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MMP-11蛋白在胃癌组织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36份胃癌组织及92份邻近正常胃黏膜组织石蜡标本MMP-11表达情况。结果 MMP-11在正常胃黏膜组织的表达低于胃癌组织(0 vs 47.5%,x2=73.424,P0.01)。MMP-11表达与胃癌患者肿瘤大小、分化、侵犯深度、分期、淋巴转移、远处转移、脉管侵犯、Lauren分型相关(P0.05),而与组织类型、性别无关。肿瘤逸5cm者MMP-11阳性表达率62.8%,明显高于肿瘤5cm者的36.7%(x2=28.781,P0.001);弥漫型者MMP-11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肠型者(85.9%比10.7%,x2=246.751,P0.001);T3、T4期者MMP-1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6%、96.2%,明显高于T1、T2期的10.5%、30.3%(x2=80.969,P0.001);芋期、郁期胃癌患者MMP-1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8%、95.7%,高于玉期、域期患者的7.8%、14.4%(x2=198.170,P0.001);脉管侵犯者MMP-11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脉管侵犯者(70.0%比16.4%,x2=122.193,P0.001);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的MMP-11阳性表达率为68.9%,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12.7%(x2=130.382,P0.001);有远处转移者的MMP-11阳性表达率95.1%,高于无远处转移者的39.7%(x2=64.455,P0.001)。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MP11的表达在TNM分期高、脉管侵犯、有远处转移的患者中发生率高。结论 MMP-11或参与了胃癌的浸润转移进程,检测MMP-11的表达可作为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温转  王晓  檀碧波  李勇  刘庆伟  贾楠 《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1):2509-2512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Vav3表达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三科住院并行肿瘤切除的胃癌患者92例。收集患者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距肿瘤边缘>3 cm,镜检无癌细胞)的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Vav3、RelA、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分析胃癌组织中Vav3表达强度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Vav3、RelA、PCNA、MMP-2表达之间的关系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 胃癌组织中Vav3的阳性表达率为78.3%(72/92),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40.2%(37/92)(χ2=27.572,P<0.001);胃癌组织中RelA的阳性表达率为88.0%(81/92),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52.2%(48/92)(χ2=28.242,P<0.001);胃癌组织中PCNA的阳性表达率为73.9%(68/92),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47.8%(44/92)(χ2=13.143,P<0.001);胃癌组中MMP-2的阳性表达率为69.6%(64/92),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48.9%(45/92)(χ2=8.125,P=0.004)。Vav3强表达患者性别、年龄、浸润深度、远处转移情况与Vav3弱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v3强表达患者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程度与Vav3弱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v3表达与RelA、PCNA、MMP-2表达均呈正相关(rs=0.338,P<0.001; rs=0.225,P=0.031;rs=0.267,P=0.010);RelA表达与PCNA表达呈正相关(rs=0.336,P=0.001);RelA表达与MMP-2表达无直线相关关系(rs=0.176,P=0.094);PCNA表达与MMP-2表达无直线相关关系(rs=0.188,P=0.072)。结论 胃癌组织中Vav3存在过表达现象,Vav3表达增强与肿瘤转移及进展有关。Vav3可能通过调节RelA、PCNA、MMP-2表达而参与胃癌侵袭转移。  相似文献   

3.
