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3 毫秒
1.
人工椎板研制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人工椎板对椎板切除术后所造成的继发性瘢痕粘连压迫硬膜囊与神经根及脊柱不稳的预防作用,为其在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成年杂种家犬为实验对象,在腰椎板切除术后,以钛合金表面烧结羟基磷灰石、多孔钛合金为实验材料分别制成人工椎板,植入椎板缺损处,设实验对照组。通过肉眼观察、组织学观察、扫描电镜观察、影像学观察和力学分析等判断结果。结果:钛合金烧结羟基磷灰石制成的人工椎板与骨组织能紧密地愈合,预防瘢痕压迫粘连硬膜囊及增加脊柱稳定性的作用是显著的。结论:钛合金烧结羟基磷灰石人工椎板无毒,无副作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具有明显预防椎板切除后并发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预防全椎板切除后椎管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孔磷酸钙人工椎板预防全椎板切除后椎管再狭窄的效果。方法:以家兔为动物模型,行全椎板切除术后多孔磷酸钙人工椎板置换,大体观察、观片病理观察、CT扫描和三维结构重建,计算机图像分析定量测定椎管面积和矢状径。结果:多孔磷酸钙人区椎板节段的椎管面积和矢状径比空白节段明显增大(P〈0.01),与正常对照节段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多孔磷酸钙人工椎板能有效地预防椎板再生后椎管狭窄,并认为椎管狭窄与纤维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椎间融合器对山羊颈椎的融合效果和可行性。方法取30只成年雌性山羊,按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椎间融合器组和自体髂骨组。所有山羊行颈3、4椎间盘及部分椎体切除术,分别植入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椎间融合器和自体髂骨块,术后4、12、24周行CT检查;术后12、24周行组织学和生物力学评估。结果24周时n-HA/PA66椎间融合器与自体髂骨在山羊颈3、4椎间均可形成骨性融合,组织学、影像学及生物力学等各项测试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HA/PA66椎间融合器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和生物力学特性,达到了良好的融合效果,是一种理想的椎间融合材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的有效材料和方法.方法:家兔90只,随机分为3组.无菌术下用微型咬骨钳咬除其腰段椎板,造成0.5 cm×2.5 cm 椎板缺损,保留完整硬膜,彻底止血后选择3种不同处理.A 组椎板缺损区充填生理盐水0.5 ml;B 组椎板缺损区充填透明质酸钠0.5 ml;C 组椎板缺损区充填胶原酶0.5 ml(120单位).麻醉苏醒后在同一饲养条件下分笼饲养,并于2、4、8、12周随机选取动物进行肉眼观察、光镜观察和统计学分析.结果:按改良 Nussbaum 组织学评分:2、4、8、12周 C 组积分最低,粘连程度最轻,C 组与 A 组、C 组与 B 组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B 组2、4周时积分较低,与 A 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8、12周与 A 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胶原酶可以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和神经根周围的粘连;而且其作用优于目前认为效果较好的透明质酸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腰椎板后移回植术与全椎板切除术后兔椎管在影像学和病理学的变化情况,对比两种术式的优缺点,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 建立兔椎板后移回植术后模型和全椎板切除术后模型,分别在术后1、6、12月进行MRI检查和病理学研究,观察两种术式术后,兔椎管形态、瘢痕形成及脊髓受压程度.比较两种术式的差异及优缺点.结果 腰椎板后移回植术术后兔腰椎稳定性结构、椎管形态完整,椎管内无瘢痕、及硬脊膜粘连.对照组兔椎管形态不完整,椎管周围瘢痕形成及硬脊膜粘连.结论 行腰椎板后移回植术后组.在椎管内形态、瘢痕形成数量及其与椎管和硬脊膜的关系、脊髓受压程度等均优于全椎板切除术后组.腰椎板后移回植术保留了椎管的解剖结构,术后能保持脊柱的稳定性,防止瘢痕粘连压迫硬膜及神经根,是一种接近于解剖性重建的成形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椎板切除术后重建椎管后部结构,保持脊柱稳定预防疤痕粘连压迫硬膜及神经根。方法;采用经棘突椎板截骨将椎管后部结构整块取下,处理完椎管内病变后再将后部结构原位回植固定。结果;1992年6月以来。用这种方法治疗胸腰段椎管内疾患556例,其中随访半年以上的264例,取得了满意的 效果。结论;这种方法能够充分显露椎管,保留椎管的解剖结构,术后能保持脊柱的稳定性,防止疤痕粘连压迫硬膜及神经根,是一种接近于解剖性重建的成形术。  相似文献   

7.
