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2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弥散加权成像(IVIM-DWI)及MRI影像组学的列线图模型在预测局部晚期宫颈癌(LACC)同步放化疗(CCRT)后复发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安徽省肿瘤医院接受CCRT并持续随访的111例ⅠB-ⅣA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测量所有患者疗前原发灶的IVIM-DWI定量参数(ADC、D、D*、f值)及疗前、疗后T_(2)WI序列的3D纹理特征,并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算法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纹理特征,计算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LACC患者CCRT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结果外照射剂量、f值、疗前Rad-score及疗后Rad-score是宫颈癌CCRT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HR=0.204、3.253、2.544、7.576)并共同组成列线图模型。模型预测1、3、5年无病生存(DFS)期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5、0.888和0.916,内部验证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859、0.903和0.867。决策曲线表明,相较于其他模型,列线图具有更高的临床净收益,临床影响曲线进一步直观地展现了模型的预测精度。结论基于IVIM-DWI及影像组学的列线图对预测LACC患者CCRT后复发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为宫颈癌患者的预后评估及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临床参数、表观弥散系数(ADC)及影像组学的列线图模型在预测局部晚期宫颈癌(LACC)同步放化疗(CCRT)后生存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20年3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接受CCRT并持续随访的ⅠB-ⅣA期宫颈癌患者资料423例, 所有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按2∶1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测量所有患者疗前原发灶的最小、平均、最大ADC值及弥散加权成像(DWI)、T2WI、T2WI压脂序列的3D纹理参数。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算法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纹理特征、计算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采用Cox回归分析构建预测宫颈癌CCRT后总生存(OS)期及肿瘤特异性生存(CS)期的列线图模型, 并对模型进行内部、外部验证。结果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外照射剂量、ADCmin和Rad-score是LACC患者CCRT后OS、CS的独立预后因素, 并构成列线图模型。两个模型预测1年、3年、5年OS和CS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06、0.917、0.916和0.911、0.918、0.920, 内部验证一致性指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明确鼻咽癌N0‐N1期患者Ⅱb区淋巴结预防照射剂量CTV60Gy优化至CTV50Gy的安全性以及对腮腺保护的剂量优势和临床价值,了解PET‐CT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对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断面短径≥5 mm但<10 mm)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N0‐N1期初治非转移鼻咽癌157例,其中104例在多模态影像指导下进行上颈部Ⅱb区临床靶区优化,以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颈部淋巴结复发模式,配对t检验比较剂量优化前后靶区及腮腺剂量参数差异。结果 N1期行对侧单颈Ⅱb区优化60例,行双颈Ⅱb区优化25例(仅咽后淋巴结转移者);N0期双颈Ⅱb区优化19例。共有3例患者出现颈部复发,均在高剂量区内。全组5年总生存率为93.3%,淋巴结无复发生存率、无局部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7.1%、91.3%、88.5%和80.8%。颈淋巴结复发与鼻咽局部复发有关,与咽后淋巴结状态无关。14例患者Ⅱb区内有可疑阳性颈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平均为7.1(5~9) mm,其中11例PET‐CT阳性,平均SUVmax为2.96(2.5~3.3)。优化后肿瘤体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的Dmean、Dmax、D50%、V26Gy显著低于常规计划(P<0.01)。