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HIV及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双重感染对死亡的影响,为有效控制HIV/MTB双重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和结核病防治数据系统,收集整理2011年广西HIV/MTB双重感染患者,采用跨系统和大数据串联分析方法,交叉核对艾滋病治疗、随访、综合信息以及结核病患者登记报告基本信息,明确HIV/MTB双重感染患者;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χ2检验以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描述、分析资料。结果 HIV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登记队列(HIV/AIDS队列)感染MTB比例为17.72%(2 533/14 293);结核病患者登记队列(结核病队列)感染HIV比例5.57%(2 351/42 205);随访1年内HIV/AIDS队列发现的HIV/MTB双重感染患者病死率为15.16%(384/2 533),高于单纯感染HIV者随访1年的病死率(13.63%,1 603/11 760)(P<0.000 1);19.33%(384/1 987)当年登记、当年死亡的HIV/AIDS由感染MTB引起。HIV/AIDS队列和结核病队列发现的双重感染分别有60.05%(1 521/2 533)、47.90%(1 126/2 351)开始抗病毒治疗;HIV/AIDS队列发现的结核病患者结核病治愈率为15.48%(392/2 533),完成疗程比例为27.48%(696/2 533);结核病队列发现的HIV/AIDS其结核病治愈率为19.70%(463/2 351),完成疗程比例为37.26%(876/2 351);64.13%(785/1 224)HIV/MTB双重感染报告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200个/μl。与单纯感染HIV者相比,HIV/MTB双重感染患者5年死亡风险增高1.17倍,和单纯感染MTB者相比,HIV/MTB双重感染者12个月死亡风险增加25.68倍。结论 广西HIV/MTB双重感染死亡、发病占报告艾滋病患者比例较高,病死率及死亡风险明显高于单纯感染HIV者及单纯感染MTB者;应该尽快提高抗病毒治疗覆盖率和抗结核治愈率;针对HIV感染者,应加强早发现和早治疗MTB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贵州省注射吸毒人群中HIV/AIDS死亡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降低HIV/AIDS死亡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以我国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中1996-2015年贵州省注射吸毒人群HIV/AIDS为研究对象,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其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有3 958例注射吸毒HIV/AIDS纳入分析,全死因的死亡比例为44.01%(1 742/3 958),总死亡率为7.80/100人年,生存时间M=8.08年;抗病毒治疗(ART)组死亡率为3.57/100人年,美沙酮维持治疗(MMT)组死亡率为4.08/100人年。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对象的死亡与性别、民族、确认HIV阳性时年龄、确认HIV阳性后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ART和MMT有关;女性的死亡风险是男性的0.82倍(95% CI:0.69~0.98);少数民族的死亡风险是汉族的1.39倍(95% CI:1.21~1.60);确认HIV阳性时年龄≥50岁的死亡风险是<20岁的2.44倍(95% CI:1.07~5.56);确认HIV阳性后首次CD4≥500个/μl组的死亡风险是CD4<200个/μl组的0.27倍(95% CI:0.22~0.32);未参加ART的死亡风险是参加者的2.83倍(95% CI:2.45~3.26);未参加MMT的死亡风险是参加者的1.35倍(95% CI:1.15~1.59)。结论 1996-2015年贵州省注射吸毒人群HIV/AIDS中,男性、确认HIV阳性时年龄较大者、确认HIV阳性后首次CD4较低、未参加ART和MMT的病例,死亡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沈阳市学生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ART)的影响因素。方法 横断面调查获得2007-2015年沈阳市艾滋病治疗定点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5~30岁学生HIV/AIDS患者ART相关信息,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ART的影响因素。结果 2007-2015年该医院共收治15~30岁学生HIV/AIDS患者146例,占累计治疗HIV/AIDS患者的6.1%(146/2 379)。