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江苏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糖尿病患者随访血糖控制情况,为糖尿病及心血管病防治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 研究数据来源于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江苏项目点2017—2019年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随访数据。选取2015年纳入基线调查,2017—2019年参与心血管病高危人群面对面长期随访调查的3 298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采用SPSS 23.0进行t检验、χ2检验,采用广义估计方程模型分析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对象第1次随访时血糖控制率为55.1%,第2次随访时血糖控制率为38.7%,第3次随访时血糖控制率为44.3%。广义估计方程结果显示,女性(OR=0.786,95%CI:0.699~0.884)、城市(OR=0.677,95%CI:0.600~0.765)和经常锻炼出汗或心率加快(OR=0.549,95%CI:0.430~0.702)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较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5~54岁(OR=1.801,95%CI:1.312~2.471)、55~64岁(OR=...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湖南省35~75岁居民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流行病学特征,为心血管病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湖南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数据分析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流行病学特征,通过拟合多变量混合效应模型来评估个体特征与心血管病高危风险之间的关联。  结果  共纳入99 001名调查对象,平均年龄(56.6±9.7)岁,62.2%为女性。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占比12.1%,高危人群中有96.4%患有高血压。生活在农村(r=0.036)、民族为汉族(r=0.012)、饮酒(r=0.041)、超重(r=0.110)和肥胖(r=0.086)都与心血管病高危风险呈正相关,而高学历(r=-0.040)、高家庭收入(r=-0.032)和已婚(r=-0.027)与心血管病高危风险呈负相关(均有P < 0.001)。  结论  湖南省筛查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比例较高,应重点针对其采取健康教育和综合干预措施,以减少全省居民心血管病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江苏省社区不同血糖水平人群主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聚集状况。  方法  2015-2017年在江苏省6个项目点开展以社区人群为基础的筛查项目,共有83 522名35~75岁常住居民纳入本次研究。计算我省中老年人群高血压、肥胖、血脂异常和吸烟4类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流行率及聚集性,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血糖水平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风险之间的关系。  结果  江苏省35~75岁居民糖尿病患病率18.9%,其中知晓患病的比例为41.4%。在未知患病人群中,空腹血糖受损和高血糖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的风险分别是正常人群的1.29倍(OR=1.29,95% CI:1.24~1.36,P < 0.001)和1.99倍(OR=1.99,95% CI:1.89~2.08,P < 0.001)。在已知患病人群中,血糖控制率为15.5%,血糖控制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并无关联。  结论  高血糖和空腹血糖受损增加成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风险,应及时对糖尿病高危人群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不同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患病风险人群社区公共卫生综合干预血压控制效果。  方法  收集2016—2020年安徽省社区公共卫生综合干预资料(包括基线、3个月、12个月随访数据),采用《中国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推荐的10年CVD风险评估模型将研究对象分为心血管疾病高危和非高危人群,比较高危和非高危人群社区公共卫生综合干预血压控制效果。  结果  共随访3 755名研究对象,CVD高危人群645人,标化检出率10.9%。随访12个月与基线相比,高危人群SBP和DBP分别下降了16.47 mm Hg(95% CI:-18.09~-14.86)、2.66 mm Hg(95% CI:-3.63~-1.69),非高危人群SBP和DBP分别下降了10.43 mm Hg(95% CI:-11.16~-9.70)、2.41 mm Hg(95% CI:-2.81~-2.01);3个月与基线相比,高危人群SBP和DBP分别下降了12.27 mm Hg(95% CI:-13.88~-10.65)、3.66 mm Hg(95% CI:-4.54~-2.77),非高危人群SBP和DBP分别下降了6.05 mm Hg(95% CI:-6.80~-5.30)、2.61 mm Hg(95% CI:-3.00~-2.23)。高危人群随访3个月后SBP下降水平、随访12个月后SBP和DBP下降水平明显高于非高危组(t=-5.100,t=-5.873,t=-2.729,均有P<0.05)。  结论  社区公共卫生综合干预对CVD高危人群血压改善优于非高危人群。因此,未来的公共卫生工作应进一步关注非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脑卒中早发家族史对脑卒中患病风险的影响。  