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65篇
综合类   30篇
中国医学   4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究芒针深刺秩边穴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健康雄性Wister大鼠81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芒针组(正常组9只,其余两组各36只),采用改良Allen's造模法制备大鼠脊髓中度损伤模型,模型组不做特殊处理,芒针组采用芒针深刺秩边穴,每日1次,每次30 min。分别于术后1 d、3 d、5 d、7 d行BBB(Basso-Beattie-Bresnahan)运动功能评分;术后1 d、3 d、5 d、7 d取受损段脊髓组织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结果术后5 d和7 d,芒针组大鼠BBB评分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脊髓损伤后,模型组和芒针组大鼠脊髓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核转录因子kB(NF-kB)、白介素-6(IL-6)含量及HMGB1mRNA、NF-kBmRNA、IL-6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5);受损的脊髓组织松散,灰质中有许多空洞形成,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芒针治疗后,芒针组大鼠脊髓组织中HMGB1、NF-kB、IL-6含量及HMGB1mRNA、NF-kBmRNA、IL-6mRNA水平较模型组降低,且在3 d、5 d、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损部位的空洞及炎性细胞逐渐减少。结论脊髓损伤后,炎症因子的大量聚集引起级联性炎症反应,影响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芒针的抗炎机制可能包括抑制HMGB1的表达,降低NF-kB信号通路的传导,下调促炎因子IL-6的分泌。  相似文献   
2.
本院自 1998年 1月至 2 0 0 1年 4月 ,共收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 11例 ,全采用手术治疗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一、临床资料本组 11例均为男性 ,年龄 19~ 6 2岁 ,平均 37 4岁。伤后至就诊时间 1d~ 3个月。受伤原因 :扭伤 2例 ,车祸伤 7例 ,坠落伤 2例。齿状突骨折 9例 ,其中 5例为新鲜骨折 ,X线片示 :3例齿状突向前移位 ,2例向后移位 ;4例为陈旧骨折 ,X线片示 :骨折端吸收 ,间隙增大 ,其中 1例齿状突向前移位 ,另 3例向后移位。横韧带断裂不稳2例 ,X线片示 :环椎侧块向一侧移位 ,侧块与齿状突间隙不对称 (张口位片 ) ,寰齿间隙明显增大 …  相似文献   
3.
4.
芒针对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患者的尿动力学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芒针在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60例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患者,分为芒针组和毫针组,每组30例,治疗穴位选取秩边和水道。芒针组男23例,女7例,年龄(52±9)岁,治疗予以芒针偶刺双侧穴位,并接电针仪30 min,频率3 Hz,治疗30 min;毫针组男24例,女6例,年龄(56±10)岁,治疗予毫针针刺双侧穴位后,留针30 min;两组的治疗频率都是隔日1次,在治疗2个月后通过分析两组患者达到平衡膀胱的时间、排尿日记、尿动力学指标和尿路感染情况等指标,发掘芒针在治疗该疾病的临床意义。结果:(1)平衡膀胱达到的时间:芒针组(39.5±1.2) d,毫针组(46.5±2.1) d;两组达到平衡膀胱的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的排尿日记比较,通过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每日导尿次数、每次导尿量、每日排尿次数、每次排尿量优于治疗前(P0.05);通过组间比较,在治疗后芒针组患者的每日导尿次数、每次导尿量、每日排尿次数、每次排尿量等指标的改善优于毫针组(P0.05)。(3)两组患者的尿路感染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尿路感染情况均改善,芒针组的尿路感染改善率优于毫针组(P0.05)。(4)两组患者尿动力学指标的比较:通过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膀胱容量(VH2O),膀胱压力(pressure vesical,Pves),逼尿肌压力(pressure detrusor,Pdet),平均尿流速(Qave),最大尿流速(Qmax),膀胱顺应性(bladder compliance,BC)等优于治疗前(P0.05);通过组间比较,在治疗后芒针组患者的VH_2O、Pves、Pdet、Qave、Qmax、BC等指标的改善优于毫针组(P0.05)。结论:芒针在改善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患者的排尿状况、尿路感染和尿动力学方面要优于毫针针刺,对提高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单皮下蒂V-Y推进皮瓣联合蒂部植皮修复指端缺损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8月至2020年12月,对25例25指指端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创面缺损的面积达0.8 cm×0.8 cm~1.6 cm×1.4 cm,采用单皮下蒂V-Y推进皮瓣联合蒂部植皮的方式进行修复,皮瓣在创面的掌侧或侧方切取,皮瓣切取...  相似文献   
6.
