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4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58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爽  张辉  王卓  王德征  郑文龙  江国虹 《疾病监测》2022,37(11):1484-1489
  目的   了解2000—2020年天津市≥60岁老年居民伤害死亡谱的特征及变化情况。  方法   伤害死亡数据来源于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全人口全死因监测数据库,计算不同性别、地区和年龄组的伤害死亡率、构成比等指标。 采用SAS 9.2统计软件,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计算构成比的变化趋势。 采用Joinpoint 4.3.1软件分析不同伤害原因死亡率的变化趋势,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  结果   天津市≥60岁人口占全年龄组伤害死亡的构成比从2000年的24.20%上升到2020年68.01%(P<0.01)。≥60岁人群伤害粗死亡率从2000年的53.26/10万上升到2020年的88.81/10万(AAPC=2.62%,P<0.01);标化死亡率从2000年的54.92/10万上升到2020年的85.29/10万(AAPC=2.55%,P<0.01)。 男性、农村居民和≥80岁老年人的伤害死亡率相对较高。道路交通伤害、跌倒、自杀、意外中毒和溺水是天津市老年人伤害死亡的前5位原因。伤害标化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的有跌倒(AAPC=8.21%,P<0.01)和溺水(AAPC=1.64%,P=0.009);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的有自杀(AAPC=?1.89%,P=0.014)、意外中毒(AAPC=?9.66%,P<0.01)和被杀(AAPC=?5.59%,P<0.01);道路交通伤害、火灾、砸死、触电和自然环境因素意外的标化死亡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2000—2020年天津市≥60岁居民伤害死亡率不断攀升,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男性、农村居民和≥80岁老年人的伤害死亡率相对较高。 跌倒、道路交通伤害、自杀等伤害原因应作为老年人伤害防控的重点工作,应继续开展针对性防控,提升老年人口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1999-2018年天津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近20年天津市居民期望寿命变化规律以及对期望寿命增量的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简略寿命表、期望寿命差异的年龄和死因分解法对天津市户籍居民1999-2018年死因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不同年龄、不同疾病死亡率对期望寿命增量的贡献值和百分比。结果 20年间天津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增加了4.97岁,男性、女性期望寿命分别增加4.11岁和5.86岁,女性增幅高于男性。0岁组死亡率下降对期望寿命增加的贡献率为19.17%,≥55岁组居民死亡率下降对期望寿命的增加贡献较大,累计贡献率为67.38%。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围生期情况、先天畸形以及损伤和中毒死亡率下降对期望寿命提高的贡献较大,贡献率分别为27.27%、21.37%、15.76%、12.22%、6.44%和4.86%。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死亡率的增加对≥75岁人群寿命增长产生负向作用。天津市期望寿命增加具有阶段性特点,1999-2011年为76.72~81.46岁,具有上升趋势(t=9.11,P<0.001),年度变化百分比(APC)为0.58%;2011-2018年为81.46~81.69岁,为平稳趋势(t=0.89,P=0.387),APC为0.13%。结论 1999-2018年天津市居民期望寿命增长主要归因于婴儿、老年人、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围生期情况、先天畸形以及损伤和中毒死亡率的下降,而≥75岁人群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死亡率的增加对期望寿命增长产生了负向作用。应加强重点人群、重点疾病的综合防治,进一步提高人群期望寿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睡眠质量、睡眠时间与MS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以2015年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天津地区监测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天津市7个区42个监测点45~59岁中年人群1 388人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睡眠质量、睡眠时间与MS关系的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和决策树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对象中睡眠质量良好、一般、较差3组MS患病率分别为30.4%、37.4%和43.1%;睡眠时间充足(6.0~7.5 h)、睡眠时间不足和睡眠时间较长(<6.0 h、>7.5 h)的人群MS患病率分别为30.6%和36.5%。调整了年龄和性别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睡眠质量差、睡眠时间不足和睡眠时间较长都是MS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决策树模型筛选出性别(重要性为0.004,标准化重要性为100%)、睡眠质量(重要性为0.004,标准化重要性为99.5%)、睡眠时间(重要性为0.002,标准化重要性为38.6%)、文化程度(重要性为0.001,标准化重要性为22.3%)、盐摄入量(重要性为0.001,标准化重要性为22.2%)为MS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存在交互作用。结论 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是天津市中年人群MS的重要影响因素,应关注中年人群的睡眠及健康状况,并加强对中年人的健康教育,提高其自我健康管理能力,预防控制MS及其他慢性疾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天津市控制吸烟条例》(条例)实施前后连续4年的变化,综合评价控烟的成效.方法 通过天津市发病登记系统收集的心肌梗死(心梗)就诊信息,采用The Survey System进行估算,抽取有代表性的室内场所样本量进行PM2.5监测和现场观察,以及代表性的人群样本量开展拦截及入户调查.结果 条例实施后医疗卫生、教育和政府机构以及室内候车场所内张贴禁烟标志均有较大程度提高(P< 0.01);条例规定的9类主要公共场所吸烟现象均呈现下降(P< 0.05);全人群“二手烟”暴露率下降26.5%(P< 0.01),室内工作职业人群心梗入院频数随年份出现显著下降趋势(β=-0.061,P=0.00),而同期全人群的心梗就诊例数仍然呈上升趋势(β=0.059,P=0.00).