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肱骨近端移位骨折36例,其中二部分骨折22例,三部分骨折9例,四部分骨折5例;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7例,切开复位不可吸收缝线固定1例,单纯螺钉固定6例,普通4孔钢板固定3例,张力带固定2例,髓内针张力带固定5例,“T”形钢板固定5例,带锁钢板(LPHP)内固定7例。结果平均随访18个月,采用Neer分类及评分对各手术疗效进行评价。其中二部分骨折优良率为95.4%;三部分骨折优良率为66.7%,未出现骨折不愈合及肱骨头坏死;四部分骨折优良率为40.0%,肱骨头坏死率20.0%。结论有限切开复位加各种适合不同骨折类型的小型内植物固定,有助于早期功能锻炼,减轻术后肩关节粘连,预防肩关节僵硬、肱骨头缺血坏死及畸形愈合,提高治疗效果。对于较复杂的三、四部分骨折采用LPHP内固定可提高骨折复位的有效性和固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二、三部分肱骨近端移位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探讨二、三部分肱骨近端移位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肱骨近端移位骨折29例,二部分骨折22例,三部分骨折7例,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7例,切开复位,不可吸收缝线固定1例,单纯螺钉固定6例,普通4孔钢板固定3例,张力带固定2例,髓内针张力带固定5例,“T”钢板固定5例。结果平均随访18月,采用Neer分类及评分对各手术疗效进行评价。其中二部分骨折优良率为72.7%,未出现骨折不愈合及肱骨头坏死;三部分骨折优良率为42.9%,肱骨头坏死率28.6%。结论二、三部分骨折尽量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其中二部分骨折可选择单纯螺钉、张力带或髓内针张力带固定,三部分骨折可选择髓内针张力带固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讨论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2004年11月至2007年12月,手术治疗粉碎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80例,行切开复位内同定手术65例,其中选用肱骨近端解剖型钢板28例、肱骨近端锁定钢板22例,三叶草钢板15例,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手术15例。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时间8~30个月,平均16.5个月。根MichaelReese医疗中心评分标准,内固定术或肱骨头置换术后肩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7%和75%。结论:对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采用手术治疗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对不同情况的患者可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移位肱骨近端骨折的内固定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手术治疗移位肱骨近端骨折47例.21例行闭合复位肱骨近端交锁髓内钉(PHN)内固定,9例行切开复位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PHP)内固定,17例行切开复位异型钢板同定.结果 随访1~3年,平均1.5年.所有骨折在2~6个月内愈合,其中3例内固定松动后畸形愈合,1例发生肱骨头坏死.PHN内固定优良率为85.7%(18/21),LPHP内固定优良率为77.8%(7/9),异型钢板固定优良率为41.2%(7/17).结论 移位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需根据骨折的严重程度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手术是否微创及内固定能否允许术后早期和全面的康复训练是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在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应用和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32例肱骨近端骨折,其中二部分骨折12例,三部分骨折14例,四部分骨折6例,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采用肩关节Constant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45min;出血量平均85ml;近端切口长度平均4cm;远端切口长度平均2cm;平均随访时间14.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7周,无腋神经损伤,无复位丢失,随访结束时未发现肱骨头坏死病例.根据肩关节Constant评分标准,优良率84.4%.结论 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对血运破坏小,固定牢靠,允许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在正确掌握手术操作技巧的前提下,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较好方法 .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青壮年Neer三、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06—2018-06采用肱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14例青壮年Neer三、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结果14例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4(12~25)个月。术后即刻X线片显示骨折对位线良好,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骨折不愈合、钢板松动失效、撞击综合征、肱骨头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优4例,良6例,可4例。结论肱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青壮年Neer三、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满意,大部分患者可以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7.
