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张金龙  倪朝民  黄炎  吴鸣  陶冶  周静  汪澄 《华西医学》2021,36(11):1550-1555
目的 了解气压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预防作用.方法 回顾性纳入出院时间在2017年4月-2020年12月的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由骨科转入康复医学科行康复治疗的脊髓损伤患者,根据病例资料的医嘱内容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干预方法为气压治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为常规康复治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气压治疗与患者DVT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 最终纳入153例患者,其中治疗组71例,对照组82例.康复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有10例(14.1%)发生DVT,对照组有21例(25.6%)发生DVT,两组间DVT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129,P=0.077).随访半年后显示,治疗组有11例(15.5%)发生DVT,对照组有12例(14.6%)发生DVT,两组间DVT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22,P=0.882).D-二聚体[比值比(odds ratio,OR) =1.104,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36,1.175),P=0.002]和年龄[OR=1.081,95%CI (1.040,1.124),P<0.001]是治疗后DVT发生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气压治疗[OR=0.210,95%CI (0.075,0.591),P=0.003)]是治疗后DVT发生风险的保护因素.年龄[OR=1.057,95%CI (1.008,1.108),P=0.023]是半年后DVT发生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气压治疗的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393).结论 脊髓损伤后,需加强对血液高D-二聚体状态的管理,尤其需要关注高龄患者DVT风险,气压治疗可以作为降低住院期间脊髓损伤患者DVT发生风险的治疗措施,但半年后的预防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确定急性单纯性创伤性脑损伤(iTBI)是否是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cutetraumatic coagulation,ATC)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及评估与该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了2013年6月1日至2018年6月1日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符合研究标准的急性创伤患者345例.根据简明损伤评分量表(AIS评分)将纳入研究的患者分为三组:急性单纯性创伤性脑损伤组(iTBI组)、含TBI的多发伤组及非TBI的多发伤组.以ATC及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rogressive hemorrhagic injury,PHI)作为因变量,分别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TC、PHI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了345例符合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iTBI组78例;含TBI的多发伤组(TBI+组)120例;非TBI的多发伤组(NTBI组)147例.TBI+组患者ATC的发生率最高(36.7%),与类似损伤程度的NTBI患者比较,iTBI相关ATC的发生率并无明显升高.ATC患者的总体院内病死率为39.3%,而非ATC患者的总病死率为17.6%(P<0.01).iTBI不是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25,95%CI0.34~4.67,P=0.73).多变量分析确定了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休克指数>1及年龄>75岁是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变量分析确定了ISS评分、INR>1.5及血小板计数(PLT)<100×109/L均与PHI独立相关.结论①iTBI不是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当其合并多发伤时则明显增加ATC的发生率.②ISS评分、GCS评分≤8分、休克指数>1及年龄>75岁是创伤后发生ATC的独立危险因素.③ISS评分INR>1.5及PLT<100×109/L均是PH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9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276例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入院后是否合并下肢DVT, 将其分为DVT组(63例)和非DVT组(21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型、吸烟史、手术史、入院距离脊髓损伤的时间、脊髓损伤原因、骨折情况、脊髓损伤节段、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ISA)分级、合并症等相关指标, 采用二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脊髓损伤患者合并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276例脊髓损伤患者中, 有63例(22.83%)出现下肢DVT, 其中84.13%为小腿肌间静脉血栓(CMVT)。