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分析2010年全国新报告HIV/AIDS病例(HIV/AIDS)接受规范化随访的效果。方法 使用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截至2015年12月31日的病例报告历史卡片和随访定时数据库,筛选出2010年新报告的病例,对其在2010-2015年期间接受规范化随访的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安全性行为比例、成功转介抗病毒治疗比例以及死亡情况等指标的变化评估随访效果。结果 2010年新报告、年龄≥14周岁的HIV/AIDS共40 335例,其中,男性占70.4%,汉族占72.0%,25~44岁年龄组占56.7%,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62.3%,未婚者占53.9%;异性传播、注射吸毒和同性传播分别占65.8%、15.0%和11.7%。40 335例HIV/AIDS每年接受规范化随访的比例逐年上升,趋势 χ2检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 749.77,P<0.01);接受随访干预后,发生危险性行为的比例明显下降,2011-2015年安全性行为比例均>90%(趋势 χ2=16 971.98,P<0.01),但从同一病例角度,其接受全程规范化随访期间安全性行为比例为86.1%;符合抗病毒治疗标准的病例当年成功转介治疗的比例从2010年的56.5%上升到2015年的83.2%,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趋势 χ2=2 504.86,P<0.01),注射毒品感染的HIV/AIDS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比例较低(2015年为64.7%);HIV/AIDS病死率从2010年新报告时的12.4%下降到2015年的2.4%(趋势 χ2=4 935.89,P<0.01)。结论 实施规范化随访后,HIV/AIDS采取安全性行为的比例和及时转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比例逐年上升,病死率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2010-2015年法定报告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北京市2010-2015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为完善法定报告传染病防控策略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收集2010-2015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北京市报告的甲乙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0-2015年,北京市共报告法定报告传染病病例764290例,年报告发病率在498.95/10万~828.45/10万之间,呈逐年下降趋势(χ2=1.25×104,P<0.01)。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年报告发病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1.25×104,P<0.01;χ2=4.97×102,P<0.01);分别占甲乙类报告总例数的39.72%和33.01%。男性报告发病率高于女性,7岁以下学龄前儿童年均发病率高于其他年龄组人群,占报告总例数的47.79%,高发职业主要是散居儿童,占全部报告病例的31.64%。发病顺位居前三位的病种连续6年均为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和痢疾。法定报告传染病实验室诊断率为16.67%,呈逐年升高趋势。结论 肠道传染病是目前北京市较为严重的法定报告传染病,应加强学龄前儿童尤其是散居儿童的传染病预防控制,进一步提高实验室诊断率以有效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天津市2005-2017年医疗机构新报告HIV/AIDS特征,为更好地在医疗机构中开展相关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新报告HIV/AIDS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同时回顾调查2005-2017年医疗机构新报告HIV/AIDS的科室来源及主要就诊疾病。结果 2005-2017年天津市医疗机构新报告HIV/AIDS 3 035例,医疗机构报告HIV/AIDS病例年均增长24.8%,其中49.2%(1 343/2 728)来源于住院病例,50.8%(1 385/2 728)来源于门诊病例,性病门诊就诊者检测在2011-2017年HIV阳性检出率呈现增长趋势(χ2=18.469,P=0.005);医疗机构住院病例、门诊病例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χ2=17.189,P=0.000)及新报告当年发生死亡比例(χ2=61.198,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新报告HIV/AIDS首次CD4值(χ2=16.751,P=0.000)及新报告当年发生死亡比例(χ2=18.926,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科室新报告HIV/AIDS首次CD4值(χ2=37.620,P=0.000)及新报告当年发生死亡比例(χ2=95.489,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2005-2017年天津市医疗机构门诊新报告HIV/AIDS较为及时,二级医院新报告HIV/AIDS比三级医院及时。