患者均为男性,男男性行为传播途径占93.2%(136/146),HIV延迟诊断率[诊断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 350个/μl]为52.7%(77/146),患者中ART的构成比为67.1%(98/14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IV诊断年份(aOR=1.21,95%CI:1.02~1.44)、年龄24~30岁(aOR=8.15,95%CI:1.46~45.52)和延迟诊断(aOR=2.22,95%CI:1.05~4.71)是学生HIV/AIDS患者ART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HIV诊断时间越晚、年龄越大及延迟诊断可能增加学生HIV/AIDS患者的ART比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005-2020年江苏省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合并HBV感染和生存情况,为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研究对象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江苏省2005-2020年HIV/AIDS首次入组抗病毒治疗基线和随访数据库,随访观察截止时间为2022年12月31日。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和log rank检验法比较生存曲线,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接受抗病毒治疗HIV/AIDS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江苏省2005-2020年首次入组抗病毒治疗HIV/AIDS共33 322例,总体HBsAg检测率为57.3%(19 098/33 322)。在进行HBsAg检测的HIV/AIDS中,男女性别比为7.1∶1(16 745∶2 353),年龄(39.4±14.0)岁,已婚/同居占49.5%(9 446/19 098)。同性性传播占57.8%(11 048/19 098),异性性传播占36.6%(6 990/19 098)。开始接受抗病毒治疗前的CD4+T淋巴细胞(CD4)计数的MQ1Q3)为297(166,445)个/μl。HIV/AIDS的HBsAg阳性率为8.2%(1 566/19 098,95%CI:7.8%~8.6%)。在随访观察截止期内共1 062例HIV/AIDS死亡。经log rank检验,是否合并HBV感染在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07,P<0.001)。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组年份、年龄、婚姻状况、HIV感染途径、抗病毒治疗前基线CD4计数和是否合并HBV感染是HIV/AIDS死亡的影响因素(均P<0.05),相比于2015年及以前入组者、年龄≥45岁和未婚者,2016-2020年入组治疗者、<45岁组和已婚/同居者的死亡风险较低;相比于基线CD4计数≥201个/μl组、其他感染途径和单纯HIV感染者,基线CD4计数≤200个/μl组、注射吸毒途径和合并HBV感染者的死亡风险较高。结论 江苏省需要在HIV/AIDS抗病毒治疗工作中加强合并HBV感染的检测、管理和精准治疗,加强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对单纯HIV感染者的保护,减少HIV/AIDS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1995-2015年北京市HIV感染者/AIDS患者(HIV/AIDS)诊断后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方法 运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1995-2015年中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报告的12 874例HIV/AIDS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应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结果 12 874例HIV/AIDS中,303例(2.4%)死于艾滋病及相关疾病,接受抗病毒治疗9 346例(72.6%)。平均生存时间为226.5个月(95% CI:223.0~230.1),1、5、10、15年生存率分别为98.2%、96.4%、93.2%、91.9%。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艾滋病死亡风险较高的因素包括诊断时为艾滋病患者(比HIV感染者,HR=1.439,95% CI:1.041~1.989);异性传播(比同性传播,HR=1.646,95% CI:1.184~2.289);现有或曾有配偶(比未婚,HR=2.186,95% CI:1.510~3.164);诊断时年龄≥ 60岁(比≤ 30岁,HR=6.608,95% CI:3.546~12.316);诊断后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350个/μl(比≥ 350个/μl,HR=8.711,95% CI:5.757~13.181);未抗病毒治疗(比抗病毒治疗,HR=18.223,95% CI:13.317~24.937)。结论 1995-2015年北京市HIV/AIDS诊断后的平均生存时间为226.5个月。诊断为HIV感染、同性传播、未婚、≤ 30岁、首次CD4 ≥ 350个/μl、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生存时间较长。相反,诊断为AIDS、异性传播、现有或曾有配偶、年龄≥ 60岁、CD4<350个/μl、未抗病毒治疗的死亡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山东省抗病毒治疗HIV/AIDS的生存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运用Kaplan-Meier(K-M)法及累积发生函数(CIF)估算2003-2015年山东省抗病毒治疗HIV/AIDS的艾滋病相关死亡发生率、部分分布比例风险回归模型(F-G模型)分析生存状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竞争风险存在时,K-M法计算艾滋病相关死亡累积发生率高于CIF。