胃癌的螺旋CT征象与MMP-9及Cath-D蛋白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螺旋CT征象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组织蛋白酶D(Cath-D)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对52例胃癌患者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术后肿瘤组织和正常胃黏膜标本中MMP-9及Cath-D的蛋白表达,分析胃癌组织中MMP-9和Cath-D蛋白的表达与胃癌螺旋CT征象(有无淋巴结转移、Lauren分型及肿块大小)间关系及胃癌组织中MMP-9和Cath-D表达的关联性。结果:胃癌组织中MMP-9和Cath-D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χ2分别为55.120、53.626,P均〈0.001);胃癌组织中有淋巴结转移组MMP-9及Cath-D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无转移组(χ2MMP-9=8.341,P=0.004;χ2Cath-D=7.338,P=0.007);弥漫型胃癌组织中MMP-9及Cath-D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高于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312、6.175,P〈0.05)。胃癌组织中Cath-D和MMP-9蛋白的表达有关联性(χ2=13.874,rP=0.496,P〈0.05)。结论:MMP-9及Cath-D的高表达与胃癌螺旋CT征象上的Lauren分型和淋巴结转移有关。胃癌中组织MMP-9高表达与Cath-D高表达具有一致性,两者在胃癌的发展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DNA拓扑异构酶2α(TOP2A)等8种分子在伴脉管侵犯胃癌患者中的蛋白表达。方法: 回顾性分析242例胃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免疫组化检测其石蜡包埋肿瘤组织中TOP2A、微管蛋白β3、胸苷酸合酶(TS)、非转移蛋白23(NM23)、P糖蛋白、增殖标记Ki-67、切除修复交叉互补酶1(ERCC1)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蛋白表达,比较有和无脉管侵犯者之间上述分子标志物表达的差异。结果: 81例(33.5%)患者有脉管侵犯,其中女性、肿瘤最大径≥5 cm、伴神经侵犯及TNM分期Ⅲ-Ⅳ期患者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无脉管侵犯者(P<0.05)。有脉管侵犯者的TOP2A高表达率(89.3%)显著高于无脉管侵犯者(72.9%,P<0.05),而微管蛋白β3、TS、NM23、P糖蛋白、Ki-67、ERCC1及HER2的高表达率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显示,有和无脉管侵犯者之间TOP2A高表达率的差异主要出现于女性(100% vs 72.2%,P=0.045)和组织学分级Ⅲ级的患者中(89.3% vs 67.6%,P=0.040)。 结论: 有脉管侵犯胃癌患者的TOP2A高表达率显著高于无脉管侵犯者,提示TOP2A在脉管侵犯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 胃癌是一种侵袭性强、预后差的恶性肿瘤,明确有效的治疗靶点对胃癌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Tat结合蛋白30(TIP30)是新发现的一种抑癌基因,其具有多种功能,包括抑制肿瘤生长、诱导凋亡和抑制血管生成的特性。目前国内外关于TIP30与胃癌相关性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 探究TIP30在胃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2年5月-2013年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06例胃癌患者的肿瘤组织石蜡标本。另收集2017年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胃镜活检的30例胃溃疡患者的正常胃黏膜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和正常胃黏膜组织TIP30、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情况。分析TIP30、MMP-9在肿瘤组织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情况,不同临床特征与肿瘤组织TIP30、MMP-9表达情况以及肿瘤组织中TIP30、MMP-9表达情况的关系。随访截至2018-02-28。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胃癌患者的生存曲线,并分析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TIP30在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1.5%(44/106),低于胃正常黏膜组织的86.7%(26/30)(χ2=19.089,P<0.001)。不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TNM分期患者肿瘤组织中TIP30表达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9在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2.1%(87/106),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的23.3%(7/30)(χ2=37.800,P<0.001)。不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TNM分期患者肿瘤组织中MMP-9表达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组织中TIP30、MMP-9表达呈负相关(rs=-0.405,P<0.001)。TIP30阳性表达的胃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45个月,TIP30阴性表达的胃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3个月;不同TIP30表达情况的胃癌患者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25,P=0.003)。