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椎管减压、脊柱稳定性重建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17-12诊治的52例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一期后路行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复位,植骨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同时进行椎管探查减压、硬膜囊缝合修补。结果 5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2(8~32)个月。随访期间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未见假关节形成。末次随访时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2例,D级3例,E级44例。术后即刻伤椎矢状面Cobb角、伤椎高度丢失比值、椎管骨块占位比值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以上指标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后路椎管减压联合脊柱稳定性重建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短期临床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寰枢关节旋转脱位,由于发病隐蔽,易被误诊,延迟治疗,导致复位困难、甚至严重后果。本文从寰枢关节解剖特点,脱位的病因、分类、诊断、治疗及预后等多方便进行分析;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寰枢椎后路融合角度与术后下位颈椎矢状面曲度之间的联系并确定最佳的寰枢椎固定角度以保护颈椎生理曲度.方法 对1995年2月至2005年6月因寰枢椎脱位而行后路C1,C2融合术的92例患者进行术后随访.术前测量颈椎侧位片C1-C2,C2-C7夹角,并且进行术后长期随访,以观察术后随访C1-C2,C2-C7夹角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0~10.3年,平均5.2年.术前及术后随访时C1-C2夹角平均值分别为18.4°±9.3°、26.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P<0.05);术前及术后随访时C2-C7夹角平均值分别为14.5°±10.1°、5.6°±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P<0.05);其中术后随访C1-C2固定角度<20°(10°~20°)共计30例,≥20°(20.0°~43.6°)共计62例.C1-C2固定角度<20°者,术后随访C1-C2角度与C2-C7夹角之间无明确的相关性;C1-C2固定角度≥20°者,术后随访C1-C2角度与C2-C7夹角之间存在线性负相关;C1-C2术前、术后随访夹角的变化值与C2-C7术前、术后随访夹角的变化值之间也存在线性负相关. 结论寰枢关节行后路手术固定于高度前凸位时将导致术后下位颈椎的脊柱后凸,并且固定角度越大,下位颈椎的后凸程度就越大;为了保持下位颈椎的生理性曲度,手术中应尽量将C1-C2固定的角度控制在10°~20吨围内.  相似文献   
4.
双侧寰椎椎板挂钩及经寰枢椎关节间隙螺钉固定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倪斌  陈华江  郭翔  陶春生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0):1358-1359
寰枢椎后路融合术是稳定上颈椎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之一。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内固定方法包括钢丝捆扎技术(Gallie技术和Brooks技术)、椎板夹技术、经C1~C2关节螺钉技术(Magrel技术)、C1~C2椎弓根螺钉技术等。研究表明,上述每项单一技术均有其不足和缺陷。2004年2月至2004年12月,我们采用一种新的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术——双侧寰椎椎板挂钩及经寰枢椎关节间隙螺钉固定术及自体骼骨植骨治疗了16例寰枢椎不稳患者,现将初步临床应用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甲基强的松龙在伴有严重脊髓受压颈椎疾患减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17  
目的:探讨适量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在伴有严重脊髓受压颈椎疾患减压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伴有严重脊髓受压的颈椎疾患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0例,手术减压前半小时静脉给予甲基强的松龙15mg/kg体重冲击,术后第1、2、3天均按3mg/kg静脉滴注。对照组18例,施行同样减压术但未使用MP治疗。以脊髓功能JOA评分和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作为标准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两组患者术前JOA评分分别为5.9±2.9分和6.5±2.6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减压后治疗组JOA评分为11.1±3.2分,对照组为9.0±2.1分,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消化道溃疡、感染、心血管系统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及术后使用适量MP在伴有严重脊髓受压颈椎疾患的减压治疗中具有预防脊髓继发性损伤以及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的作用,且消化道溃疡、感染、心血管系统衰竭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不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6.