CIF估算5 593例治疗HIV/AIDS随访1、3、5、10年艾滋病相关死亡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08%、4.21%、5.37%和7.5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HR=0.40,95% CI:0.24~0.65)HIV/AIDS的艾滋病相关死亡发生危险较低,现住址在鲁西地区(HR=1.33,95% CI:1.01~1.89)、医疗机构检测发现(HR=1.39,95% CI:1.06~1.80)、治疗基线方案含NVP(HR=1.36,95% CI:1.03~1.88)、治疗基线临床症状Ⅲ/Ⅳ期(HR=2.61,95% CI:1.94~3.53)、诊断1年后接受随访(HR=2.02,95% CI:1.30~3.15)、诊断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 200个/μl(HR=3.41,95% CI:2.59~4.59)、治疗基线CD4 ≤ 350个/μl(HR=5.48,95% CI:2.32~12.72)的HIV/AIDS发生艾滋病相关死亡风险高。结论 竞争风险存在时,K-M法高估艾滋病相关死亡累积发生率,优选竞争风险模型进行生存分析;早诊断、及时随访、早治疗可降低HIV/AIDS艾滋病相关死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抗病毒治疗(ART)对结核分枝杆菌/HIV联合感染患者(TB/HIV)死亡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各市、县(区)结核病监测系统中既往HIV阳性和新确诊HIV阳性的结核病(TB)患者信息,经核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信息,确定TB/HIV;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方法,按是否开展ART将患者分为ART和非ART两组,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特征,并计算死亡比例,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两组生存情况,同时分析死亡优势比和开始抗结核治疗1年内ART保护率。结果 519例TB/HIV中,100例(19.3%)开展ART;开展抗结核治疗1年内84例(16.2%)死亡,其中ART组8例(9.5%),非ART组76例(占死亡患者90.5%);ART组死亡占TB/HIV总数的8.08%,非ART组死亡占TB/HIV总数的18.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2,P<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ART组TB/HIV治疗开始1年内生存概率大于非ART组;两组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ART组,非ART组TB/HIV死亡优势比为2.31;ART组在抗结核第一年内能保护56.7%的TB/HIV免于死亡。结论 在抗结核开始1年内,非ART组TB/HIV死亡比例显着高于ART组;ART患者生存时间较非ART组长;ART可以保护半数以上TB/HIV在抗结核开始1年内免于死亡;为挽救更多生命,需不断提高TB/HIV中ART覆盖面。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河南省抗病毒治疗(ART)≥ 15岁HIV/AIDS的死亡状况,为降低HIV/AIDS病死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资料来源于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2002-2019年河南省开始ART ≥ 15岁HIV/AIDS,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HIV/AIDS死亡的相关因素。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研究对象共72 986例HIV/AIDS,死亡16 634例,死亡病例以年龄≥ 40岁(68.5%,11 393/16 634)、男性(62.6%,10 419/16 634)、血液传播感染(71.7%,11 927/16 634)、农民/农民工(91.7%,15 249/16 634)为主。以因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为主(73.7%,12 261/16 634),病死率为16.8%(12 261/72 986)。34.6%(4 237/12 261)的HIV/AIDS在开始ART第1年因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开始ART第10年和第18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8.3%和71.8%。≥ 15岁HIV/AIDS开始ART的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200个/μl的比例为45.5%(30 432/66 898)。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对象基线CD4<200个/μl组和200~个/μl组的死亡风险分别是≥ 350个/μl组的1.78倍(95% CI:1.64~1.94)和1.24倍(95% CI:1.13~1.36);基线有症状的死亡风险是无症状的1.25倍(95% CI:1.16~1.35);最近1次病毒载量值≥ 1 000拷贝数/ml的死亡风险是<1 000拷贝数/ml的7.09倍(95% CI:6.65~7.54)。结论 2002-2019年河南省ART ≥ 15岁HIV/AIDS的死亡病例以血液传播感染和农民/农民工为主,艾滋病相关疾病是导致HIV/AIDS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河南省逐步推行ART策略,HIV/AIDS能长时间保持较高的生存率。