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最佳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对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胸腰椎骨折24例采用个体化手术方案:骨质疏松置钉困难者行钉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强化椎弓根螺钉,骨折脱位及病椎相邻椎体有陈旧骨折者行长节段固定;有神经症状及椎管占位〉30%者均行半椎板减压,后路颗粒骨植骨或复合经椎弓根植骨。结果椎体前缘压缩率由术前(42.8±4.5)%减少到(7.6±2.3)%(P〈0.05),矢状位Cobb角由术前(32.5±5.2)°恢复至(5.4±2.5)°(P〈0.05),椎管占位由术前(34.6±7.2)%恢复至(3.7±2.1)%(P〈0.05)。随访1年时上述各指标较术后1周时无明显改变(P〉0.05)。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级4例恢复至C级1例,3例无恢复;B级3例恢复至C级1例、D级2例;C级5例恢复至D级4例、E级1例;D级8例均恢复至E级;E级4例无变化。腰背痛发生率12.5%,无内固定失效病例。结论个体化手术方案是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胸腰椎骨折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严重胸腰椎骨折中应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加伤椎固定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了我院2003年5月~2006年1月,对严重胸腰椎骨折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加伤椎固定方法治疗41例。侧位片上均有骨折椎体楔变。其中7例椎体后缘高度丢失。骨折椎体高度平均丢失53%(37%~82%),前后脱位程度30%~100%,7例同时合并侧方脱位。41例中单节段胸腰椎骨折脱位23例,至少一个伤椎不稳定的邻近双节段骨折18例。男32例,女9例,平均年龄37.2岁(24~62岁)。所有伤患均在伤后2周内手术。患者脊柱损伤位置胸椎11例,腰椎9例,胸腰段21例。术前神经功能损伤评分按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17例,C级8例,D级5例,E级4例,另马尾神经损伤3例。术前Cobb角平均29.6。(17039。)。结果:手术时间2.3h~4.1h,平均2.9h;术中出血400ml~1900ml,平均约870ml。术后正、侧位X线片示患者的脊柱序列恢复良好、脱位纠正。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9.7个月(6~29个月)。最后一次随访Frankel评分:A级3例,B级3例,C级8例,D级19例,E级5例,马尾神经损伤消失1例,明显改善2例。影像学资料显示伤椎高度恢复良好,椎体前缘高度恢复至92%(87%~96%),术后Cobb角平均为5.6°(3°~10°),植骨均愈合、椎体脱位纠正,复位良好。术后复查仅1例伤椎固定钉穿透椎体外壁。本组无切口感染、术后症状加重、内固定断裂等近期和远期并发症。结论:对严重胸腰椎骨折应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可以增强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系统的牢固性,有利于维持矫正效果、减少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3.
改良前后路联合手术一期治疗腰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经肌间隙入路后路复位联合改良前路支撑植骨内固定术一期治疗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1月-2006年2月,采用一期经肌间隙入路后路复位联合改良前路支撑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骨折脱位24例。男17例,女7例;年龄22~69岁。高处坠落伤9例,车祸伤15例。损伤节段:LI5例,L210例,L34例,L42例,L㈨1例,L3.42例。AO分型:B型6例,C型18例;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11例,C级7例,D级1例。评估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行影像学检查,测定Cobb角。结果术后19例获随访,随访时间8~52个月,平均28.4个月。2例术前FrankelA级患者1例恢复至C级,1例无改善;9例B级患者,5例恢复至C级,2例恢复至D级,2例无改善:7例C级患者,5例恢复至D级,2例恢复至E级;1例D级患者恢复至E级。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Cobb角分别为(-11.5±4.6)、(4.2±4.7)和(4.0±4.8)O术后3d及末次随访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与术后3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检查示融合位置良好,无植骨块(钛网)移位、沉降及断钉、断棒和松动等现象。结论经肌间隙入路后路复位联合改良前路支撑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严重腰椎骨折脱位可一期完成复位、减压、植骨和内固定,最大程度保护了脊柱后柱结构的完整性,减少了对椎旁软组织进一步的损伤,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内固定牢固,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间接减压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3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中,17例以4枚椎弓根螺钉固定伤椎上下相邻椎体,15例以6枚椎弓根螺钉固定含伤椎及相邻上下椎体,对患者术前术后的椎体高度、矢状径Cobb角、椎管矢状径占有率、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变化等指标进行测量并随访。结果所有患者获4~42个月随访,伤椎平均高度由术前(43.2±1.8)%恢复至(91±2.0)%,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24.2±3.0)°恢复至(5±1.0)°,椎管内矢状径占有率由(60.2±8.7)%增到(85.5±12.8)%。