方法  基于2015年9月至2019年6月中国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China PEACE-MPP)江苏省22 552名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研究早发家族史对脑卒中患病的影响,并进一步进行早发家族史与高血压、糖尿病的交互作用分析。  结果  与无早发家族史人群相比,有脑卒中早发家族史的人群患脑卒中的风险较高,OR值为2.04(95% CI:1.70~2.44);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来说,男性亲属型、女性亲属型和双性亲属型皆比无早发家族史人群患病风险高,OR值分别为2.18(95% CI:1.68~2.84)、1.76(95% CI:1.3~2.37)和3.12(95% CI:1.80~5.42);对于出血性脑卒中患病风险来说,只有女性亲属型人群与脑卒中无统计学意义。研究未发现早发家族史与高血压、糖尿病存在交互作用。  结论  有脑卒中早发家族史的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发生脑卒中的风险较高,应当及早开展生活方式干预和疾病的治疗管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江苏省居民静息心率(resting heart rate,RHR)与心血管病高危风险的关系,为心血管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5―2018年在江苏省6个项目点进行以社区人群为基础的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筛查,共有95 210名初筛对象纳入本次研究,依据RHR测量值将初筛对象分为RHR < 68.5次/min、68.5~次/min、74~次/min、81~次/min和>90次/min共5组,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RHR与心血管病高危风险的关系。   结果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检出率为25.10%(23 897/95 348)。与RHR≤68.5次/min组相比,68.5~次/min组(OR=0.90,95% CI:0.86~0.94)心血管病高危风险降低,81~次/min组(OR=1.11,95% CI:1.06~1.17)、>90次/min组(OR=1.52,95% CI:1.43~1.61)心血管病高危风险增加。男性RHR>90次/min组心血管病高危风险的OR值为1.65,高于女性(OR=1.35),35~45岁人群RHR>90次/min组心血管病高危风险的OR值最高,为2.03。   结论   江苏省35~75岁人群RHR过快(>90次/min)增加心血管病高危风险,男性及35~45岁人群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依托山东省胶南市“全人群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项目”建立队列,借助靶向最大似然估计(targeted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TMLE)模型评价高血压患者服用卡托普利或尼群地平对血压控制的平均因果效应和个体化因果效应,在大数据背景下辅助精准医疗以实现高血压控制。  方法  筛选只服用卡托普利或尼群地平的患者,将其第一次随访血压控制情况作为结局,将年龄、性别、职业、BMI、吸烟、饮酒及运动情况纳入分析,采用嵌入Super Learner组合预测算法的靶向最大似然估计模型拟合条件均值结果的初始估计并进行波动,更新初始拟合,对目标参数做出最优偏差-方差权衡优化模型,从而得到平均因果效应,并进一步分析个体化因果效应。  结果  共纳入13 676名高血压患者。总体上相比服用卡托普利,服用尼群地平更有利于血压控制(OR=1.24, 95% CI: 1.13~1.35, P=0.004)。从个体净效应来看,98.65%的患者使用尼群地平的血压控制效果更好。  结论  靶向最大似然估计模型能够分析平均因果效应和个性化因果效应,为现实世界的因果推断研究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打鼾与BMI对高血压患病的交互作用,以制定合适的预防策略。  方法  基于2015年9月-2018年6月江苏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China patientcentered evaluative assessment of cardiac events-million persons project, China PEACE-MPP)中82 751名≥35岁居民初筛数据,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打鼾与BMI对高血压患病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其交互作用。  结果  82 751名调查对象中,打鼾者45 013人,占比54.40%,BMI≥24 kg/m2者52 641人,占比63.61%,高血压患者47 295人占比,57.15%。打鼾(OR=1.686, 95% CI: 1.635~1.738)和BMI≥24 kg/m2(OR=2.242, 95% CI: 2.172~2.313)人群罹患高血压的风险较高。打鼾与BMI≥24 kg/m2对高血压患病存在相加交互作用(RERI=1.160, AP=0.311, S=1.738),两者同时存在时患高血压风险是两者均不存在时的3.732倍(95% CI:3.582~3.888)。  结论  打鼾与BMI≥24 kg/m2都增加了高血压的患病风险,且存在相加交互作用。应针对打鼾与BMI≥24 kg/m2的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和血压监测,预防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西藏地区城乡居民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西藏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2016年5月-2019年10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西藏7个项目市(区)抽取41 476名35~75岁城乡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实验室检测。  结果  在符合条件的41 476名城乡居民中筛出高危者9 185人,高危率为22.15%,其中有1个危险因素者7 882人(85.81%),2个危险因素者1 457人(15.86%),≥3个危险因素146人(1.59%)。