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研究血浆内皮素 - 1(ET - 1)、一氧化氮 (NO)在心脏骤停缺血 再灌注损伤前后含量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 取家兔 4 0只分别分为对照组、实验组 ,制作家兔心脏骤停缺血 再灌注模型 ,观察心肺复苏期各时点血浆ET - 1、NO、血压及心电变化。结果 动物在心脏骤停及复苏即刻血浆ET - 1含量未见升高 ,在心肺复苏 5分钟血浆ET - 1含量明显升高 (P <0 .0 5 ) ,而血浆NO水平降低 (P <0 .0 5 ) ,复苏后 0 .5小时血浆ET - 1明显升高(P <0 .0 1) ,复苏后 2小时血浆ET - 1、NO均较复苏前有明显上升 (P <0 .0 5 )。结论 在心脏骤停缺血 再灌注损伤过程中ET - 1、NO水平变化及相关关系可能是一种调节机制 ,并在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大鼠断肢再植后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断肢再植后离断肢体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方法 :建立大鼠后肢的断肢再植模型 ,再植前应用灌注液对实验组离断肢体进行灌注 ,然后进行再植。缺血再灌注组不进行灌注直接通血 ,于通血后 6h取材 ,测定骨骼肌丙二醛 ( MDA)、超氧化物歧化酶 ( SOD)、线粒体ATP酶活性以及胫前肌含水量 ,观察骨骼肌损伤情况。结果 :灌注液处理组胫前肌含水量为( 77.86± 0 .75 ) %,ATP为 ( 0 .2 1± 0 .0 5 ) mmol· g-1· h-1 ,MDA为 ( 5 .62± 0 .35 ) μmol· g-1 ,SOD为 ( 2 7.41± 3.77) NU·mg-1 ,均较缺血再灌注组有明显改善。结论 :断肢再植前应用灌注液对离断肢体进行灌注 ,可以减轻再植肢体中骨骼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 - 1受体拮抗剂 (IL- 1Ra)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方法  2 4只健康清洁级 SD大鼠 ,随机分为 3组。对照组 :仅行颈外静脉插管术 ;模型组 :缺血 4 h再灌注 4 h;处理组 :缺血 4 h再灌注即刻静脉导管给予 IL- 1R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 ISA)法、比色法测定血浆白细胞介素 - 1β(IL- 1β)、肿瘤坏死因子 - α(TNF- α)、组织髓过氧化物酶 (MPO)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血管内皮细胞间粘附分子 - 1(ICAM- 1)的表达及电镜观察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 结果 应用 IL- 1Ra能使血浆 IL- 1β、TNF- α水平显著下降(P<0 .0 1)。组织 MPO含量 (骨骼肌 :2 .13± 0 .38vs4 .31± 0 .5 7,P<0 .0 1;肺 :0 .96± 0 .0 8vs2 .6 5± 0 .2 4 ,P<0 .0 1)和血管内皮细胞 ICAM- 1表达明显下降 ,组织损伤减轻。 结论  IL- 1Ra能减轻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4.