应继续加强CD4检测工作,尽早纳入符合条件的HIV/AIDS进行规范化ART,以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我国跨省流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免费抗病毒治疗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2011-2015年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工作数据,采用描述性和趋势检验分析跨省流动HIV/AIDS抗病毒治疗历年变化趋势和主要特征,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该人群抗病毒治疗覆盖面的主要因素。结果 跨省流动HIV/AIDS占比从2011年的7.1%(17 784/250 645)提高到2015年的10.3%(54 596/528 226)(Z=51.38,P<0.000 1),跨省流动HIV/AIDS抗病毒治疗比例由2011年的37.3%(6 641/17 784)逐步上升到2015年的71.0%(38 783/54 596)(Z=96.23,P<0.000 1),已与2015年非跨省流动HIV/AIDS抗病毒治疗比例接近(71.5%,338 654/473 63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跨省流动HIV/AIDS中,女性、≥50岁年龄组、汉族、已婚/有配偶、高中/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男男性行为感染、首次随访CD4+T淋巴细胞计数≤500个/μl、通过医疗机构检测或重点人群检测发现HIV感染者、现住址在城市者抗病毒治疗比例较高。结论 不同特征的跨省流动HIV/AIDS抗病毒治疗比例不同,需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扩大抗病毒治疗覆盖面,尽早将跨省流动HIV/AIDS纳入抗病毒治疗规范化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天津市HIV/AIDS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方法 统计2004-2014年全国艾滋病防治信息系统中天津市报告的全部HIV/AIDS,运用寿命表法和Kaplan-Meier方法计算生存时间及各年生存率,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方法对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2 775例HIV/AIDS病例1年、3年、5年、10年、11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1%、88%、86%、79%和79%;AIDS患者的死亡风险高于HIV感染者(χ2=107.622,P<0.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发现,感染途径、病例来源、抗病毒治疗和首次CD4+T淋巴细胞(CD4)计数均是影响AIDS患者生存时间的因素。结论 早发现和早治疗能够明显降低HIV/AIDS的死亡风险,提高生存时间,应加强HIV/AIDS早发现和早治疗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山东省2015年艾滋病防治策略"三个90%"(即90%诊断、90%治疗及90%有效)"目标的进展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山东省现存活HIV感染者/AIDS患者(HIV/AIDS)检测发现、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服务的相关信息,分析进展情况。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2015年12月31日,山东省估计现存活HIV/AIDS有11 700例,检测发现率61.2%,HAART率74.4%,病毒载量(VL)抑制率81.8%。经同性传播的HIV/AIDS检测发现比例较低(P<0.05)。青岛市(OR=1.30,95% CI:1.05~1.60)、烟台市(OR=1.53,95% CI:1.02~2.31)和威海市(OR=1.96,95% CI:1.07~3.58)的HIV/AIDS接受HAART的比例较高;同性传播(OR=0.12,95% CI:0.06~0.24)、异性传播(OR=0.13,95% CI:0.07~0.26)、注射吸毒传播(OR=0.08,95% CI:0.03~0.17),羁押场所检测发现(OR=0.29,95% CI:0.21~0.41)的HIV/AIDS接受HAART比例较低;医疗机构接受HAART服务的HIV/AIDS(OR=1.81,95% CI:1.05~3.47)的VL抑制比例较高;同性传播(OR=0.43,95% CI:0.25~0.75)、异性传播(OR=0.49,95% CI:0.28~0.81),羁押场所检测发现(OR=0.48,95% CI:0.28~0.80)的HIV/AIDS的VL抑制比例较低。结论 山东省2015年现存活HIV/AIDS的检测发现率、HAART率和VL抑制率与2020年实现的艾滋病防治策略"三个90%"目标仍有一定差距,尤其是检测发现目标。需加强检测和艾滋病综合关怀服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重庆市部分地区新报告异性性传播HIV/AIDS的感染方式,为有效开展艾滋病经异性性传播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重庆市部分地区2019年7月1日至10月1日新报告的异性性传播HIV/AIDS展开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社会人口学特征、异性性行为情况等相关数据。