在医疗机构重点科室门诊积极倡导医务人员中主动提供HIV检测服务,对于天津市艾滋病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河南省MSM人群HIV感染流行趋势,为河南省艾滋病防治政策与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析2008-2013年艾滋病病例报告系统中同性性传播HIV/AIDS病例的变化趋势,利用MSM人群艾滋病综合防治专项调查数据分析该人群HIV感染率及危险行为变化。结果 2008-2013年河南省同性性传播病例构成从1.3%上升到17.1%,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专项调查数据显示,MSM人群HIV感染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从2008年的4.69%增至2013年的8.33%(趋势χ2=39.24,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χ2=21.03,P<0.001)、文化程度(χ2=31.66,P<0.001)、职业(χ2=14.59,P=0.01)、最近1次肛交行为安全套使用情况(χ2=134.97,P<0.001)、最近6个月同性性行为安全套使用情况(χ2=97.15,P<0.001)、最近1年性病症状(χ2=67.21,P<0.001)以及梅毒感染(χ2=163.60,P<0.001)均为感染HIV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病症状史、感染梅毒与艾滋病防治知识不知晓为感染HIV的危险因素。结论 河南省MSM人群中HIV感染呈不断上升趋势,男男同性性传播已经成为主要感染途径,该人群不安全性行为普遍存在,亟需采取有效措施控制HIV在该人群中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006-2013年全国非机动车道路交通伤害、门/急诊就诊病例的分布特点。方法 对2006-2013年因伤害首次在全国伤害监测系统(NISS)哨点医院门/急诊就诊的非机动车道路交通伤害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6-2011年非机动车道路交通伤害病例占当年道路交通伤害病例的比例波动较平稳。2013年非机动车道路交通伤害病例占当年道路交通伤害病例的比例较2012年比例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8.138,P<0.001)。2013年非机动车道路交通伤害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18,P<0.001),年龄多集中在15~64岁年龄组。2013年城市地区非机动车道路交通伤害病例占全部非机动车道路交通伤害病例的比例(52.11%)高于农村地区(4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427,P<0.001)。伤害部位以下肢 (29.08%)和头部(24.82%)为主。伤害性质主要为挫伤/擦伤(73.54%)、骨折(10.72%)和扭伤/拉伤(5.49%)。伤害严重程度以轻度为主(80.49%),伤害结局以病例治疗后回家(82.34%)为主。结论 2006-2011年非机动车道路交通伤害病例占当年道路交通伤害病例的比例波动较平稳,2013年较2012年比例上升。非机动车道路交通伤害病例以男性为主,多为青壮年人群,应根据非机动车道路交通伤害病例的性别、年龄差异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山东省青岛市暗娼人群行为变化特征和艾滋病性病流行因素,为制订艾滋病防治对策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06-2015年在哨点监测期4-7月按《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要求收集当地暗娼人口学特征及相关行为信息,并采集静脉血进行艾滋病、梅毒检测。结果 连续10年调查样本显示,年龄≥ 30岁、已婚/同居和应召暗娼所占比例呈增长趋势;梅毒感染率从2006年1.0%(4/420)上升至2015年13.3%(53/400)(趋势χ2=54.22,P<0.001);吸食合成毒品率在12.0%(48/400)和55.5%(222/400)之间波动;最近1个月与客人发生性行为坚持安全套使用率呈下降趋势(趋势χ2=170.62,P<0.001);艾滋病知识得分≥ 6(趋势χ2=152.96,P<0.001)和最近1年做过艾滋病检测比例(趋势χ2=114.87,P<0.001)呈上升趋势;2009-2015年分年度分层分析,吸食毒品与不吸食毒品的暗娼相比有更高的梅毒感染率和不安全性行为(P<0.05),应召暗娼梅毒感染率高于场所招募暗娼(P<0.05)。结论 青岛地区暗娼人群梅毒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吸食合成毒品是影响青岛市性病艾滋病传播重要危险因素,建议加强对吸毒暗娼人群监测力度,开展有针对性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