结论 条例的实施对减少吸烟和“二手烟”危害起到促进作用,应广泛宣传控烟带来的健康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促进条例的全面落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天津市城区居民吸烟行为现况及20年来城市居民吸烟行为变化情况。方法 利用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2015)调查数据,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天津市7个监测点进行问卷调查。并提取其中>20岁城区居民与1996年、2010年危险因素调查相应人群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015年天津市城区>20岁居民男性现吸烟率为41.1%,女性为4.5%。男性开始吸烟年龄为(19.2±4.7)岁,女性为(24.8±10.9)岁,有低龄化的趋势。与1996年和2010年相比,2015年城市居民现在吸烟率呈下降趋势,成功戒烟率呈上升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自1996年以来,天津市城区居民吸烟水平呈下降趋势,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尤其是女性;开始吸烟年龄呈低龄化趋势,应加强对青少年的无烟教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遗传和环境因素分别对成年男性吸烟、戒烟和开始吸烟年龄<20岁3个吸烟行为相关维度的影响。方法 利用电子问卷面对面调查法获得中国双生子登记系统中9省/市的6458对25岁及以上成年男性双生子的吸烟行为相关信息,通过拟合结构方程模型,计算遗传和环境对吸烟相关行为的影响。结果 成年男性双生子吸烟、戒烟以及开始吸烟年龄<20岁3个维度的最佳模型均为ACE模型,其遗传度分别为0.26(0.19~0.34)、0.27(0.19~0.37)和0.05(0.00~0.14);调整地区和年龄因素后,3个维度的遗传度分别为0.26(0.19~0.34)、0.31(0.00~0.74)和0.05(0.00~0.14)。结论 吸烟相关行为的3个维度均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但环境因素对这类行为的影响更大,其中戒烟行为的遗传度较高,受到环境影响较小;开始吸烟年龄则受环境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描述分析中国双生子出生体重变化趋势。方法 使用中国双生子登记系统在中国8个省份收集的1995-2012年出生的双生子人群(共10 827对),采用病例回顾方法分析出生体重各指标情况和变化趋势。结果 调整性别、卵型、出生地区后,出生年份每推迟5年,双生子出生体重平均值降低0.01 kg(P=0.041).随着时间变化,双生子优势方出生体重、劣势方出生体重均不同程度地降低,出生体重相对差与出生体重不一致率在2007年以后有升高趋势。结论 1995-2012年中国双生子出生体重呈下降趋势,出生体重不一致率逐渐上升。考虑到出生体重不一致与某些不良健康结局的风险存在关联,应对双生子出生体重不一致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天津市急性冠心病事件患者中吸烟的流行特征及趋势分布。 方法 利用天津市主要慢性病发病登记监测系统中的吸烟信息,分析2010-2014年天津市急性冠心病事件的流行情况,并分析患者中吸烟与非吸烟的流行特征及趋势分布。 结果 2010-2014年间,天津市共报告居民急性冠心病事件38 805次,平均粗发病率为77.76/10万,男性(24 343人)多于女性(14 462人),且男性平均发病年龄小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31,P=0.00)。天津市急性冠心病事件的患者主要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占总发病人数的96.6%。不同性别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吸烟率(男:55.0%;女:22.8%)高于冠心病猝死的患者(男:43.4%;女: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χ2=48.96,P=0.00;女:χ2=52.43,P=0.00)。在冠心病猝死和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中男性的吸烟率随年龄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6,P=0.00)。两种疾病的女性患者的吸烟率分别在>69~79和>59~69岁年龄组达到高峰,随后开始下降,仅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76,P=0.00)。2010-2014年间,男性患者吸烟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冠心病猝死患者的吸烟率下降的趋势有统计学意义(χ2=29.22,P=0.00),而女性患者吸烟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χ2=10.73,P=0.00)。 结论 冠心病急性事件发病例数及发病率逐年增加,是严重危害居民健康的重要疾病。且冠心病急性事件患者的吸烟率较高,特别是60岁以下的人群,这是导致冠心病急性事件发病呈现年轻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及时开展干预措施,降低吸烟率,提高戒烟率,应加大在女性中开展控烟宣传,以减少其吸烟相关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正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的一组以血液中葡萄糖浓度持续升高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长期存在高血糖会导致眼、肾、心脏、血管和神经的慢性损害和功能障碍。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居民饮食及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以糖尿病为代表的代谢性疾病广泛流行~([1-2]),糖尿病自身及相关疾病对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3])。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在提高患者自  相似文献   
10.
天津市男性居民吸烟归因死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吸烟对天津市男性居民死亡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0-2012年天津市38 312例18~69岁的男性死亡者信息。调整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后,分析吸烟导致不同疾病死亡的风险和超额死亡。结果 天津市18~69岁死亡男性中22.57%是由吸烟引起的,吸烟者平均损失5年的寿命。吸烟者肺癌的死亡风险是不吸烟者的3.10倍(95%CI:2.80~3.44),心脏病死亡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47倍(95%CI:1.36~1.59),脑卒中死亡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41倍(95%CI:1.30~1.53)。城市男性吸烟导致疾病死亡的风险高于农村男性,开始吸烟年龄早、每天吸烟支数多其死亡风险高。结论 吸烟是导致天津市男性居民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