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11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43篇
内科学   13篇
特种医学   66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51篇
药学   27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5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了解江苏省城乡居民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流行病学特征及聚集性,为全省心血管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全省选取6个县(区),于2015—2017年进行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筛查,分析不同特征人群心血管病高危特征及聚集性。结果共筛查83 530人,检出心血管病高危对象21 362例,检出率为25.57%,其中男性、年龄较大者、农村、高中以下文化者、农民、家庭年收入<5万者检出率较高(P值均<0.001)。从不同类型看,血压高型检出率最高(19.24%),其他依次为患病风险≥20%型(5.77%)、血脂异常型(5.32%)和心血管病史型(3.29%);1、2、3、4种高危类型构成比分别为72.19%、24.31%、3.31%、0.19%,不同特征人群高危类型检出率和高危类型聚集性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江苏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检出率较高,且高危类型呈聚集性,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以减少居民心血管病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2.
黄晋  罗鹏飞  刘春娥 《中国骨伤》2020,33(10):895-902
目的:比较手法闭合复位后采用克氏针桡侧扇形固定和尺桡双侧交叉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采用手法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的6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穿针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桡侧3枚针扇形固定组(A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2~10(5.00±2.10)岁;Gartland分型,Ⅱ型21例,Ⅲ型9例。尺桡双侧3枚针交叉固定组(B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1~9 (5.13±2.08)岁;Gartland分型,Ⅱ型19例,Ⅲ型11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和前臂旋转活动度恢复情况,术后肘关节提携角及其角度丢失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患儿均获得随访,但两组患儿随访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例发生医源性尺神经损伤,B组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2例发生轻度骨折再移位,B组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肘内翻畸形、针道感染、骨筋膜室综合征及骨化性肌炎发生。术后3个月两组患儿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时两组肘关节提携角及其丢失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及疗效评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折早期采用手法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具有创伤小,易复位,固定稳定,可以早期功能锻炼的优势。桡侧3枚针扇形固定造成医源性尺神经损伤的风险较尺桡双侧3枚针交叉固定更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芬太尼透皮贴剂结合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预防性治疗介入栓塞术后疼痛的疗效、安全性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133例需行介入栓塞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9例于术前12h使用多瑞吉(Durogesic,芬太尼透皮贴剂),栓塞前30min预防使用地塞米松10~20mg肌肉注射,术后继续给予地塞米松10~20mg肌肉注射,连续3d;对照组64例术后疼痛时给予曲马多200mg口服。术后3d评价2组患者疼痛、安全性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治疗组预防性止痛效果显著(P<0.05),不良反应轻,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芬太尼透皮贴剂结合地塞米松可有效地预防栓塞治疗后疼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提高对儿童臀肌筋膜挛缩症的认识,避免误诊误治。方法 总结23例儿童臀肌挛缩症的诊断和治疗经验。结果 手术45臀次。随访45臀次,最短5个月,最长24个月(平均13个月),按优,良,可评价疗效。优级32臀次。良级8臀次,可5臀次。结论 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手术彻底切除和松解挛缩组织及纤维变性条索。术后仔细处理和早期功能锻炼是取得优良效果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2型糖尿病患者全死因死亡风险的关联。  方法  研究对象为江苏省苏南、苏北地区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的17 638名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基线时不同BMI组人群在随访期间的全死因死亡风险(hazard ratio,HR)值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结果  研究对象累计随访77 451人年,平均随访4.39年,随访期间共死亡1 274人,低体重组BMI < 18.5 kg/m2、正常体重组(18.5 kg/m2 ≤ BMI < 24.0 kg/m2)、超重组(24.0 kg/m2 ≤ BMI < 28.0 kg/m2)、肥胖组(BMI ≥ 28.0 kg/m2)死亡人数分别为39人、575人、484人和176人,相应的死亡率分别为15.6%、9.5%、6.2%、5.1%。调整混杂因素后,以正常体重组为参照,低体重组、超重组、肥胖组死亡风险的HR值(95%CI)分别为1.66(95%CI:1.20~2.30),0.68(95%CI:0.61~0.77),0.58(95%CI:0.48~0.68)。  结论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与正常体重人群相比,低体重人群的全死因死亡风险最高,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死亡风险较低,超重和肥胖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适合江苏省中老年居民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的筛查方法。方法 2013年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江苏省内抽取40~69岁常住居民,利用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1分钟风险评估调查问卷和桡骨远端超声骨密度检查,进行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筛查。结果有效调查5 537人,有效率为98.8%。骨质疏松高危人群检出率:1分钟问卷风险评估法为44.0%,桡骨远端超声骨密度检查法为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3,P0.001)。2种方法筛查结果一致性较差,Kappa系数及其95%可信区间为0.048(0.022~0.074)。随着年龄的增加,骨质疏松高危人群检出率呈上升趋势,且存在地区差异(P0.05)。结论 1分钟问卷风险评估和桡骨远端超声骨密度检查法均可作为社区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筛查工具,但一致性较差,实际工作中建议联合运用,以便互相补充和验证。  相似文献   
7.
肝癌介入治疗的有关问题及处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结核病不同健康教育方式的干预效果,提出适合苏北农村小学生的结核病健康教育方式。方法采用逐级整群抽样,随机抽取苏北四个农村地区的四所小学各100名小学生,分别作为三个干预组(宣传画组、参与式组和网站式组)和一个对照组。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三个干预组分别采用不同的干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结果干预后三个干预组小学生的结核病核心信息总知晓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从得分均值看,干预前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个干预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可知,网站式组与其余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网站式组的得分均值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干预组。结论与采用宣传画和参与方式相比,苏北农村小学生更适合采用网站式进行结核病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转染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phVEGF)基因促使血管内支架处内皮细胞生长以预防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方法 将 phVEGF基因局部涂布于由多聚赖氨酸包被的血管内支架上 ,采用介入方法经颈静脉插管至 6只狗的右肝静脉 ,同时以置入裸支架为对照组。结果 支架置入后第 1周 ,在转染 phVEGF基因组局部血管组织内 ,RT PCR法检测到 phVEGF的表达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部分血管内皮细胞发出黄绿色荧光 ;扫描电镜显示支架腔内皮分化程度较对照组高。置入后第 8周 ,转染 phVEGF基因组 (n =6 )血管造影显示支架通畅 ,而对照组 (n =5 )则均发生再狭窄 ;支架端肝静脉血管平均新生内膜厚度 ,平均新生内膜面积 ,百分狭窄面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 [(0 .16 7± 0 .10 3)mm比 (1.96 5± 0 .72 5 )mm ,(2 .5 6 8± 1.5 2 6 )mm2 比 (17.5 96± 7.939)mm2 ,(11.46 2± 5 .42 3) %比 (6 8.5 0 5± 2 4.0 0 3) %,P <0 .0 5 ];免疫组化显示平滑肌细胞增殖程度 (PLI)也显著高于对照组 [(0 .0 30± 0 .0 0 2 )比 (0 .0 42± 0 .0 0 3) ,P <0 .0 5 ) ]。结论 phVEGF基因涂布支架可加速支架内皮化的形成 ,进而抑制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血栓形成和内膜增殖引起的再狭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经皮球囊血管扩张术及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治疗方法,可避免外科手术的创伤大,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等缺点。但其术后再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较高,一年内达30%,因而限制了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和发展[1]。实验旨在探讨局部转导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因促进支架及血管损伤处的内皮形成,及其在防治再狭窄发生中的作用。 一、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