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建钜  陈培友  许健 《浙江实用医学》2009,14(4):289-290,303
目的分析三维对比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与二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2D—TOF MRA、MRV)联合应用对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影像学资料,这4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经过2D—TOF MRA、MRV、3DCE—MRA认检查诊断并且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结果2D—TOF MRA、MRV可明确椎动脉血流方向,3DCE—MRA可明确血管狭窄的部位与程度,并可建立三维结构。结论3DCE—MRA联合2D—TOF MRA、MRV可作为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CE—MRA)在脑动静脉畸形(AVM)诊断中的价值及准确性。方法选择93例AVM患者中同时行3DCBMRA、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造影(3DTOF—MRA)检查的38例AVM患者,比较3DCE—MRA和3DTOF—MRA在显示AVM输入动脉支数和流出静脉支数问的优劣。结果3DTOF—MRA和3DCE.MRA共显示了84例AVM的异常血管团、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3DCE—MRA在显示AVM输入动脉支数与流出静脉支数上优于3DTOF—MRA(P〈0.01)。结论3DCE—MRA是一种快速有效、无创的诊断脑动静脉畸形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磁共振成像对原发性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原发性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PIVCLMS)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MRI成像仪对2例原发性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进行常规扫描及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DCE—MRA)扫描,分析其表现特征。结果1例常规扫描下腔静脉内见长T1稍长、等T2信号影,信号强度欠均匀,下腔静脉明显增宽,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异常强化;1例下腔静脉明显扩张,内见略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异常强化,3DDCE—MRA清楚显示病灶全貌及肿瘤累及范围。结论MRI结合3D DCE—MRA对原发性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取代传统的血管造影作为诊断PIVCLMS的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3T超高强磁场磁共振团注法三维动态增强MRA(3D DCE MRA)在腹部、盆腔及下肢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方法:使用GE EXCITE Ⅱ3.0T双梯度超导磁共振,采用体线圈、移床技术、高压注射器团注对比剂,对30例腹部至下肢血管受检者行3D DCE MRA检查,对所有受检者的原始图像在工作站利用ADW4.2软件进行MIP和REFORMAT重建并进行成像质量的评价。结果:30例受检者的腹部至下肢血管成像均获得满意效果,血管清晰,病变明确,其中12例闭塞性动脉硬化患者经手术证实与3D DCE MRA显示的血管病变相符。结论:3D DCE MRA是一种新的、有效的腹部至下肢血管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5.
3D DCE MRA对主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造影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 dimensional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 DCE MRA)对主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10例主动脉病变(包括主动脉瘤5例,主动脉夹层3例,假性动脉瘤2例),在常规MRI(10例)和cine MRI(5例)检查后接受3D DCE MRA检查,扫描序列为3D FSPGR(GE Signa 1.5MR/i磁共振成像系统)。结果:①3D DCE MRA较常规MRI和/或cine MRI多检出1个主动脉瘤,多显示血管分支受累2支;②3D DCE MRA显示了全部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及内膜片,显示血管分支受累较常规MRI好;③3D DCE MRA显示了全部4个假性动脉瘤病灶,瘤腔及破口显示清楚,较常规MRI多显示1个假性动脉瘤病灶。结论: 3D DCE MRA对主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血管分支受累显示满意。在常规MCI检查基础上,辅以3D DCE MRA技术,将大大提高MR对主动脉病变的显示和诊断能力,可替代创伤性的DSA(主动脉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6.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 MRA)是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新技术。