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情况〔HR=2.842,95%CI(1.597,5.057)〕、TIP30表达情况〔HR=0.517,95%CI(0.299,0.895)〕是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TIP30在胃癌肿瘤组织中低表达,且与肿瘤的侵袭转移有关,同时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A2(high mobility group AT-hook 2, HMGA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 MMP-1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收集173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乳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HMGA2和MMP-11进行检测,分析两者表达与乳腺癌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并评价两者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HMGA2和MMP-1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6%(129/173)、59.0%(102/173),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01);HMGA2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40岁(P=0.044)、绝经后(P=0.046)、组织学分级Ⅲ级(P=0.024)、腋窝淋巴结转移(P<0.001)、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阴性表达(P=0.017)、HER-2阳性表达(P<0.001)和TNM分期Ⅲ~Ⅳ期(P=0.013)显著相关;MMP-11阳性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P=0.001)、ER阴性表达(P<0.001)、HER-2阳性表达(P=0.021)和TNM分期Ⅲ~Ⅳ期(P=0.001)显著相关;HMGA2阳性表达与MMP-11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772,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HMGA2和MMP-11表达阳性者的无病生存时间(disease free survival, DFS)和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OS)均较HMGA2和/或MMP-11表达阴性组差(DFS: P=0.001; OS: P<0.001)。多因素Cox分析表明,HMGA2(P=0.002)和MMP-11(P=0.022)是影响乳腺癌患者DFS的独立预后因素;HMGA2情况是影响乳腺癌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1)。结论 HMGA2和MMP-11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并存在相关性,HMGA2和MMP-11表达阳性提示患者预后不良,两者可能成为潜在的判断乳腺癌预后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和胃癌细胞中Claudin-6、CD44V6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Claudin-6及CD44V6蛋白在正常胃黏膜、不典型增生胃黏膜、胃腺癌组织及胃癌MKN28、SGC7901、BGC823细胞中的表达。结果正常胃黏膜、不典型增生胃黏膜及胃腺癌组织中,Claudin-6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65.0%、53.3%,呈明显降低趋势(χ2=7.758,P<0.05);CD44V6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45.0%、77.8%,呈明显增高趋势(χ2=15.917,P<0.05)。肿瘤侵及浆膜层者Claudin-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侵及肌层及以内者(P<0.05);而其CD44V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侵及肌层及以内者(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Claudin-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而其CD44V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在不同性别、年龄、分化程度及有无脉管侵犯的患者中,Claudin-6和CD44V6蛋白阳性表达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显示,Claudin-6与CD44V6表达呈负相关(r=-0.986,P<0.05)。在MKN28、SGC7901、BGC823细胞中,Claudin-6和CD44V6免疫染色强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laudin-6及CD44V6在胃癌发生、发展中有一定作用,检测Claudin-6及CD44V6的表达有助于判断胃癌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8.
CD44v6、MMP-9在胃癌侵袭与转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D44v6和MMP-9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二者在胃癌侵袭与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8例胃癌手术标本中CD44v6和MMP-9的表达。结果128例胃癌组织中CD44v6和MMP-9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59%(75/128)、64.06%(82/128),二者均与胃癌生长方式、浸润深度、淋巴结是否转移、TNM分期有关(P<0.05或0.01);弥漫型胃癌MMP-9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肠型胃癌(P<0.01);MMP-9表达阳性的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较表达阴性者低(P<0.05);二者在胃癌中表达呈正相关,其共同表达者组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比例明显高于二者仅其中之一阳性表达组或同为阴性表达组(P<0.05或0.01);其共同表达者组发生浆膜浸润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同为阴性表达组(P<0.01)。