中国2019年乙型肝炎监测试点报告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2019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NNDRS)乙型肝炎(乙肝)报告情况和质量。方法 下载2019年全国200个乙肝监测试点NNDRS报告的乙肝个案调查表和附卡,计算附卡有效填写率;根据附卡信息,按照乙肝诊断标准(WS 299-2008)对报告乙肝进行复核,用Kappa检验评价报告与复核分类的一致性;分析导致分类不一致的原因。结果 2019年NNDRS中200个乙肝监测点共报告乙肝64 686例,急性、慢性和未分类乙肝分别为5.8%、92.4%和1.8%。报告乙肝总发病率为56.7/10万,其中急性乙肝报告发病率为3.3/10万,慢性乙肝报告发病率为52.4/10万。报告病例平均年龄为47(47±15)岁,64.4%为男性。ALT平均水平为214.2(214.2±1 253.4)U/L。报告病例中50.6%(32 722)为农、林、牧、渔和水利业生产人员。东、中、西部地区报告乙肝发病人数的比例分别为42.5%(27 501)、22.1%(14 315)和35.4%(22 870)。报告乙肝复核分类总一致率为58.8%,Kappa=0.15;对于能够明确乙肝分类的39 271例急性和慢性乙肝,复核分类总一致率为96.9%,Kappa=0.73。病例分类不一致的原因中附卡信息缺失占94.5%(24 267/25 681)。结论 监测地区乙肝分类诊断能力提高,但NNDRS中乙肝病例报告卡附卡有效填写率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007-2015年陕西省成年人烟草流行现状及趋势变化。方法 利用2007、2010、2013和2015年全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计算4次调查的吸烟率、吸烟量、戒烟率及二手烟暴露率,用趋势χ2检验计算其变化趋势,以抽样权重及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加权率,以敏感性分析加以验证。结果 2007年陕西省成年人吸烟率为38.26%,2013年降至30.95%,但2015年上升到34.11%(趋势性χ2检验:Z=2.46,P=0.014);2007-2015年,陕西省吸烟者吸烟量从16.90支/d,上升到17.76支/d;成年人戒烟率从11.02%上升到16.95%(趋势性χ2检验:Z=-4.18,P<0.01);二手烟暴露率从2010年48.10%上升到2015年的63.88%(趋势性χ2检验:Z=-10.60,P<0.01)。敏感性分析趋势不变。结论 2007-2015年,陕西省成年人吸烟率和吸烟量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且变化不大,虽然吸烟人群的戒烟率逐渐提高,但非吸烟人群中二手烟暴露率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天津市宫颈癌发病趋势及流行特征。方法 利用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肿瘤发病登记监测系统2007-2013年宫颈癌发病资料结合人口学资料,参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编码进行分类,计算宫颈癌发病率和年龄别发病率,并进行趋势分析。结果 2007-2013年天津市宫颈癌新发病例3362例,平均发病年龄为48.11岁,平均发病率为9.85/10万,标化发病率为6.65/10万。城市地区人群整体发病构成高于农村地区,但发病构成呈逐年下降的趋势(χ2=21.92,P=0.001),而农村地区人群发病呈上升趋势(χ2=12.70,P=0.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市地区人群发病率总体保持平稳,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值为2.7%(95%CI:-9.1%~1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64,P=0.597);农村地区人群发病率则呈上升趋势,APC值为13.4%(95%CI:3.5%~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49,P=0.016)。年龄别发病率曲线出现双峰,分别为40~44岁及75~79岁。结论 2007-2013年天津市宫颈癌发病率总体仍保持平稳,发病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群,其中农村地区发病率升高的趋势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吉林省MSM人群HIV的感染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2010-2015年,根据《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方案》的要求,在艾滋病哨点监测期内,通过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吉林省MSM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性行为状况、HIV和梅毒抗体阳性率水平等进行连续监测,每个监测哨点样本量≥ 400人。