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脊髓损伤患者合并下肢DVT, 与贫血[OR=2.753, 95%CI(1.233, 6.146), P=0.013]、低钠血症[OR=5.349, 95%CI(1.970, 14.525), P=0.001]、入院距离脊髓损伤的时间[74~195 d, OR=0.231, 95%CI(0.084, 0.636), P=0.005;...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不同年龄段女性严重创伤患者与同龄男性病死率差异的特点,探索严重创伤患者预后性别差异的潜在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性创伤急救中心EICU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成年严重钝性创伤患者,按年龄将其分为18岁≤年龄<45岁、45岁≤年龄≤55岁及年龄>55岁三个亚组,比较各组患者预后性别差异的特点,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性别因素与患者病死率的独立相关性.结果 女性创伤患者粗病死率明显低于男性(5.0% vs.9.1%,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严重创伤患者病死率比男性低79%(OR=0.21,95% CI:0.07~0.64,P=0.006).而且这种性别差异只存在于18岁≤年龄≤45岁患者中(女性 vs.男性OR =0.15,95% CI:0.04~0.67,P=0.012),在45岁≤年龄≤55岁(OR=1.10,95%CI:0.36 ~2.82,P=0.980)及年龄>55岁(OR=0.67,95% CI:0.21~2.15,P=0.504)的患者中,女性病死率与男性相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女性严重创伤患者病死率明显低于男性患者,且这种性别差异是源于18岁≤年龄≤45女性创伤患者病死率明显低于同龄男性,该结果表明性激素水平可能是创伤患者预后性别差异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创伤性凝血病(TIC)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医师早期识别干预凝血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9-2018-09期间我院就诊的急诊重症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TIC将其分为2组,研究组(急诊重症创伤患者并发TIC)和对照组(急诊重症创伤患者未并发TIC),分别为40例和108例。分别记录患者伤后24 h内的基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分析急诊重症创伤患者发生TIC的危险因素。结果:2组比较,患者的性别、年龄、创伤原因、损伤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入院时失血性休克、心搏骤停、低体温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损伤严重度(ISS)评分及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Ⅱ)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总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ICU住院时间及病死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红蛋白压积、血小板总数、乳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筛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SS评分、血小板总数和乳酸水平是急诊重症创伤患者发生TIC的独立危险因素。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1,提示INR对TIC的预后有较好的辨别能力。结论:ISS评分、乳酸水平和创伤后血小板总数是TI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INR对TIC的预后有较好的辨别能力,识别高危因素,并及时监测相关凝血指标,对提高急诊重症患者生存率,降低住院时间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系统评价存活蛋白(Survivin)表达与乳腺癌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清华同方等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病例对照试验,评价质量及提取资料后采用Stata 11.0软件对数据库进行系统评价.结果 共纳入18个研究,其中1571例乳腺癌患者,339名正常对照.Meta分析结果显示:Survivin在乳腺癌组及正常对照组[比值比(OR)=51.34,95%可信区间(CI)=29.85~ 88.30]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病理结果显示:Survivin在乳腺癌肿瘤直径<2 cm与≥2 cm组(OR=1.38,95% CI=1.03 ~1.85),雌激素受体(ER)阳性与阴性组(OR=1.51,95%CI=1.13 ~2.03),临床分期Ⅲ+Ⅳ期与Ⅰ+Ⅱ期(OR=2.91,95% CI=2.08 ~4.07),淋巴结转移组与非淋巴结转移组(OR=2.95,95% CI=1.82 ~4.79),低分化组与中高分化组(OR=3.72,95%CI=1.97~7.03)的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urvivin在乳腺癌年龄<50岁组与≥50岁组(OR=0.95,95% CI=0.69~ 1.30),乳腺癌绝经前患者与绝经后患者(OR=0.98,95%CI=0.69~ 1.40),孕激素受体(PR)阳性与阴性组(OR=1.51,95%CI=1.13 ~2.03)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Survivin在乳腺癌中高表达,并且增加了其恶性行为的发生危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预后与创伤性凝血病(TIC)相关性,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严重创伤患者96例,所有患者入院后抽取静脉血10 ml和动脉血2 ml,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和相关生化检查及动脉血气分析。