上颈椎手术翻修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颈椎处于颅颈交接区,由于其解剖位置特殊、毗邻关系复杂,历来被视为脊柱外科手术的“禁区”。然而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上颈椎手术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普及,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并发症,造成不良预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上颈椎手术技术的发展。本文参阅国内外文献就上颈椎翻修术原因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寰椎Jefferson骨折伴横韧带损伤的诊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总结寰椎Jefferson骨折伴横韧带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1995年3月-2005年3月收治26例寰椎Jefferson骨折伴横韧带损伤患者。其中新鲜骨折20例,陈旧性骨折6例。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横韧带损伤,23例有神经损害表现。X线检查显示寰椎弓环及侧块不同部位骨折,寰齿间距(ADI)为4.7mm。5例行非手术治疗,其余21例行颈椎后路枕颈融合术或寰枢椎融合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21例手术治疗患者术后临床症状缓解;5例非手术治疗患者中,4例成功,另1例失败再行颈后路寰枢椎融合术治疗,术后疗效满意。结论 寰椎Jefferson骨折伴横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韧带断裂后寰椎前脱位的程度以及是否造成脊髓压迫,诊断以ADI为主、并结合外伤史及临床表现。对于可能存在寰枢椎不稳或已有横韧带损伤且存在典型神经症状的患者,应早期行寰枢椎融合术或枕颈融合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成人陈旧性肱骨小头-滑车冠状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自2011-02—2018-12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9例成人陈旧性肱骨小头-滑车冠状面骨折,观察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活动度。结果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14.5个月。9例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8~12周,平均10周。术后1例DubberleyⅢA型骨折出现关节僵硬,1例ⅢB型骨折出现异位骨化,1例ⅢB型出现肱桡关节关节炎,未出现肘关节内外翻失稳、内固定松动或断裂、肱骨小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肘关节活动度伸展0°~15°,平均8°;屈曲95°~125°,平均110°;按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评价疗效:优5例,良3例,可1例。结论成人陈旧性肱骨小头-滑车冠状面骨折依据Dubberley分型选择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式,易于临床操作,通过积极的手术治疗和早期有效的功能锻炼能获得较好的肘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初步评价矿化胶原型椎间融合器对活体羊颈椎的融合效果。方法 选取12只2年龄山羊,经颈椎前路分别在每只羊C2/3和C3/4节段植入矿化胶原(MC)型椎间融合器(实验组)及聚醚醚酮(PEEK)型椎间融合器(对照组),两组融合器内均填塞自体骨,并常规使用颈椎前路钛板和螺钉系统固定。术后3个月随机处死6只羊,取颈椎标本行大体观察、影像学评估及组织学检测,其余6只于术后12个月处死取材,进一步评价矿化胶原型椎间融合器融合效果,并深入观察矿化胶原型椎间融合器的降解吸收情况。结果 术后X线摄片可见实验组和对照组颈椎融合器及颈椎前路钛板和螺丝钉植入位置满意,12只羊均健康存活。术后3个月及12个月影像学可见两组颈椎融合器中央自体骨植骨区的上下椎体间少量骨桥形成,椎体间高度保持良好;聚醚醚酮型椎间融合器周围未出现透光带,而在矿化胶原型椎间融合器周围可见均匀表浅的密度减低区。组织学观察两组融合器中央自体骨植骨区均可见大量骨细胞长入;聚醚醚酮型椎间融合器周围未见特殊组织细胞反应区,而矿化胶原型椎间融合器周围可见明显纤维组织细胞包绕区,其间充满成纤维细胞及幼稚编织骨形成。结论 矿化胶原型椎间融合器在羊颈椎活体实验中达到了初步良好的融合效果,与聚醚醚酮型融合器相比矿化胶原型椎间融合器具有逐步可降解吸收的优点,同时可能具有更符合生理成骨过程的骨-材料结合界面,但需要进一步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10.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后发生深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存在多种危险因素,且涉及多个临床学科,目前尚缺乏系统、可靠的评分预测系统.但临床上早期可以通过深静脉多普勒超声来判断其发生情况.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评定标准(APACHE Ⅱ)在国内外已被广泛用于对ICU危重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分析和预后评估.目的:评价APACHE Ⅱ评分与全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栓塞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5解放军401医院全髋关节置换病例98例(106髋)的动态APACHE Ⅱ评分,包括置换前、发生深静脉血栓时及出现肺栓塞时,比较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组与未发生组的APACHE Ⅱ评分差异,以及深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中发生肺栓塞组与未发生肺栓塞组的APACHE Ⅱ评分差异.结果与结论:发生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组与未发生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组置换前APACHE Ⅱ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深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中肺栓塞组APACHE Ⅱ评分明显高于未发生肺栓塞组(P<0.05).提示APACHE Ⅱ评分与早期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但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后,APACHE Ⅱ评分与肺栓塞发生有相关性,且APACHE Ⅱ评分分值越高,肺栓塞发生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