纤维蛋白凝胶预防硬膜外粘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凝胶对脊柱外科术后硬膜外疤痕粘连的预防作用。方法:24只新西白兔,行L4、L5全椎板切除并去除硬膜外脂肪,在硬膜外分别覆盖纤维蛋白凝胶、游离脂肪瓣,并设立空白对照,术后1个月和3个月分批处死动物,取出手术段脊柱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研究。结果:术后3个月,纤维蛋白凝胶组的硬膜外疤痕组织少,疤痕与硬膜间仅有少量散在粘连。游离脂肪移植组,移植的脂肪块被纤维结缔组织包裹,硬膜囊前后均有粘连。空白对照组有较厚的疤痕增生,硬膜囊周围的粘连最为明显。结论:纤维蛋白凝胶能减少实验动物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疤痕形成和粘连。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椎管内肿瘤行半椎板切除术后骨片回纳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并构建患者预后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20例椎管内肿瘤行半椎板切除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椎板切除后骨片回纳者为研究组,骨片不回纳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神经功能、脊柱稳定性等。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对各结局变量与基线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构建患者预后的预测模型。结果:术后1年,研究组脊髓神经功能和并发症改善率优于对照组(P=0.008,P<0.001)。下颈段或单一节段半椎板切除后不回纳骨片者术中出血量小(P=0.027,P=0.001),胸段或2个节段椎板切除后骨片回纳者出血量小(P=0.003,P < 0.001)。建立了术后1年McCormick评分<3分、术后1年McCormick评分改善和术后1年脊柱变形的预测模型,各模型特异度分别为0.921、0.838、0.546,灵敏度分别为0.526、0.576、0.906,准确度分别为0.870、0.836、0.798。结论:椎管内肿瘤行半椎板切除后回纳骨片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从减少出血量角度考虑,下颈段、单个节段半椎板切除建议不回纳骨片,而胸段、2个节段半椎板切除时建议回纳骨片。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预防椎板切开后硬脊膜外瘢痕粘连的有效材料和方法。方法20只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只切除L1、L3、IJ5椎板造成3处椎板缺损。A组将透明质酸钠注于硬膜周围,后用带蒂筋膜脂肪片覆盖;B组用筋膜脂肪片覆盖;C组仅注透明质酸钠;D组不用任何间置物履盖。术后2、4、6、8、12周进行肉眼及光镜观察,并进行硬脊膜粘连程度分级。结果术后12周时B、C、D组均形成了致密粘连,A组无粘连发生。结论筋膜脂肪片联合透明质酸钠为预防椎管内粘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在椎管肿瘤切除术中,椎板复位技术实际应用和术后椎管稳定性的技术优势。方法 7例患者术前均MRI明确诊断为椎管肿瘤,手术采用后正中入路,术中取下病变相应节段的椎板-棘突复合体。显微镜下切除肿瘤后将取下的复合体用连接片-钛钉复位固定。分析和评价该技术在术中的应用效果和术后恢复优势。结果 7例肿瘤均全切,术后5例患者疼痛症状消失,2例由疼痛转为皮肤感觉麻木,运动功能无障碍。随访6~18个月,脊柱序列正常,无椎板脱落、瘢痕粘连和脊髓受压。讨论椎板切开术能满足椎管肿瘤切除时的暴露,术后解剖复位,患者恢复快,脊柱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富血小板血浆(n-HA/PA66/PRP)复合物修复兔股骨中段骨缺损的疗效。方法新西兰大白兔共40只,切除左股骨中段1 cm 连同骨膜的骨质造成骨缺损模型后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植入 n-HA/PA66/PRP 复合物后予以钢板固定;对照组植入 n-HA/PA66后予以钢板固定。术后2、4、8、12周每时间点处死5只兔子,进行 X 线片、大体标本观察、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观察股骨骨缺损愈合情况。结果术后所有动物无感染、死亡及植入物脱落,大体标本及组织学结果显示术后2周内实验组开始有新生骨组织,随着时间的延长,实验组新骨生长速度和数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12周 Lane-Sandhu 法 X 线片评分显示实验组(6.80±2.05)分,对照组(4.20±1.30)分,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强度在术后第2、4周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术后第8、12周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n-HA/PA66/PRP 复合物具有促进骨质愈合的作用,尤其在早期修复骨缺损的效果优于 n-HA/PA66。  相似文献   

12.