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n=81)和死亡组(n=15),分析严重创伤预后与TIC的相关性,并分析性别、年龄、创伤时间、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Ⅱ)、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低体温等因素对严重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死亡组TIC发生率53.33%,明显高于存活组的12.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96,P<0.05),TIC与严重创伤患者预后呈正相关(r=0.38,P<0.05)。单因素结果显示:两组APACHEⅡ评分、GCS评分、ISS评分、血糖、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休克指数≥1例数、体温<35℃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01、4.94、3.93、3.42、4.81、6.23、4.85、6.48、4.36、3.64,χ2分别=7.19、7.82,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升高、GCS评分降低、ISS评分升高、Plt计数降低和APTT时间延长是严重创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OR分别=1.26、0.62、1.10、0.96、5.37,P均<0.05)。结论严重创伤患者预后与TIC密切相关,APACHEⅡ评分升高、GCS评分降低、ISS评分升高、Plt计数降低和APTT时间延长是严重创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提示临床实践中应进一步加强对TIC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陈军  彭亚  毛锦娟  王钢胜  苏春燕 《华西医学》2021,36(11):1563-1569
目的 系统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继发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年8月,收集关于慢阻肺患者继发呼吸衰竭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或队列研究.病例组为发生呼吸衰竭的患者(呼吸衰竭组),对照组为未发生呼吸衰竭的患者(非呼吸衰竭组),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各自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质量评价后,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6项病例对照研究,2417例患者,其中呼吸衰竭组856例,非呼吸衰竭组156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0.58岁,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0.18,0.97)岁,P=0.004]、年急性发作次数[MD=2.68次,95%CI(2.58,2.78)次,P<0.001]、年急性发作次数>3次[比值比(odds ratio,OR) =3.37,95%CI (2.40,4.73),P<0.001]、血清白蛋白水平[MD=-2.93 g/L,95%CI(-3.92,-1.94)g/L,P<0.001]、血清尿酸水平[MD=-59.91 mmol/L,95%CI(-66.57,-53.25)mmol/L,P<0.001]、院内感染[OR=4.53,95%CI (3.44,5.98),P<0.001]、未日常吸入糖皮质激素[OR=3.63,95%CI(2.95,4.48),P<0.001]、酸碱平衡紊乱[OR=13.22,95%CI (10.14,17.23),P<0.001]、慢阻肺病情极重[OR=1.82,95%CI(1.50,2.21),P<0.001]、心血管疾病[OR=2.73,95%CI (1.99,3.74),P<0.001]、肾功能不全[OR=3.62,95%CI (2.67,4.90),P<0.001]是慢阻肺继发呼吸衰竭的高危因素.敏感分析结果显示,meta分析结果较为稳定.结论 该研究结果可为及时识别慢阻肺继发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提供参考,通过采取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呼吸衰竭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结局.  相似文献   

9.
李蕊芯  唐颂龄  马雯  何亚荣  唐时元  曹钰 《华西医学》2021,36(11):1515-1521
目的 探究影响急诊重症监护室(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患者分流安全性的影响因素,构建分流安全性评估模型,并评估其预测效能,为EICU安全分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并分析2019年8月1日0时0分--2021年5月31日23时59分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EICU就诊后分流至普通病房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指标,以转出EICU后短期预后不良为终点事件.随机选取患者中70%作为模型构建队列,30%为模型验证队列.在模型构建队列中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分流安全性的影响因素,并构建EICU患者的分流安全性评估模型.在验证队列中,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该模型对EICU患者分流安全性的评估效能.结果 共纳入患者582例,其中短期预后不良者59例(1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离开EICU时的呼吸频率[比值比(odds ratio,OR) =0.863,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794,0.938),P=0.001]、格拉斯哥昏迷量表得分[OR=1.575,95%CI(1.348,1.841),P<0.001]、白蛋白[OR=1.137,95%CI(1.008,1.282),P=0.036]、凝血酶原时间[OR=0.956,95%CI (0.914,1.000),P=0.048]是分流安全性的影响因素.