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人毛乳头细胞(human dermal papilla cells,HDPCs)经过体外长期的传代培养后,其与诱导毛囊生成能力相关的细胞特异性标记物的表达.方法 使用一步酶消化法将人毛乳头分离后,在体外进行HDPCs传代培养,取第1~8代HDPCs,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不同传代时期的生长情况;使用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方法和实时定量基因扩增荧光检测系统(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detecting system,QPCR),检测第1~8代HDPCs在不同传代时期其特异性标记物ALP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1,IGF-1)的表达.结果 HDPCs在体外传代培养过程中,不但逐渐丧失其聚集性、旋涡状生长的特性,而且ALP和IGF-1表达水平逐渐下降.第1代HDPCs的ALP和IGF-1表达水平分别是第8代的6.8倍和3.5倍.第1代和第2代HDPCs的ALP染色表达较明显,但是随着传代代数的增加,阳性表达的细胞逐渐变少,并且染色逐渐变浅.结论 HDPCs经过体外长期的传代培养后,其与诱导毛囊生成能力相关的特异性标记物ALP和IGF-1的表达水平逐渐下降,HDPCs失去聚集性、旋涡状生长的特性,从而导致高传代的HDPCs丧失诱导毛囊生长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不同血清浓度的培养基对毛乳头细胞生长速度及细胞状态的影响.方法 改良一步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头皮毛乳头细胞,分别以无血清培养基及10%、15%等不同浓度小牛血清培养基,培养第3代毛乳头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状态,细胞消化后,计数并绘制生长曲线.结果 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条件下,毛乳头细胞传代后贴壁率较低.贴壁后细胞未见明显增殖;传代后前8 d,15%和20%血清培养基培养的毛乳头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快于无血清培养基组和10%血清培养基组(P<0.05);传代第10天后,15%和20%血清培养基中毛乳头细胞生长速度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细胞生长速度与血清浓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标记的C57小鼠皮肤表皮和真皮细胞共移植诱导裸鼠毛囊重建的实验研究。方法取C57-GFP新生及成年小鼠分离表皮与真皮,分别制备成年小鼠原代真皮-表皮混合细胞(按1∶1比例混合)、成年小鼠原代真皮细胞、新生小鼠第3代真皮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激发绿色荧光情况,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培养的新生小鼠第3代真皮细胞毛囊干细胞标志。取Balb/c裸鼠,分别将成年小鼠原代真皮-表皮混合细胞(A组)、成年小鼠原代真皮细胞(B组)、新生小鼠第3代真皮细胞(C组)及生理盐水(D组)移植至裸鼠皮下,术后4、5、6周行大体观察,6周时取移植部位皮肤行GF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毛囊形成情况。结果荧光显微镜观察示,分离、培养的C57-GFP新生及成年小鼠表皮及真皮细胞均能激发绿色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培养的第3代真皮细胞中毛囊干细胞标志,显示波形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强阳性,表明细胞多为真皮鞘细胞;部分细胞表达毛乳头细胞标志CD133、多能聚糖及毛囊隆突部标志角蛋白15。裸鼠皮下移植实验:大体观察示A组可见接种部位皮下呈灰黑色,但未见毛发穿出皮肤表面;B、C、D组裸鼠皮肤均无着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A组形成新的、完整的毛囊结构或参与形成毛囊;B组GFP阳性细胞多表达于毛囊真皮鞘、外根鞘;C组GFP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毛囊真皮鞘、外根鞘、毛乳头,在汗腺中也有表达;D组GFP染色呈阴性。结论小鼠皮肤的表皮和真皮细胞在裸鼠体内相互作用可形成完整的毛囊结构,而仅移植新鲜分离或培养的真皮细胞则主要参与毛囊形成,无法形成完整的毛囊结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富含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对小鼠触须毛乳头细胞(dermal papilla cells,DPCs)活性和毛囊重建的影响.方法 将采用2步离心法制备的PRP与采用显微解剖法获得的DPCs共培养,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通过MTT法检测第4和第8代DPCs细胞活性.将新鲜分离的C57BL/6J小鼠背部表皮细胞与第4代的DPCs混合制成含有不同终浓度PRP的细胞悬液并移植至裸鼠体内,观察移植区域毛发形成的时间,4周后处死裸鼠,HE染色计算各组毛囊数量.结果 通过2步离心法获得的PRP中含有的血小板数量约为全血的8.3倍,与未加PRP的对照组比较,终浓度为5%和10% PRP组不但可促进前6代DPCs的聚集性生长,还可促进前8代DPCs的增殖.在裸鼠体内实验中,10% PRP组长出毛发的最早时间和形成毛囊的数量分别为(18±1)d和(344±27)根,对照组为(20±1)d和(288±35)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P既能够增强DPCs的活性,也有助于毛囊的重建.  相似文献   

5.