肱骨近端移位骨折的手术治疗(附31例随访分析)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黄强  蒋协远  耿向苏  王满宜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10):728-731,I041
目的 总结治疗肱骨近端移位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结果。方法 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31例,男18例,女13例,平均年龄36.8岁,平均随访时间40.5个月;手术均采用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钢板固定12例,单纯螺钉固定15例,克氏针加石膏固定4例;采用Neer分类及评分方法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两部分外科颈骨折优良率为69%,无坏死及骨折不愈合;三部分骨折和四部分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满意率较低;三部分骨折的肱  相似文献   

8.
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治疗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合理治疗策略,明确治疗方法和具体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总结32例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病例资料。按Neer四部分骨折分类:一或二部分骨折8例采用保守治疗,18例[三部分骨折14例(其中4例伴肩关节脱位并有3例合并臂丛神经损伤)、四部分骨折4例]采用切开复位解剖型LC—DCP钢板内固定,6例(四部分骨折伴脱位)采用人工肱骨头假体置换术。结果32例均获随访,时问6~36个月,平均16个月。Constant Functional Score总体平均评分80.7分,总体优良率75%。无一例肱骨头坏死和关节脱位发生。结论对于肱骨近端复杂骨折只要根据骨折具体情况严格分型并选用合理治疗手段,术中充分保留肱骨头血供,有效修复肩袖和大小结节,坚强骨折内固定,尽早合理的关节功能锻炼,可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切开复位及内固定的选择。方法自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42例,按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37例,四部分骨折5例,合并肩关节脱位2例,其中33例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9例采用肱骨近端锁定系统。结果本组42例手术患者均获得3~24个月的随访,平均6个月,未发生切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及内固定松动。随访内容包括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按照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本组病例优30例,良7例,可3例,差2例,全组优良率88%。结论手术中掌握良好复位技术,选择合适内固定即肱骨近端锁定钢板适应于中老年无骨质疏松三部分骨折,而对于四部分骨折,尤其伴有解剖颈及严重骨质疏松骨折,首选肱骨近端锁定系统固定,可获得满意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肱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10月至2010年12月采用国产肱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71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男43例,女28例;年龄38~79岁,平均55.4岁。均为闭合性骨折。按Neer分类法,二部分骨折19例,三部分骨折29例,四部分骨折23例。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4.5个月(2~1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X线观察骨折平均愈合时间7.4周(6~12周)。按Neer功能评分标准,功能优43例,良22例,可6例,优良率91.5%。无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肩峰撞击症、肱骨头坏死、骨化性肌炎、畸形愈合等。结论肱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其手术操作简单、显露微创、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病程短、愈合率高,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Neer分型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自2003年3月至2010年7月我科收治的213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术前X线片进行Neer分型,并与原始诊断对比,有疑问的病例通过讨论得到统一结论.结果 213例骨折中,有65例(30.5%)两部分外科颈骨折(含骨折脱位),51例(23.9%)两部分大结节骨折(含骨折脱位),1例(0.5%)两部分解剖颈骨折,40例(18.8%)三部分外科颈大结节骨折(含骨折脱位),33例(15.5%)典型四部分骨折(含骨折脱位),16例(7.5%)外展嵌插型四部分骨折,5例(2.3%)头劈裂骨折和2例(0.9%)头压缩骨折.前后诊断对比发现:对于两部分骨折的诊断,此次阅片与入院时较一致;对于三部分及以上骨折,前后两次阅片差别较大.结论 严格按照Neer分型的定义,并借助特殊影像学方法,绝大多数骨折可以很好地进行Neer分型.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application and limitation of Neer classification of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 (PHF) in clinic. Methods We reviewed the clinical data of 213 PHF patients who had been treated in our department between March 2003 and July 2010.Using Neer classification system,we reclassified the fractures and compared with the original Neer classification 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radiographic images taken just before operation.For difficult cases,consensus was reached after discussion. Results Of the total cases,there were 65 (30.5%) two-part surgical neck fractures,51 (23.9%) two-part great tuberosity fractures and one (0.5%) two-part anatomical neck fracture,40 (18.8%) three-part fractures involving the greater tuberosity and the surgical neck,33 (15.5%) four-part fractures,and 16 (7.5%) four-part valgus-impacted fractures,5 (2.3% )head-split fractures and 2 (0.9% ) head-compression fractures.Comparison of the Neer classifications revealed that for two-part fractures the agreement between the 2 diagnoses was high and that for three-above-part fractures there was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2 diagnoses. Conclusion With proper aid of radiographic images,Neer classification can result in a precise diagnosis of most fractures of proximal humerus but not in all.  相似文献   

12.
