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微微  覃凯 《护理研究》2023,(7):1281-1284
目的:了解地方医学院校全日制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满意度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自行设计的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某地方医学院校护理学院的255名全日制护理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结果:全日制护理硕士研究生总体培养质量满意率为71.76%,其中满意率最高的是导师的道德素质(90.98%),最低的是科研平台(69.0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位类型、导师制形式是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论: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整体满意度较高,护理教育部门和地方医学院校应根据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培养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2.
据国家卫生部统计,至1998年度,我国已有护理硕士培养点8所,如何提高护理硕士生培养质量是当前发展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关键。研究生导师的素质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1,2]。由于我国恢复高等护理教育仅10余年,护理研究生教育起步也不足10年,目前担任护理研究生导师者中接受过研究生教育者甚少,许多导师都是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进行“补课”,即边学边指导,在实践中学会当导师。我校于1990年始招收护理硕士生,已毕业8名,在读10名,护理研究生导师有5名,均为正高职,受过研究生教育者仅1名,现将我…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护理硕士研究生对导师指导服务的评价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220名护理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了解硕士研究生对导师指导服务的评价及影响因素。[结果]科学学位研究生选择导师时兼顾导师的品德和业务水平,导师在指导过程中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可提高研究生对导师指导满意度;关注研究生职业发展规划会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导师指导满意度。[结论]导师对护理硕士研究生的指导不够全面,应注意创新能力和职业规划的指导,提高研究生对导师指导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护理专业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了解护理专业研究生就业情况,分析其就业前景和社会需求,为改进护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工作满意度量表与专业认同量表等问卷,结合访谈法,调查北京大学护理学院1992~2008年间毕业的护理硕士研究生44人。结果:调查对象中30人(68.2%)从事护理教育工作,12人(27.3%)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满意度与专业认同得分分别为53.70±7.80,38.77±5.41。结论:目前护理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以从事护理教育为主,今后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向多元化发展,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培养临床护理专家提供平台。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多塔结构分析当前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以反馈培养效果,进而为改进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方法 2020年6月至8月,对毕业1年以上的178名全日制非定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就业质量的线上调查.结果 178名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毕业生的就业与期望符合度为52.81%;对工作稳定性和工作场...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全日制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满意度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对广东地区6所高校共199名护理硕士毕业研究生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问卷和全日制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满意度问卷,Spearman秩相关分析满意度总分与各维度得分的关系,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全日制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199名全日制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满意度总分为262.00(244.00,284.00)分。全日制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满意度总分与各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培养单位类型、学位类型、导师制形式、毕业年限、在校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数是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满意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全日制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护理高等教育者与管理者应针对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开展人才培养与教育改革工作。  相似文献   