基于上述指标创建EICU患者的分流安全性评估模型,该分流安全性评估模型预测短期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815,最佳截断值为4分,灵敏度为93.3%,特异度为61.5%.结论 患者离开EICU时的呼吸频率、格拉斯哥昏迷量表得分、白蛋白及凝血酶原时间是影响EICU分流安全性的因素,基于其构建的分流安全性评估模型能较好地预测由EICU分流至普通病房患者中短期预后不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创伤性凝血病的影响因素及对严重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8年6月至2009年9月伤后24h内收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急诊ICU的223例严重创伤患者的资料,记录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收住时的凝血功能、血常规、生化常规和血气分析等指标.以需要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碱缺失(BD) ≥6和休克指数(SI)≥1作为存在组织低灌注的标准.根据凝血功能结果将患者分为凝血病组和无凝血病组(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创伤严重程度、APACHEⅡ值、低体温及低灌注发生率等指标,分析创伤性凝血病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多因素回归方程.比较死亡与存活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及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生率.结果 52例(23.3%)符合创伤性凝血病的诊断,病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6.5% vs 9.4%,P< 0.01).两组间的年龄、性别构成、创伤原因和受伤时间具有可比性,凝血病组的损伤严重程度评分、低体温和组织低灌注发生率、合并严重脑损伤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GCS评分、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压积(Hct)和血小板(Plt)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D≥6、GCS≤8和Pl计数是创伤患者入ICU时发生凝血病的独立预测因素.与存活患者相比,死亡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明显延长.结论 伤后24h内收住ICU的创伤患者有较高的创伤性凝血病发生率;创伤性凝血病与全身损伤严重程度、合并重型颅脑损伤、休克及低体温有关,并对不良预后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在重度创伤患者病情中的评估作用与预后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5月我科救治的较重多发创伤1556例临床资料,比较ISS≥50的重度创伤患者(99例)与16≤ISS50严重创伤患者(1457例)在致伤机制、入院前情况、住院治疗情况及治疗结果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ISS≥50组摩托车致伤者显著高于ISS评分50组。ISS≥50组平均损伤3.8个部位,ISS50组平均损伤2.3个部位(P0.05)。在ISS≥50组胸部联合下肢损伤和胸部联合脊髓损伤发生率高于ISS50组(P0.05)。入院前的休克、意识障碍以及实施气管插管、心肺复苏和两次转诊患者的比例,ISS≥50组均高于ISS50组P0.05),多器官衰竭发生率在ISS≥50组显著高于ISS50组(P0.05)。ISS≥50组接受手术台数、住ICU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均高于ISS50组(P0.05)。ISS50组住院日平均73 d,病死率32.3%,诊断为重型颅脑损伤并伴严重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经治疗获得中等以上好转。ISS50组住院日平均49 d,病死率1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重度多发伤预后的因素较多,ISS可作为评估损伤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可靠工具,但并不能准确预测多发伤患者的最终治疗结果,即使是ISS评分50患者经过及时系统的治疗也会有较好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院前救治模式对重症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月1日因严重创伤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急诊科患者相关资料[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 ≥25分].以2010年1月1日为界,此后就诊于我院创伤患者采用的是本院急诊医师随车出诊的“急救型”急救模式分为研究组,而此日期以前是传统由120及999担任院前急救的急救模式则为对照组,采用创伤数据库记录创伤患者伤情、救治与结局信息,比较严重创伤救治效率和质量.结果 研究组较对照组在急诊处理时间、住院时间、入住ICU率、住院前病死率、远期(6个月)致残率、并发症出现率等方面有所降低,分别为(78.23 ±21.57) min vs.(96.45±35.14)min,(23.55 ±12.46) d vs.(28.67±20.72)d,8.1% (18/222)vs.65.5% (114/174),13.3% (34/256)vs.21.6% (48/222),4.1% (9/222)vs.9.2% (16/174),8.1% (18/222)vs.18.4% (32/17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病死率方面,研究组也较对照组低,为8.1%(18/222)vs12.6% (22/17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受伤到医院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由医院急诊医师随车出诊的“急救型”院前急救模式相对于常规采用的急救模式在提高多发严重创伤的救治成功率以及降低病死率方面有一定优势,是一种良好的备选急救模式.  相似文献   

13.