人毛乳头细胞生长相关蛋白作用下细胞VEGF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人毛乳头生长相关蛋白作用下不同代人毛乳头细胞VEGF的表达。方法通过体外培养低传代的人毛乳头细胞,收集其上清配制成条件培养基,用此条件培养基培养高传代人毛乳头细胞,通过RT-PCR观察各代毛乳头细胞的VEGF变化。结果用低传代人毛乳头细胞的上清液培养过的9代人毛乳头细胞的VEGF表达不仅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而且明显好于基础培养基作用下的7代人毛乳头细胞的VEGF表达(P<0.01)。结论低传代人毛乳头细胞的培养液在体外能明显地促进VEGF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罗洋  杜华  鞠英  王洁  龙朝钦  高剑  刘海燕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7):2206-2208
目的:研究猪毛乳头细胞条件培养基的生物学活性。方法:通过体外培养低传代猪毛乳头细胞,收集其基础培养基的上清液配制成条件培养基,用于培养高传代人毛乳头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及细胞生长曲线的变化;同时观察高传代人毛乳头细胞与低传代猪毛乳头细胞共培养情况。结果:条件培养基使高传代人毛乳头细胞出现了凝集生长现象,其生长曲线显著优于基础培养基培养的高传代人毛乳头细胞(P<0.05),其细胞的3H-TdR测定值亦显著升高(P<0.05)。高传代人毛乳头细胞与低传代猪毛乳头细胞共培养后出现凝集性生长趋势。结论:低传代猪毛乳头细胞在体外培养状态下可分泌具有明确生物学活性的物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简单快捷地获得大量人毛囊隆突细胞并保持其干细胞特性的方法,观察其向皮脂腺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用传统的器械分离法(简称传统法)和改进的消化分离法(简称改良法)对人胎儿毛囊隆突细胞进行分离培养,比较两种方法的细胞获得效率和细胞生长特性。在对毛囊隆突细胞进行诱导培养后,行抗上皮膜抗原(EMA)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检测细胞EMA的表达情况。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克隆形成率。用亲和素-生物索复合物(ABC)标记法行毛囊隆突细胞角蛋白19(K19)染色。结果传统法每小时可获得8~10个毛囊隆突,贴壁48h后有细胞长出,贴壁率为40%~50%,培养14d左右传代;改良法每小时可获得毛囊隆突100个左右,接种后12h即可贴壁并有细胞长出,贴壁率30%,细胞生长迅速,7d左右即可传代。毛囊隆突细胞诱导培养7d后,细胞体积变大,随着时间延长,细胞进一步变大,细胞质中有脂滴样颗粒围绕在核的周围,细胞形状不规则。诱导培养14d后,抗EMA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阳性表达。改良法的细胞克隆形成率为(18.2±2.1)%,明显高于传统法[(12.7±3.4)%,P<0.05]。毛囊隆突细胞K1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阳性,其细胞分布满视野,细胞质内含有大量棕色颗粒。结论改良法可以获得大量毛囊隆突细胞并保持其干细胞特性,在体外诱导条件下,具有向皮脂腺细胞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用微载体培养技术进行人毛乳头细胞高效扩增的培养方法,以满足对毛乳头细胞的大量需求。方法采用Cytodex-3为培养载体进行人第3代毛乳头细胞的微载体培养,定期观察培养液颜色的变化,采用苔盼蓝染色进行活细胞计数,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生长状况。将微载体上消化的细胞进行传统培养,观察细胞生长情况,甲苯胺蓝染色,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培养至第12天,微载体上细胞数量最多,并且细胞聚集成团,类似毛乳头样结构。利用这时的细胞进行普通培养,仍然表现出凝集性生长特点,细胞呈异染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结论利用Cytodex-3培养可以收获大量具有生物活性的毛乳头细胞。  相似文献   

9.