神经损伤术后Frankel分级:A级2例无恢复;B级2例恢复至E级1例,1例无恢复;C级5例恢复至D级1例,E级4例;D级10例恢复至E级9例,1例无恢复。无死亡或神经损伤加重病例。1例螺钉松动,1例螺钉断裂。结论用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间接减压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脊柱稳定性好、有效矫正及预防脊柱后凸畸形、手术并发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后路半椎板减压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后路单侧半椎板切除减压、对侧椎板植骨、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对62例患者进行X线和CT检查,测定术前术后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按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进行术前术后比较。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手术后的疗效。结果患者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48±3)%恢复至(89±5)%,椎体后缘(中柱)高度由术前(57±2)%恢复至(97±6)%,Cobb角由术前(21.6±2)°恢复至(9.3±3)°。62例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4年。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A级12例恢复至B级2例,10例无明显变化;B级25例恢复至D级12例、C级13例;C级18例均恢复至D级;D级7例均恢复至E级。手术前后的VAS及ODI分值改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后路半椎板切除减压、对侧椎板植骨、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行微创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及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效果,方法:2004年2月。2007年5月共收治2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其中胸椎结核(T7-T10)6例,术前后凸Cobb角20.5°-52°.平均47.20°;胸腰段结核(T11-L2)14例,术前后凸Cobb角9.5°-43°,平均37.9°;腰椎结核(L3~L5)6例,术前后凸Cobb角8.5033.6°,平均27.6°。病灶累及2个椎体18例,3个椎体2例,4个椎体6例;伴椎旁脓肿9例.窦道形成2例,7例患者有不同程度脊髓神经损伤症状。均采用一期后路微创置入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前路经胸膜外或腹膜外入路显露病变椎体,彻底清除病灶后取自体髂骨行椎间植骨;术后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果:手术时间220-320min,平均260min:出血量200—800ml,平均440ml。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7例术前脊髓神经损伤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后后凸Cobb角平均矫正24.3°,术后7d后凸Cobb角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8-26个月,平均17个月,后凸Cobb角平均丢失2.3°,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与术后7d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根据Bridwell标准,23例获Ⅰ级骨性愈合,3例为Ⅱ级,骨愈合时间为4-10个月,平均6.7个月;无内固定物松动、脱出或断裂;无结核复发。结论:一期后路行微创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结核刨伤小,畸形矫正满意,骨性融合率高,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掌背侧不同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掌背侧不同手术入路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2000年6月-2006年12月,收治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1例,男27例,女34例;年龄22~70岁,平均55.5岁。交通伤18例,跌伤43例。均为新鲜闭合骨折。术前均摄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30例行CT检查。按AO分型,B1型25例,B2型18例,B3型7例,C1型7例,C2型4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经腕掌侧(A组,n=34)及背侧(B组,n=27)入路切开行钢板内固定术。术前测量掌倾角和尺偏角,A组分别为(-145.0±53.0)^o和(8.6±3.1)^o,B组分别为(-40.0±30.0)^o和(7.3±5.6)^o。术前A、B组桡骨短缩分别为(12.0±5.3)mm和(10.3±4.2)mm;关节面台阶A组为(4.3±2.2)min,B组为(4.1±3.3)min。结果6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7个月,平均16个月。骨折均愈合,A组愈合时间为(8.2±1.6)周,B组为(8.1±1.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腕关节功能采用Cartland-Werley评分,术后8周A组优7例,良10例,差17例,优良率为50.0%;B组优7例,良11例,差9例,优良率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4周,A组优21例,良9例,差4例,优良率为88.2%;B组优18例,良5例,差4例,优良率为85.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学评估采用Sarmiento评分,术后测量掌倾角和尺偏角,A组分别为(9.5±3.1)^o和(18.0±8.2)^o,B组分别为(11.0±4.7)。