结论 鼻咽癌N0‐N1患者进行Ⅱb区CTV60Gy至CTV50Gy的剂量优化是安全的,腮腺及颈部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明显降低,对于未达诊断标准的小淋巴结需要结合PET‐CT及DWI等多模态成像进行个体化处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明确鼻咽癌N0‐N1期患者Ⅱb区淋巴结预防照射剂量CTV60Gy优化至CTV50Gy的安全性以及对腮腺保护的剂量优势和临床价值,了解PET‐CT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对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断面短径≥5 mm但<10 mm)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N0‐N1期初治非转移鼻咽癌157例,其中104例在多模态影像指导下进行上颈部Ⅱb区临床靶区优化,以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颈部淋巴结复发模式,配对t检验比较剂量优化前后靶区及腮腺剂量参数差异。结果 N1期行对侧单颈Ⅱb区优化60例,行双颈Ⅱb区优化25例(仅咽后淋巴结转移者);N0期双颈Ⅱb区优化19例。共有3例患者出现颈部复发,均在高剂量区内。全组5年总生存率为93.3%,淋巴结无复发生存率、无局部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7.1%、91.3%、88.5%和80.8%。颈淋巴结复发与鼻咽局部复发有关,与咽后淋巴结状态无关。14例患者Ⅱb区内有可疑阳性颈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平均为7.1(5~9) mm,其中11例PET‐CT阳性,平均SUVmax为2.96(2.5~3.3)。优化后肿瘤体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的Dmean、Dmax、D50%、V26Gy显著低于常规计划(P<0.01)。结论 鼻咽癌N0‐N1患者进行Ⅱb区CTV60Gy至CTV50Gy的剂量优化是安全的,腮腺及颈部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明显降低,对于未达诊断标准的小淋巴结需要结合PET‐CT及DWI等多模态成像进行个体化处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早期(ⅠB‐ⅡA期)宫颈癌术后存在中危因素患者同步放化疗与单纯放疗后生存情况、失败模式、急性不良反应及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放疗科收治的早期宫颈癌术后存在中危因素的患者211例,单纯放疗(RT)组91例,同步放化疗(CCRT)组120例。卡方检验对比两组患者3、5年的总生存(OS)率和无进展生存(PFS)率、失败模式及急性不良反应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OS及PFS的单因素分析,并进行log-rank检验;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211例患者3、5年的OS率分别为95.0%、93.8%,PFS率分别为86.8%、83.2%。CCRT组和RT组患者的OS率分别为93.9%、96.5%(3年)、91.8%、96.5%(5年)(χ2=1.763,P=0.184),PFS率分别为84.4%、89.9%(3年)、79.3%、88.3%(5年)(χ2=2.619,P=0.106),两组均无差异。两组患者总复发率为15.64%,两组患者复发率、局部和远处失败模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623,P=0.105;χ2=6.745,P=0.080),主要失败模式为局部区域复发及肺转移。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可能是OS的影响因素(χ2=3.849,P=0.05),侵犯深度是PFS的独立预后因素(χ2=4.095,P=0.043)。CCRT组急性胃肠道反应及骨髓抑制显著高于RT组(χ2=56.425、27.833,P值均<0.001)。结论 早期宫颈癌术后存在中危因素的患者辅助放疗疗效好,主要失败模式为局部区域复发及肺转移。病理类型可能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侵犯深度是PFS的独立预后因素。同步放化疗较单纯放疗增加了急性胃肠道不良反应及骨髓抑制,但可耐受。单纯放疗和同步放化疗疗效无显著差异,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从疗前MRI中提取放射影像组学特征预测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反应的有效性。方法 2016-2017年纳入43例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同步放化疗患者。均在疗后6~12周接受全系膜直肠切除术。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MRI在同步放化疗前获得。根据术后病理、影像学检查或肠镜检查评估新辅助治疗后反应,将患者分为治疗反应组(22例)和治疗无反应组(21例)。分别采用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方法和预先训练的卷积神经网络,从DWI序列的表观扩散系数图中提取手工和基于深度学习的影像组学(DLR)特征。利用提取的特征建立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治疗反应。使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通过重复20次分层4倍交叉验证评估模型性能。结果 使用基于DLR构建模型的平均曲线下面积为0.73(标准误为0.58~0.80)。结论 从疗前MRI中基于深度学习方法提取的影像组学特征在预测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治疗反应方面准确度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盆ADC值及临床因素对未绝经宫颈癌同步放化疗(CCRT)患者骨髓抑制(BMS)的预测价值。