收集2001年7月至2003年12月我科收治的35例肾上腺肿瘤患者的3D DCE MRA检查资料,以术中所见为标准,评估3D DCE MRA在肾上腺肿瘤术前诊断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岩 《中国厂矿医学》2008,21(2):220-221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技术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行椎基底动脉3DCE—MRA检查。结果80例患者中椎基底动脉MRA异常69例(86.25%),其中椎基底动脉管腔狭窄83支,迂曲27支,闭塞10支,发育异常25支。结论3DCE—MRA能够较清楚显示椎基底动脉形态,对椎基底动脉病变能提供直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李志华 《实用医技》2007,14(35):4829-4830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腹部血管造影(3D—CE—MRA)成像技术和临床应用意义。方法:回顾性的分析了30例腹部3D—CE—MRA的成像技术和MRI表现。结果:全部病例显示良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位置上观察血管的整体形态。结论: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腹部血管造影是诊断腹部血管病变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收集了我院2003年6月至2007年6月23例用低场MR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诊断肾动脉病变的病例,并于手术及DSA相对照,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CE—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48例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头部3DCE—MRA检查,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层面重建,容积显示重建及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并对照开颅手术及介入栓塞治疗。结果,评估其诊断准确性。结果 3DCE—MRA螺旋共发现48例患者50个动脉瘤,其中46例为单发动脉瘤,2例为2个动脉瘤。动脉瘤最小直径2.2,最大直径43mm,3DCE—MRA螺旋能清晰显示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瘤顶指向,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与邻近血管和骨性组织间的解剖关系。手术证实的动脉瘤与3DCE—MRA螺旋显示的动脉瘤符合率为10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动脉瘤与3DCE—MRA螺旋显示的动脉瘤符合率为97.2%。结论 3DCE—MRA螺旋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的准确性,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时,可对起到重要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成像(3D DCE—MRA)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病变的价值。方法对346例疑有血管性病变的患者行3DDCE—MRA检查,用3DFLASH序列(TR/TE4.6/1.8msec)屏气冠状位扫描,图像质量采用优、良、差三级评价。观察3DDCE—MRA对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病变的价值。结果所有图像质量均达到优良,都清晰显示正常血管结构及病变情况。346例中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病变兜例。结论3DDCE—MRA能较好显示血管情况,分辨率高。是一种简便、有效的血管检查方法,用于诊断大中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病变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场强三维动态MRA(3D DCE MRA)成像技术在颈、胸部、腹部大血管应用的价值。方法使用0.35T永磁磁共振全身成像仪对35例疑有胸部、腹部大动脉病变的患者进行静脉手推团注磁共振造影剂法的3DDCEMRA检查,一次屏气22s可采集54层图像。结果所有病例3D DCE MRA均一次检查成功,清楚地显示了颈、胸部、腹部大血管解剖结构,包括血流信号、血管壁及其壁周组织,对病变的定位及与周围血管和组织相关性均可以作出明确的判断。结论低场强3D DCE MRA成像在采用了快速的梯度回波成像技术、合理的静脉团注造影剂,以及正确的图像分析和后处理后,在低场强可以实现无创性的准确的胸部、腹部大动脉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 angiography,3D DCE MRA)是一种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其诊断价值与临床意义已为人们所共知,但尚未见于肝静脉阻塞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扫描延迟时间的简便计算方法。方法对65例行3DCE—MRA患者检查前先注射2mL钆喷酸葡甲胺行testbolus团注测试,然后翻阅所得的图像,观察对比剂最先到达感兴趣血管的帧数,再用简便公式算出扫描延迟时间(TD)。结果所有病例全部顺利完成testbolus团注测试,血管图像质量平均得3.86分。结论TD数值的正确与否是决定3DCE-MRA成败的关键。本计算法操作简便易行,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15.