结论CD44v6和MMP-9对胃癌的生长、浸润和转移有促进作用,CD44v6和MMP-9表达可作为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Her 2/neu,Syndecan 1表达情况,探讨二者在胃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12例胃癌组织及40例正常胃粘膜中Her 2/neu,Syndecan 1表达。结果:① 112例胃癌组织和40例正常胃粘膜中Her 2/neu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5%和5%,Syndecan 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4%和100.0%。胃癌组织Her 2/neu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阳性表达率(χ2=5.17,P<0.05),正常胃粘膜Syndecan 1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胃癌组织(χ2=20.80,P<0.01);② 胃癌组织 Her 2/neu的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χ2=4.82,P<0.05),TNM分期(χ2=5.37,P<0.05)、淋巴结转移多少(χ2=6.42,P<0.05)及浆膜浸润(χ2=7.30,P<0.01)均显著相关; ③ 胃癌组织Syndecan 1的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χ2=11.83,P<0.01和χ2=13.74,P<0.01);④ 胃癌组织中Her 2/neu阳性表达与Syndecan 1的阴性表达显著相关(χ2=14.25,P<0.01)。结论:① Her 2/neu高表达显示胃癌恶性程度高、分期晚、预后不良;② Syndecan 1属保护性因素,在恶性程度高、分期晚的患者中表达降低;③ Her 2/neu阳性表达的胃癌组织中Syndecan 1的表达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2(Ang-2)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微血管密度(MVD)与胃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64例胃癌组织、22例癌旁正常组织、20例胃良性疾病组织中血管生成素(Ang-2),以CD34作为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对CD34阳性血管进行MVD计数。结果 Ang-2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8.75%,在癌旁正常组织和胃良性病变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2.27%、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ng-2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Ang-2阴性表达者5年总生存期明显高于Ang-2阳性表达组(分别为50.00%及18.75%,P〈0.05);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和胃良性病变组织中MVD分别为33.69±11.60、10.65±3.00和17.20±1.98,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VD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1),而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有无脉管侵犯无相关(P〉0.05);MVD≤33的胃癌患者总生存期较MVD〉33患者明显延长(分别为45.45%及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分析,Ang-2阳性表达率与MVD呈正相关(r=0.618,P〈0.01)。结论 Ang-2的表达和MVD与胃癌的生长、浸润、转移及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对218例女性乳癌术后进行了十年以上的随访观察。随访率为95.87%。术后总的十年生存率为54.87%。Ⅰ期为85.71%,Ⅱ期为53.09%。Ⅲ期为30.76%。阐明了术后疗效与妊娠哺乳,肿瘤部位,肿瘤大小,临床期别,淋巴结转移情况及病理类型有明显关系。讨论了手术方式对术后的影响,提示扩大根治术对Ⅰ、Ⅱ期乳癌并无明显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胃一点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1989年1月至1996年12月收治的409例胃癌,发现胃一点癌6例。其中管状腺癌2例,低分化腺癌2例,印戒细胞癌2例。3例行R1手术,3例行R2手术。结合文献分析认为,外科、内镜和病理三方合作对胃一点癌的诊断至关重要;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分化差的癌,特别是有淋巴结肿大者,应行R2手术;中、高分化癌,在无淋巴结肿大的情况下,可行R1或R1+手术。  相似文献   

13.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在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MBM)治疗的18例食管胃交界部(EGJ)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显示,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操作时间35.8 min.3例术中出血,内镜下成功止血;1例术中发生微小穿孔,以金属夹夹闭痊愈.术后病理诊断:5例为黏膜内癌,8例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5例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随访期间未见复发病例.提示,MBM可有效治疗EGJ早癌及癌前病变,具有安全、操作简便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胃癌与生长抑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放免分析法 (RIA)测定 2 0例胃癌患者血浆、胃液、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生长抑素 (SS)含量 ,并与 1 8例健康人对照。