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明确鼻咽癌N0‐N1期患者Ⅱb区淋巴结预防照射剂量CTV60Gy优化至CTV50Gy的安全性以及对腮腺保护的剂量优势和临床价值,了解PET‐CT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对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断面短径≥5 mm但<10 mm)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N0‐N1期初治非转移鼻咽癌157例,其中104例在多模态影像指导下进行上颈部Ⅱb区临床靶区优化,以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颈部淋巴结复发模式,配对t检验比较剂量优化前后靶区及腮腺剂量参数差异。结果 N1期行对侧单颈Ⅱb区优化60例,行双颈Ⅱb区优化25例(仅咽后淋巴结转移者);N0期双颈Ⅱb区优化19例。共有3例患者出现颈部复发,均在高剂量区内。全组5年总生存率为93.3%,淋巴结无复发生存率、无局部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7.1%、91.3%、88.5%和80.8%。颈淋巴结复发与鼻咽局部复发有关,与咽后淋巴结状态无关。14例患者Ⅱb区内有可疑阳性颈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平均为7.1(5~9) mm,其中11例PET‐CT阳性,平均SUVmax为2.96(2.5~3.3)。优化后肿瘤体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的Dmean、Dmax、D50%、V26Gy显著低于常规计划(P<0.01)。结论 鼻咽癌N0‐N1患者进行Ⅱb区CTV60Gy至CTV50Gy的剂量优化是安全的,腮腺及颈部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明显降低,对于未达诊断标准的小淋巴结需要结合PET‐CT及DWI等多模态成像进行个体化处理。  相似文献   

2.
袁霞  李金高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24):2051-2054
确诊时有5%~35%的鼻咽癌患者未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 称之为N0期鼻咽癌。这部分患者颈部预防照射的范围和剂量尚无定论。本文从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颈部淋巴结分期的检查手段、颈部淋巴结阴性鼻咽癌颈部预防照射方式进行三方面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鼻咽癌患者血液学检查结合临床因素与放射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2018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放疗的206例鼻咽癌患者,分析一般临床资料、血液学检查与甲减相关性,建立血液学预测模型。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N分期、甲状腺体积、平均剂量、V20Gy、V25Gy、V30Gy、V35Gy、V40Gy、V45Gy、纤维蛋白原含量、胆碱酯酶以及中性粒细胞计数与甲减发生率密切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甲状腺体积、纤维蛋白原含量和胆碱酯酶是甲减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联合性别、N分期、甲状腺体积、甲状腺剂量参数、纤维蛋白原含量、胆碱酯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指标可预测甲减发生率(AUC=0.777)。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一个基于IMRT和RTOG颈部淋巴结分区标准的鼻咽癌新N分期。 方法 回顾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2011年经病理学证实、无DM并接受IMRT的初治鼻咽癌患者324例,根据鼻咽癌UICC/AJCC分期标准(第7版)进行重新分期。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 结果 324例患者中269例(83.0%)出现转移淋巴结,中位随访58个月(6~77个月),全组5年OS率为84.8%,DFS率为77.1%,RFS率为92.7%,DMFS率为80.5%。对其中颈部淋巴结阳性患者预后因素分析显示咽后淋巴结、颈部淋巴结水平、侧数是影响鼻咽癌患者预后因素(P值均<0.05)。根据风险比差异确定鼻咽癌新N分期: N0期为无淋巴结转移;N1期为Ⅶa区或/和单侧上颈(Ⅰ、Ⅱ、Ⅲ、Va区)淋巴结转移;N2期为双侧上颈(Ⅰ、Ⅱ、Ⅲ、Ⅴaa区)淋巴结转移;N3期为Ⅳ a、Ⅴb区及以下区域淋巴结转移。 