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剂及捐献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对无关健康供者的影响.方法28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在采集前1~5天,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mg/kg,连续1~5天皮下注射,观察G-CSF动员和采集时供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对供者在G-CSF动员前、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后的健康状况及血常规进行分析.结果经G-CSF动员并采集了干细胞的28名供者中,23名供者(81.4%)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5名供者(18.6%)出现轻微不良反应,并于采集时或采集后一周内自行消失.28名供者捐献造血干细胞后,经健康状况咨询和体格检查,结果未见异常.供者的血常规大多在捐献的15天后恢复到基础水平,与G-CSF动员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血细胞计数基础值偏低的供者,采集后白细胞和血小板恢复较慢.结论本研究通过对供者捐献造血干细胞后的体检、血常规检测和随访,结果表明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对供者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健康供者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效果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影响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效果的多因素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最佳动员方案及采集时机。方法对94例健康供者采用惠尔血或瑞白5~10μg·kg-1·d-14~5d进行造血干细胞动员,采取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供者体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天数、剂量及采集前外周血淋巴细胞数值与采集效果的关系。结果采集效率与供者体重指数、采集天数、动员剂剂量有关。G-CSF动员第5天采集的供者,其单个核细胞(MNC)数、CD34+细胞数优于其他时间采集的供者。同时,外周血淋巴细胞数值与采集物MNC比例呈正比。结论应用5~10μg·kg-1·d-1G-CSF动员并于第5天开始采集是健康供者造血干细胞动员的较理想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llo PBSCT)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动员对健康供者血液系统的近期影响及毒副作用。方法 对 75 3例次健康供者G CSF动员后的毒副作用进行临床观察和对 5 0例Allo PBSCT健康供者G CSF动员前、采集前、采集后分别进行相关血液分析。结果 少数供者有不同程度的头痛、低热等综合症 ,停用G CSF后症状消失。G CSF动员后第 5天供者白细胞、单个核细胞 (MNC)和CD3 4 + 细胞明显升高 ,CD3 4 + 和MNC细胞第 7~ 8天几乎回到基础水平 ;WBC第 1 5天恢复到基础水平 ;G CSF动员和外周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中血小板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是血小板下降的主要原因 ,G CSF对血小板的生成也有一定影响 ,大多数供者停药后 1 0d恢复到基础水平。结论 G CSF用于PBSCT的健康供者是安全的 ,但少数供者对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影响时间较长 ,个别供者WBC 4个月后未恢复到基础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剂及捐献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对无关健康供者的影响。方法28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在采集前1~5天,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mg/kg,连续1~5天皮下注射,观察G-CSF动员和采集时供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对供者在G-CSF动员前、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后的健康状况及血常规进行分析。结果经G-CSF动员并采集了干细胞的28名供者中,23名供者(81.4%)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5名供者(18.6%)出现轻微不良反应,并于采集时或采集后一周内自行消失。28名供者捐献造血干细胞后,经健康状况咨询和体格检查,结果未见异常。供者的血常规大多在捐献的15天后恢复到基础水平,与G-CSF动员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血细胞计数基础值偏低的供者,采集后白细胞和血小板恢复较慢。结论本研究通过对供者捐献造血干细胞后的体检、血常规检测和随访,结果表明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对供者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健康供者体内应用rhG-CSF初次采集造血于细胞以后二次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时机.