颈部3D CE-MRA的技术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宁  陈峰 《海南医学》2007,18(5):150-151
颈血管病变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清楚地显示颈部血管对临床的诊断及治疗极其重要。三维对比剂增强MR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contrast enhanced MR angiography,3DCE—MRA)是近年来开展的MR血管成像新技术,因其具有无创、快捷、安全、图像清晰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三维对比剂增强MR血管成像(3DCE—MRA)显示的颈部动脉常见病变;与DSA比较,明确3DCE—MRA诊断颈部动脉病变的价值。方法 对741例超声多普勒怀疑颈部动脉疾病的患者进行3DCE—MRA成像,并根据其病变表现总结分类;206例患者同时行DSA检查,将颈部动脉分为颈总、颈内、颈外、锁骨下及椎动脉5个部位,由2位放射学专家独立评估DSA及3DCE—MRA血管资料。结果 36.71%病例(272/741)显示无异常,63.29%(469/741)显示颈部动脉有病变,共计827段,其中动脉粥样斑块占34.22%(283段),动脉狭窄占34.46%(285段),动脉闭塞占3.39%(28段),动脉发育纤细占14.87%(123段);动脉开口变异占3.87%(32段),动脉扭曲占3.63%(30段),动脉瘤占0.72%(6段),动脉夹层占1.21%(10段),肿瘤包绕或推压动脉占1.45%(12段),术后复查占2.18%(18段)。对206例的412段血管与DSA比较,3DCE—MRA在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椎动脉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主要是对动脉粥样斑块(256段与283段)和动脉狭窄(258段与285段)存在一定的高估。但对412段血管整个样本,两种方法在同一部位诊断各种血管病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以DSA为标准,3DCE—MRA诊断颈部5个部位血管病变的准确度分别为:锁骨下动脉99.51%,颈外动脉98.54%,颈总动脉96.60%,颈内动脉96.36%,椎动脉93.93%;诊断各部位动脉斑块、血管狭窄、血管闭塞的准确度分别为97.71%、97.62%及100%。结论 3DCE—MRA是有效可靠的颈部动脉病变诊断方法,能基本替代DSA。  相似文献   

17.
Contrast enhanced MR angiography in pulmonary sequestration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对比剂动态增强三维 (3D)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技术识别异常体循环动脉 ,诊断肺隔离症的方法与价值。方法 三位经胸部X线平片和CT检查怀疑患有肺隔离症的患者 ,接受了对比剂动态增强 3DMRA检查。我们描述了MRA影像显示并与手术所见作了对比。结果 对比剂动态增强 3DMRA清楚地显示了发自于降主动脉的异常血管 ,供应下肺叶基底段的病灶部位。其中两例于静脉相还显示了病灶的引流肺静脉 ,并见其汇入左心房。MRA影像显示与外科手术所见相符。结论 对比剂动态增强 3DMRA可以正确诊断肺隔离症 ,并可替代传统的创伤性的血管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8.
肝脏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CE—MRA)对显示肝脏血管解剖变异及发现门腔静脉病变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我们于2003年11月-2005年9月对57例慢性肝病患者进行了肝脏CE—MRA检查,效果满意。现将注射造影剂的时间掌握和副反应观察的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DCE MRA)对判断肝移植术后血管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肝移植术后患者行3D DCE MRA检查,血管显示分级评分及血管吻合口相对于受体吻合口侧血管狭窄程度的测定,并将结果与超声及DSA检查结果对照.结果:3D DCE MRA显示,本组20例患者血管与背景组织对比佳,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显示良好;肝动脉显示轻度狭窄和正常者11例,中度狭窄者5例,重度狭窄者4例.除1例吻合口重度狭窄者DSA显示中度狭窄外,其余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程度与超声或/和DSA检查结果一致.结论:3D DCE MRA是肝移植术后是否存在血管狭窄的一种有效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0.
李阳  罗敏  王晓阳  高源统 《医学争鸣》2009,30(4):364-367
目的:探讨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05-05/2008-06诊断为CVST患者12例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3D-CE MRA和二维时间飞跃磁共振血管成像(2D-TOF MRA)对CVST的诊断价值。结果:对血栓范围、窦腔闭塞程度及侧枝静脉的显示,3D-CE MRA优于2D-TOF MRA(P〈0.01);3D-CE MRA采用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联合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及原始图像优于单独采用MIP(P〈0.01)。结论:3D-CE MR对颅内静脉窦血栓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多种后处理技术的联合应用能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