结论 基于IMRT和RTOG颈部淋巴结分区标准的鼻咽癌新N分期更符合现状,并能更客观预测预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调强放疗和多模态影像指导下,鼻咽癌中上颈临床靶区(CTV)剂量优化对保护喉咽、前环和后环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2018年间江苏省肿瘤医院收治的 298例初治鼻咽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按以下方案进行个体化中上颈CTV剂量优化:A组:双侧完全优化,即双颈CTV剂量均50.4Gy;B组:单侧完全优化,即单侧CTV剂量50.4Gy、对侧60Gy;C组:双侧不完全优化,即双侧CTV剂量均50.4Gy,可疑阳性淋巴结选择性同步推量至60Gy;D组:单侧不完全优化,即单侧CTV剂量50.4Gy,其中可疑阳性淋巴结选择性同步推量至60Gy,对侧60Gy;E组:未优化,即双侧CTV剂量均60Gy。结果 298例患者中 215例行颈部CTV剂量优化,83例未行剂量优化。优化方案中A组 114例、B组 36例、C组 60例、D组 5例。随访时间 6.0~46.3个月,中位随访期28.5个月。全组总生存率为95.6%,无进展生存率为84.2%,颈部区域控制率为98.0%。6例颈部淋巴结复发,其中咽后外侧淋巴结复发 1例,Ⅱ区复发 4例,Ⅲ区复发 0例,Ⅳ区复发 1例。A、B、C、D与E组间喉咽平均剂量比较,P值分别为<0.001、0.016、0.001、0.572;前环平均剂量差异比较,P值分别为<0.001、0.011、<0.001、0.805;后环平均剂量差异比较,P值分别为<0.001、0.004、<0.001、0.252。结论 在多模态影像指导下,结合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进行中上颈CTV剂量优化是安全的,可明显降低喉咽、前环和后环的剂量,从而为中上颈部CTV降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鼻咽癌腮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评价高危者腮腺放疗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11-2017年江苏省肿瘤医院放疗科收治的440例初诊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腮腺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影像特点、治疗及预后。全组采用调强放疗技术,全腮腺或部分腮腺照射、选择性PLN照射,X线和(或)电子线补量,剂量45~60 Gy。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法检验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差异。结果 腮腺区影像学可见淋巴结者共230例。确诊腮腺转移11例(占2.5%,11/440),其中腮腺淋巴结最大径≥5 mm者占81.8%(9/11)。多因素分析显示Ⅱ区淋巴结包膜外侵为其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将腮腺区淋巴结最大径≥5 mm、Ⅱ区淋巴结包膜外侵者筛选为腮腺淋巴结转移高危组,根据腮腺区是否放疗分为放疗组及未放疗组。生存分析发现,在230例患者中,高危组腮腺区放疗者与未放疗者无局部复发生存率不同(P<0.05),总生存、无远处转移生存、无进展生存均相近(P>0.05)。结论 鼻咽癌腮腺淋巴结转移率低,Ⅱ区淋巴结包膜外侵为其独立高危因素。对于腮腺淋巴结最大径≥5 mm,或腮腺区存在影像学可见淋巴结,即使其最大径<5 mm,但若合并Ⅱ区淋巴结包膜外侵,建议行腮腺区放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诱导化疗在血浆EBV-DNA>4000 copies/ml的N2-3M0期鼻咽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9—2013年间收治的210例血浆EBV-DNA>4000 copies/ml的N2-3M0期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101例行诱导化疗+同期放化疗(NCRT),109例行同期放化疗(CCRT)。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分析诱导化疗后血浆EBV-DNA水平变化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3年样本数为154例。NCRT组和CCRT组3年OS、DFS、DMFS分别为88.0%和80.4%(P=0.210)、80.1%和70.6%(P=0.029)、87.1%和76.0%(P=0.036)。N2期NCRT组3年DFS、DMFS高于CCRT组(P=0.031、0.014),N3期NCRT组3年OS、DFS、DMFS高于CCRT组(P=0.029、0.012、0.019)。全组诱导化疗2、3、4个周期的3年OS、DMFS依次提高(P=0.020、0.021)。NCRT组放疗前诱导化疗2、3、4个周期后血浆EBV-DNA转阴率分别为51.85%、76.92%、88.57%(P=0.004),将上述血浆EBV-DNA水平降为0作为预测进展指标的敏感性分别为62.50%、66.67%、75.00%(P=0.910),特异性分别为57.89%、90.00%、96.77%(P=0.000)。结论 诱导化疗提高EBV-DNA>4000 copies/ml的N2-3M0期鼻咽癌患者的DFS、DMFS和N3期OS,不提高RFS。诱导化疗疗程与预后呈正比。