方法 38例二次采集外周血干细胞的健康供者皮下注射rhG-CSF 5 μg·kg-1·d-1,连用5 d,在第5、6天采集外周血移植物(A组);A组供者初次采集时的资料作为对照(B组);A组供者依据初次和二次采集的75%间隔时间分为C组(≤9个月,n=30)和D组(>9个月,n=8).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供者外周血采集物中的淋巴细胞,CD3+、CD3+CD4+、CD3+CD8+、CD14+、CD34+细胞以及CD3+CD4-CD8-T细胞的数量.结果 A组供者外周血采集物中淋巴细胞CD3+CD8+(25.51×108)和CD34+细胞(0.51×108)的中位含量显著低于B组(31.55×108和0.70×108,P<0.05);C组供者CD3+CD8+(23.42×108)和CD34+细胞(0.42×108)的中位含量显著低于B组(P<0.05);D组供者淋巴细胞,CD3+、CD3+CD4+、CD3+CD8+、CD14+、CD34+细胞以及CD3+CD4-CD8-T细胞的中位含量与B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和D三组采集物中CD4+与CD8+细胞的比值、单核细胞与CD3+细胞的比值以及CD3+CD4-CD8-T细胞与CD3+细胞的比值与B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8名健康供者初次和二次采集的间隔时间与二次采集物中的CD34+细胞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0.357,P=0.028).结论 健康供者二次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时机以初次采集的9个月后为宜,9个月内采集应适当增加循环血量以保证移植物中的免疫和造血组分能满足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6.
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后采集的最佳时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首要条件是造血干细胞有效动员和采集,并能较快持久地重建造血.近年国内外不少单位已开展了此项工作,但平均每例供者采集次数较多,且造血干细胞的产率高低差别较大. 目的:探讨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后采集的最佳时机.方法:2003-01/2008-12海口市人民医院进行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健康捐赠者16例,随机分为2组,单纯动员组6例,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0~10.0 μg/(kg·d),共5 d;联合组10例,在单纯动员组基础上,静脉推注地塞米松10 mg.每例供者均采集2次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单纯动员组与联合组又各分为2 h,4 h两个亚组,即若在第4天动员后2 h采集,则第5天在动员后4 h采集;若在第4天动员后4 h采集,则第5天在动员后2 h采集.16例供者采集量为4.0~5.0 mL,推赶量3.0~5.0 mL,总循环血量6.7~10.1 L.结果与结论:单纯动员组、联合组采集的单个核细胞数均达到(4.0~8.0)×10~8 kg~(-1).与2 h亚组比较,两组4 h亚组采集物的单个核细胞数均明显增加(P < 0.05).提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后第4,5天进行采集,4 h采集物的细胞浓度明显高于2 h;供者采集时循环血量是其自身循环血量的1.8~2.2倍时已能一次采集足够量的细胞数,有较合理的采集时间-价值-效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采用新型细胞分离机COBESpectra采集健康供者和恶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干细胞 (PBSC)。资料和方法1  4名健康供者 (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供者 )分别是 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 (例 1~例 4)的同胞 ,经HLA配型符合供者要求。供者 1的动员方案为 :rhG CSF 30 0 μg/d× 5d ,供者2 ,3,4的动员方案采用rhG CSF 30 0 μg/d加rhGM CSF 15 0 μg/d ,连续 5d。根据CD3 4 细胞含量均在第 6天采集PBSC。2 例 5~例 8进行自体PBSC移植 例 5、例 8为霍奇金病(HD)患者 ,动员采用环磷酰胺 (CT…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动员和采集对无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供者的影响和相关的护理措施.方法:对55例PBSC无关供者采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皮下注射3~5 d,使用CS-3000 plus型血细胞分离机采集PBSC,在动员和采集过程中给予相应的身心护理.结果:55例供者均顺利完成PBSC动员和采集,不良反应较少而且可预见、可控制,所有供者采集物单个核细胞数(MNC)和CD+34细胞数均达到移植要求.结论:良好的身心护理、充分的技术准备、娴熟的操作技巧以及严密的术中监测,在最大限度减轻供者躯体不适,消除其心理疑虑的同时,保障了PBSC动员和采集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影响因素及对健康供者的影响。181例志愿健康供者应用G-CSF5-10μg/(kg·d)动员,10例应用G-CSF3.3-4.9μg/(kg·d)动员,12h1次,连续动员4-5d;采集、检测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MNC)数与CD34+细胞数,并观察供者动员及采集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表明,与动员前相比,动员后(采集前)供者外周血白细胞数平均升高7倍(P〈0.01);血小板数明显下降(P〈0.01);血红蛋白含量无明显差异性。