心痛灵滴丸预适应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时血浆NO/ET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心痛灵滴丸预适应对兔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血浆一氧化氮 内皮素 (NO ET)的影响。方法 40只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AS)家兔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 (SOC)组 ,缺血再灌注 (I R)组、缺血预适应(IPC)组、心痛灵滴丸预适应 (XTL)组 ,采用结扎AS家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分别测定结扎前、结扎 3 0min、再灌注 60min、再灌注 1 2 0min共 4个时间点血浆NO、ET的含量 ,分析NO ET的平衡关系。结果与SOC组比较 ,XTL组能降低血浆ET水平 ,升高血浆NO水平 ,升高NO ET的比值 (P <0 .0 1 )。XTL组与IPC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心痛灵滴丸预适应能诱导心肌缺血预适应样保护作用 ,其机理与降低ET水平 ,升高NO水平 ,调节NO ET的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兔断肢再植离断肢体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建立家兔断肢再植模型,随机分3组:灌流液灌注组、缺血再灌注组和对照组,灌流液灌注组先用灌注液对离断肢体进行灌注,然后进行再植;缺血再灌注组不进行灌注直接再植通血,对照组不做处理,两实验组分别于通血后5h取材。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1(ET-1)含量及骨骼肌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线粒体ATP酶活性,观察骨骼肌损伤情况。结果 灌流液灌注组ATP、MDA、SOD、NO和ET-1值等均较缺血再灌注组有明显改善。结论 再植前对离断肢体进行预灌注,可以改善血管活性,减轻再植肢体后骨骼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Sodium TanshinionⅡAsilate)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白细胞介素(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和丹参酮组,建立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利用光镜和电镜观察肺组织形态学改变和超微结构改变,利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血浆、肺组织、骨骼肌中白细胞介素(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并进行比较。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丹参酮组肺血管扩张、炎性细胞聚集、组织水肿等均减轻,线粒体水肿、空泡变性,内膜下基底膜水肿、内皮细胞肿胀等情况明显减轻;血浆、肺组织、骨骼肌中IL-8、TNF-α的含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酮ⅡA可以降低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血浆、肺组织、骨骼肌中IL-8、TNF-α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血浆内皮素 (ET)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在心脏骤停缺血 /再灌注损伤前后含量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 制作家兔心脏骤停缺血 /再灌注模型 ,观察心肺复苏后各时相血浆ET、CGRP、血压及心电变化。结果 动物在心脏骤停及复苏即刻血浆ET含量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而血浆CGRP水平降低 (P <0 .0 5 ) ,复苏后 30min血浆ET明显升高 (P <0 .0 1) ,复苏后 12 0min血浆ET、CGRP均较复苏前有明显上升 (P <0 .0 5 )。结论 在心脏骤停缺血 /再灌注损伤过程中ET、CGRP水平变化及相关关系可能是一种调节机制并在其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LIR)后肾上腺髓质素(ADM)与内皮素-1(ET-1)的变化,探讨ADM/ET-1的平衡在LIR致心肌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在大鼠LIR损伤模型上,应用受体阻断剂进行干预,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Control组)、肢体缺血再灌注组(LIR组)、CGRP8-37+LIR组(CGRP8-37组)和BQ123+LIR组(BQ123组).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浆和心肌组织ADM、ET-1含量的变化;比色法测定血浆活性氧(ROS),心肌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黄嘌呤氧化酶(X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的变化;心肌酶学检测.结果 大鼠LIR后,血浆和心肌组织ADM、ET-1含量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ADM/ET-1降低(P<0.05),血浆ROS、心肌组织MDA、XOD含量明显升高,SOD、GSH-PX含量降低(P<0.05);心肌酶升高.CGRP8-37组,血浆和心肌组织ADM/ET-1较LIR组进一步降低,心肌损伤加重.BQ123组,血浆和心肌组织ADM/ET-1较LIR组升高,心肌损伤减轻.结论 ADM、ET-1增高可能是大鼠LIR后代偿性自身保护机制之一,ADM/ET-1的失衡参与了LIR后心肌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9.
刘燕  董淑云  张娜  王银环  张连元 《医学争鸣》2008,29(24):F0002-F0002
0 引言 有研究[1]表明,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能够减轻骨骼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损伤程度,对缺血骨骼肌的收缩功能具有保护作用.我们通过复制大鼠肢体IR动物模型,检测IPC对血浆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a(,IXB2/6-Keto-PGFla),T/K,N0/ET-1比值的影响,以探讨IPC对骨骼肌的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0.
川芎嗪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肾脏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孙立江  李玉军  石景森 《医学争鸣》2002,23(18):1683-1685
目的 探讨川芎嗪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肾脏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凋亡与再灌注损伤的关系 .方法 观察川芎嗪注射液干预下 ,大鼠肾脏缺血 6 0 min,再灌注 2 4h后 ,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醇 (MDA)、内皮素 - 1(ET- 1)变化 ,及其对肾脏细胞凋亡的影响 .结果 川芎嗪治疗组和缺血再灌注组血浆 SOD分别是 (10 3± 18) KNU· L- 1和 (88± 14) KNU· L- 1 ,MDA分别是 (9.0± 0 .8)μmol· L- 1和 (10 .7± 0 .9) μmol· L- 1 ,ET- 1分别是 (131± 43) ng· L- 1和 (175± 47) ng· L- 1 ,川芎嗪治疗组 SOD水平显著性高于缺血再灌注组 (P<0 .0 5 ) ,而 MDA和 ET- 1水平显著性低于缺血再灌注组 (P<0 .0 5 ) .川芎嗪组和缺血再灌注组肾脏细胞凋亡指数分别是 (5 .75± 3.0 2 ) %和 (8.97± 3.41) %,川芎嗪组显著性低于缺血再灌注组 (P<0 .0 5 ) .结论 川芎嗪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降低肾脏细胞凋亡指数 .  相似文献   

11.