随着诱导化疗周期增加血浆EBV-DNA转阴率逐渐增加,4个周期化疗后血浆EBV-DNA降0作为预测进展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优于其他两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明确弥散加权成像(DWI)在鼻咽癌咽后内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了解咽后内侧淋巴结的临床特点并探讨优化CTV60靶区范围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研究2011-2017年由江苏省肿瘤医院收治的437例Ⅰ-Ⅳ a期鼻咽癌患者,行MR常规成像、DWI功能成像及增强CT扫描,分析咽后内侧淋巴结临床特点及CTV60下界于C2上缘分开的剂量学优势及安全性。结果 437例患者13例有咽后内侧淋巴结,横径2.0~19 mm,其中横径在2.0~5.0 mm占53.8%。咽后内侧淋巴结分布于C1上缘至C3上缘1/3之间,其发生与N分期、双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关,尤其与颈部淋巴结横径>3 cm密切相关。DWI、T2压脂及增强CT的敏感度分别为100%、61.5%及23.1%。排除特殊病灶类型,将CTV60下界在C2上缘分开,吞咽结构高剂量区照射剂量和体积明显降低。入组患者5年生存率达80%,且无一在优化靶区内复发。结论 咽后内侧淋巴结发生率低,其直径多≤5 mm,DWI对显示咽后内侧淋巴结具有优势。将CTV60下界在C2上缘分开对吞咽结构保护具有剂量学优势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原发腮腺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特征、诊断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2017年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确诊的13例腮腺淋巴上皮癌患者临床资料,中位随访时间38.5个月,所有患者均先行手术+放疗。结果 全组13例患者中男9例,女4例,中位年龄33岁。确诊时局限于腮腺9例、区域淋巴结转移4例,均为Ⅰ b、Ⅱ区。UICC2010分期Ⅰ、Ⅱ、Ⅲ、Ⅳ期患者分别为1、1、6、5例。11例患者手术病理标本EBER检测10例阳性。全组无死亡事件,3年总生存率100%,3年无进展生存率76%,3年局部控制率92%,3年无远处转移率84%。结论 腮腺淋巴上皮癌发病率较低,病变与EBV相关,容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疗前应除外鼻咽癌转移至腮腺的可能。目前治疗模式是以手术+放疗,总体预后较好,治疗失败主要原因为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ⅢA (N2)期NSCLC患者术后转移、复发及生存的相关因素,为患者术后选择放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收集本院2009—2013年间完全手术切除、术后分期为ⅢA (N2)的NSCLC患者资料199例,用Cox模型进行转移、复发多因素分析,用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并Logrank检验。结果 199例患者中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73例,1、2年转移率,复发率和生存率分别为38.7%、52.6%,27.8%、39.1%和92.5%、51.4%。多因素分析发现病理类型、术前CEA/CY211/SCC中两项阳性是转移的危险因素(P=0.013、0.014),阳性淋巴结数、淋巴结转移站数、淋巴结转移率、术前CEA/CY211/SCC中两项阳性是复发危险因素(P=0.046、0.004、0.028、0.001)。相应患者的生存率下降(P=0.013、0.011、0.002、0.026)。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基于调强放疗(IMRT) N0期鼻咽癌患者颈部预防照射的方式。方法 回顾分析2003—2008年本中心IMRT的 270例N0期(第6版AJCC/UICC分期)初治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 171例接受上半颈预防照射,99例接受全颈预防照射。所有患者均接受鼻咽原发灶、上颈部淋巴引流区(包括双颈Ⅱ、Ⅲ、ⅤA区)6 MV X线IMRT,鼻咽原发灶剂量为68 Gy分30次,上颈剂量为54 Gy分30次,疗程6周。全颈预防照射者下颈部及锁骨上采用颈前半野常规技术,剂量为50 Gy分25次。结果 中位随访65.1个月,随访率为93%。上颈、全颈预防照射的 5年肿瘤相关生存率分别为95.3%、91.9%(χ2=0.76,P=0.384),颈部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9.4%、99.0%(χ2=1.18,P=0.278),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98.8%、94.9%(χ2=2.31,P=0.128)。咽后淋巴结阴、阳性患者 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99.4%、93.7%(χ2=8.96,P=0.003)。急性不良反应主要为1、2级黏膜炎和咽喉炎,无3+4级张口困难和口干等晚期不良反应。结论 N0期鼻咽癌患者IMRT时行上半颈预防照射也许是可行的,第7版AJCC/UICC将颈淋巴结阴性而咽后淋巴结阳性鼻咽癌上调为N1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分期的鼻咽癌IMRT解剖体积变化及其对剂量分布影响, 客观评价重新修改IMRT计划的必要性。