动员第4或5天采集效果无差异。男性供者采集的MNC、CD34+细胞数高于女性(P〈0.01),高体重供者采集的MNC、CD34+数高于低体重供者,年龄对采集效果无明显影响。G-CSF剂量与采集效果无线性关系。供者不良反应轻微。结论:G-CSF可以有效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供者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采集对供者的影响及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1例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供者采用G-CSF皮下注射5~6 d,使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做好对供者的动员和采集护理。结果:21例供者均顺利完成PBSC动员和采集,所有供者采集总量均达到受者移植细胞数要求。随访1~3个月供者均状况良好。结论:细致的护理可以使PBSC动员、采集期间和移植工作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1.
亲缘与非亲缘供者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的安全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捐献骨髓及外周造血干细胞的健康亲缘供者及只捐献外周造血干细胞的非亲缘供者,在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的安全性方面进行比较。对2005年9月至2006年8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提供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的亲缘供者100例及2003年11月至2007年12月在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北京管理中心登记的非血缘供者71例,在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及采集后1、3、6个月及每年进行了评估。对血常规指标、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记录,并对随访期间的长期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亲缘供者提供的骨髓+外周血干细胞总MNC剂量为6.70(4.11—12.23)×10^8/kg,总CD34^+细胞剂量为3.40(1.61—13.57)×10^6/kg:非亲缘供者提供的外周血干细胞总MNC剂量为6.69(3.35-11.48)×10^8/kg,总CD34^+细胞剂量为3.50(1.15—11.60)×10^6/kg。动员时的常见副作用为骨痛,在亲缘供者的发生率为47%,在非亲缘供者的发生率为43.7%,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采集时的常见副作用为感觉异常(口唇和四肢),在亲缘供者的发生率为25%,在非亲缘供者的发生率为29.6%,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所有供者对副作用皆可耐受,没有供者因为不能耐受而中断采集。亲缘供者由于骨髓和外周血的采集,其血红蛋白水平低于非亲缘供者[(125.8±20.2)g/L vs(143.2±20.1)g/L](P〈0.05)。非亲缘供者由于外周干细胞采集多为2次,其血小板计数低于亲缘供者[(126.2±57.2)×10^9/L vs(162.4±72.9)×10^9/L](P〈0.05)。在长期随访中,亲缘供者与非亲缘供者的血常规检查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无长期的不良反应,健康状况良好。结论:亲缘与非亲缘供者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都是安全可行的。术前进行完备的检查,术中仔细操作、严密观察,及术后长期随访对于供者的安全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低剂量rhG-CSF对56例非血缘供者外周造血干细胞动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研究观察低剂量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非血缘健康供者的影响,探讨用于中华造血干细胞捐赠者资料库提供的非血缘健康供者外周造血干细胞动员方案。56例非血缘健康供者接受rhG-CSF 5μg/(kg.d)皮下注射,在动员第4、5两天或第5、6两天采集干细胞,观察动员效果及不良反应,检测动员前后血常规指标、CD3+、CD4+、CD8+和CD20+细胞比例;对采集物进行单个核细胞(MNC)和CD34+细胞计数;对所有供者随访至2006年5月31日。结果显示:在rhG-CSF动员过程中出现1级毒副作用(按WHO分级标准):腰背酸痛17.9%(10/56)、焦虑失眠8.9%(5/56)、疲乏4.5%(3/56)等,无需特殊处理,无需终止动员。第4、5两天采集和第5、6两天采集所得的MNC分别是(5.95±1.52)×108/kg和(7.19±2.12)×108/kg;CD34+细胞分别是(3.03±1.09)×106/kg和(7.92±2.50)×106/kg。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量、CD3、CD4、CD8、CD20百分比动员前后无变化。结论:5μg/(kg.d)rhG-CSF用于非血缘健康供者的动员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探讨以大剂量阿糖胞苷(Ara—C)联合氟达拉滨(Flud)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即FLAG方案巩固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对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的影响。