陈诚  梁熙  黄伟  胡宁  阳明明  尹世杰 《西部医学》2011,23(8):1421-1424
目的观察网孔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支撑棒及其复合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后治疗兔股骨头早期缺血性坏死的实验效果。方法将n-HA/PA66支撑棒及VEGF缓释微球植入兔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模型,术后3、6、12周行影像学及组织切片观察。结果植入n-HA/PA66支撑棒的实验兔未发现股骨头塌陷的影像学征象且骨质修复良好,其组织学检查显示新生骨长入n-HA/PA66,VEGF的持续缓释能促进骨长入及血管重建。结论网孔型n-HA/PA66支撑棒能有效预防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股骨头塌陷,VEGF缓释微球能加快骨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经后路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ano-hydroxyapatite/polyamide-66,n-HA/PA66)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将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给予n-HA/PA66植骨融合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观察组、给予同种异体骨Cage植骨融合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对照组,观察近期疗效指标、椎体融合情况及远期疗效指标。[结果](1)观察组患者的椎间隙高度、曲度及JO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2)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融合时间短于对照组,融合例数多于对照组,融合器沉降例数、异位例数少于对照组。(3)观察组患者的ODI评分低于对照组、SF-30评分高于对照组。[结论]n-HA/PA66植骨融合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有助于改善临床疗效、促进椎体融合、提高机体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ydroxyapatite,n-HA)/聚酰胺66(PA66)/玻璃纤维(glass fiber,GF)新型生物活性螺钉固定犬髁间骨折的效果。方法制备n-HA/PA66/GF生物活性螺钉。取24只成年中华田园犬,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生物螺钉实验组和金属螺钉对照组。使用电锯将动物股骨外侧髁锯断造股骨髁间骨折,分别使用生物螺钉及金属螺钉固定骨折。术后4、8、12、24周行大体观察、组织学、CT片、生物力学及血常规、生化检测,术后24周行肝、肾、脾组织学检测。结果 2种螺钉均能有效固定犬髁间骨折。术后2组动物均活动正常,切口愈合良好。术后12周CT显示2组动物髁间骨折均已骨性愈合。组织学检测发现n-HA/PA66/GF螺钉表面被新生骨覆盖,新生骨不断钙化、成熟,骨-钉界面结合紧密。金属螺钉与骨之间存在较大间隙,螺钉周围骨组织被1层纤维组织包裹。生物力学测试证实2组最大推出载荷在术后4、8、12周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术后24周有统计学差异(P<0.05),推出生物螺钉所需的最大载荷比金属螺钉对照组大。生物螺钉实验组术后24周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58.8±14.49)U/L],2组其余外血常规、生化均正常。2组肝、脾、肾HE染色未见异常。结论 n-HA/PA66/GF生物活性螺钉具有良好的内固定性能和体内相容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用n-HA/PA66人工椎体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2月至2008年3月,我科对53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n-HA/PA66人工椎体植入钛板内固定术.术后观察患者脊髓功能恢复情况,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并发症、切口愈合情况.通过与同期在我科行钛网植骨融合的颈椎病患者对照,评估其临床效果.结果:全部患者均获门诊或电话随访.两组所有患者术后较术前脊髓功能、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改善明显,植骨融合率100%.n-HA/PA66人工椎体组术中术后未见并发症,钛网组有5例术后出现钛网下沉.两组比较,n-HA/PA66人工椎体组在脊髓功能、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及局部反应等方面与钛网组无明显差异;在术后并发症方面优于钛网组.结论:n-HA/PA66人工椎体能有效恢复颈椎曲度及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高.