王彬  唐晟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2):3865-3867
目的对ICU患者实行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风险评估,探讨预防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383例ICU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47例采用ICU病房常规护理,实验组236例进行DVT风险评估,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发生DVT的情况。结果对照组DVT发生21例(14.29%),实验组DVT发生9例(3.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75,P〈0.01)。结论对ICU患者采取DVT风险评估后给予预防护理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依诺肝素用于普通外科手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和肺栓塞(PE)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以随机双盲方法,将2006年1月至2011年6月本院收住的1 928例外科手术患者根据术后抗凝与否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960例,给予依诺肝素干预(方案:手术前12h皮下注射依诺肝素40 mg,术后12h再注射40 mg,以后每日注射40 mg 1次,连续7 d);对照组968例不予干预.观察两组患者DVT、PE以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①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危险因素(包括肥胖、静脉血栓病史、静脉曲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慢性心功能不全病史、激素治疗史)以及手术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36.5%为非恶性肿瘤手术,63.5%为恶性肿瘤手术,手术时间2.3h;观察组分别为35.6%、64.4%和2.2h,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在住院期间,对照组968例患者中发生DVT 59例(6.1%)、PE 14例(1.4%),其中非致死性PE 8例(0.8%)、致死性PE 6例(0.6%),致死性PE占该组PE的42.8%;观察组960例中发生DVT 28例(2.9%)、PE 3例(0.3%),其中非致死性PE 2例(0.2%)、致死性PE 1例(0.1%),致死性PE占该组PE的33.3%,均较对照组下降(P<0.05或P<0.01).在随访期间,对照组DVT增加了14例(1.4%),致死性PE增加了1例(0.1%);观察组DVT增加了2例(0.2%),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致死性PE增加了1例(0.1%).③出血事件比较:住院期间,对照组有少量出血30例(3.1%),严重出血8例(0.8%),而观察组少量出血33例(3.4%),严重出血9例(0.9%),两组无明显差异(均P>0.05);停药后及出院随访期间两组出血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依诺肝素用于外科术后患者预防性治疗可以降低DVT和PE的发生率,且安全,不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扩张指数在脓毒症休克性急性肾损伤(AKI)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3年10月至2015年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EICU收治的确诊为脓毒症休克且已于液体复苏开始即刻及其后24 h时应用床旁超声测量了下腔静脉吸气及呼气时管径的成年患者62例,按照自液体复苏后24 h时下腔静脉扩张指数(dIVC),dIVC≥9%组为H组,dIVC< 9%组为L组,收集液体复苏即刻及其后24 h时的血肌酐(Scr)值、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APACHEⅡ评分、血清乳酸(Lac)水平并统计AKI发生率、EICU内病死率及其确诊后28 d病死率,观察dIVC对EICU内脓毒症休克性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及对其预后所产生的影响.结果 所有患者中共有41例发生AKI,其中L组和H组分别为26例、15例,L组AKI发生率高于H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047,P<0.05);所有患者中有23例在EICU内发生死亡,其中L组为16例(48.5%),H组为7例(24.1%),L组明显高于H组(x2 =3.921,P<0.05);两组患者确诊28d后共死亡29例,L组和H组分别死亡18例(54.5%)、11例(37.9%),L组患者病死率虽高于H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711,P>0.05).确诊28 d后死亡的患者中,发生AKI患者23例,而未发生AKI患者有6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26,P<0.05).结论 脓毒症休克性AKI可加重脓毒症休克患者的不良预后,而过低的dIVC可增加脓毒症休克性AKI的发生风险,进而加重其不良预后.所以,在脓毒症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过程中应注意避免追求过低的dIVC,以免加重其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早期体温峰值及48 h-△SOFA评分对急诊脓毒症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 本文为回顾性的临床研究,分析从2013年1月到2015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ICU收治的231例脓毒症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早期体温峰值、入急诊科ICU时和48h后的SOFA评分、在急诊ICU入住的时间及患者在28 d内的生存情况.根据48 h-△SOFA评分数值的正负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分别以早期体温峰值再分为三个亚组,即低体温组(早期体温峰值<36℃)、正常体温组(早期体温峰值36 ~38℃)和高体温组(早期体温峰值>38℃).分析早期体温峰值及48 h-△SOFA评分与患者的生存情况及入住急诊ICU治疗时间的关系.结果 在231例入选的脓毒症患者中48 h-△SOFA>0的患者有142例(61.5%),其中27例(19.0%)死亡,48 h-△SOFA≤0的患者有89例(38.5%),其中33例(37.1%)死亡,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48 h-△SOFA≤0的患者组中,低体温亚组患者在28 d内发生死亡的风险比例是体温正常亚组患者的4.51倍(OR =4.51,95%CI:1.33 ~2.17,P=0.01);在48 h-△SOFA>0的患者组中,高体温亚组患者入住急诊ICU的时间为12.3 (7.2~15.3)d,明显高于低体温亚组7.5 (3.6~10.2)d和体温正常亚组6.2 (4.4~8.7)d,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应用早期体温峰值及48h-△SOFA评分是对急诊脓毒症患者预后评估的有效指标,利于对患者进行早期分层.