IVF-ET结局。结果:724个移植周期(另外29个周期无胚胎移植),97个周期获活产,活产率为13.4%。随年龄增长,获卵数明显减少,各组分别为(9.8±6.0),(8.6±5.4),(6.7±4.3),(5.3±4.4)个;胚胎种植率明显下降,分别为17.9%,12.8%,10.0%和4.3%;活产率明显下降,分别为16.7%,13.3%,12.4%和2.3%。各组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1,0.001和0.006)。年龄≥43岁的45例患者中无一例获得活产。结论:随年龄增长,高龄妇女接受IVF-ET治疗后的胚胎种植率和活产率明显下降,40岁以后下降更为明显。IVF治疗是否应设定年龄上限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龄妇女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后的助孕结局。方法:对2001年7月—2009年7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生殖中心行IVF-ET治疗的高龄妇女(≥35岁)的753个取卵周期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妇女年龄分为4组:A组(35~36岁),B组(37~38岁),C组(39~40岁),D组(≥41岁),分析不同组的IVF-ET结局。结果:724个移植周期(另外29个周期无胚胎移植),97个周期获活产,活产率为13.4%。随年龄增长,获卵数明显减少,各组分别为(9.8±6.0),(8.6±5.4),(6.7±4.3),(5.3±4.4)个;胚胎种植率明显下降,分别为17.9%,12.8%,10.0%和4.3%;活产率明显下降,分别为16.7%,13.3%,12.4%和2.3%。各组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1,0.001和0.006)。年龄≥43岁的45例患者中无一例获得活产。结论:随年龄增长,高龄妇女接受IVF-ET治疗后的胚胎种植率和活产率明显下降,40岁以后下降更为明显。IVF治疗是否应设定年龄上限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术后妊娠发生子痫前期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IVF-ET术后单胎妊娠子痫前期35例(IVF-ET组)和单胎自然妊娠子痫前期126例(自然妊娠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妊娠结局。结果 IVF-ET组子痫前期的发生率为13.13%(211/1607),与自然妊娠组(4.83%,844/17 48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F-ET组子痫前期的平均发病时间为妊娠(31.67±6.63)周,自然妊娠组为(33.76±4.46)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F-ET组分娩孕周为(34.79±5.19)d,自然妊娠组为(34.27±4.30)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F-ET组前置胎盘发生率为14.29%(5/35),与自然妊娠组(3.97%,5/12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F-ET组平均住院时间[(20.68±14.61)d]与自然妊娠组[(11.96±7.14)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妊娠史中,IVF-ET组异位妊娠和自然流产发生率分别为8.57%(3/35)和20.00%(7/35),自然妊娠组分别为0(0/126)和6.35%(8/1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F-ET术后妊娠子痫前期的发病率高于自然妊娠,发病时间早,前置胎盘发生率增高。在既往史中,IVF-ET组自然流产与异位妊娠的发生率较高。IVF-ET术后子痫前期患者经过适当的临床干预及期待治疗,有可能延缓子痫前期的进展,延长孕周,降低孕妇并发症的发生,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9.
原发不孕患者IVF/ICSI方案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不孕患者伴有不同病因时,如何选择IVF(体外受精)/ICSI(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方案。方法:将200例200个周期行IVF方案的原发性不孕症患者,根据有无明确导致不孕的因素分为A、B两大组,再按受精率(受精卵子数/取卵所获的M II期卵子总数)高低划分为受精率高、低各两组,比较4组之间人数所占比例、优质胚胎数、妊娠率有无差异;观察受精率低人群不孕年数分布;比较受精率高、低两组平均不孕年数有无差异。结果:受精率低的患者例数在A组所占比例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受精率高组vs受精率低组:χ2=18.632,P<0.05),B组妊娠率和优质胚胎平均数低于A组;总体受精率低的患者平均不孕年数长于受精率高的患者,但差异无显著性(受精率高组vs受精率低组:6.26±3.287 vs 5.75±2.795;P>0.05),受精率低的患者不孕年数分布在5~7年。结论:无明确病因且多年不孕的患者,需告知有不受精的风险,选择ICSI或部分ICSI是有必要的,而这部分患者如能有足够的优质胚胎移植,妊娠率则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