应用于颈前路治疗颈椎病的手术中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颗粒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修复骨巨细胞瘤骨缺损的生物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12月至2011年5月于我院行病灶刮除、颗粒型n-HA/PA66填充植骨术的骨巨细胞瘤患者48例,术前及术后做血常规、肝肾功、钙磷及免疫相关检查,术后1周,1、3、6、12月及以后每6月行影像学检查。将1例复发患者再手术时取出的含有n-HA/PA66复合生物材料的骨组织行组织学检查。结果 3例失访,45例获得随访。患者术前、术后的血常规、肝肾功、钙磷、免疫指标均无明显变化。除1例复发外,余影像学示材料颗粒随时间逐渐融合,植骨区密度逐渐增高,与宿主骨界限逐渐模糊。术后1年,植骨区密度接近正常骨密度。组织学检查示:成骨细胞爬入材料的孔隙内,周围钙盐沉着明显,大量骨细胞镶嵌于材料中,材料与新生骨及周围组织结合紧密。结论 n-HA/PA66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组织相容性,良好的骨传导性及成骨活性,是一种理想的骨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新型骨修复重建复合材料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对人胚胎成纤维细胞可能存在的细胞毒性,为该材料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人胚胎成纤维细胞,经材料及材料浸提液分别与细胞共培养等方式对n-HA/PA66进行细胞毒性测试,细胞形态观察法观察各组细胞在24h、48h、72h、5天各时相点的细胞形态学变化,细胞生长抑制法(MTT比色法),测定各组1,2,4,7天细胞的相对增殖率.结果:材料表面的细胞黏附生长良好,各浸提液组和直接接触组分别与阴性对照组进行两两比较,各组对细胞的增殖均无显著影响(P>0.05),各浸提液组和直接接触组分别与阳性对照组进行两两比较显示有显著差异(P<0.05),材料的细胞毒性为0~1级.结论:体外试验结果显示,n-HA/PA66与人胚胎成纤维细胞相容性好,符合GB/T16886.5-1997-ISO 10993-5:1992规定的医用材料相应标准[1].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设计部分可吸收椎间融合器(partially bioabsorbable interbody fusion cage,PBIFC),并应用有限元模型评估其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采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 (n- HA/PA66)和多聚氨基酸复合硫酸钙材料,设计并制作PBIFC.建立完整L3/4腰椎节段的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在该模型上,模拟经前路植入PBIFC或同外形非吸收型椎间融合器n-HA/PA66 cage,分别建立植入即刻和植入4周的有限元模型;在L3上表面施加400N轴向压缩预载荷和10 Nm扭矩,模拟脊柱压缩、前屈、后伸、旋转和侧屈5种运动,计算各模型的应力值及应力轮廓.结果 植入即刻,PBIFC模型植骨的应力高于n-HA/PA66 cage模型;融合器及终板应力低于n-HA/PA66 cage模型;两个模型终板应力轮廓未见明显区别.植入4周时,PBIFC模型植骨的应力高于n-HA/PA66 cage模型;融合器及终板应力低于n-HA/PA66 cage模型,且差值较植入即刻时更大;PBIFC模型的终板应力轮廓较n-HA/PA66 cage模型大.结论 PBIFC较相同外形的非吸收型融合器具有更多的优点,是一种适宜的新型椎间融合器.  相似文献   

19.
蒋电明  权正学  欧云生  倪卫东  梁熙 《重庆医学》2007,36(11):1010-1012
目的 探讨自行研制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支撑材料在恢复椎体结构和高度中的作用.方法 从2003年12月~2005年5月行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支撑材料移植重建脊柱前路手术后的椎体缺损共36例.应用病种:椎体爆裂骨折32例、原发椎间隙感染2例、椎体肿瘤2例.结果 随访6~21个月(平均8个月),影像学资料显示植入体3~4个月与上下相邻椎体愈合、重建的椎体高度没有降低、术前神经损伤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纳米羟基类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支撑材料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结构,并能与椎体愈合,达到有效重建椎体结构的作用,可以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肖智博  吕富荣  蒋电明  吕发金  李杰 《重庆医学》2011,40(3):215-217,封2
目的 对比研究3种人工骨复合材料[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材料、瑞邦骨泰(CPC)、医用骨水泥Ⅱ(PMMA)]修复骨缺损的效果,为临床骨缺损修复材料的合理选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4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6只.行双侧胫骨髁钻孔,3组中每只兔子双侧分别植入n-HA/PA66复合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