心血管病史型检出率为0.89%,血压高型检出率为18.62%,血脂异常型检出率为3.74%,WHO评估10年患病风险≥20%的检出率为2.17%。≥40岁、职业为农民和居住在农村的居民更易成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均有P<0.05),女性和婚姻状况为在婚的西藏城乡居民更不易成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  结论  西藏35~75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男性高危率高于女性,高危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西藏城乡居民心血管病高危因素以血压高为主,男性、非在婚、年龄较大者、农民等是该地区心血管病综合防治的关键人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连云港市高血压人群内脏脂肪指数(visceral adiposity index, VAI)水平与新发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 HUA)的相关性,为HUA的早期预防以及疾病控制提供参考和依据。  方法  本研究来自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试验的尿酸子研究,共10 513名尿酸正常[尿酸<357 μmol/L (6 mg/dL)]的高血压患者纳入分析。本研究主要终点为新发HUA,定义为末次随访男性血尿酸浓度≥417 μmol/L(7 mg/dL)或女性血尿酸浓度≥357 μmol/L(6 mg/dL)。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了10 513例尿酸正常的高血压受试者。平均随访4.4年之后,共有1 642(15.6%)例受试者发生了HUA。分析结果显示,与VAI<2.98(第一至三分位)的受试者相比,VAI≥2.98(第四分位)的受试者新发HUA的发生风险升高(13.8% vs. 21.1%;OR: 1.17;95% CI:1.01~1.36;P<0.001)。此外,分层分析显示这种风险关系独立于组成VAI的四个指标(交互作用均有P>0.05)。  结论  在连云港市的高血压人群中,VAI越大的人群患上HUA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群生活方式及其变化与血压水平和高血压发生风险的关联。  方法  纳入东风-同济队列2008―2010年7 671名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分别采用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评估生活方式与血压水平和高血压发生风险的关联。  结果  校正混杂因素后,生活方式评分增加与血压水平和高血压风险的降低均有剂量反应关系。与基线生活方式评分0~1分组相比,>4分组的SBP、DBP和平均动脉压分别降低4.03、2.25和2.84 mm Hg,新发高血压的OR值为0.68(95% CI: 0.52~0.88)。且每增加1分,高血压发生风险降低9%(OR=0.91, 95% CI: 0.87~0.95)。而从基线至2013年随访5年间生活方式评分维持在>3的个体,其新发高血压风险的OR值为0.61(OR=0.61, 95% CI: 0.47~0.80),但是从基线0~2分提高至随访>3分并不能降低高血压风险(OR=0.87, 95% CI: 0.54~1.40)。  结论  中老年人群尽早并长期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对于高血压防控效益最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监测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分析其对临床老年高血压人群防治工作的应用价值。  方法  监测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期间519例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按照60岁为分界点,分成≥ 60岁老年组264例, < 60岁中青年对照组255例,对血压、血压昼夜节律、脉压、血压变异系数、血压负荷值、平均心率、晨峰血压等系列指标进行临床分析。  结果  老年组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为76.5%,与对照组比较,舒张压、舒张压负荷值、脉压、24 h平均心率、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晨峰舒张压等指标两组间均有差异(均有P < 0.05),且老年组中不同血压节律类型的24 h收缩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夜间脉压、白天收缩压负荷值、夜间收缩压负荷值、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等指标均有差异(均有P < 0.05)。  结论  动态血压监测指标对老年高血压人群临床合理用药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吉林省居民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流行病学特征,对心血管病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全省心血管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本研究于2017―2018年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定吉林省6个项目地区,以社区或村为单位开展筛查。心血管病相关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回归方法采用进入法,效应值用OR值及其95% CI值来表示。  结果  2017―2018年吉林省心血管病高危检出率为24.3%,标化后高危检出率为21.6%。