①目的 探讨内皮素-1(ET-1)在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肝损伤中的变化及其意义.②方法 实验用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肢体缺血再灌组(LIR组)和BQ-123(内皮素受体特异性阻断荆)+LIR组,每组8只.分别测定各组动物血浆ET-1、透明质酸(HA)、丙二醛(MDA)、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肝组织ET-1、MDA、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含量和DNA双链百分率的变化.③结果 LIR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浆ET-1、HA、MDA、ALT、AST和肝组织中ET-1、MDA、MPO含量升高,肝组织DNA双链百分率下降(P<0.05),组织损伤加重.BQ-123+LIR组与LIR组比较,血浆ET-1、HA、MDA、ALT、AST和肝组织中ET-1、MDA、MPO含量下降.肝组织DNA双链百分率升高(P<0.05),组织损伤减轻.④结论 大鼠LIR后继发性肝损伤可能与肝微循环障碍有关,ET-1可能参与了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LIR)后骨骼肌损伤和细胞凋亡情况,探讨内皮素A ( ETA)受体拮抗剂BQ123对大鼠LIR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24只雄性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3 组(n= 8):对照组、缺血再灌注(IR)组和BQ123+IR组,检测各组大鼠血浆乳酸脱氢酶 (LDH)、肌酸激酶 (CK)、丙二醛(MDA)、一氧化氮 (NO)、内皮素1(ET-1) 的含量以及NO/ET-1比值;测定腓肠肌组织中MDA、髓过氧化物酶 (MPO)、NO、ET-1、NO/ET-1比值及腓肠肌DNA双链百分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腓肠肌组织中凋亡蛋白酶Caspase-3 的蛋白表达情况;利用原位脱氧核糖核甘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 (TUNEL) 检测各组腓肠肌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与IR组比较,BQ123+IR组血浆LDH、CK、MDA明显降低(P<0.01),血浆NO升高(P<0.01),ET-1下降(P<0.01),NO/ET-1比值升高(P<0.01)。与IR组比较,BQ123+IR组腓肠肌组织MDA、MPO、ET-1含量下降(P<0.01), NO、NO/ET-1 及DNA双链百分率值升高(P<0.05或P<0.01);腓肠肌组织Caspase-3表达水平明显减弱,凋亡指数 (AI)下降(P<0.01)。结论:ETA受体拮抗剂BQ123 可减轻大鼠LIR后骨骼肌损伤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3.
①目的 探讨内皮素-1(ET-1)对实验性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LIR)后脑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②方法 实验用Wistar大鼠,随机分为7组,即:对照组(Control),缺血组(I),缺血再灌组(IR):包括IR0.5、2、4、6、10小时5组。分别测定各组动物血浆ET-1、丙二醛(MDA)、黄嘌呤氧化酶(X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K)及脑组织ET-1、MDA、XOD、SOD、髓过氧化物酶(MPO)、湿干重比(W/D)的变化。③结果 LIR后血浆及脑组织ET-1含量增加,在IR4小时达到最高,以后稍有下降。血浆中MDA、LDH、CK和脑组织MDA、MPO、W/D增加,SOD活性降低。④结论 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脑损伤的发生与ET-1的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蕨麻(Pa)正丁醇提取物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C组)、缺血组(I组)、缺血再灌注1 h组(R1h组)、缺血再灌注2 h组(R2h组)、蕨麻正丁醇提取物+缺血再灌注1 h组(Pa+R1h组)和蕨麻正丁醇提取物+缺血再灌注2 h组(Pa+R2h组)。放射免疫法测量各组血清内皮素-1(ET-1)水平;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心肌组织中ET-1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I组的血清ET-1水平、心肌ET-1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1h组、R2h组的血清ET-1水平、心肌ET-1 mRNA和蛋白表达均高于C组和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R1h组和Pa+R2h组的血清ET-1水平、心肌ET-1 mRNA和蛋白表达与R1h组、R2h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T-1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表达上调,蕨麻正丁醇提取物可降低ET-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观测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的动态变化,探讨川芎嗪注射液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日本大耳白兔30只,随机均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再灌注+川芎嗪注射液组(LZ组)。