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134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肘关节骨折是临床常见的损伤,但因肘关节自身的结构特点,术后并发症较高,特别是处理不当时容易发生肘关节僵硬,给患者生活带来很大困难。尽管近几年肘关节治疗的热点集中在肘关节复杂骨折脱位和肘关节创伤性不稳定等方面,但就发生率而言,肱骨髁间骨折、尺骨鹰嘴骨折和  相似文献   
2.
一、概述肘部主要功能是连接上臂与前臂,维持手部在空间的位置,从而发挥上肢功能。文献报道约5%~15%的肘部创伤后会出现肘僵硬,是人体最容易出现僵硬的关节。既往曾将伸肘受限>30°、屈肘<130°考虑为手术松解的指征,然而由于现代生活中对肘部活动范围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其不能满足生活、工作需要时即可诊断为肘僵硬。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 分析玉树地震所致骨折伤员的伤情特点,为合理调配、使用医疗资源,更好实施地震灾区的医疗救援提供参考. 方法 对2010年4月14至21日收治的582例玉树地震骨折伤员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性别、年龄、民族构成,伤情分布,以及骨折特点(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合并伤)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 结果 582例骨折伤员中男性占48.3% (281/582),女性占51.7% (301/582).不同年龄段所占比率大小依次为成人(81.6%,475/582)、老年(12.4%、72/582)、儿童(5.8%,34/582)、婴儿(0.1%,7/582).骨折伤员中85.1% (495/582)为藏族、汉族其次(12.0%,70/582).最常见的是下肢骨折(26.3%,153/582),其次是骨盆、髋臼骨折(21.6%,126/582),最少见的是手外伤(5.0%,29/582).骨盆、髋臼骨折伤员中女性例数多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其他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合并伤的男女例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合并伤在不同年龄段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玉树地震骨折伤员中成年人占绝对多数,男女比率相当;骨折特点与伤员的年龄和性别无关系;地区特殊的房屋结构决定了开放骨折和合并挤压综合征的伤员比率相对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对半月板边缘纵裂模型兔的修复作用。方法选择32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半月板边缘纵裂伤模型,随机分为A、B2组。A组膝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剂量均为0.1ml/kg,每周1次,持续5周;B组膝关节内注射0.9%氯化钠溶液,剂量均为0.1ml/kg,每周1次,持续5周。治疗后12周,每组分别随机选择8只半月板边缘纵裂伤模型兔,完整取出内侧半月板,行肉眼大体观察。术后24周,各组将剩余模型兔按前述方法进行观察,并根据半月板边缘纵裂的愈合情况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12周A组有效率87.5%,B组无有效病例;治疗后24周A组有效率100.0%,B组有效率12.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透明质酸钠关节腔内注射对半月板损伤后的修复有确切的治疗作用,有望成为半月板损伤修复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创伤后肘关节僵硬553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发病情况.方法 收集1997年1月至2013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553例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553例中男性366例,女性187例;平均年龄为35岁(12 ~ 76岁),以>30 ~40岁年龄组的患者最多(166例,占30.8%).中低能量损伤301例(54.4%),高能量损伤227例(41.1%);关节外骨折、损伤60例(10.8%),平均固定时间6.1周,关节内骨折、脱位493例(89.2%),平均固定时间4.9周;肘关节活动范围平均30°(0°~110°);肘部有异位骨化者457例(82.6%),无异位骨化96例(17.4%).结论 创伤后肘关节僵硬通常累及年轻、活跃人群,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低能量损伤、关节外骨折和简单关节内骨折的治疗,避免超过3周的制动,采取适当的手术固定方式,早期进行以主动功能锻炼为主,辅以轻柔的被动练习,另外需积极应对异位骨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前外侧入路及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剪切骨折的效果,探讨两种手术方法的利弊及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2006年9月至2014年7月的10例肱骨远端冠状面剪切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病例,以Dubberley方法进行骨折的分型,采用前外侧入路为A组,外侧入路为B组,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Mayo评分评价最终临床结果。结果: A组5例,术前分型ⅠA型1例,ⅡA型1例,ⅢA型1例,ⅢB型2例,均用自前向后埋头螺钉固定骨折块,对滑车桡侧骨折块也以螺钉单独固定,术后Mayo评分平均82分,4例需再次手术, 2例因螺钉刺激行内固定物取出,1例肘关节僵硬,1例内固定失效,1例发生一过性桡神经损伤;B组5例,术前分型ⅠA型和ⅠB型各1例,Ⅱ A型3例,术后Mayo评分平均91分,仅1例发生内固定失效,肘关节不稳定需再次手术。结论: 外侧入路较好,但对滑车部位骨折的处理略显不足,术中要注意外侧副韧带(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LCL)的保护及修复。前外侧入路并发症发生较多,优点是对滑车部位的显露较直接,但因不脱位,肘关节显露范围较小,对于肱骨远端的压缩骨折显露及固定欠佳。  相似文献   
9.
10.
组配型桡骨头假体置换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采用组配型人工桡骨头假体置换治疗桡骨头严重粉碎性骨折的早期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2009年11月至2011年3月共收治22例桡骨头粉碎骨折患者,男16例,女6例;年龄21~62岁,平均41.5岁;左侧部9例,右侧13例.桡骨头骨折均为MasonⅢ型粉碎骨折,其中1例Ⅱ型Monteggja骨折脱位,13例合并肘部损伤“三联征”;1例合并肘关节脱位但不伴有冠状突骨折,3例合并Essex-Lospresti损伤,4例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采用Acumed组配型桡骨头假体对桡骨头进行置换,冠状突骨折采用克氏针固定,尺骨近端骨折则采用钢板螺钉固定,对2例肘部损伤“三联征”患者同时辅以铰链式外固定支架.结果 22例患者术后获6~22个月(平均12 95)随访.其中1例患者桡骨头假体位置过高,影响肘关节活动,屈肘小于90°;1例肘部损伤“三联征”患者假体位置过低,活动范围基本正常,但出现明显的肘关节侧方不稳定;1例患者术后1个月即出现严重的异位骨化并形成骨桥,最终肘关节完全僵直于屈肘70°;其余19例肘关节功能满意,平均屈肘131.5°±4.4°( 130°~140.),平均伸直受限5.4°±6.3°(0~20°),平均屈伸126.1°±7.7°(120°~140°);前臂平均旋前81.6°±6.4°( 70° ~90°),平均旋后85.6°±3.1° (80°~90°),平均旋转167.2°±8.2°(150°~ 180°),Mayo肘关节评分(MEPS)平均为(94.2±5.1)分(85 ~ 100分). 结论 组配型人工桡骨头假体可根据个体差异进行组配,是桡骨头严重粉碎性骨折的可选治疗方法之一,早期疗效较满意,但有一定的并发症,需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