Huang Q  Jiang X  Geng X  Wang M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10):728-31, 41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ethods and the results of operative treatment of displaced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 METHODS: We reviewed thirty-one patients who had been diagnosed as having displaced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 and had been operated on from July 1989 to December. 1998 in our hospital. The mean follow-up time was 40.5 months (8 - 124 months). Their age ranged from 15 to 62 years (average, 36.8 years); 18 patients were male and 13 female. Neer fracture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rating system were used. In all patients, delto-pectoral approach was adopted. Twelve fractures were fixed with plates, fifteen fractures with screws, and four fractures with Kirschner wire and plaster. RESULTS: Of two-part surgical neck fractures, nine of thirteen patients (69%) were excellent or good with no necrosis and un-union. In three-part or four-part fractures, the rate of satisfaction with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RIF) was rather lower. In three-part fractures, the rate of humeral head necrosis was 44%, and in four-part fractures, over 75%. CONCLUSIONS: In two-part and three-part fractures, ORIF is a better treatment, but care should be taken to avoid using plates. As for classic four-part fractures, the rate of satisfaction with ORIF is poor and the rate of necrosis is higher.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HILOS钢板有限切开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应用PHILOS肱骨近端解剖型钢板有限切开(肱骨近端前外侧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54例。其中男31例,女23例,年龄48~79岁,平均62岁。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19例(解剖颈骨折9例,外科颈骨折8例,大结节骨折2例);三部分骨折25例;四部分骨折10例(骨折伴肩关节脱位2例)。[结果]54例患者经18个月的随访,54例均愈合,影像学提示骨愈合发生在10周左右,有1例发生轻度肩峰撞击,1例四部分骨折的患者发生部分肱骨头坏死。根据术后肩关节Neer评分法,优27例,良23例,可4例,优良率达92.6%。[结论]肱骨近端骨折应用PHILOS钢板固定,重视内侧皮质复位内侧柱的重建,手术创伤小,复位简便,骨折愈合顺利,肩关节功能恢复好,未发现术后明显复位丢失、钉板松动和断裂病例,为目前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适合肱骨近端特殊类型的"头帽型"骨折的诊疗方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方法根据骨折的影像学分型、解剖学特点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诊治的肱骨近端"头帽型"骨折患者18例诊疗结果,研究肱骨近端"头帽型"骨折的诊疗特殊性。 结果符合肱骨近端"头帽型"骨折分型的18例中9例采取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有2例(22%)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肱骨头吸收、肱骨头骨块厚度变薄和预后肩关节活动功能差;而采取人工关节置换术的9例未出现预后肩关节活动受限等并发症。 结论"头帽型"骨折术后发生肱骨头坏死、畸形愈合等风险高,应高度重视该骨折类型固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5.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与肩关节功能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方法及影响肩关节功能的预后因素.方法 2002年1月至2005年7月收治51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且获得随访.按Neer分型:一部分骨折2例,二部分骨折30例,三部分骨折13例,四部分骨折6例.采用保守治疗7例,切开复位内固定42例,人工肱骨头置换2例.应用ASES评分评估治疗结果.对患者年龄、性别、合并伤、合并症、受伤至治疗时间、骨折类型及治疗方法等7个可能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51例患者术后获平均37.2个月(19-67个月)随访.ASES评分平均82.1分(36.7-100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合并症和骨折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OR值及95%C1分别为0.005、0.513、0.404-0.651,0.021、0.129、0.053-0.312,0.005、0.267、0.167-0.427).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仅年龄和骨折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OR值及95%C1分别为0.007、0.494、0.379-0.642,0.006、0.240、0.142-0.405).