方法 将24例初诊鼻咽癌放化疗患者根据鼻咽癌2008分期分为早中期组(12例)和局部晚期组(12例)。在放疗至第5周时重新进行CT扫描, 重新勾画靶区和OAR, 并计算原计划在新CT上的剂量分布结果。分析靶区和OAR解剖体积变化及剂量分布变化, 并行配对t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与放疗前比较, 早中期组放疗中颈部阳性淋巴结靶体积(GTVnd)缩小相近(P=0.059), 鼻咽大体肿瘤体积(GTVnx) 、高危临床靶体积(CTV1)和腮腺体积均明显缩小(P=0.001、0.012、0.002、0.000);局部晚期组放疗中GTVnx、GTVnd、CTV1和腮腺体积均较前明显缩小(P=0.000、0.000、0.003、0.003、0.000)。两组腮腺剂量放疗中均较放疗前升高(P=0.044、0.026、0.033、0.026和P=0.024、0.016、0.030、0.015), 局部晚期组还观察到GTVnd剂量升高(P=0.029、0.049)。结论 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推荐在放疗第5周重新CT扫描并重新制定IMRT计划, 以保证靶区剂量和保障腮腺安全剂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MRI研究鼻咽癌淋巴结转移规律,为IMRT提供颈部照射范围依据。方法 前瞻分析2010—2013年间具有MRI检查的 3100例初治鼻咽癌患者资料。由鼻咽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组阅片,分析淋巴结转移。淋巴结位置按RTOG分区2003版评判。结果 全组淋巴结转移占86.42%(2679/3100),其中分布在咽后外侧组 2012例 (64.90%,其中 6例 同时位于中央组), Ⅱ341例 (75.52%,其中 492例 淋巴结上界至C1一半水平、115例 到达颅底水平), Ⅱ798例 (58.00%),Ⅲ区 1184例 (38.19%),Ⅳ区 350例 (11.29%,其中 28例 下界超出RTOG规定的范围),Ⅴ区 995例 (32.10%,其中 91例 超出规定范围),Ⅰb 区 115例 (3.71%),腮腺区域 40例 (1.29%,均伴随同侧广泛淋巴结转移,且淋巴结总数≥6个)。只 6例 发生跳跃性转移(0.19%)。结论 ①鼻咽癌中央组咽后淋巴结转移较为罕见;②Ⅱ区淋巴结上界为颅底水平更合适;③鼻咽癌淋巴结转移从上至下规律性发展;④Ⅳ、Ⅴ区有转移时淋巴结可能超出RTOG规定范围;⑤同侧淋巴结广泛转移时可能出现腮腺区累及。  相似文献   

14.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恶性程度很高,预后差。其中,ⅢA(N2)期约占20%,此分期患者异质性大,生存差异明显,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是其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目前,对于辅助放疗用于治疗ⅢA(N2)期NSCLC患者仍存在争议,ⅢA(N2)期NSCLC患者行辅助放疗尚缺乏高级别证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利用多目标优化(MCO)技术提高基于先验知识自动计划(KBP)模型的计划设计质量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55例已完成放疗的鼻咽癌患者,每个病例都采用固定野调强放疗技术。随机选择40个病例的调强放疗计划作为训练集1,通过多目标优化技术对训练集1中的放疗计划进行预处理,构建新的训练集2。将初始训练集1和处理后的训练集2作为样本,分别训练得到传统的KBP模型和多目标优化技术精炼后的MCO‐KBP模型。在剩余15个病例中随机选择5例作为验证集,其余10例作为测试集。验证通过后用测试集对初始的人工计划以及传统KBP模型和MCO‐KBP模型生成自动计划的计划质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传统KBP模型和MCO‐KBP模型生成自动计划的靶区剂量(D95%)均能满足临床要求,适形性指数与均匀性指数基本一致(P>0.05),且MCO‐KBP模型生成的自动计划中重要危及器官的剂量比传统KBP模型更低(脑干Dmax平均偏低2.13 Gy,左、右腮腺Dmean分别平均偏低1.39、1.59 Gy,左、右视神经及垂体的Dmax分别平均偏低1.42、1.16、1.88 Gy,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传统的KBP模型相比,精修后的MCO‐KBP模型设计的调强放疗计划对危及器官的保护具有明显优势,利用MCO技术提高KBP模型的计划设计质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利用多目标优化(MCO)技术提高基于先验知识自动计划(KBP)模型的计划设计质量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55例已完成放疗的鼻咽癌患者,每个病例都采用固定野调强放疗技术。随机选择40个病例的调强放疗计划作为训练集1,通过多目标优化技术对训练集1中的放疗计划进行预处理,构建新的训练集2。将初始训练集1和处理后的训练集2作为样本,分别训练得到传统的KBP模型和多目标优化技术精炼后的MCO‐KBP模型。在剩余15个病例中随机选择5例作为验证集,其余10例作为测试集。