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组织工程肌腱修复陈旧性跟腱断裂伴缺损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应用组织工程肌腱修复陈旧性跟腱断裂伴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8月~2002年6月,采用同种异体肌腱来源的成纤维细胞,以5×106/ml细胞密度接种在医用碳纤维与聚羟基乙酸纤维制作的编织带上,体外培养5d后,修复跟腱缺损7例,缺损长度为5~7cm。术后踝跖屈外固定4~6周后开始功能锻炼。结果7例均获随访22~56个月,平均46.9个月。除1例术后伤口延迟愈合外,其余6例均期愈合。无全身及局部不良反应,无跟腱粘连再手术患者。按尹庆水疗效评定标准,优5例,良1例,可1例。结论组织工程肌腱修复跟腱缺损可获较好临床效果,是一种可选择的新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成肌细胞在基因治疗和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综述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目的探讨骨骼肌成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基因治疗、组织工程方面的应用前景。方法回顾成肌细胞的有关研究成果,广泛查阅近期有关成肌细胞在细胞移植及其与材料复合方面的文献,综述有关内容。结果目前成肌细胞体外培养已是一个成熟的方法,其体内与体外的生物学特性已研究得较清楚。由于它能融合到宿主的肌纤维内,将目的基因介导到宿主体内,能稳定表达对应的基因产物,因此在基因治疗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现已在遗传性肌营养不良症及一些遗传性血液病方面有广泛研究。它与胶原等生物材料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体外能在胶原的诱导下良好地分化,也有将其用于血管、心肌及骨骼肌组织工程方面的研究。结论成肌细胞以其特有的生物学特性将会广泛用于基因治疗及组织工程中。  相似文献   
3.
连续传代人胚骨骼肌成肌细胞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成肌细胞连续传代能力,选择适宜肌组织工程研究的成肌细胞。方法 常规传代培养人胚骨骼肌细胞,以生长曲线、融合率分别观察细胞增列、分化能力,探讨成纤维细胞沾染对传代细胞的影响。结果 第6代以内细胞成纤维细胞沾染轻,主要表现出成肌细胞的生长特性,增殖较旺盛,分化能力高。第8代 ̄第16代细胞成纤维细胞沾染重,表现出成纤维细胞的生长特性,增殖速度明显加快但分化能力低。第20代细胞退变明显,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半月板大小与X线片上胫骨平台骨性标志物大小的相关性,为临床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物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一组四川省正常成年人的新鲜膝关节标本的研究,将所测量的半月板大小数据及相应X线片骨性标志物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了内、外侧半月板的最大矢状径与X线片上胫骨平台前后径以及外侧半月板最大横径与X线片上外侧胫骨平台横径的相关性显著。结论:半月板大小与X线片上胫骨平台骨性标志物大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从而为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术的移植物判断、选择提供了一种既相对准确又简单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IGF-1 促原代人胚骨骼肌成肌细胞体外增殖与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更好地将成肌细胞应用于组织工程构建,探讨IGF-1对原代人胚骨骼肌成肌细胞体外增殖与分化的作用与机制。方法通过核素。H-TdR掺入法测定不同浓度IGF-1(1、2、4、8、16和32ng/mL)作用下成肌细胞的每分钟射线脉冲数(count per minute,CPM)值,根据浓度-CPM值量效曲线确定IGF-1促增殖的适宜浓度。在生长培养基中加入该浓度的IGF-1用于实验组细胞,对照组细胞仅接受生长培养基。分别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生长曲线,比较两组细胞增殖周期的变化。运用流式细胞技术及核素掺入法测定适宜浓度IGF-1作用下,成肌细胞增殖周期的变化。另选取不同浓度IGF-1(0、5、10、15、20、25、30ng/mL)作用于成肌细胞,观察4d后成肌细胞融合率,通过融合率.IGF-1浓度.量效曲线确定IGF-1促进成肌细胞融合的最佳浓度,并将其用于实验组,而未接受该浓度IGF-1的成肌细胞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细胞融合率与磷酸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CK)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5ng/mL的IGF-1为促成肌细胞增殖最佳浓度。对照组成肌细胞倍增时间为96h;实验组成肌细胞生长曲线左移,倍增时间缩短为60h。对照组DNA G1、S期与G2M期各亚周期所占时间分别是70.03、25.01与0.96h,实验组为22、66、16.47与20.87h。实验组与对照组成肌细胞CPM峰值出现的时间分别是48h与96h,与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技术测定结果一致。IGF-1促进分化研究显示20ng/mL IGF-1为促成肌细胞分化最佳浓度。实验组成肌细胞融合率较对照组提高30%,CK合成量提高2000mU/mL。结论IGF-1对成肌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均具有促进作用,是通过减少G1期成肌细胞数量,增加S期与G2M期细胞实现的。20ng/mLIGF-1能明显增加成肌细胞融合率CK合成。  相似文献   
6.