体温峰值<36℃且48 h-△SOFA≤0的患者的病死率较高,临床上应给予重视;体温峰值>38℃且48 h-△SOFA>0的患者的住院时间较长,临床上应及时评估病情并合理更改治疗方案,以减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Early detection of acute traumatic coagulopathy (ATC) might be useful to guide trauma resuscitation. This study aimed to compare results from a point‐of‐care (POC) international normalised ratio (INR) measuring device with plasma INR in acute trauma patients. Methods: This was a single‐centre, prospective, blinded comparative study. All trauma patients meeting trauma call‐out criteria in a major trauma centre were screened. Patients predicted to have ATC were identified by the Coagulopathy of Severe Trauma score and a convenience sample of 72 patients included in this study. Whole blood was used to measure INR at the bedside, whereas blood from the same sample was sent to the hospital laboratory for plasma INR testing. Agreement between the laboratory and bedside INR was determined using a Bland–Altman plot. Results: There were 38 (52.8%) patients with ATC by laboratory measure, defined as INR >1.5 or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in time >60 s, whereas the POC system identified 28 (38.9%) patients with an INR >1.5. Assuming the laboratory measure as the gold standard, the POC system had a specificity of 88.2% (95% confidence interval 71.6–96.2) and a sensitivity of 63.1% (95% confidence interval 46.0–77.7). Bland–Altman plots demonstrated inadequate agreement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of INR measurement for the major trauma patient. Conclusions: POC INR measurements using this method during the trauma reception and resuscitative phases cannot be used to identify or exclude patients with ATC. Further studies are required to determine if there is any role for POC INR measures during trauma resuscitation.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93例严重多发伤患者在院期间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影响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我们回顾性的对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93例严重多发伤患者(ISS评分≥16分),其中ISS评分16 ~ 25分38例,≥25分5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寻找影响患者预后及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 93例患者中死亡27例,病死率为29.03%;死亡组(27例)与存活组(66例)间ISS评分、APACHEⅡ评分、入ICU血乳酸值、6h血乳酸值、6h乳酸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846、9.812、7.112、7.012、9.831,P均<0.001);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16 ~ 25分组与≥25分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78% (6/38)与35.18%(21/55),x2=21.52,P<0.001);93例严重多发伤患者,其中35例患者发生MODS,发生率为37.6% (35/93),其中死亡20例,病死率为57.1% (20/35).MODS组(35例)与非MODS组(58例)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6%(35/93)与12.1%(7/58);x2=21.52,P<0.001).多因素非条件性Logistic回归显示ISS评分、APACHEⅡ评分、6h乳酸清除率、MODS是影响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P均<0.05);对筛选出的有统计学意义的资料进一步绘制ROC曲线,其中ISS评分AUC =0.735(95% CI:0.629 ~0.842),APACHEⅡ评分AUC =0.888(95% CI:0.821 ~0.956),6h血乳酸清除率AUC=0.951(95%CI:0.906~0.997).结论 ISS评分、APACHEⅡ评分、6h乳酸清除率、是否发生MODS是影响多发伤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发伤合并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患者外周血炎症指标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降钙素原(PCT)及白细胞计数(WBC)的动态变化及其在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该院收治的多发伤合并ATC患者46例,根据4周后结局将其分为死亡组(16例)和存活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