结论 影响肱骨近端骨折后肩关节功能的主要预后因素是年龄和骨折类型,应主要根据这两个因素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以及内侧支撑对其影响.方法 2003年2月~2008年3月,收治肱骨近端骨折37例.其中男15例,女22例;年龄为21~81岁,平均65.6岁.60岁以下8例,60岁以上29例.自行摔倒伤22例,高处坠落伤9例,车祸伤6例.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13例,三部分20例,四部分4例.所有患者均应用锁定钢板(proximal humeral internal locking system,PHILOS)治疗.结果 术后33例获得12~48个月的随访(4例失访),平均18.6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10周.无内固定失效.根据Constant评分标准评定,优良率为81.8%.结论 锁定钢板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方法,肱骨头部内下方的有效支撑以及减少软组织剥离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手术选择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手术选择。方法肱骨近端复杂骨折61例,分为3组。A组23例,为肱骨近端二、三部分骨折,行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B组15例,为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行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C组23例,为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结果3组随访6~36个月。A组和B组用Neer百分制评分表对患肩进行术后功能评估,C组用ASES评分对患肩进行术后功能评估。A组和B组骨折均愈合,无骨折再移位、肱骨头无菌性坏死病例。A组优良19例,疗效欠佳的病例均为三部分骨折。B组优良12例,疗效欠佳的病例均为四部分骨折伴骨质疏松。C组优良20例。结论每一种手术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陷,骨折的类型、大小、移位程度、患者年龄、骨质量以及手术医师的操作技能等因素决定了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8.
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方法应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35例: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11例,三部分骨折14例,四部分骨折10例。均采用Constant评分方法评价疗效。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为10~35个月。无内固定失败,骨折均愈合。肩关节功能评价:优6例,良22例,差7例。结论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手术创伤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锁定钛板及半肩关节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与适应证。方法 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51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其中39例获得随方,男12例,女27例;平均年龄65.1岁(17 ~ 80岁)。骨折按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23例,三部分骨折10例,四部分骨折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5.5d(1~9d)。手术方式选择:二部分骨折及年龄<60岁的患者使用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四部分骨折及年龄> 60岁的患者使用半肩关节置换术。本组使用肱骨近端内固定系统(PHILOS)钛板切开复位内固定32例(PHILOS钛板组),其中二部分骨折23例,三部分骨折9例;采用肱骨头置换术治疗7例(关节置换组),其中三部分骨折1例,四部分骨折6例。结果 PHILOS钛板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84 min(60 ~ 140 min),失血量平均为155 mL( 100 ~400 mL);关节置换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125 min( 100 ~ 170 min),失血量平均为220 mL(150~450) mL。39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3个月(16~46个月)随访,无一例出现并发症。PHILOS钛板组28例术后3个月复查X线片示骨折愈合,另4例术后6个月骨折愈合,肩臂手功能丧失量表(DASH)评分平均为20.7分,患者对手术主观满意率为87.5%。关节置换组7例患者DASH评分平均为36.0分,患者对手术主观满意率为71.4%。结论 对于年龄<60岁的患者及大部分Neer 二、三部分骨折的老年患者,可以选择PHILOS钛板内固定治疗,而年龄>60岁的四部分骨折患者选择半肩关节置换术可以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外侧三角肌入路应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LPH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方法.方法 自2003年2月~2007年6月经外侧三角肌入路应用LPHP治疗22例肱骨近端骨折,按Neer分型,其中二部分骨折5例,三部分骨折15例,四部分骨折2例.结果 随访时间6~48个月,骨折全部获得愈合,愈合时间6~12周,根据肩关节Neer功能百分评分标准:优12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91%.结论 经外侧三角肌入路应用LPH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可降低对软组织和骨折残留血运的破坏,获得满意的复位和坚强的固定,减少关节周围瘢痕的形成,术后能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其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