兔椎间盘髓核细胞体外生物学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兔椎间盘髓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观察细胞的形态、表型及超微结构改变,研究其体外生物学特性.方法 取2周龄健康新西兰白兔椎间盘髓核组织,在含有15%灭活FBS的DMEM/F12培养液中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原代和传代细胞形态.分别在取材后、原代、第1代、第2代细胞培养期间,进行髓核细胞活力测定;爬片培养后进行甲苯胺蓝、HE、聚集蛋白聚糖番红O、Ⅰ型及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MTT法绘制髓核细胞生长曲线,并行原代及第2代细胞透射电镜观察,对体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 倒置相差显微镜见原代髓核细胞呈类圆形,折光性较强;5 d开始有细胞贴壁,细胞呈多角形或短梭形;6~8 d细胞生长进入指数生长期;约17 d时,细胞长满瓶壁,可进行传代;随传代次数增加,细胞形态逐渐由多角形、短梭形向长梭形改变.髓核细胞活力测定在刚分离完成后细胞活力为95%~97%,原代培养期间为98%~100%,第1代培养期间仍能维持为100%,第2代细胞活力下降较为明显,为75%~80%.髓核细胞甲苯胺蓝染色呈强阳性:HE染色见细胞核、细胞质着色明显.第1代髓核细胞Ⅰ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阴性,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阳性,聚集蛋白聚糖番红O染色呈阳性;第2代细胞Ⅰ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阳性,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弱阳性,聚集蛋白多糖番红O染色着色较浅.MTT生长曲线与体外细胞培养时生长过程相符.透射电镜显示原代髓核细胞内线粒体少,胞质内有大量糖原颗粒,随传代次数增加,糖原颗粒减少,线粒体数量增多,细胞器开始肿胀.结论 明确了兔髓核细胞体外生物学特性变迁,为组织工程髓核的种子细胞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舌黏膜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及其作为种子细胞与同种异体膀胱脱细胞移植物(BAMG)复合构建组织工程化黏膜的方法.方法 分离并获取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舌黏膜细胞进行培养,定期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及生长增殖情况.对体外培养的舌黏膜细胞进行广谱角蛋白抗体(AE1/AE3)免疫荧光染色鉴定;流式细胞仪检测第2代培养细胞的AE1/AE3阳性细胞百分比;细胞计数及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以判断细胞增殖能力.取同种异体兔膀胱经脱细胞处理制成BAMG,随机取小块组织行HE和Masson染色观察脱细胞效果,然后将第2代体外培养的舌黏膜细胞种植于BAMG上,通过HE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口腔黏膜细胞与BAMG的复合情况.结果 舌黏膜细胞形态均一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可传代至4~5代,传至第4代时开始出现老化,细胞贴壁及增殖能力均明显减弱.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近100%体外培养的舌黏膜细胞AE1/AE3免疫荧光染色阳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第2代舌黏膜细胞AE1/AE3阳性细胞百分比大于96%.舌黏膜细胞传至第3代时可获得细胞数量在2×107以上.HE和扫描电镜观察均显示舌黏膜细胞和BAMG复合良好.结论 兔舌黏膜细胞可在体外成功培养、扩增;兔舌黏膜细胞与同种异体BAMG复合后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11.