方法:根据89例未绝经局部晚期宫颈癌(LACC)患者在CCRT期间BMS的状态将其分为0-II、III-IV度BMS组,回顾性分析其相关临床、影像因素。临床因素包括患者年龄、FIGO分期、化疗方案、化疗周期、放疗方式、骨盆平均受累剂量;影像因素为骨盆ADC值。结果:两组患者临床因素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骨盆ADC值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其阈值为0.402×10-3 mm2/s,曲线下面积(AUC)=0.799,该值敏感性为75.00%,特异性为75.90%。结论:骨盆ADC值对未绝经LACC患者CCRT期间发生BMS有预测价值,且当ADC值低于0.402×10-3 mm2/s时,患者更易发生III-IV度BMS。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NHG6对宫颈癌SiHa细胞增殖和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 检测lncRNA SNHG6、miR‐485‐3p在宫颈癌组织、癌旁组织、SiHa细胞及X线照射的SiHa细胞中的表达。分析lncRNA SNHG6与miR‐485‐3p之间的关系。过表达或敲降SNHG6、miR‐485‐3p后,MTT、Transwell迁移实验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能力、侵袭数目和凋亡率。分析miR‐485‐3p对Wnt/β‐catenin通路的影响以及XAV939对SiHa细胞增殖及放疗敏感性的影响。结果 lncRNA SNHG6在宫颈癌组织和SiHa细胞中高表达,在X线照射的SiHa细胞中低表达,miR‐485‐3p在宫颈癌组织和SiHa细胞中低表达,在X线照射的SiHa细胞中高表达。lncRNA SNHG6靶向miR‐485‐3p。下调lncRNA SNHG6表达抑制了细胞增殖和侵袭,增强了其对X线的放疗敏感性,而miR‐485‐3p抑制剂转染细胞后则起到相反作用。上调lncRNA SNHG6通过miR‐485‐3p促进了SiHa细胞的增殖与侵袭,降低了放疗敏感性。下调miR‐485‐3p激活了Wnt/β‐catenin通路,促进了SiHa的细胞增殖和侵袭,降低了其对X线的放疗敏感性。结论 过表达lncRNA SNHG6靶向miR‐485‐3p激活Wnt/β‐catenin通路调控SiHa细胞的增殖及其放疗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NHG6对宫颈癌SiHa细胞增殖和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 检测lncRNA SNHG6、miR‐485‐3p在宫颈癌组织、癌旁组织、SiHa细胞及X线照射的SiHa细胞中的表达。分析lncRNA SNHG6与miR‐485‐3p之间的关系。过表达或敲降SNHG6、miR‐485‐3p后,MTT、Transwell迁移实验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能力、侵袭数目和凋亡率。分析miR‐485‐3p对Wnt/β‐catenin通路的影响以及XAV939对SiHa细胞增殖及放疗敏感性的影响。结果 lncRNA SNHG6在宫颈癌组织和SiHa细胞中高表达,在X线照射的SiHa细胞中低表达,miR‐485‐3p在宫颈癌组织和SiHa细胞中低表达,在X线照射的SiHa细胞中高表达。lncRNA SNHG6靶向miR‐485‐3p。下调lncRNA SNHG6表达抑制了细胞增殖和侵袭,增强了其对X线的放疗敏感性,而miR‐485‐3p抑制剂转染细胞后则起到相反作用。上调lncRNA SNHG6通过miR‐485‐3p促进了SiHa细胞的增殖与侵袭,降低了放疗敏感性。下调miR‐485‐3p激活了Wnt/β‐catenin通路,促进了SiHa的细胞增殖和侵袭,降低了其对X线的放疗敏感性。结论 过表达lncRNA SNHG6靶向miR‐485‐3p激活Wnt/β‐catenin通路调控SiHa细胞的增殖及其放疗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基于定位CT分析肌少症对食管鳞癌术后复发患者放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2017年于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行放化疗的147例食管鳞癌术后局部复发患者,依据模拟定位CT勾画计算主动脉弓上缘水平横断面双侧胸肌面积(PMA)。PMA身高校正(PMA/身高2)得出胸肌指数(PMI)。将男女患者分别依据PMI三分位数分组,其中低PMI者(男性<11.55 cm2/m2,女性<8.69 cm2/m2)为肌少症组。比较肌少症组与非肌少症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1年和3年总生存(OS)率的差异。结果 147例患者中49例(33.3%)存在肌肉减少,该类患者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肌少症患者(40.8%∶18.4%,P=0.005)。肌少症患者1年和3年OS(61.2%和10.2%)显著低于非肌少症患者(82.7%和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证实肌少症是预测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 基于定位CT获得的PMI在诊断肌少症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可能可以作为诊断肌少症的新工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清miR-143水平结合MRI在预测宫颈癌同步放化疗(CCRT)早期反应的价值。