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9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7篇
药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构建pEGFP-N1-GGF2质粒,观察其在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RT-PCR方法从人胚胎脑组织总RNA中扩增出人GGF2全长序列.并克隆到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上,构建pEGFP-N1-GGF2质粒.通过脂质体将pEGFP-NI-GGF2质粒转染大鼠脑组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GF2融合蛋白在大鼠脑内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成功构建了pEGFP-N1-GGF2表达载体,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pEGFP-N1-GGF2表达载体转染6h大鼠脑内即可见GGF2融合蛋白表达.3d时融合蛋白表达最多,7d时表达量稍有下降但仍高,14d时表达量已明显下降。GGF2融合蛋白在脑内的表达以针道为中心向周围扩散.荧光信号可达皮层深部。结论脂质体介导的pEGFP-NI-GGF2质粒能够在大鼠脑内表达GGF2融合蛋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海绵窦区肿瘤切除的手术入路,以提高手术全切率,降低残障率.方法对14例海绵窦内肿瘤行硬膜下入路切除5例,行硬膜外入路切除9例,比较两种入路的方法及疗效.结果行硬膜下入路者中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3例;术后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4例.行硬膜外入路者中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1例;术后出现新的脑神经功能障碍3例,其中1例完全恢复.结论针对不同类型的肿瘤及生长特性,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和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可有效提高全切率,降低残障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老年创伤性颅脑损伤预后模型,并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9年1月颅脑外伤患者2272例资料,其中老年组患者680例(年龄≥65岁),非老年组1592例(年龄<65岁)。将伤后第3个月格拉斯哥结局评分、住院天数、并发症次数作为终点指标,利用多种机器学习的算法进行两组间预后因素差异的分析。结果老年组患者与非老年组患者相比,预后更差,住院时间更长,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P<0.001)。老年组经过筛选,老年组患者的3个终点指标使用多层感知器模型,非老年组中格拉斯哥结局评分使用多层感知器模型,住院天数、并发症次数的预测采用C5.0决策树模型。急诊GCS、具体年龄对老年组患者的预后有更大的影响。结论老年颅脑外伤患者与年轻人所适用的机器学习模型不尽相同,老年人预后更差,年龄和急诊GCS对预后的影响可能更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探索复发脑胶质瘤病人再手术治疗的指征,以求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及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方法总结2000年月1月至2004年1月间我科再手术治疗复发脑胶质瘤病人31例,并对其两次手术时间间隔、术后生存时间,再次手术前后的KPS评分进行分析。结果肿瘤级别低者两次手术间间隔及再次术后生存时间较长,级别高者再次手术前后KPS评分提高较明显,两次手术时间间隔长者再次手术后生存期延长。结论对于复发脑胶质瘤病人,为了延长病人生存时间和/或改善生存质量应积极选择再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岛叶区域的肿瘤正成为神经外科一个新的前沿热点.我们对脑岛区域脑回及脑沟等临床应用解剖进展做一综述,以提供脑岛及其周围相关结构的详细解剖,以便为手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内听道的显微外科处理,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和面神经的功能保留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入路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听神经瘤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后颅窝岩骨CT薄层扫描,术中采用磨钻(美敦力公司)或磨骨刀(SONOPET公司)将内听道磨开,磨除时后壁尽量磨开,术中均行面神经功能电生理监测,对内昕道内肿瘤处理的手术技巧进行分析. 结果 听神经瘤全切除30例,全切除率为96%;次全切除2例,占4%.面神经解剖保留32例,面神经解剖保留率达100%,其中H.B分级Ⅰ级8例,H.B分级Ⅱ~Ⅲ级24例;功能良好以上保留率为100%.面神经位于前下位置16例,居中6例,前上10例.内听道处理时术中颈静脉球高位4例,磨除内听道时轮廓化4例,出血2例.无术后死亡患者. 结论 熟练掌握内听道解剖和显微磨钻技术,充分打开内听道后壁,结合术中电生理监测和显微外科技术,可提高听神经瘤的全切除率和面神经功能保留级别.  相似文献   
7.
脑创伤后继发性脑损害的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颅脑损伤的幸存者中有50%受累于继发性脑损害(second brain insult,SBI)。尽管原发性神经损害的逆转较为困难,但继发性脑损害却是可以尽量减少或控制的[1],这也是颅脑损伤救治的重点所在。本文就近年来继发性脑损害的发病机制及监测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健康调查简表(SF-36量表)在颅骨修补术后病人生存质量研究中可靠性、真实性.方法 选择颅骨修补术后神志清楚、言语正常病人270例,对其生存质量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中利用组内相关系数、克龙巴赫和古特曼系数等指标进行量表信度评估,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评价量表的结构效度.结果 本量表重测信度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85...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初诊为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医院获得性肺炎(NICUHAP)患者肺栓塞(PE)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07年1月至2018年1月初诊考虑NICUHAP病例的病历资料。根据高分辨率CT肺动脉成像(CTPA)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PE组和非PE组,计算PE组的肺动脉阻塞指数(PAOI)。资料经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E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129例初诊NICUHAP患者纳入研究并行CTPA检查,其中确诊为PE的患者75例,D-二聚体水平中位数为3.97 mg/L;非PE患者54例,D-二聚体水平中位数为0.88 mg/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5例确诊PE患者PAOI在30%以下者有70例,占93.3%。D-二聚体水平与PAOI无相关性。年龄、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下肢静脉曲张、胸痛、气促、咯血、胸闷、发热(体温>38.5℃)、心肌肌钙蛋白I升高是PE发生可能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发生PE的初诊NICUHAP患者D-二聚体水平高于非PE患者,但与PAOI无明显相关性。如果初诊NICUHAP患者年龄>60岁,合并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下肢静脉曲张,出现胸痛、气促、咯血、心肌肌钙蛋白I升高,体温不高于38.5℃,需考虑PE。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束缚频次对小鼠抑郁模型建立效果的影响。方法将75只雄性C57BL16J小鼠分为对照(Con)组,单次束缚组(constant group, CR)组和间断束缚(intermittent restraint, IR)组。在每日总束缚时长相同的情况下分别给予不同频次的束缚刺激建立抑郁小鼠模型,通过观察行为学以及组织学等方面表现对两种方法建立的抑郁小鼠模型进行评价。行为学检测包括SPT、TST、FST和OFT。组织学检测包括AAV病毒示踪神经元形态、Western印迹法检测小鼠前额叶PTEN和海马BDNF表达,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水平。结果经过6周的束缚,两束缚组小鼠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体质量下降、SPF值下降,FST与TST平均不动时间增加、OFT中央区域时间减少现象。且在束缚周期内,两观察组小鼠体质量和4项行为学指标均出现组间差异。IR组PTEN表达上调较CR组明显,且BDNF表达较CR组减少;IR组小鼠PFC区锥体神经元突触数量少于CR组(P=0.01),神经元胞体变小;IR组小鼠海马小胶质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结论在束缚总时长相同的情况下,间断束缚与单次束缚均可以成功建立抑郁小鼠模型。间断束缚更容易引起小鼠抑郁样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