结果发现胃癌组血浆SS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 ,胃癌组血浆SS含量又明显高于其本身胃液中SS含量 (P <0 .0 0 1 ) ;癌旁组织SS含量明显高于癌组织中SS含量 (P <0 .0 0 1 )。提示胃癌患者血浆SS增高有利于抑制肿瘤组织的生长 ;胃癌患者的SS仍以内分泌形式进入血循环为主 ;检测胃粘膜不同部位的SS有助于对胃癌的诊断及确定肿瘤的范围 ,给予外源性SS治疗可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癌术前分期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22例临床确诊胃癌患者术前64排螺旋CT三期扫描资料,结合多平面重组(MPR)、CT仿真内窥镜(CTVE)等后处理技术进行分期。对照手术后病理TNM分期资料,分析CT术前分期的准确性。结果:64排螺旋CT对22例患者T分期的总符合率为72.7%,N分期的符合率为54.5%,M分期的符合率为90.9%。结论: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MPR像及CTVE3种图像结合对胃癌分期有较高的准确性,对制定手术方案及治疗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核素骨显像在肿瘤患者随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核素骨显像在恶性肿瘤患者随诊中的意义。方法 :1 0 0例恶性肿瘤患者行 2 75次常规99mTc 亚甲基二磷酸盐 (MDP)全身骨显像。观察分析全身骨骼放射性分布情况。结果 :首次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瘤 1 8例 ,第 2次骨显像发现骨转移瘤 1 4例 ,第 3次及第 4次骨显像分别诊断骨转移瘤 1例与 2例。首次骨显像到发生骨转移的时间为 2~ 2 4个月 ,平均 7个月。结论 :定期复查骨显像能及时发现骨转移瘤 ,有利于制定治疗方案及评估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结、直肠癌多药耐药基因(Multidrug Resistance Gene,MDR)与p53基因产物的关系,探讨其相互作用的机理.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查51例结、直肠癌MDR1、p53基因产物的表达.结果结、直肠癌MDR1基因产物Pgp阳性表达共43例,强度为+~++;p53阳性表达共41例,强度为+~+++,Pgp与p53的表达结果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MDR1基因与p53基因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p53基因对MDR1基因的调节可能在MDR1基因的转录过程中通过对MDR1基因CAT的作用而产生影响,说明可以通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来检测肿瘤的基因表达产物,从而了解p53对MDR1基因的影响,由此进一步通过对p53基因的控制来调节MDR1基因的表达,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纵隔巨大恶性畸胎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纵隔巨大恶性畸胎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手术方法。方法:报道1例并回顾国内24例病例,结合国内外献进行分析。结果:包括本例在内的25个病例中,男性12例,年龄10-60岁,平均33.2岁。所有病例均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闷、咳嗽、胸痛。临床误诊率达52%(13/25),CT或MRI可以明确诊断。手术采用胸骨正中切口11例,后外侧切口8例。肿块完全切除20例,切除率为80%。结论:纵隔巨大恶性畸胎瘤临床误诊率较高,CT或MRI可以明确诊断,手术切口以暴露良好为原则,正中切口和后外侧切口为相对较常用的切口,手术切除率高。  相似文献   

19.
宫颈癌腔内微波热疗加放疗综合治疗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腔内微波热疗十放射治疗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1 996年 2月至 1 998年 2月我院收治的 6 1例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热疗十放疗组 (H +R组 ) 3 0例 ,单纯放疗组 (R组 ) 3 1例。两组均采用 8MV -X线治疗 ,全盆剂量 3 8~ 40Gy,宫旁剂量 1 0~ 1 8Gy。1 92 Ir-HDR腔内放疗剂量 3 0~ 3 6Gy。H +R组采用 91 5MHz微波热疗仪 ,阴道内辐射器加温 42~ 45℃ ,45分钟 /次 ,2~ 3次 /周 ,共 4~ 6次 ,放疗前、后半小时进行。结果 局部肿瘤缩小率H +R组CR1 0 0 % ,R组CR77.4%。两组差异显著 (P <0 .0 1 )。生存率 :l、2年生存率两组无统计学意义 ,3年生存率H +R组优于R组 ,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热疗十放疗能增加宫颈、阴道上 1 /3恶性肿瘤的敏感性 ,提高宫颈癌患者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 ,临床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20.
代谢性核受体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初步探讨代谢性核受体在人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分别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维甲酸受体α(RARα)、孕烷X受体(PXR)、维生素D受体(VDR)、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α(PPARα)和法尼酯衍生物X受体(FXR)在17例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并进行半定量统计分析.结果 与相应正常组织比较,除FXR外,结肠癌组织中RARα、PXR、VDR和PPARα mRNA 水平均显著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结肠癌组织RARα和PXR蛋白表达水平也显著高于相应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肠癌中RARα、PXR、VDR和PPARα表达上调可能与结肠癌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