方法 收集 85例经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在CCRT前均行常规MRI、腔内非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和动态增强MRI (DCE-MRI),并收集患者的活检组织和血清样品。应用微阵列芯片分析活检组织中miRNA差异性表达。采用qRT-PCR分析血清样品中miR-143水平。根据术后MRI表现,将患者分为非残留肿瘤组和残留肿瘤组。对两组患者术前临床因素、MRI参数和miR-143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估计治疗后残留肿瘤发生的最佳阈值和预测性能。结果 CCRT完成后1个月,无残留组 52例,残留组 33例。残留组肿瘤的国际妇产科联合会分期、表观扩散系数、D和Ve明显高于非残留组(P<0.05),Ktrans明显低于非残留组(P<0.001)。miRNA阵列分析显示两组间有16个miRNAs表达差异(P<0.05),其中miR-143的升高在残留组患者中最为显著。与残留组相比,非残留组的血清miR-143表达显著下调(P=0.002)。与Siha细胞相比,SiHa-R细胞的miR-143表达明显上调(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只有miR-143、D、Ktrans和Ve是独立的预后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MRI-miR-143组合参数的曲线下面积最高(AUC=0.975),敏感性为84.8%,特异性为96.2%。结论 治疗前MRI参数与血清miR-143的结合进一步提高了CCRT后残留肿瘤的预测性能,有助于宫颈癌的个性化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现代诊疗条件下,全脑放疗(WBRT)能否延长小细胞肺癌(SCLC)脑转移患者的生存期。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0—2020年245例伴有脑转移的广泛期SCLC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WBRT组168例(剂量30 Gy分10次),无WBRT组77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至少2个周期的化疗,化疗方案均为顺铂或卡铂联合依托泊苷,115例接受了胸部放疗。研究终点为脑转移后生存期(BM‐OS),采用卡方检验对分类数据进行比较,采用稳健逆概率处理加权(sIPTW)方法对组间变量进行匹配,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曲线比较。结果 全组患者中位BM‐OS为9.1个月。有无WBRT患者的中位BM‐OS分别为10.6、6.7个月(P=0.003),应用sIPTW平衡两组影响因素后,两组的BM‐OS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其中,首诊广泛期伴脑转移患者118例,有无WBRT的中位BM‐OS分别为13.0、9.6个月(P=0.007);广泛期疗中出现脑转移患者127例,有无WBRT的中位BM‐OS分别为8.0、4.1个月(P=0.003)。在50例单纯脑转移患者中,有无WBRT的中位BM‐OS为13.3、10.9个月(P=0.259);在195例伴有颅外转移的患者中,有无WBRT的中位BM‐OS分别为9.5、5.9个月(P=0.009)。结论 广泛期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行全脑放疗能够为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构建可预测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列线图模型,并评估其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为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2017年6月—2019年7月在本院行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结局为术后早期复发,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并基于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校准曲线和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校准度,决策曲线评估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共137例患者符合标准纳入最终分析,术后早期复发58例(42.3%)。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肿瘤大小≥3 cm、术前CA19-9水平>37 U/mL、肿瘤分化程度低分化和淋巴结转移数目>3枚是影响患者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均P<0.05),基于这些因素成功构建了列线图模型,AUC为0.807 (95%CI:0.729~0.885),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检验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校准度(P=0.569)。决策曲线显示,列线图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即预测早期复发概率达到22%时,可采取干预。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可预测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列线图模型,有助于临床早期筛选并识别风险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同步放疗联合替吉奥(CCRT)对比单纯放疗(RT)治疗老年食管癌的疗效。