结果 共完成312例异性性传播HIV/AIDS的问卷调查,主要以男性(207,66.3%)、≥50岁(210,67.3%)、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252,80.8%)、已婚或同居者(200,64.1%)为主。经商业性行为感染占48.7%(152/312),经配偶/固定性伴感染占40.4%(126/312),经非商业临时性行为感染占10.9%(34/312)。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HIV/AIDS,感染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经配偶/固定性伴感染,男性(OR=822.34,95% CI:103.99~6 503.1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OR=3.02,95% CI:1.05~8.66)的商业性行为感染HIV风险更大;而家务/待业者(OR=0.23,95% CI:0.07~0.76)的商业性行为感染HIV的风险更小;男性(OR=29.20,95% CI:9.40~90.75)、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OR=4.28,95% CI:1.24~14.81)的非商业临时性行为感染HIV的风险更大。除了在线下场所结识非婚异性性伴,有一定比例(6.2%)HIV/AIDS通过线上交友发展性伴关系,且性伴交往场所以低档为主。结论 重庆市部分地区新报告异性性传播HIV/AIDS的感染方式以线下低档场所结识性伴,并经商业性行为感染为主,应深入了解异性性传播HIV/AIDS的感染方式,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河南省HIV感染者/AIDS患者(HIV/AIDS)确诊AIDS后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从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下载河南省相关数据库,筛选出2008-2015年间确诊为AIDS且≥15岁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纳入25 525例研究对象,观察期内病死率为24.9%,其中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为14.4%。治疗比例从2008年的72.1%上升到2015年的92.8%,同期病死率从21.2%下降到4.1%,其中接受HAART者从9.2%下降到2.6%。多因素分析显示,确诊AIDS时CD4+T淋巴细胞(CD4)计数<50个/μl的患者死亡风险大(aHR=2.45);接受HAART的患者死亡风险低(aHR=0.13)。在接受HAART患者中,有复方磺胺甲恶唑(TMP-SMZ)服用史的患者死亡风险低(aHR=0.76);确诊AIDS时CD4计数50~个/μl组和<50个/μl组死亡风险高(aHR值分别为1.26和1.97);基线CD4计数50~个/μl、<50个/μl组死亡风险高(aHR值分别为1.44和1.84)。结论 抗病毒治疗是影响HIV/AIDS生存时间的重要因素,加强HIV/AIDS的CD4检测,尽早纳入HAART,同时及时开展TMP-SMZ预防治疗,是减少患者AIDS相关疾病死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17-2020年宁波市新确证HIV/AIDS中新发感染病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探索开展重点病例的溯源调查、促进检测发现和减少新发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招募2017-2020年宁波市新确证HIV/AIDS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横断面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信息、性行为特征、HIV抗体检测及HIV感染途径等相关信息。根据HIV检测史、发生危险性行为史和确证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判定新发感染和本地感染。采用EpiData 3.1和SPSS 23.0软件进行录入、整理数据库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研究对象2 044例HIV/AIDS中,年龄(40.6±15.3)岁,其中男性1 684例(82.4%)、未婚758例(37.1%)、宁波市户籍1 072例(52.5%)、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1 253例(61.3%),宁波市居住时间>5年979例(47.9%),判定为本地新发感染的比例为34.3%(702/2 04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020年报告病例(与2017年报告病例相比,OR=1.422,95%CI:1.092~1.851)、职业为学生/教师/干部职员/离/退休人员(与商业服务/餐饮/公共场所服务人员相比,OR=1.682,95%CI:1.307~2.165)、最近1年使用男性社交软件寻找同性非商业性伴(与未使用男性社交软件相比,OR=1.353,95%CI:1.073~1.706)的本地新发感染HIV风险较高。结论 2017-2020年宁波市新确证HIV/AIDS本地新发感染占一定比例,本地使用男性社交软件寻找同性非商业性伴是HIV/AIDS本地新发感染HIV的危险因素,应加强男性社交软件寻找性伴MSM的溯源调查和互联网干预工作,减少本地艾滋病新发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MSM HIV/AIDS的性伴感染状况和溯源效率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2018-2020年在宁波市对MSM HIV/AIDS开展性伴调查和HIV检测,并用限制性抗原亲和力酶联免疫法判定是否新发感染。