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57篇
药学   9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我国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 virus,HIV)感染报告数在不断增加,男男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是艾滋病防治的重点关注人群之一。近年来这类人群HIV新发感染率虽较高,但未出现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其中年轻MSM的HIV新发感染情况较显著。对MSM HIV新发感染的影响因素研究也更深入。因此及时准确地了解MSM HIV新发感染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方法进展,对于及时调整相应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与分析影响MSM人群HIV新发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MSM队列研究,随访调查目标人群在随访期间HIV相关行为暴露情况,进而通过广义估计方程,分析该人群HIV新发感染影响因素。结果 2013-2015年对4 305名HIV阴性MSM进行了随访观察。网络交友的MSM发生被动插入性肛交的比例和肛交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高于会所酒吧和浴池交友的MSM。随访研究期间HIV平均阳转密度为4.3/100人年,被动接受肛交性行为者发生HIV新发感染的风险是主动插入方的2.20倍(95%CI:1.49~3.24);使用助性剂(aRR=1.55, 95%CI:1.10~2.17)、不能坚持使用安全套(aRR=2.24,95%CI:1.62~3.08)和梅毒感染(aRR=2.95,95%CI:2.00~4.35)是HIV新发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而控制了其他因素后,3种交友方式与HIV新发感染的关联不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SM人群中造成HIV流行的因素较为复杂,亟需多角度开展研究,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重庆市2006-2012年艾滋病高危人群HIV/AIDS流行情况,为艾滋病高危人群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重庆市传染病上报系统和艾滋病监测哨点收集时间序列数据,评价指标为HIV新发病例数、HIV感染率和安全套使用率,利用泊松分布估计总体率的95%可信区间,采用时间序列相关性分析方法进行时间序列趋势性检验.结果 2006-2012年艾滋病感染的主要途径为异性性途径、同性性途径和静脉注射吸毒.暗娼(female sex worker,FSW)、静脉注射吸毒者(injecting drug use,IDU)、男男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和性病门诊患者(people with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STDs)的HIV年平均感染率分别为0.18% (95% CI:0.10% ~0.25%)、8.42% (95%CI:7.82% ~9.03%)、15.62% (95% CI:14.41% ~ 16.86%)和1.58% (95% CI:1.25% ~1.91%).FSW和MSM平均安全套使用比例分别为74.01%(95% CI:73.21% ~74.82%)和62.30%(95% CI:60.67% ~63.92%).结论 重庆市必须加强针对男男性行为人群、暗娼和性病门诊患者的干预工作,并在男男性行为人群和暗娼人群中加强安全套使用重要性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4.
临床常见诊疗错误汇编(169)马艳青杜志恒古云飞林雨水吴国辉杨秀凤冯秀君于欣尿糖阴性不要轻易排除糖尿病——1例高渗性非酮症昏迷诊治失误的教训患者男,56岁。因胸闷、心悸、头晕伴全身乏力3天于1992年8月30日疑“冠心病”入院。胸闷为持续性,服硝酸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网络规模迭加法估计重庆市男男性行为者(MSM)人群规模。方法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在重庆市开展社区人群的问卷调查,利用网络规模迭加法估计重庆市一般人群的社交网络规模(C),进而根据社交网络规模和调查对象认识MSM的人数及歧视程度,估计和调整重庆市MSM人群的规模。结果重庆市居民的社交网络规模平均为330人,不同区县(P结论论网络规模迭加法是一种全新的人群规模估计方法,具有简便和快捷的特性及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重庆市中老年人感染艾滋病后短期内行为的变化情况,为老年人艾滋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按照1∶2匹配,选择渝中区和开州区分别代表主城区和非主城区的情况,开展面对面问卷调查和HIV、梅毒检测。结果病例组21.86%(61/279)认为自身健康状况较好,低于对照组的34.98%(198/566)。病例组去医院或诊所就诊的比例分别是13.00%(36/277)和2.9%(8/276),低于对照组的17.75%(101/569)和9.31%(53/569)。病例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61.92%(174/281),高于对照组的38.67%(220/569)。