方法 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BM、CNKI、VIP、万方数据库,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23个研究1693例患者纳入研究。结果显示,CCRT能提高完全缓解率(OR=2.08,95%CI为1.66~2.61,P<0.001)、部分缓解率(OR=1.31,95%CI为1.08~1.60,P=0.007)及总有效率(OR=2.99,95%CI为2.37~3.77,P<0.001)。同时,CCRT能提高1年生存率(OR=2.56,95%CI为1.94~3.38,P<0.001)和2年生存率(OR=2.33,95%CI为1.77~3.08,P<0.001)。不良反应方面,CCRT在白细胞降低、血小板降低、放射性食管炎、恶心和呕吐方面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均<0.05),贫血和放射性肺炎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现有证据表明,同步放疗联合替吉奥能提高老年食管癌患者近期疗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但联合治疗会增加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增强CT图像特征构建模型,预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放疗后原发病灶的局部控制情况。  方法  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218例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接受放化疗且病理诊断为鳞状细胞癌的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153例)和验证组(65例),提取训练组患者的增强CT图像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并验证模型预测食管癌患者放疗后原发病灶局部控制的效能。采用ROC曲线、C-index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价不同模型的性能。  结果  在训练组筛选出6个有意义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预测食管鳞状细胞癌放疗后原发病灶局部控制的放射学标签。训练组和验证组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8和0.728;C-index为0.709和0.695;以放射学标签得分?0.22为界值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低危组患者的1、3、5年无原发病灶复发生存率均高于高危组患者(P<0.05)。结合临床因素与放射学标签构建食管癌放疗后无原发病灶复发生存的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ROC曲线评价预测效能的曲线下面积在训练组和对照组分别为0.775和0.740;C-index分别为0.722和0.707;以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得分0.55为界值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低危组患者的1、3、5年无原发病灶复发生存率均高于高危组患者(P<0.05)。  结论  成功构建预测食管癌放疗后无原发病灶复发生存的模型,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不同治疗方式对伴中危因素的Ⅰ-ⅡA期宫颈癌患者的生存差异,探讨早期宫颈癌术后伴中危因素患者的最佳治疗模式。方法 回顾分析2007-2016年间收治的包含中危因素的323例宫颈癌术后患者,比较观察(NT)、单纯化疗(CT)、放疗(RT)及同步放化疗(CCRT)方式对生存的影响。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差异,Cox模型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的5年PFS、OS为79.0%、84.8%。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肿瘤大小>4 cm、治疗方式是影响PFS的因素(P=0.017、0.002),危险因素个数、治疗方式是影响OS的因素(P=0.042、0.000)。全组中RT及CCRT均可改善患者预后(P=0.007、0.000)。亚组分析中任意1个中危因素(低危组),CT能够延长5年PFS (P=0.026),在改善5年OS上相近(P=0.692);与NT及CT相比,RT及CCRT均能改善患者预后(P=0.006、0.000),但RT与CCRT相近(P=0.820、0.426)。≥2个中危因素(高危组)中,与CT相比,CCRT能提高患者的5年PFS (P=0.006),但不能延长患者5年OS (P=0.107);RT与CCRT比较,CCRT均可改善患者的预后(P=0.028、0.039)。结论 仅有1个中危因素时,RT也能改善预后;伴有≥2个中危因素时,CCRT更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SEER数据库分析局限期可手术食管癌术前放化疗患者的预后及其相关因素,并建立生存预测列线图,为筛选术前放化疗患者提供一定参考。方法 选取SEER数据库2010-2015年食管癌接受术前放化疗且分期为T1b-4aN0-3M0(2010年AJCC第7版分期)的病例;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模型检验;通过R软件建立预测模型列线图;一致性指数(C-index)及校准曲线用来评价模型准确度。结果 共1697例患者符合条件并可纳入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T分期、N分期、分化程度与总生存(OS)及癌症特异生存(CSS)均相关(P均<0.001),年龄与OS相关(P=0.027)。