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溯源效率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调查374例新确证MSM HIV/AIDS,动员479例性伴进行调查和HIV检测,性伴HIV阳性率为15.7%(75/479,95%CI:12.4%~18.9%),其中新发感染者性伴HIV阳性率为31.8%(21/66,95%CI:20.3%~43.4%)。新发感染者的性伴HIV阳性者中新发现阳性性伴的比例(76.2%)高于长期感染者(4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36~45岁年龄组(与18~25岁年龄组相比,OR=3.973,95%CI:1.364~11.569)、HIV主动检测(与HIV被动检测相比,OR=1.896,95%CI:1.083~3.319)、新发感染者(与长期感染者相比,OR=3.733,95%CI:1.844~7.556)的溯源效率更高。结论 MSM HIV/AIDS性伴HIV阳性率高,其中新发感染者和HIV主动检测发现的感染者性伴溯源效率较高。建议加强MSM HIV/AIDS溯源调查,重点关注艾滋病自愿咨询与检测门诊新确证的MSM HIV/AID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成年人HIV/AIDS开始抗病毒治疗(ART)后CD4+T淋巴细胞(CD4)纵向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德宏州2007-2016年开始ART的成年人HIV/AIDS的回顾性队列随访至2018年12月31日。免疫重建良好的定义为HIV/AIDS经ART后CD4恢复至基本正常(>500个/μl),据此将HIV/AIDS分为4个组,采用轨迹分析模型描述和分析每组ART后CD4免疫重建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采用SAS 9.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研究对象共7 605例HIV/AIDS,开始ART年龄MP25,P75)为36(30,43)岁,男性4 641例(61.0%),汉族3 232例(42.5%),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4 624例(60.8%),随访时间MP25,P75)为6.1(4.1,8.1)年。CD4未恢复正常组、CD4基本恢复正常组、CD4恢复正常组和CD4维持正常组的构成比分别为34.4%(2 617)、39.8%(3 030)、20.6%(1 562)和5.2%(396)。与CD4未恢复正常组作为对照组相比,开始ART年龄<35岁、女性、中学及以上文化程度、性传播感染途径、基线无机会性感染、开始ART时CD4≥200个/μl、含替诺福韦(TDF)标准的ART方案、确诊到开始ART时间<1年是促进HIV/AIDS的CD4免疫重建良好的影响因素。结论 德宏州ART后HIV/AIDS的CD4免疫重建情况呈多种状况,在基线CD4较高水平时开始ART有助于CD4恢复至正常水平。建议尽早开始ART,注意随访和关注CD4水平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柳州市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生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08-2018年柳州市报告的≥15岁HIV/AIDS,用寿命表法计算各年生存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平均生存时间,对影响艾滋病生存时间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 14 856例HIV/AIDS,平均生存时间为98.74(95% CI:97.73~99.75)个月,第1、3、5、10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7.0%,72.0%,68.0%、61.0%。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发现,性别、文化程度、确证感染时年龄、职业、感染途径、样本来源、首次CD4+T淋巴细胞(CD4)检测结果和抗病毒治疗均是HIV/AIDS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论 男性、≥41岁中老年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农民及民工的HIV/AIDS的死亡风险较高,早发现、提高首次CD4检测率、尽早进行抗病毒治疗能降低HIV/AIDS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1991-2017年四川省HIV/AIDS生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运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中1991-2017年四川省新报告的143 988例HIV/AIDS的资料,采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概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143 988例HIV/AIDS中,30 420例死于艾滋病及相关疾病(21.1%),平均生存时间为11.51年(95% CI:11.39~11.64);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HIV/AIDS生存的相关影响因素包括性别(男比女:HR=1.35,95% CI:1.32~1.40)、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比初中及以上:HR=1.15,95% CI:1.12~1.18)、民族(汉族比其他:HR=1.46,95% CI:1.41~1.52)、职业(农民比其他:HR=1.26,95% CI:1.22~1.29)、诊断时年龄(≥ 55岁比15~24岁:HR=3.18,95% CI:3.02~3.36)、诊断时疾病状态(艾滋病比HIV感染:HR=1.44,95% CI:1.39~1.48)、抗病毒治疗(ART)(接受ART者比未接受ART者:HR=0.20,95% CI:0.19~0.20)、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500个/μl比<200个/μl:HR=0.42,95% CI:0.40~0.45)。