毛乳头细胞在毛囊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1毛乳头的结构形态: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大多数毛乳头(dermal papilla,DP)呈梨形,是由结缔组织和一细胞群组成的一个小瘤样的结构,位于毛囊的底部。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毛乳头细胞的胞核内可见棒状物质。除毛乳头细胞外,毛乳头中还含有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随着毛囊的周期性循环,毛乳头的形态也发生着周期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大鼠脂肪干细胞(ADSCs)体外单层培养条件下诱导分化为平滑肌样细胞的可行性。方法:从SD大鼠的腹股沟脂肪垫分离获取脂肪干细胞,测定其生长曲线。取第4代细胞用成脂诱导液诱导分化,并用油红O染色鉴定。取第4代细胞用成骨诱导液诱导分化,并用Von Kossa染色鉴定。取第4代细胞用含有β-巯基乙醇的成平滑肌诱导液诱导,并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结果:脂肪干细胞成梭形和多角形,体外生长迅速,生长曲线表明传代2 d后细胞进入对数生长期。第4代细胞成脂诱导后,油红O染色证实细胞内存在脂滴;成骨诱导后,Von Kossa染色证实有矿化结节。脂肪干细胞诱导平滑肌样细胞免疫组化结果,β-巯基乙醇诱导组和未诱导组细胞α-SMA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9.80±6.89)%、(2.89±1.24)%。诱导组细胞α-SMA的表达阳性率高于未诱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脂肪干细胞经诱导后出现明显的平滑肌细胞特征,可成为平滑肌相关疾病在组织工程研究上新的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3.
成年恒河猴骨髓基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温对猴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进行体外培养及扩增,观察其原代及传代细胞的生长特点及生物学特点。方法 抽取4只成年猴髂骨骨髓,用全骨髓培养法进行体外培养获得BMSCs,胰酶消化传代,用条件培养基培养传代细胞。逐日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对传代细胞进行HE染色及碱性磷酸酶(ALP)染色。结果 成年雄性恒河猴BMSCs体外培养生长良好,原代细胞10-13d汇成单层,传代后4~7d长满瓶底。HE染色光镜下观察见BMSCs为单核细胞,细胞呈梭形、多角形,传代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呈强阳性。结论 猴BMSc的体外培养增殖能力强,可诱导为成骨细胞,可作为灵长类动物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4.
简易快速获得大量高纯度大鼠Leydig细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建立一种简易快速获得高纯度睾丸间质内莱迪希(Leydig)细胞的分离方法.方法 联合应用复合胶原酶消化、400目(30 μm)不锈钢滤网过滤和差速贴壁法获得雄性Wister大鼠睾丸间质内的Leydig细胞.分离细胞经3β-羟类固醇脱氢酶(3β-HSD)特异性酶学染色、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和流式细胞学进行细胞表型鉴定和纯度分析.将分离细胞进行原代及传代培养,部分细胞同时给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刺激,观察传代后细胞生长情况,并测定HCG刺激组和非刺激组各代细胞培养上清睾酮水平,评价分离细胞的增殖能力、睾酮分泌功能及对HCG的反应.有血清和无血清2种条件培养液培养原代分离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及电镜观察细胞老化和凋亡状况,优化Leydig细胞的培养条件.结果 应用差速贴壁方法每克睾丸组织(湿重)可获得Leydig细胞(1.5±0.8)×106个,3β-HSD特异性酶学染色、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均呈阳性反应.流式细胞学检测证实3β-HSD阳性细胞率为(95.2±3.7)%.传代后未见明显的细胞增殖,但仍可检测到3β-HSD表达.原代及传代细胞均具有睾酮生成功能,HCG刺激后睾酮分泌水平均明显上升,但原代细胞一定水平的睾酮分泌可持续6 d以上,传代后细胞仅持续48 h.结论 应用差速贴壁法可以获得大量高纯度有活性的Leydig细胞,并可以进行传代培养,且传代前后短期内均可分泌睾酮.该方法简单易行,细胞得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缺氧条件下大鼠髓核细胞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与自噬相关分子Beclin1、LC3B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取健康成年SD大鼠髓核组织,分离培养髓核细胞并传代。