BACKGROUND: Porous gradient hydroxyapatite/zirconia composite, which can adhere to a variety of cells, such as osteoblasts,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chondrocytes, can induce and promote fracture healing or replace bone defects. OBJECTIVE: To review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porous gradient hydroxyapatite/zirconia composite in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METHODS: Articles related to porous gradient hydroxyapatite/zirconia composite in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were retrieved in CNKI and PubMed databases (1971-01/2014-12). The key words were “porous bioceramic,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respectively. A total of 54 articles based on inclusion criteria and exclusion criteria were obtained for the review. RESULTS AND CONCLUSION: Porous gradient hydroxyapatite/zirconia composite can provide a scaffold to induce naturally forming bone growing to fill the three-dimensional pores, thus realizing the perfect integration of tissue-engineered bone material and host-bone tissue. As zirconia functions as an enhancer of hydroxyapatite, high-quality artificial bone materials, which have elastic modulus, fracture toughness and structure similar to human bone, can be prepared by adjusting the proportion and porosity of materials. Additionally, the new hydroxyapatite/zirconia foamed ceramics as tissue-engineered bone carrying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chitosan gel sustained release system and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derived from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will be expected to increase bone formation and bone fusion rates significantly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7.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以慢性炎症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可发展为脊柱关节炎,慢性炎症和病理性骨形成是它的两个主要病理特点。进行性的脊柱关节僵硬引起的脊柱活动障碍是患者最常见的主诉,因此对脊柱关节的异常骨增生的病理机制得到广泛的关注。但随着对AS研究的深入,发现在脊柱局部过度骨化的同时伴有系统性的骨丢失,表明AS发病过程不仅仅是单一的成骨或破骨异常,而是处于兼有两者的骨代谢失衡环境中。目前研究发现AS疾病中Wnt、BMP信号通路和炎症反应在AS疾病中既促进成骨,又能影响破骨细胞形成;而破骨细胞在发挥骨吸收作用的同时,它的产物又参与了新生骨形成。但大多数研究均是着重于描述单独的成骨或破骨机制,未能明确地阐明它们是如何在引起脊柱周围骨质增生的同时导致全身骨量丢失的具体作用机制。AS病理过程中炎症因子是否在不同的部位发挥不同的作用,如何在控制新生骨形成的同时减少骨质疏松发生的风险,这些问题仍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8.
9.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髌下脂肪垫对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英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数据库有关于髌下脂肪垫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影响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和回顾性队列研究实验(RCSs),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最终共纳入8篇文献,其中英文文献4篇,中文文献4篇,共纳入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例1 474例,其中髌下脂肪垫切除术696例,髌下脂肪垫保留组778例。与髌下脂肪垫切除相比,髌下脂肪垫保留组可降低术后髌韧挛缩(MD=-2.34,95% CI:-3.38~-1.31,P<0.05),麦克马斯特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MD=2.34,95% CI:2.04~2.65,P<0.05);提高膝关节功能评分(MD=-0.77,95% CI:-1.02~-0.52,P<0.05),降低术后膝关节前侧疼痛发生率(RR=12.58,95% CI:3.24~48.75,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膝关节活动度(MD=-7.53,95% CI:-20.27~5.21,P>0.05),髌腱长度与髌骨最大长轴比值(Insall-Savatict)评分法(MD=-0.04,95% CI:-0.09~0.01,P>0.05);术后膝关节返修率:(RD=0.01,95% CI:-0.01~0.02,P>0.05)方面无明显差异。 结论与髌下脂肪垫去除组相比,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下脂肪垫保留可以降低髌韧带痉挛程度,提高膝关节功能评分,同时可降低膝关节前侧疼痛。  相似文献   
10.
首次手术失败的胸腰椎陈旧性骨折再手术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首次手术失败的胸腰椎陈旧性骨折再手术的意义。方法:9例首次手术失败的胸腰椎陈旧性骨折经原内固定拆除,前路减压、撑开复位、取髂骨植骨、“Z”形钢板内固定治疗。并对其结果进行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评价。结果:本组病例均随访,植骨于术后3-4个月骨性融合。恢复之椎间高度不发生再丢失,胸腰椎生理弧度良好,无继发性后凸畸形发生。无钢板、螺钉折断、松动及滑脱等并发症。所有病例至少有Frankel1级以上的功能恢复。结论:前路减压与脊柱重建是治疗首次手术失败的胸腰椎陈旧性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