背景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缝合的半月板能否修复愈合,血液供给(简称血供)是根本.1982年Arnoczky将半月板组织按照血供情况划分为3个区距半月板-滑膜结合部3mm以内者为绝对有血管区称为红区;相距5 mm以上者为绝对无血管区称为白区;相距3~5 mm者为相对有血管区称为红-白区.目的观察半月板血供解剖学特征,探讨其血液供应特点.设计单一样本观察.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对象实验于2000-09/2001-03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完成.收集标本19例19膝(38侧半月板),男17例,女2例;年龄21~43岁.均为手术截肢,意外事故离断肢体无再植条件,患者自愿捐献,来源于四川地区生活的非少数民族人群.方法①半月板透明标本的血供观察取7膝(14侧)关节经股动脉插管,肝素生理盐水灌注血管床无血后,用体积分数为0.5的墨汁生理盐水灌注,灌注压力13 kPa.灌注后的半月板标本经梯度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冬青油保存后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和描述半月板血供分布.②半月板组织切片血管分布观察取6膝(12侧)新鲜非灌注半月板标本,分别进行矢状位,冠状位及水平位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另取6膝(12侧),进行特异性的CD34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半月板的组织结构及血供分布.主要观察指标①半月板血供来源.②半月板体部血供特征.③半月板角部血供特征.④半月板无血供区的营养供应.结果19例38侧半月板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半月板血供来源来源于膝内、外侧及膝中动脉等的小血管在滑膜及关节囊组织中形成半月板周围毛细血管丛及环状血管网进入半月板,供养半月板的外侧缘.②半月板体部的血供半月板周围的血管丛发出的入板小动脉进入体部后,一般排列为上、中、下3层,支配半月板周边25%~30%的区域.③半月板角部的血供半月板角部的血管分布于角的整个区域.④半月板无血管区的营养供应体部内侧65%~70%的区域及半月板表面无血管分布,其表面平行分布一层膜状滑液层,由滑液提供营养.结论①获得与Arnoczky半月板"红白分区法"相一致的半月板血供结论.②发现半月板前后角部及其周围组织血管血供丰富的特点.③新提出半月板体部的血管血供呈分层现象的特征.④明确半月板无血管区营养靠关节滑液供应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人体正常半月板的大体解剖学测量与半月板重建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全面系统地获得关于正常成年人半月板的一系列测量数据 ,并探讨与半月板移植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一组共 19例中国四川省正常成年人半月板进行大体解剖学观察与测量 ,对测量数据进行详细记录和系统分析。结果 获得了关于中国四川省正常成年人半月板的详细测量数据。结论 本研究所获结果对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以及组织工程半月板重建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骨不连术后骨仍不愈合26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勇  张剑  岑石强 《四川医学》2008,29(1):81-82
目的 探讨骨不连术后骨仍不愈合的治疗方法.方法 自2003年7月~2006年3月共收治26例骨不连术后骨仍不愈合患者,采用充分植骨,换用合理内固定配合适当功能锻炼.结果 所有患者均得到定期随访,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9个月,25例一次性愈合,1例在随访中尚未愈合,关节功能均恢复到入院前关节活动度,有的甚至更好.结论 采用骨折断端充分植骨,换用合理内固定,配合适当的功能锻炼治疗骨不连术后骨仍不愈合,效果满意,术后并发症少,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环层小体在掌腱膜挛缩症发病机制中的病理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中国人掌腱膜挛缩症(Dupuytren挛缩)中环层小体的病理表现,探讨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对挛缩病变掌腱膜与正常掌腱膜标本进行切片和HE染色后,通过显微镜观察并测量15例掌腱膜挛缩症患者的23侧病变掌腱膜及17例正常掌腱膜组织标本中环层小体(pacinian corpuscles)的长径、短径及层数.结果 病变掌腱膜组环层小体的长径和短径均大于正常掌腱膜对照组(P<0.01).挛缩症掌腱膜中环层小体的层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结论 环层小体的增大可能在掌腱膜挛缩症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易敏  钟刚  岑石强 《华西医学》2009,(5):1092-1093
目的:回顾性研究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肩关节的情况,以进一步提高疗效。方法:对我院2004年至2007年27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采用肱骨头置换术治疗,术中修复关节囊和肩袖,术后随访5~38月,评价其肩关节功能。结果:采用半关节成形改良评分系统SSMH综合评分,优:5例,良:17例,可:5例,优良率:81.5%。肩关节活动:平均前屈上举:96°,外旋:36°,内旋至L2水平。X片示假体无松动断裂,位置良好。结论:对于复杂的肱骨近端骨折,人工肱骨头置换是有效治疗手段,能够最大限度恢复期肩关节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