对15例AML患者在诱导缓解后采用FLAG方案巩固治疗(氟达拉滨,50mg/d,第1-5天;Ara—C2g/(m^2·d),第1—5天;G—CSF300μg/d,皮下注射,化疗前1天至中性粒细胞〉1.0×10^9/L)。15例中男10例,女5例,中位年龄36(14—51)岁,13例为初发AML,2例为复发难治AML。12例FLAG观固2个疗程,3例巩固3个疗程。动员方案为:9例为FLAG,6例大剂量足叶乙甙(VP16)+G—CSF。结果表明:15例患者中11例(73.3%)被证实有足够的造血干细胞(CD34’细胞〉2.0×10^6/kg),CD34细胞中位数为3.52×10^6/kg[(2.2—4.6)×10^6/kg]。在4例仅采集到足够的单个核细胞(MNC),而CD34^+细胞含量却较低。结论:2个疗程的FLAG巩固治疗对AML患者的造血干细胞影响不明显,毒副作用不明显且不影响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探讨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的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混合移植健康供者首次干细胞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与骨影外周血混合采集物中CD34^+细胞数量的关系。对70名亲缘健康供者均皮下注射rhG-CSF5μg/(kg·d),连续5天。第4天和第5天分别采集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首次干细胞采集时用EX21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供者外周血细胞计数,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骨髓和外周血混合采集物中的CD34^+细胞数量。结果表明:rhG—CSF动员的70例供者首次干细胞采集时外周血单核细胞的数量为(1.15±0.60)×10^9/L;骨髓和外周血采集物中的CD34^+细胞总量分别是(5.854±2.93)×10^7和(1.33±0.77)×10^8;骨髓和外周血混合采集物的CD34^+细胞总量是(1.92±0.86)×10^8。Pearson和Spearman分析显示首次干细胞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10^9/L)与骨髓采集物中CD34^+细胞的总量(相关系数:r=0.265,P=0.027)、外周血采集物中CD34^+细胞总量(r=0.340,P=0.004)以及混合移植物中CD34^+细胞的总量(r=0.398,P:0.001)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多因素分析表明,首次干细胞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与骨髓采集物、外周血采集物以及混合移植物中CD34^+细胞的总量均呈正相关关系(P值分别为0.027、0.004和0.001)。首次干细胞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对混合移植物中CD34^+细胞总量预测的敏感性是71%,特异性是70%(P=0.007)。结论:rhG-CSF动员的骨髓和外周血混合移植健康供者首次干细胞采集时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可有效预测输注给受者的CD34^+细胞总量即采集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患者外周血干细胞的采集方法。方法11例患者均给予G—CSF300μg/d动员,在3~5d后用MCS+ED血细胞分离机采集患者自体单个核细胞,处理全血量(4905.88±306.78)ml,用介法将干细胞悬液注入患肢胴动脉。结果采集物中单个核细胞含量(14.83±2.28)×10^9/袋;CD34^+细胞含量(5.32±3.62)×10^7/袋,产品容积(125.38±10.82)ml:10例患者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疼痛、间歇性跛行、患肢发凉、溃疡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例临床症状未改善。结论MCS+ED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安全可靠,效果良好;用介入法进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患者损伤小、操作方便,可有效改善糖尿病足的症状。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rhG—CSF动员健康供者年龄、性别等因素对采集物CD34^+细胞产率的影响,分析61例健康供者外周血采集物CD34^+细胞数量与自身特点的相关性,并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以供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和采集时间作为研究参数,外周血采集物单核细胞计数、CD34^+细胞占有核细胞百分比、CD34^+细胞计数、CD34^+细胞每公斤体重(供者)计数的均值作为研究变量。结果表明,供者年龄是影响CD34^+细胞产率主要因素,呈中等负相关(-0.60〈r〈-0.45,P〈0.005)。偏相关分析排除身高、体重、BMI的影响,年龄仍和CD34^+细胞产率呈中等负相关(-0.50〈r〈-0.35,P〈0.02)。BMI仅与CD34^+细胞每公斤体重计数呈微弱负相关(r=-0.297,P〈0.05),性别对CD34^+细胞产率无明显影响,CD34^+细胞计数的差别仅出现在男性和女性低龄组(年龄〈35岁)间,男性身高、体重、BMI为CD34^+细胞计数增加的有利因素。供者采集时间为给药后第4天采集,70%供者CD34^+细胞产率达峰值。