验证通过后用测试集对初始的人工计划以及传统KBP模型和MCO‐KBP模型生成自动计划的计划质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传统KBP模型和MCO‐KBP模型生成自动计划的靶区剂量(D95%)均能满足临床要求,适形性指数与均匀性指数基本一致(P>0.05),且MCO‐KBP模型生成的自动计划中重要危及器官的剂量比传统KBP模型更低(脑干Dmax平均偏低2.13 Gy,左、右腮腺Dmean分别平均偏低1.39、1.59 Gy,左、右视神经及垂体的Dmax分别平均偏低1.42、1.16、1.88 Gy,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传统的KBP模型相比,精修后的MCO‐KBP模型设计的调强放疗计划对危及器官的保护具有明显优势,利用MCO技术提高KBP模型的计划设计质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鼻咽癌IMRT的CTV中Ⅱb区的上界,并寻找个体化缩减Ⅱb区范围的标准。方法 回顾分析2012—2014年收治的142例(AJCC 2010分期标准Ⅰ、Ⅱ、Ⅲ、Ⅳ期分别为8、37、41、56例)初治鼻咽癌患者采用IMRT情况。根据影像阅片研究鼻咽癌颈部淋巴结分布规律。比较缩减Ⅱb区范围者与未缩减者腮腺剂量参数差异并t检验及t'检验。结果 咽后外侧淋巴结和Ⅱb区淋巴结是最常见受累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5.4%和67.6%。在Ⅱb区受累患者中51.0%出现了高位阳性淋巴结,6.3%阳性淋巴结上界超过了RTOG分区定义的Ⅱb区上界。对符合拟定标准患者缩减Ⅱb区范围是安全的,优化靶区后可显著降低腮腺D50、V26(P=0.000)。结论 在勾画鼻咽癌颈部CTV时,原则上Ⅱb区上界应至侧颅底,但对符合拟定标准者可个体化缩减Ⅱb区上界,以更好地保护腮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颈部转移性淋巴结与鼻咽癌IMRT后发生远处转移之间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10—2012年接受IMRT的474例初治无远处转移鼻咽癌患者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各种生存率并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采用进入法进行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474例患者中400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122例经IMRT后存在颈部淋巴结残留。4年累计远处转移率13.7%(65/474),4年OS、DFS、LRFS、DMFS分别为82.9%、81.4%、93.5%、86.3%。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方式、下颈Ⅳ/Ⅴb/Ⅴc区淋巴结转移、颈部转移淋巴结最大直径、残留淋巴结大小、淋巴结消退时间是DMFS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 放化疗能降低鼻咽癌IMRT后远处转移发生率。颈部淋巴结越大,越容易发生残留,残留淋巴结越大,发生远处转移风险越高。颈部大淋巴结(≥6 cm)、残留淋巴结>1 cm及在放疗3个月后仍有淋巴结残留为鼻咽癌IMRT后DMFS的不利预后因素,需探讨更合理的干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N0期鼻咽癌颈部未达诊断标准的肿大淋巴结区最佳的照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358例中上颈部存在未达阳性淋巴结诊断标准的N0期鼻咽癌的临床资料,192例的可疑淋巴结区接受52 Gy照射(A组),166例的此区域接受60~64 Gy照射(B组)。采用Kaplan-Meier计算总生存率、无颈部复发生存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Logrank进行差异检验。结果 T1及T2期,两组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T3及T4期,B组生存率明显高于A组。B组的T2、T3、T4期的无颈部区域复发生存率明显高于A组,但T1期无明显差异。B组的T3及T4期的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明显高于A组,而T1及T2期无明显差异。结论 T2、T3、T4N0期患者,若中上颈部存在未达诊断标准的肿大淋巴结,应给予至少60 Gy的照射剂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T3、T4期鼻咽癌患者IMRT中海马的受量,并探讨不同解剖结构受累与海马受量的相关性。方法 勾画 62例接受IMRT的鼻咽癌患者的双侧海马,并将其分为头、体、尾3部分,分析各部分照射剂量指标。结果 左、右侧海马的平均受量分别为(1127±704)、(1173±762) cGy。左侧海马头、体、尾的平均受量分别为(1732±1029)、(820±632)、(423±366) cGy (P=0.000);右侧海马头、体、尾的平均受量分别为(1985±1101)、(837±531)、(432±343) cGy (P=0.000)。海马头部受量和不同照射剂量的受照体积均明显高于体部与尾部,且头、体、尾的受量依次降低。蝶窦、筛窦及海绵窦受累与海马受量显著相关。结论 鼻咽癌患者IMRT中海马头、体、尾的受量不同,头部剂量最高。蝶窦、筛窦及海绵窦受累则提示海马受到高剂量照射,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