复制在体兔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在缺血前、缺血1 h、再灌注1 h、3 h和5 h分别经颈总动脉抽血检测ET-1和NO含量;实验结束时取肾组织检测ET-1和NO含量。结果:IR组和LZ组血浆ET-1含量均随缺血和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呈阶梯性逐渐升高(均P〈0.01),而LZ组缺血和再灌注各时点均显著低于IR组(均P〈0.01);IR组缺血和再灌注各时点血浆NO含量均明显低于S组(均P〈0.01),LZ组缺血和再灌注各时点均显著高于IR组(均P〈0.01)。与S组相比,IR组肾组织ET-1含量明显升高,NO含量显著降低(均P〈0.01);LZ组ET-1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NO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IR组相比,LZ组肾组织ET-1含量显著降低,NO含量明显升高(均P〈0.01)。结论:川芎嗪能抑制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肾组织过度产生ET-1,并能使NO分泌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在肢体缺血预处理(IPC)减轻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3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肢体缺血再灌注组(LIR组)、肢体缺血预处理组(IPC组)和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L-NAME组(L-NAME组),每组8只。对照组不阻断双后肢血流;LIR组以橡皮带阻断双后肢血流4 h后恢复血流灌注4 h;IPC组预先阻断双后肢血流5 min后恢复血流灌注5 min,反复4次后操作同LIR组;L-NAME组操作同IPC组,于松带前15 min静脉滴注L-NAME。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血浆NO、内皮素-1(ET-1)、丙二醛(MDA)、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肝组织NO、ET-1、MDA、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和DNA双链百分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IR组血浆NO、ET-1、MDA、ALT、AST含量和肝组织NO、ET-1、MDA、MPO含量均升高(P<0.05),DNA双链百分率下降(P<0.05);与IPC组比较,LIR组和L-NAME组血浆ET-1、MDA、ALT、AST含量和肝组织ET-1、MDA和MPO含量均升高(P<0.05),血浆及肝组织NO含量和DNA双链百分率下降(P<0.05);L-NAME组与LIR组比较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O参与了肢体IPC对大鼠LIR后肝脏的保护效应,可能与NO抑制了ET-1的缩血管作用有关,也可能与减少白细胞过度聚集活化和减弱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丹参酚酸B(salvianolicacidB,SA-B)盐对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致大鼠门静脉压力升高的抑制效应,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28只大鼠随机分为ET-1组、ET-1 SA-B组、ET-1 ETAR阻断剂(BQ-123)组和ET-1 ETBR阻断剂(BQ-788)组。ET-1 SA-B组大鼠给予SA-B溶液灌胃,其余3组大鼠给予饮用水灌胃,共5d;ET-1 ETAR阻断剂和ET-1 ETBR阻断剂两组于实验前30min从大鼠股静脉分别注入BQ-123和BQ-788,然后各组大鼠经股静脉以3μg/kg剂量注射ET-1溶液,观察大鼠门静脉压力、颈动脉压力和心率的变化。结果:注入ET-1后大鼠门静脉压力升高,以ET-1组升高幅度最大,预先灌服SA-B溶液或提前注入了ETR阻断剂的大鼠门静脉压力虽然也升高,但升高幅度较ET-1组显著降低。结论:SA-B在体内能够明显抑制ET-1所致的门静脉压力升高,有类似ETR阻断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缺血预适应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大鼠肠粘膜屏障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缺血预适应(IPC)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肠粘膜损伤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IPC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肠粘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实验用雄性Wistar大鼠1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IR)组和缺血预处理(IPC+IR)组,每组6只,分别测定血浆和小肠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黄嘌呤氧化酶(XOD),丙二醛(MDA),二氨氧化酶(DAO)的含量变化及小肠组织的湿/干重比值(W/D),髓过氧化物酶含量(MPO)及双链DNA百分率,血中异硫氰荧光素标记的脂多糖(FITC-LPS)水平。结果 IPC减轻IR后引起XOD,MDA,MPO,FITC-LPS,W/D,血中DAO含量的升高,并且增加了SOD,小肠组织中DAO及双链DNA百分率。结论 IPC对肢体IR继发的小肠粘膜屏障功能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