取第3代髓核细胞行HE染色和Ⅱ型胶原酶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后,随机分为4组。A组细胞于常氧条件下(37℃、5%CO2、20%O2)培养,B组细胞于缺氧条件下(37℃、5%CO2、1%O2)培养,C组细胞转染HIF-1α-小干扰RNA后于缺氧条件下培养,D组细胞加入自噬抑制剂3-MA后于缺氧条件下培养。各组细胞培养8 h后,采用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qRT-PCR)检测HIF-1α与自噬相关分子Beclin1、LC3B的表达情况。结果经分离纯化的第3代大鼠髓核细胞HE染色后细胞质呈淡粉色,细胞核呈蓝黑色;Ⅱ型胶原酶免疫荧光染色为阳性。Western blot和qRT-PCR检测示,B组HIF-1α、Beclin1和LC3B蛋白及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A组(P<0.05),C组均显著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HIF-1α蛋白和mRNA相对表达量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eclin1和LC3B蛋白和mRNA相对表达量均较B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缺氧条件能诱导大鼠髓核细胞中HIF-1α和自噬相关分子Beclin1、LC3B的表达,且HIF-1α与自噬相关分子的表达具有相关性,即HIF-1α下调能降低自噬相关分子的表达,而缺氧条件下自噬水平下调对HIF-1α的表达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毛乳头细胞对表皮干细胞与同种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血管化的影响。方法取门诊包皮环切术患者皮肤,用于表皮细胞培养;取孕19、20周引产胎儿头部皮肤,用于毛乳头细胞培养;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以中性蛋白酶联合胰蛋白酶消化、分离表皮细胞,IV型胶原黏附法分选表皮于细胞;以Ⅰ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毛乳头,常规成纤维细胞培养液培养。以同种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为支架,在真皮基质的真皮乳头侧种植毛乳头细胞,基底膜侧种植表皮干细胞构建实验组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对照组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不种植毛乳头细胞。取6~8周龄BALB/C-nu裸鼠60只,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n=30);实验动物背部制造1 cm×1 cm大小全层皮肤缺损模型,将两组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移植修复创面,2周后观察移植皮肤成活率。术后2、4周,取移植皮肤替代物标本,行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移植皮肤替代物CD31表达水平,并计算两组标本血管密度。结果Ⅳ型胶原分选后表皮细胞同时表达角蛋白19、β1整合素,提示为表皮干细胞。由毛乳头培养出的细胞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提示为毛乳头细胞。动物移植术后2周,实验组移植皮肤成活率为93.3%(28/30),对照组为80.0%(24/3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1,P=-0.00)。HE染色观察示实验组表皮层达12层,表皮细胞体积较大;对照组表皮层达4~6层,表皮细胞体积较小。实验组术后2、4周,血管密度分别为(38.56±2.49)个/mm2和(49.12±2.39)个/mm2,对照组分别为(25.16±3.73)个/mm2和(36.26±3.24)个/mm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毛乳头细胞可促进移植皮肤替代物血管形成,利于表皮层重建,提高组织工程皮肤移植成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寻求一种洁净且无须显微镜下操作的毛乳头分离方法 ,培养高纯度的毛乳头细胞.方法 中性蛋白酶消化头皮组织,将含有毛囊的皮下脂肪层剪下切碎,并用Ⅰ型胶原酶消化,之后通过多次离心的方法 获得毛乳头;对培养出的毛乳头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并检测毛乳头细胞的标志物alfa-SMA和碱性磷酸酶的表达情况.结果 通过新型的两步酶消化法可获得洁净的毛乳头,培养出的毛乳头细胞标志物检测阳性.结论 新型的两步酶消化法是一种高效低劳动强度的毛乳头分离方法.  相似文献   

18.