结果 2010-2015年吉林省共监测MSM 7 823人,HIV感染率为5.4%(42/7 823),HIV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趋势χ2=110.023,P<0.001)。2010-2015年,MSM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均>90.0%。最近6个月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27.0%(2 112/7 823),不同年份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4.038,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SM感染HIV的可能危险因素包括外省户籍(aOR=1.797,95% CI:1.185~2.726)、网络招募(aOR=1.717,95% CI:1.332~2.215)、最近1年曾诊断过性病(aOR=1.893,95% CI:1.356~2.643)和梅毒抗体阳性(aOR=4.309,95% CI:3.097~5.995);可能保护性因素包括最近6个月同性性行为坚持使用安全套(aOR=0.387,95% CI:0.143~0.557)、最近1年曾检测过HIV (aOR=0.632,95% CI:0.375~0.891)。结论 2010-2015年吉林省MSM人群HIV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和HIV检测率均较低,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MSM定期做HIV检测和坚持使用安全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规范河南省乙型肝炎(乙肝)病例报告方法,提高乙肝病例监测工作质量。方法 选取郑州市新郑市、安阳市林州市、焦作市山阳区、漯河市召陵区、商丘市永城市和信阳市平桥区6个乙肝监测试点(监测点),通过国家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2012-2016年河南省报告的乙肝病例作为研究对象,2011年数据作为对照数据,分别对不同年份报告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的乙肝病例分类情况、HBsAg阳性时间、ALT值报告情况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疑似急性乙肝病例进行抗-HBc IgM检测。以2016年监测点数据为基础,估算河南省2016年急性乙肝报告发病率。结果 河南省6个监测点乙肝报告病例从2011年的17 436例下降到2016年2 632例,下降了84.90%(14 804/17 436);乙肝未分类病例从36.87%(6 370/17 275)下降至0.08%(2/2 632)。2012-2016年,河南省CDC共收到初筛抗-HBc IgM阳性血清777份,经过复核,29.34%(228/777)的疑似急性乙肝病例血样抗-HBc IgM阳性。依据2016年6个监测点急性乙肝报告发病率,估算河南省急性乙肝报告发病率为1.13/10万(95% CI:0.81/10万~1.45/10万)。结论 2012-2016年河南省监测点乙肝病例报告质量和临床诊断病例的准确性均不断提高。监测点应该进一步提高急性乙肝报告病例的血样采集率,改进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监测点报告的急性乙肝住院病例的基本特征,分析报告的急性乙肝病例与临床医生诊断的一致性。方法 从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NNDRS)中获得急性乙肝病例信息,通过查询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了解急性乙肝的基本情况,记录本次就诊住院的临床诊断,分析临床医生的急性乙肝诊断与NNDRS中的报告类型相一致的比例。结果 本次研究对象共179例,均为2015-2016年NNDRS中报告的急性乙肝病例,其中HBsAg阳性时间6个月由阴性转为阳性者占2.79%(5/179),HBsAg阳性持续时间≥6个月者占32.40%(58/179),本次为第一次检测HBsAg或时间不详的占64.80%(116/179);有乙肝病史的占33.52%(60/179),有甲、丙肝病史的占1.12%(2/179),无肝炎病史的占41.34%(74/179),肝炎病史不详的占24.02%(43/179);有肝炎症状和体征的占79.89%(143/179),无肝炎症状和体征的占20.11%(36/179)。179例NNDRS报告的急性乙肝病例中,临床医生诊断为急性乙肝67例,非急性乙肝112例,急性乙肝一致率为37.43%(67/179)。不一致的病例共计112例,以诊断为慢性乙肝(49.11%,55/112)和乙肝后肝硬化(16.07%,18/112)为主。结论 NNDRS中报告的急性乙肝住院病例报告类型与临床医生的急性乙肝诊断类型一致性较差。临床医生在保证诊断准确性的前提下,应按照临床诊断分类进行网络报告,使NNDRS中乙肝的分类类型与临床医生的分类诊断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14.