结论:年龄应作为供者选择的首要因素,性别、身高、体重和BMI对CD34^+细胞产率的影响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观察不同动员方法对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效果、采集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移植后受者造血功能恢复的影响.2008年1月-2013年5月期间本院43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分为单纯动员和联合动员两组.单纯动员组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10 μg/(kg·d)皮下注射,动员4-6天开始采集;联合动员组在单纯动员基础上于采集前2-4h给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 mg.观察不同组采集的MNC、CD34+细胞数及其与采集前外周血MNC数的关系,观察采集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和回输不同组供者造血干细胞后受者造血重建情况.结果表明:两组供者采集造血干细胞数均满足移植需要,单纯动员组采集的MNC及CD34+细胞数均高于联合动员组.两组采集物中MNC与采集前外周血MNC计数均呈正相关;联合动员组采集后血红蛋白及血小板下降幅度较单纯动员组明显.单纯动员组采集过程中不良反应轻微,可以耐受及逆转,联合动员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在两组患者预处理方案无统计学差异的情况下,联合动员组相应的受者造血重建时间较单纯动员组明显缩短.结论:在G-CSF动员供体外周血干细胞时加用地塞米松,可以减少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不良反应,可采集到足够的造血干细胞数,采集前外周血中MNC计数仍可以作为评估采集物中MNC高低的一项参考指标,特别是联合地塞米松动员干细胞对于受者造血重建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OAEP化疗方案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对血液病患者外周血干细胞(PBSC)动员的效果。方法:选择恶性血液病患者24例,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5例,多发性骨髓瘤(MM)6例,霍奇金病(HD)3例?以COAEP方案动员[dl(第1天):环磷酰胺(CTX)400mg/m^2,长春地辛(VDS)2mg/m^2;dl-5应用阿糖胞苷(Ara—C)60mg/m^2.依托泊甙(VP-16)60mg/m^2,泼尼松(Pred)30mg/m^2]。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取患者化疗后白细胞抑制达最低点开始稳定回升(第二次回升)时为节点.予G-CSF(惠尔血)300μg/d;而对照组以动员方案结束后向细胞跌至低谷首次回升时即使用G—CSF300μg/d。2组患者开始使用G—CSF后每日查血常规,当白细胞计数〉10.0×10^9/L和单个核细胞(MNC)计数〉1.0×10^9/L时使用COBE血细胞分离机,以自动单个核细胞分离程序采集PBSC.结果:使用COAEP方案动员后,2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平均获得的CD34+细胞数达每例17.25×10^6/kg。试验组患者平均使用G—CSF的时间为4.17d,采集PBSC次数为1~2次,采集液CD34+细胞数为每例11.73×10^6/kg(何均值):对照组患者平均使用G—CSF的时间为5.92d,采集PBSC次数为1~2次,采集液CD34+细胞数为每例1.79×10^6/kg(几何均值),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8),结论:COAEP联合化疗可作为血液病患者自体PBSC动员的方案,并能获得良好的干细胞产率:患者白细胞开始稳定回升时使用G—CSF,可显著提高PBSC产率:根据患者外同血白细胞计数及单个核细胞数决定PBSC采集时机有效可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通过定量测定G—CSF动员后外周血及骨髓采集物的CD34^+CD61^+细胞,以探索巨核前体细胞CD34^+CD61^+亚群输注量与异基因外周血和/或骨髓移植后血小板恢复时间的相关性。24例不同血液病患者接受HLA全相合同胞、非血缘供者或单倍体相合同胞造血干细胞移植。20例可评估的患者依移植方法不同分为HLA全相合组和单倍体相合组,HLA全相合组采用PBSC移植方案,单倍体相合组采用PBSC+BM联合移植方案,对外周血干细胞和骨髓样本CD34^+CD61^+亚群通过流式细胞仪立即测定或隔夜保存后测定。结果表明,单倍体相合组输注CD34^+、CD34^+CD61^、CD34^-CD61^+细胞数中位值分别为6.24×10^6/kg(1.53—20.48)、66.19×10^4/k(8.16—493.83)、34.38×10^6/kg(14.71—109.16);HLA全相合组中位值分别为4.88×10^6/kg(1.00—8.24)、14.16×10^4/kg(11.63—96.87)和13.50×10^6/kg(1.74—35.61)。中性粒细胞计数(ANC)〉0.5×10^9/L和血小板计数〉20×10^9/L的中位时间,单倍体相合组分别为18.5(11.00—29.00)和16.5(9.00—35.00)天;HLA全相合组为14.5(9.00—24.00)和10.5(6.00—37.00)天,血小板的植入时间在两组差别无显著性,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在HLA全相合组和单倍体相合组差异有显著性(p=0.048),对于两组中CD34^+细胞量〉2×10^6/kg的受者血小板的植入时间分析,两组差别有显著性(p=0.006)。CD34^+CD61^+亚群与血小板植入的相关性明显优越于CD34^+细胞,可评估20例(r=-0.449p=0.047CD34^+细胞群),单倍体相合组12例CD34^+CD61^+亚群(r=-0.768p=0.004),HLA相同纽8例CD34^+CD61^+亚群(r=-0.747p=0.033),CD34^+CD61^+亚群与血小板的植入时间呈负相关关系,输注CD34^+CD61^+亚群细胞量大,血小板的植入时间缩短。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