兔自体细胞-载体复合物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兔MSCs向软骨细胞方向诱导后复合自体双相骨基质明胶(bone matrix gelatin,BMG)对膝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 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4只,雌雄不限,体重2~3 kg,随机分为A、B、C组,每组8只.取A组骨髓行原代培养,胰酶消化按12比例传至第5代,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取1、3、5代细胞绘制生长曲线.于第3代MSCs生长密集时加入TGF-a1 10 ng/mL、IGF-1 10 ng/mL、维生素C 50 ng/mL诱导8 d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爬片行免疫组织化学及Mallory染色.取A组髂骨按Urist方法 制备双相BMG,将第3代经诱导8 d得到的种子细胞以5 X 106/mL密度接种于自体BMG制备细胞.载体复合物,体外培养3 d后扫描电镜观察.制作膝关节软骨直径3 mm,深3 mm的缺损模型,A组植入自体细胞.载体复合物,B组植入自体BMG,C组不作处理,第8、12周取材行大体观察、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Wakitani法组织学评分.结果 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MSCs原代细胞呈短梭形;传代细胞呈长梭形.传代细胞1~3 d增殖缓慢,3 d后增殖旺盛,7~8 d进入平台期,第3代增殖最为旺盛.诱导后MSCs细胞呈椭圆形,Ⅱ型胶原、S-1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Mallory染色胞浆蓝染.细胞-载体复合物扫描电镜观察BMG结构符合细胞载体要求,细胞种植于BMG后生长良好.动物实验大体观察A组术后8、12周缺损处均由透明软骨样组织修复,8周较12周表面稍凹陷;B、C组术后8、12周均为纤维样组织修复,表面凹凸不平.组织学观察HE染色A组术后8、12周修复组织与周围软骨组织结合良好,以圆形、椭圆形透明软骨样细胞为主,12周较8周细胞数多且大B、C组均为纤维样组织修复,12周较8周纤维样组织增厚.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A组术后8周呈阳性、12周呈强阳性;B、C组均无表达.Wakitani评分术后8周A、B、C组分别为(3.50±1.51)、(10.00±1.41)、(12.00±0.93)分,术后12周分别为(1.13±0.99)、(8.38±1.30)、(10.13±1.64)分,A组优于B、C组,B组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体MSCs向软骨细胞方向诱导后,复合自体BMG对关节软骨缺损有较好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管组织工程中血管平滑肌细胞体外培养的有效方法。方法无菌条件下取3cm左右人大隐静脉,采用机械刮除、差异贴壁等手段进行组织贴块法原代培养,胰蛋白酶消化传代,高糖DMEM中加入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进行培养。用倒置显微镜和即用型SABC免疫组化染色试剂盒对细胞进行形态学和免疫组化鉴定,RT-PCR法检测α-SMA和calponin1的表达。结果镜下可见培养细胞呈典型的"峰""谷"生长;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胞浆内α-actin阳性表达,RT-PCR法检测α-SMA和calponin1呈阳性表达。结论联合应用PDGF和高糖DMEM培养基差异贴壁法;可获纯度高、结构和功能良好的人血管平滑肌细胞。  相似文献   

20.
血小板裂解液对大鼠BMSCs成骨分化的干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血小板裂解液(platelet lysate,PL)对大鼠BMSCs成骨诱导分化的干预效应.方法 成年健康清洁级Wistar大鼠24只,体重250~300 g,雌雄不限.取16只大鼠心内采血,采用3次离心结合反复冻融法制备PL,ELISA法测定PL中PDGF、TGF-β1、IGF-1和VEGF含量.另取8只大鼠,采用全骨髓分离培养法扩增传代BMSCs,取第4代细胞按1×104/cm2接种行成骨诱导培养.按诱导培养液的不同,实验分为3组,A、B组基础诱导培养基中分别含终浓度为5%和1%的PL,C组仅含基础诱导培养基.倒置相差显微镜动态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及生长状况;诱导培养7d,各组行ALP染色;诱导培养2、8、10d,ALP/总蛋白含量确定ALP活性;诱导培养20 d,茜素红染色观察矿化结节形成并定量分析.结果 PL中PDGF、TGF-β1、IGF-1和VEGF含量分别为(300±30)、(140±25)、(80±35)和(70±20)pg/mL.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各组BMSCs形态逐渐发生改变,出现类成骨细胞样形态特征;A组细胞形态变化不及B、C组明显,但细胞增殖较快:20 d A组细胞仍密集生长,ECM中形成的矿物沉积显著少于B、C组.诱导培养7 d,A组细胞胞浆中有少量颗粒,ALP染色呈弱阳性;B、C组细胞胞浆中有大量棕褐色颗粒,ALP染色呈强阳性.诱导培养2、8、10d,ALP活性定量分析示A组显著低于B组和C组(P<0.05).诱导培养20d,茜素红染色显示A、B、C组钙结节数量分别为(7.67±1.10)、(12.87±0.81)和(15.59±1.25)个;矿化结节面积分别为(161 778.70±44 550.80)、(337 349.70±56 083.24)和(415 921.70±71 725.39)像素;A组均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 是多种生长因子的承载体系,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BMSCs成骨诱导中ALP活性和矿化结节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