中国2006年乙型肝炎报告病例构成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监测点报告乙型肝炎(乙肝)ON例进行调查和实验室复核,掌握监测点乙肝报告病例的构成。方法对18个监测点所有符合病例定义报告的乙肝疑似病例进行调查,采血和实验室复核甲肝抗体(抗-HAV)、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的IgM,最终进行实验室诊断。结果2006年8省市18个县监测点共报告2858例乙肝病例,其中急性疑似病例占23.97%,急性确诊病例占14、87%,慢性疑似病例占20.33%,慢性确诊病例占34.67%,肝硬化占4.09%,原发性肝癌占2.06%。对1681例进行了实验室复核,复核后急性乙肝病例占24、16%,急性确诊病例占15.37%。尽管急性和慢性乙肝病例复核前后比例变化不大,但复核前后一致性较低。结论国内乙肝报告病例中以慢性乙肝病例为主,急性乙肝病例在报告的乙肝病例中能够准确判定的病例仅占不足1/3。报告的乙肝病例存在分类错误,不能客观反映乙肝发病水平。修订国家乙肝诊断标准,对乙肝病例开展监测,将急性乙肝和慢性乙肝病例分别报告是监测系统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Vaccine》2018,36(47):7124-7130
BackgroundEstablished in 2006 with four countries conducting hospital-based rotavirus surveillance, the African rotavirus surveillance network has expanded over subsequent years. By 2015, 14 countries in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East and Southern Africa sub-region (Eritrea, Ethiopia, Kenya, Lesotho, Madagascar, Mauritius, Namibia, Rwanda, Seychelles, Swaziland, Tanzania, Uganda, Zambia and Zimbabwe) were participating in the rotavirus surveillance network coordinated by WHO. We monitored the proportion of rotavirus diarrhoea among children under five years of age who were hospitalized for diarrhoea in the sentinel hospitals from 2010 to 2015 among countries that introduced rotavirus vaccine during or before 2013 (Rwanda, Tanzania, Zambia and Ethiopia) and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countries in the network.MethodsChildren under the age of five years hospitalized due to acute diarrhoea were enrolled into the sentinel surveillance system and had stool samples collected and tested for rotavirus antigens by enzyme immunoassay. We described trends in rotavirus positivity among tested stool samples before and after rotavirus vaccine introduction.ResultsIn countries that introduced rotavirus vaccine by 2013 (Rwanda, Tanzania, Zambia and Ethiopia), average rotavirus vaccine coverage from 2010 to 2015 improved from 0% in 2010 and 2011, 13% in 2012, 46% in 2013, 83% in 2014 to 90% in 2015. Annual average rotavirus positivity from 2010 to 2015 was 35%, 33%, 38%, 28%, 27%, and 19%, respectively. In countries that introduced rotavirus vaccine after 2013 or had not introduced by 2015, average rotavirus vaccine coverage was 0% in 2010–2013, 13% in 2014 and 51% in 2015. In these countries, rotavirus positivity was 44% in 2010, 32% in 2011, 33% in 2012, 41% in 2013, 40% in 2014 and 25% in 2015.ConclusionCountries that introduced rotavirus vaccine by 2013 had a lower proportion of rotavirus positive hospitalizations in 2013–2015 as compared to those that had not introduced rotavirus vaccine by 2013. The decrease in rotavirus positivity was inversely related to increase in rotavirus vaccine coverage showing impact of rotavirus vaccines.  相似文献   

16.