其中,城市居民较农村居民具有较高的心血管病高危检出风险(OR=1.16, 95% CI:1.029~1.306, P=0.015);55~岁年龄组高危检出风险是35~岁年龄组的3.237倍(95% CI: 2.760~3.797, P < 0.001);高中和中专、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更易成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OR=1.499, 95% CI:1.283~1.753, P < 0.001; OR=1.539, 95% CI:1.240~1.910, P < 0.001);职业为行政人员者较农民更不易发展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OR=0.656, 95% CI:0.502~0.858, P=0.002);10 000~、25 000~元家庭年收入水平者较 < 10 000元收入水平者易成为心血管病的高危人群;吸烟者、饮酒者心血管病高危检出风险是非吸烟者、非饮酒者的1.822、1.303倍(OR=1.822, 95% CI:1.617~2.053, P < 0.001; OR=1.303, 95% CI:1.090~1.559, P=0.004);随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分级指数升高,心血管病的高危检出风险随之升高。  结论  应重点关注城市居民、高年龄组、文化程度较高者、中低等水平收入者、吸烟者、饮酒者、超重者、肥胖者,应重点加强对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降低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所带来的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不同身高增长幅度与超重肥胖联合作用对儿童新发血压偏高的影响,为探索防控儿童血压偏高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厦门市青春期发育队列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2017年基线和2019年随访时身高、体重和血压数据完整的1 313名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身高增长幅度与超重肥胖的联合作用对儿童血压偏高的影响。  结果  1 313名小学生基线时(2017年)血压偏高检出率为25.2%;随访2年后,未发生血压偏高的人群中有19.7%的儿童新发了血压偏高,男生血压偏高新发率为23.4%,女生为16.6%。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在调整年龄、性别、高血压家族史、睡眠时间、水果、蔬菜、含糖饮料及肉制品摄入情况后,总体及男生身高增长高水平超重肥胖组血压偏高新发的风险高于身高增长低水平非超重肥胖组(总体:RR=2.41,95%CI=1.44~4.04;男生:RR=2.69,95%CI=1.45~5.02);女生身高增长低水平联合超重肥胖组血压偏高检出率也显著增加(RR=4.47,95%CI=1.45~13.75)。  结论  身高增长幅度较高和超重肥胖是儿童血压偏高发病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在男生中。在青春期身高突增前对儿童进行肥胖的预防和干预可能有益于降低儿童期高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开封市中学生超重、肥胖与血压偏高之间的关联,为相关部门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9-10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开封市4058名中学生进行血压、身高、体重的测量,分析超重肥胖与血压偏高的关系.结果 中学生血压偏高率为11.78%.与正常体重相比,超重(OR=1.65)和肥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学龄儿童身高、体重、血压的变化趋势及性别差异,探索超重肥胖与儿童高血压的关系,为降低儿童高血压发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取来自2013—2018年深圳市10所小学学生连续体检监测数据,经个人信息匹配形成纵向数据,计算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血压变化。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超重肥胖与高血压的关联。  结果  男女生体重、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均随年龄增长升高且有性别差异(t/Z=3.89~31.52,P值均 < 0.05)。女生身高增速在8~11岁高于男生,10岁达到身高增速高峰,男生则比女生晚2年,男、女生分别为7.68,7.42 cm。男、女生体重和血压增速相似。身高增速与血压增速有同步趋势,身高增速高峰阶段血压增速也为高峰。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总体肥胖OR值(95%CI)为1.62(1.48~1.81),超重OR值(95%CI)为2.01(1.75~2.30)(P值均 < 0.01)。  结论  儿童身高、体重、血压变化有性别差异,身高和血压的增速呈同步趋势,儿童超重和肥胖可增加血压偏高/高血压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上海市青春期学生体脂率与血压偏高的关联,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上海市16个区的16所学校中选取5 148名11~18岁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采用生物电阻抗法(BIA)测量全身体脂率。按照中国儿童青少年血压参考标准判定血压偏高与否,采用t检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等方法分析体脂率与血压偏高的关联。  结果  2019年上海市5 148名初中学生血压偏高检出率为10.98%,其中男生为8.99%,女生为13.13%,女生高于男生(χ2=22.48,P < 0.01);男生全身体脂率平均为(20.90±10.73)%,随年龄增加而下降(F=10.04,P < 0.01);女生全身体脂率平均为(25.14±8.03)%,随年龄增加而增加(F=69.23,P < 0.01)。控制年龄、饮食、运动、是否月经/遗精等影响因素后,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随着体脂率百分位的上升,血压偏高检出率呈上升趋势,体脂率≥P90的男生血压偏高的风险是体脂率<P25男生的12.43倍(95%CI=6.98~22.14),体脂率≥P90的女生血压偏高的风险是体脂率 < P25女生的6.12倍(95%CI=3.89~9.63)。  结论  青春期学生体脂率与血压偏高呈正相关,血压偏高检出率随体脂率百分位的上升而上升,且在男生中关联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