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观察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根据IVT发作时的体表12导联心电图定位起源部位,行心腔内电生理检查,寻找稳定诱发IVT的条件,对起源于左室间隔部的特发性左室室速(ILVT)采用激动标测法或窦性心律下直接标测Purkinje电位(P电位);对特发性右室室速(IRVT)采用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相结合的方法标测靶点,标测靶点后放电消融。结果25例患者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时均诱发出VT,ILVT消融的靶点在左心室间隔面中、下部,IRVT消融靶点在右室流出道的间隔部及游离壁,24例消融成功,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随访期间1例复发,再次消融成功。结论导管射频消融技术能够根治IVT,成功率高、安全,可作为治疗IVT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射频消融(RFCA)治疗效果。方法:对3例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2例右室流出道室速(RVOT)及3例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分别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及起搏标测法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成功消融室速或室早,术后随访3个月-2年,无一例复发。结论: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速或室早是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道不同起源部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结果。方法:采用起搏标测及激动顺序标测法,右室特发性室速(IRVT)和其他未诱发的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均以起搏与室速(VT)发作时,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态完全相同处为靶点。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起自间隔部者以最早的P电位处为靶点,RFCA治疗IVT。结果:RFCA治疗IVT的成功率93.7%,IVT起源于左室后间隔2例,左室间隔基底部2例,左室游离壁1例,右室心尖部3例,右室流出道中间隔3例、后间隔2例。结论:IVT经RFCA的关键是消融靶点的确定,可根据VT发作时心电图估计其起源部位,IVT的RFVA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根据IVT发作时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初步判断起源部位,进行心腔内电生理标测,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以最早的P点位或最早心室激动处为靶点;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RVT)除用以上方法外,结合应用起搏标测法,以起搏与IVT发作时12导联体表心电图QRS波形至少11导联相同处为靶点。结果RFCA治疗109例IVT患者的成功率为95.4%,其中IL-VT成功率95.5%,IRVT成功率95.2%。复发率为4.8%,经再次RFCA成功。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RFCA治疗IVT的关键是消融靶点的标测与确定。RFCA治疗IVT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技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VT)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发作IVT时的体表 12导联心电图定位起源部位 ,行心内电生理检查 ,寻找稳定诱发IVT的条件 ,采用激动标测或 (和 )起搏标测相结合的方法标测靶点 ,对起源左心室间隔部的IVT寻找Purkinie电位 (p电位 ) ,标测靶点后放电消融。结果 11例呈RBBB图形伴电轴左偏或重度右偏 ,靶点在左心室间隔面中、下部 ,10例找到p电位。 7例为LBBB图形伴电轴不偏或右偏 ,靶点在右心室流出道 ;1例为LBBB图形伴电轴左偏 ,靶点在右心室流人道。l例IVT同时起源右室流出道的间隔部和游离壁 ,l例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LVT)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先消融房室结双径路 ,再行ILVT的消融。 1例右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RVT)消融虽未立即成功 ,因延迟作用 3周后心动过速消失。消融成功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 ,未出现手术相关的并发症 ,随访期内所有病例存活。结论射频消融治疗IVT临床疗效肯定、成功率高、安全 ,应作为首选的根治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经导管射频消融术的方法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评价该治疗方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999年4月-2004年5月期间在鞍钢铁东医院心脏内科诊断为特发性室速的住院患者60例,采用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结果:56例患者中有52例即时消融成功,消融成功率92.8%,其中ILVT者为90.9%,RVOT者为95.7%。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特发性室速疗效确切,成功率高,复发率低,应为治疗特发性室速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和顽固性室性早搏(VPC)的射频消融(RFCA)治疗效果及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对10例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9例右室流出道室速(IRVT)及22例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早搏、2例左室流出道(LVOT)室性早搏,分别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及起搏标测法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43例患者术中,总成功率为97.7%,室速成功消融率19/19(100%),室早成功消融率23/24(95.8%),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术后随访3-40mo,室速无复发,室早消融复发率低1/23(4.3%)。结论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速或室早是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13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射频消融病例的疗效观察,探索射频消融术(RFCA)作为非药物性治疗方法治疗IVT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3例IVT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4例,术前停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5个半衰期以上。采用心内激动顺序标测及起搏标测两种方法相结合来确定消融靶点。射频消融均采用温度控制方式进行,温度上限为60℃,功率上限为50W。成功标准为消融过程中心动过速终止且不能再诱发。结果:13例患者中12例诱发出心动过速者均消融成功,总成功率为92.3%。其中5例右室特发性室速中4例消融靶点位于流出道间隔部,1例位于流出道游离侧;7例左室特发性室速中5例消融靶点于左心室间隔中下部,1例左心室流出道,1例近心尖部未能稳定诱发心动过速,术后不能诱发,但随访二月时再发室性心动过速,再次行消融取得成功。成功病例中术后未使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随访半年未见再发室性心动过速。另外1例电生理检查未诱发出心动过速者经采用起搏标测,仅10导联相吻合试行消融,术后一个月再发室性心动过速。所有病例术中未出现心包填塞、房室传导阻滞等手术相关性严重并发症。结论:射频消融术治疗IVT成功率高、安全性高,可以作为IVT非药物治疗的首选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报道5 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疗效。 方法:5例患者中,右室流出道特发性室速4 例,左室特发性室速1 例,均给予射频消融术治疗。 结果:3例右室特发性室速和1例左室特发性室速消融成功,1 例右室特发性室速好转。4 例成功患者随访4~28 个月无复发,1 例好转患者消融后仍有室性早搏,但无室性心动过速发生。 结论: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消融成功率高,在体表心电图和影像解剖定位指导下,激动标测与起搏标测的结合是寻找消融靶点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的电生理特点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方法:通过体表心电图特点初步判断室速起源,激动标测法精确定位室速起源部位,射频消融终点为ILVT不能再诱发。结果:16例ILVT患者,于左后间隔成功消融14例,左前间隔、左室流出道消融成功各1例。结论:体表心电图初步定位ILVT的起源部位,激动标测法精确定位导管消融靶点,此方法简便、直观、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