7.
曹熙  郭红霞  李继平 《护理学报》2017,24(16):13-17
目的 探讨护理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培养模式的区别,为完善护理学科高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应用质性研究的现象学方法,对在读护理硕士研究生、毕业生、护理硕士生导师及护理学院领导共24名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对访谈资料反复阅读、分析、编码、分类、提炼,最终得出主题.结果 通过访谈资料分析,提炼出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区别的4个主题.主题1:护理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的课程设置在理论学习方面是基本相同或近乎相似的.主题2: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在科研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要求上的不同是两者的主要区别.主题3:科学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时间少于专业学位研究生.主题4:科学学位研究生的论文要求高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结论 我国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护理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通过更多的实践和探索,建立权威、统一的培养方案和考核体系,以培养具有高质量的护理人才.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毕业生对2年制护理学硕士培养过程的评价,并分析和总结该培养模式的特点,为完善该培养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73名2年制护理学硕士毕业生进行调查。结果接受调查的73名硕士中,68名(93.15%)认为2年学制能达到护理学硕士的培养目标。90%以上的硕士对于培养方案的所有方面表示满意。100%的硕士对于导师负责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指导模式表示满意,且认为在具体指导过程中,指导小组各成员的工作侧重点不同。80%以上的硕士认为该硕士教育模式有助于提高多项专业能力。结论我校2年制护理学硕士培养方案的设计及实施成效总体满意。在今后的护理学硕士教育中,将根据学生特点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以满足学生的个体化学习需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我国护理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现状,为加速与规范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对8所院校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8所院校已开展了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7所院校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对象一致;培养目标与研究方向具有较多共同点;学制多为全日制三年;各院校对护理硕士课程设置有较大自主性;培养方式是“学校与医院共育”的全日制培养模式、“双导师”制;学位论文可以是研究报告、病例分析加文献综述等.结论 我国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严格规范招生对象,切实理论联系实践;细化、规范专业设置,体现护理专科特色;加强临床导师的力量,促进学位专业课的建设;培训、提升临床导师业务水平,组建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临床导师队伍;重视课程教学、实践训练的评价,构建科学的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的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已开展20多年,具有护理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的院校已达80余所,护理硕士生导师(护理硕导)的数量近年来也在急剧增加。作为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主要实施者和研究生科研活动的指导者,护理硕导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责任人。但目前为止,我国护理硕导队伍的学历结构参差不齐,知识结构和能力有待完善[1],每所高校都有各自的导师遴选评价体系,入选差异很大[2-4],这将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自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David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护理学硕士生学术忠诚的调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探究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习现状,寻找提高护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突破口。[方法]随机抽取中南大学在读护理学硕士64人,采用研究生学术忠诚量表及其影响因素问卷进行调查,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校护理学硕士生学术忠诚得分较为理想;在研究生学术忠诚各维度中,学术认同得分最高;导师、亚文化、专业因素对研究生学术忠诚有显著影响,导师、专业因素对学术认同有显著影响,亚文化、导师因素对学术努力有显著影响,亚文化、专业因素对学术理想有显著影响。[结论]在护理研究生教育过程中重视研究生学术素养的培养,通过提升导师素质、加强专业建设、营造健康的亚文化环境等环节,实现培养护理专业领域高级专业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护理学硕士生学术忠诚的调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探究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习现状,寻找提高护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突破口。[方法]随机抽取中南大学在读护理学硕士64人,采用研究生学术忠诚量表及其影响因素问卷进行调查,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校护理学硕士生学术忠诚得分较为理想;在研究生学术忠诚各维度中,学术认同得分最高;导师、亚文化、专业因素对研究生学术忠诚有显著影响,导师、专业因素对学术认同有显著影响,亚文化、导师因素对学术努力有显著影响,亚文化、专业因素对学术理想有显著影响。[结论]在护理研究生教育过程中重视研究生学术素养的培养,通过提升导师素质、加强专业建设、营造健康的亚文化环境等环节,实现培养护理专业领域高级专业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护理硕士生导师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旨在一定高度上建立较为理想的护理硕士研究生导师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为护理硕士生导师提供一个工作标准,为新聘任的护理硕士生导师提供带教参考,也为未来护理硕士生导师的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初步确定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法对指标进行专家咨询。结果:经过专家咨询后确定了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1个和三级指标41个。结论:初步形成了护理硕士研究生导师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4.
我校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我系于 1990年开始联合培养护理硕士研究生 ,现将开展研究生教育 10年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思考介绍如下。1 资料1991年 9月~ 2 0 0 2年 7月 ,我校共招收正式护理研究生 5 8名 ,现已毕业 3 0名 ,在读 2 8名。此外 ,于 1992年10月 ,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联合招收护理研究生课程班学生 3 2名 ,均获结业证书 ,其中 5名获硕士学位。 2 0 0 0年招收护理硕士班 3 0名 ,均获结业证书 ,通过国家正式研究生入学考试 ,进入硕士学位学习的 6名。2 方法2 1 敢于创新 ,探索新型培养模式。 1991年 ,国内尚无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 ,而我们已经感觉到这是一…  相似文献   

15.
护理学研究生教育设置专业学位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调查医院护理管理者及本科护士对设置护理学研究生专业学位的态度和需求。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结合访谈法,对北京大学12家附属及教学医院的20名护理部主任和(或)副主任、32名副主任护师及371名具有本科学历的护士进行调查。结果90%以上的护理部主任和(或)副主任、副主任护师及80%的本科护士认为有必要开设专业学位护理研究生教育。他们认为应优先设置的专业为重症监护、急救护理、糖尿病护理、肿瘤护理等,认为应该培养的能力是科研能力、专科知识和技能、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认为临床导师有待提高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和专科知识与技能。结论在我国有必要开设专业学位护理研究生教育,需要充分利用学院导师与临床导师相结合的优势,共同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已逐渐成为医学院校关注的重点。该文主要从培养目标、培养方向、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模式、临床能力考核、导师指导、学位论文等方面,对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护理专业硕士、专科护士、护理专家对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与专科护士并轨培养方案设置的建议。方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编制问卷,采用便利抽样,对全国部分省市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50名、专科护士250名和护理专家50名进行调查。结果护理专业型硕士、专科护士、护理专家对并轨培养方案中的生源要求、学制、导师制、专业方向设置、学位授予条件设置方法的倾向和建议存在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护士培训的部分培养环节存在差异,求同存异是实现两者并轨培养的关键。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可与国家级专科护士培训并轨,并轨培养模式可先在部分院校试行,与现行培养模式共存。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能力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能力自评问卷对317名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调查。结果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能力总分为(72.56±10.51)分;就读研究生之前的护龄、就读研究生期间完成实践时间和导师指导频率是影响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能力的主要因素(P0.01)。结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制订详细的临床学习计划,加强高级护理实践理论学习,提供更多参与专业实践的机会;根据学生专科方向规定具体实践时间和内容,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注重专科护理实践效果;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对确保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满足社区护理发展对高层次护士的需求,2005—2010年5年中,我校就社区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包括社区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设定和完善,理论课程、临床和社区护理实践、毕业课题设计与毕业论文的设置,以及教学组织和实施、教学方式与方法的设计与应用等,形成了切实可行的能促使教学目标充分实现的社区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生的培养进一步加强了我校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经过培养和学习,研究生受到护理院校、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普遍欢迎,用人单位对已毕业研究生的能力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委以了重任。  相似文献   

20.
中医院校从2015年开始进行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如何构建一套既符合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要求,又有中医特色优势的培养体系,一直是中医院校护理教育者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临床实习、临床能力考核、导师指导等方面,对我校探索与实践具有中医特色优势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介绍,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