病例组近半年发生过性行为的比例为12.46%(35/281),低于对照组的38.67%(158/569)。结论在感染HIV一年内,感染者的自我认知健康状况、就医行为、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性行为等受到有一定的影响;感染者和社区居民均存在商业性行为中存在不使用安全套的情况,亟需加强中老年人特别是艾滋病感染者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 评估定点医疗机构开展抗病毒治疗工作积极性,为探索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管理模式提供建议。方法 采用面对面定性访谈方法,调查抗病毒治疗工作人员24人和在治病人14人,运用主题分析方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定点医疗机构开展抗病毒治疗工作1年期间,在治人数迅速增加,治疗覆盖比例提高5~10百分点。政策支持、工作考核与激励机制可推进抗病毒治疗工作。抗病毒治疗工作经济效益少、医务人员工资薪酬与工作量不相称、职业暴露风险大、缺乏科学绩效考核体系等影响定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结论 定点医疗机构主动开展抗病毒治疗工作是可行的,但诸多因素影响工作实施和工作质量,建议采取针对措施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2004-2013年重庆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下载的重庆市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的基本信息和随访数据,建立重复测量资料的两水平生长模型,拟合CD4+T细胞计数随治疗时间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8 991例研究对象。基线、治疗6个月和18个月后T细胞计数均值分别为(194.23±123.72)个/mm3、(303.87±159.08)个/mm3和(355.52±174.78)个/mm3。两水平模型拟合结果显示,治疗时间、性别、入组年龄、基线T细胞计数、感染途径、婚姻状况、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分期、是否有艾滋病相关症状或体征等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 重庆市抗病毒治疗免疫重建效果明显,及早发现HIV感染者并及时纳入治疗能有效提高免疫重建的治疗成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重庆市医疗机构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病例报告现状,为提高该市丙肝病例报告质量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重庆市5个县(区)中选取9家医疗机构,对其2014年1季度丙肝病例相关数据质量进行核查。结果 437例实验室检出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者和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阳性者中,共报告102例,当年报告率为23.34%。报告的住院病例中,诊断分类正确36例,正确率为43.90%,病程分类正确30例,正确率36.59%。其中省级医院报告率低于区县级医院(χ~2=112.648,P=0.000),省级医院诊断分类和病程分类正确率高于区县级医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143、15.887,P=0.000)。结论目前该市医疗机构病例当年报告率、诊断分类正确率和病程分类正确率均较低,需加强对医护人员丙肝诊断报告标准的培训,加大丙肝防治知识科普宣传,提高丙肝病例报告数据质量。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居民蛔虫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重庆市人群蛔虫感染情况和影响蛔虫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全国第一次寄生虫病分布调查点为主层,在全市范围内抽取7个区县,每区县3个点,每个点检查500人,每人采集一份大便标本,采用KatoKatz厚涂片法计数检查蛔虫卵。结果共调查7个县21个点,检查10575人,蛔虫感染率在1.13%~50.33%之间,平均为20.91%;与第一次分布调查比较感染率下降幅度在41.75%~97.34%之间,平均下降了69.29%;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3,P>0.05);年龄以30岁以下3个组感染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P<0.01),但此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于60岁组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组(P<0.01);文化程度以学龄前儿童与初中、小学学历感染率最高。蛔虫感染因素分析,有6个变量的回归系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危险因素强度排序依次为生吃蔬菜(X10)、喝生水(X11)、未服驱虫药(X13)、低年龄组(X14)、不良厕所类型(X6)、饭前不洗手(X8)。结论蛔虫感染率较20世纪90年代大幅度下降,感染度亦相应减轻,蛔虫感染的主要方式是经口吞入感染期虫卵。生吃蔬菜、人畜粪便未经无害化处理和饭前不洗手是最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