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分化程度、N分期与OS相关;性别、分化程度、T分期、N分期与CSS相关(P均<0.05)。将预后相关因素纳入Nomogram预后模型,5年OS、CSS的C-index值分别为0.60、0.61。同样方法建立食管鳞癌亚组患者预后模型,OS及CSS的C-index值为0.62、0.64。结论 性别、临床分期、分化程度为局限期可手术食管癌行术前放化疗者CSS预后因素,根据以上数据建立的列线图可为是否采用术前放化疗联合手术治疗这一模式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结合影像组学得分、放射剂量参数以及临床风险因素建立联合预测列线图对宫颈癌患者发生急性放射性直肠炎进行预测。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宫颈癌患者的影像、剂量学以及临床病理资料。利用Accu Contour软件对CT图像中直肠组织进行自动勾画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按照7∶3的比例随机将所有患者分成训练集和验证集。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方法从训练集中筛选最佳的预测特征并计算得到影像组学得分(Radscore)。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独立预测因子建立联合模型并绘制列线图。计算Radscore、临床模型以及联合预测模型的AUC值,并比较3种模型间AUC差异。应用决策曲线分析评估联合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果:经过筛选最终6个影像组学特征参与建立Radscore。单因素与多因素回归结果显示发现年龄、D1cc、V45与Radscore为独立预测因子,并基于4个独立因素建立联合模型。联合模型在训练集与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921、0.845,均高于Radscore与临床模型。决策曲线分析显示联合模型在0.1~0.85阈值范围内表现出了良好的临床实用性。结论:基于CT影像组学开发的列线图在预测宫颈癌放疗急性放射性直肠炎发生中具有一定优势,为临床提供一种快捷、无创且有效的预测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构建宫颈癌术后患者列线图预测模型,基于列线图个体得分建立危险分层系统。方法 通过搜索美国SEER (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数据库中1973—2015年的6 835例宫颈癌术后患者数据构建预测模型,同时选取120例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宫颈癌手术的患者作为外部验证队列。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的Cox回归筛选预后因子并构建列线图,基于列线图模型建立危险分层系统。结果 Cox回归分析显示诊断年龄、人种、组织学分级、T分期、N分期、淋巴结清扫状况、肿瘤大小、肿瘤浸润深度是宫颈癌术后患者的独立预后指标。由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的一致性指数在建模队列、内部验证队列和外部验证队列分别为0.824、0.814、0.730,校准曲线显示模型预测效果与实际生存情况基本相符,危险分层系统能区分不同FIGO分期患者的生存情况(均P<0.05)。结论 本研究所建立的列线图模型能有效预测宫颈癌术后患者预后,基于该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危险分层系统对区分高危患者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在ⅣB期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全身治疗中增加放疗的生存获益情况。方法 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收集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6年1月至2021年2月期间入院的298例初诊为ⅣB期ESCC患者的治疗信息。根据治疗情况将这些患者分为早期放疗干预组(CRT组/197例)、挽救性放疗干预或不干预组(CT组/101例)。通过使用倾向评分匹配使两组患者之间的基线特征保持均衡,使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行log‐rank检验差异,采用Cox模型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的肿瘤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52.8%∶31.5%(P=0.006)、98.9%∶85.4%(P=0.001)。两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4.2%∶52.8%、31.5%∶10.1%、15.7%∶2.2%。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期分别为8.5个月(95%CI为6.7~10.3个月)∶4.4个月(95%CI为3.5~5.3个月)(P<0.001)。中位总生存(OS)期分别为17.1个月(95%CI为14.9~19.3个月)∶12.7个月(95%CI为8.0~17.4个月)(P<0.001)。不良反应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血液学上。结论 初诊ⅣB期ESCC患者,应尽早在全身治疗中联合放疗,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更长,且能有效改善吞咽困难,不良反应可耐受。应在较大的前瞻性研究中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