结论 1991-2017年四川省HIV/AIDS诊断后平均生存时间为11.51年。男性、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汉族、农民、诊断时较大年龄、诊断时为艾滋病状态是HIV/AIDS生存的危险因素,接受ART、首次CD4水平高是HIV/AIDS生存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HIV/AIDS病死率的影响因素和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的方法。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通过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选择山西省南部4市截至2012年底的HIV/AIDS病例报告和抗病毒治疗信息,收集资料补充调查,计算病死率、治疗比例,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HIV/AIDS确诊病例4 040例,平均年龄为(36.0±12.9)岁,男性占65.3%,已婚者占56.5%,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占73.5%,农民占58.4%,经性传播占54.3%(其中异性传播占40.1%、同性传播占14.2%)、经血传播占38.9%(其中采血浆占20.2%、输血/血制品占16.2%、注射毒品占2.4%)。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由2004年的14.8%上升到2012年的63.4%,同期HIV/AIDS病死率从40.2/100人年降低到6.3/100人年。Cox回归分析显示:最主要死亡风险是未接受抗病毒治疗(RR=14.9,95%CI:12.7~17.4)。对1 938例接受抗病毒治疗病例进行Cox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BMI过低和肥胖病例的死亡风险高于正常和超重病例(RR=2.7,95%CI:1.6~4.5)、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50 cell/μl者的死亡风险高于>50 cell/μl者(RR=2.6,95%CI:1.5~4.5)。对2 102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病例Cox回归分析显示:首次诊断为AIDS的死亡风险高于首次诊断为HIV病例(RR=3.4,95%CI:2.9~4.0)。结论 抗病毒治疗显著降低了HIV/AIDS的病死率,提示强化抗病毒治疗工作可进一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1997-2018年甘肃省HIV/AIDS生存时间与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国家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1997-2018年甘肃省疫情资料,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平均生存时间,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HIV/AIDS的艾滋病相关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6 813例HIV/AIDS中,715例(10.5%)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平均生存时间为195.9(95%CI:189.7~202.2)个月,12、60、120和180个月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1.5%、86.1%、79.9%和73.8%。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艾滋病相关死亡风险方面,诊断时的年龄≥ 51岁组是≤ 25岁组的1.906倍(95%CI:1.353~2.685);其他传播途径病例是同性性传播病例的1.593倍(95%CI:1.226~2.069);通过入院就诊、受血/血制品及术前检测发现的病例是通过出入境、婚/孕前检测及新兵体检发现病例的5.113倍(95%CI:2.083~12.547);诊断时病程阶段为艾滋病的病例是HIV感染病例的4.012倍(95%CI:3.401~4.732);未检测CD4+T淋巴细胞(CD4)的病例是首次CD4值≥ 350个/μl病例的5.446倍(95%CI:3.835~7.732);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病例是已接受抗病毒治疗病例的12.019倍(95%CI:9.861~14.648)。结论 1997-2018年甘肃省HIV/AIDS平均生存时间超过16年。诊断时年龄≥ 51岁、通过入院就诊、受血/血制品及术前检测发现、诊断时病程阶段为艾滋病、未检测CD4、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死亡风险更高。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CD4检测率及治疗率,延长HIV/AIDS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