The aim was to evaluate hepatitis C surveillance in Poland during 1998. Hepatitis C reports were obtained from epidemiology offices. Public health staff were interviewed to collect information on surveillance operations. To estimate the proportion of acute cases among the total reported, a study was conducted in the Warsaw district to validate case reports. A total of 1661 (97.2%) hepatitis C cases were studied. Hepatitis C surveillance was timely and acceptable to the user, but did not provide a number of information elements required to differentiate acute from chronic cases of infection. Of the 268 case reports available in the Warsaw district, only 15 (5.6%) met the acute hepatitis C case defini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hepatitis C surveillance in Poland cannot provide useful incidence estimates and information regarding risk factors for acute infection. A strict case definition and a modified case form with specific questions for HCV transmission routes should be applied.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描述2006-2012年全国伤害监测工作现状,为监测数据的利用和解释及监测工作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制定的全国伤害监测统一方案,通过回顾性自查收集2006-2012年全国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监测点伤害监测漏报率、错填率、漏录率、错录率、伤害监测产出数量以及2012年伤害监测专职工作人员数、伤害监测配套工作经费数及伤害监测数据共享情况指标,由慢病中心复核、录入及分析数据。结果 2006-2012年全国伤害监测病例增长1倍。各监测点漏报率和错填率持续降低:72.1%(31个)的监测点漏报率降低、53.5%(23个)的监测点错填率降低;2012年≤10%漏报率和错填率的监测点分别占76.7%(33个)和90.7%(39个)。全国伤害监测系统中省级和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置伤害监测专职人员分别占44.2%(19个)和76.2%(32个)。有27.9%的监测点(12个)未利用伤害监测数据发布过报告,有7.0%的监测点(3个)从未利用伤害监测数据;与其他部门实现数据共享的监测点仅占30.2%(13个)。结论 2006-2012年全国伤害监测工作质量显著提高且影响日益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中国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报告系统报告的乙肝发病情况。方法在18个乙肝监测试点县,对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NationalNotificableDiseaseReportingSystem,NNDRS)报告的乙肝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标本采集,对血标本进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l-HepatitisBVirus(HBV)SurfaceAntigen,HBsAg]、抗乙肝病毒核心抗原抗体(AntibodytoHBVCoreAntigen,Anti.HBc)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M、抗甲型肝炎病毒抗体(AntibodytoHepatitisAVirus,Anti—HAV)IgM检测。按照《乙肝诊断标准》(WS299.2008)对病例进行诊断,评价乙肝病例报告的准确性,分析急性乙肝发病水平。结果2008~2010年,18个乙肝监测试点县NNDRS报告的631例急性乙肝中,只有223例复核诊断为急性乙肝,355例为慢性乙肝;报告的4536例慢性乙肝中,406例复核诊断为急性乙肝,3563例为慢性乙肝。报告的乙肝(含急性、慢性、未分类)病例中,9%~15%为急性乙肝,67%~82%为慢性乙肝。急性乙肝发病处于较低水平,估算发病率从2008年的7.34/10万下降至2010年的3.86/10万。结论NNDRS中报告的乙肝病例存在分类诊断错误,报告数据不能反映乙肝真实的发病水平。有必要按照《乙肝诊断标准》(WS299.2008)规范乙肝病例报告,开展有效的实验室检测,提高乙肝监测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了解我国乙型肝炎(乙肝)病例的发病特征,为评估我国消除乙肝目标的实现情况,制定乙肝防控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3-2020年我国高、中、低流行区的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NNDRS)中报告的乙肝病例进行调查,分析报告的病例的诊断信息,通过报告信息和诊断信息对2013-2020年的乙肝病例发病情况进行估算。分析急性乙肝和慢性乙肝的病例特征。结果 NNDRS中共报告了27 013例病例,其中急性乙肝病例4 070例,慢性乙肝病例21 971例,未分类乙肝病例972例。报告急性乙肝病例中,诊断为急性乙肝的占69.9%(2 845/4 070),报告慢性乙肝病例中,诊断为急性乙肝的占2.1%(452/21 971),诊断为慢性乙肝的占89.0%(19 548/21 971)。通过对发病情况进行估算,2013-2020年全国估计急性乙肝发病率为4.6/10万,慢性乙肝发病率为54.5/10万。急性乙肝中以31~45岁组最多,占35.3%(1 164/3 297),≤ 15岁儿童仅占0.4%(13/3 297)。慢性乙肝中以46~60岁组最多,占34.4%(7 211/20 932)。结论 我国急性乙肝发病率逐年下降,慢性乙肝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应进一步加强对慢性乙肝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降低因慢性乙肝导致的疾病转归和死亡的发生。同时需要对NNDRS中报告的乙肝病例报告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和报告,以提高乙肝病例分类报告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