和(16.0±7.6)^o术后两组均未见桡骨短缩;关节面台阶两组均〈1mm;所有指标A、B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后早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远期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掌背侧不同手术入路可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提供有效复位及早期功能锻炼。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术后早期腕关节旋前功能受影响,且远期并发症较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部位截骨矫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7 月至2014 年2 月采用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治疗26例骨质疏松性陈旧性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的患者,其中男10例,女16 例,年龄55~75岁,平均67岁;胸椎1例,胸腰椎21例,腰椎4例;共29个椎体骨折,单椎体骨折23例,双椎体骨折3例;术前后凸Cobb 角为32°~51°,平均(42.00±4.75)°;VAS 评分6~9 分,平均(8.40±0.75)分,脊髓功能按Frankel 分级:D 级4例,E 级22 例。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采用X 线片观察Cobb 角改善情况,应用VAS 评分评价疼痛缓解情况,应用Frankel 分级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6例患者手术时间120~175 min,平均155 min;术中出血量800~1 500 ml,平均1 100 ml.术后第2天时Cobb 角5°~15°,平均(9.60±2.50)°,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改善率76%;VAS 评分1~5 分,平均4.00±1.00,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脊髓功能Frankel 分级1例由E 级变为C级,其余未有加重情况。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6.4个月。末次随访时Cobb 角5°~19°,平均(11.00±3.50)°,VAS 评分1~6 分,平均(4.40±1.25)分,术后脊髓功能Frankel 分级由E 级变为C级1例,恢复至D级,余无加重病例。1 例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固定节段下位椎体骨折,1 例患者术后5个月出现固定节段上位相邻节段椎体骨折,均予对症、抗骨质疏松治疗后胸背痛症状缓解;影像学可见植骨融合,未见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结论: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需重视术中操作及术后相邻节段椎体骨折的预防。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后路短缩截骨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症状性陈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18例后路短缩截骨内固定治疗的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平均年龄67岁。T12、L1、L2节段分别为8例、5例、5例,其中骨折不愈合4例,后凸畸形并神经功能障碍11例,爆裂骨折合并神经压迫保守治疗无效3例。应用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及JOA评分法评估临床结果,Frankel分级评价神经功能状态,X线评估融合及后凸状况,并观察手术并发症。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13min,平均出血量780ml。随访27个月(19~48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由术前8.9分减少到2.5分,JOA评分(25.1±4.1分)显著优于术前(12.7±3.6分,P<0.001);Frankel分级5例由术前C级恢复到D或E级,9例由D级恢复到E级;平均后凸角由术前37.3°矫正到术后6.5°,末次随访时为13.7°。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论:后路短缩截骨内固定是治疗骨质疏松性症状性陈旧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但应严格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胸腰椎骨折经后路切除伤椎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4月至2007年6月,经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伤椎切除及钛网骨移植椎问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27例,男2l例,女6例;年龄22~53岁,平均33.6岁.骨折节段Tu 3例,T12 7例,L1 9例,L2 6例,L3 1例,L1例.采用Frankel分级标准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前神经损伤程度按Frankel分级标准:A级8例,B级13例,C级6例.结果 27例患者术后获3~12个月(平均8.2个月)随访.术后压迫脊髓的骨块完全切除,Cobb角平均3.2°,脊柱恢复牛理曲度.术前19例不完全性神经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一级或一级以上;8例完伞性神经损伤患者中,5例无改善,2例神经功能由A级恢复至C级,1例由A级恢复至D级.结论 对于三柱损伤的急性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经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伤椎切除及钛网骨移植椎间融合术治疗,能彻底切除压迫脊髓的前方骨块,具有骨折复位满意、手术创伤小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钛钢螺纹椎体融合器(TFC)在脊柱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报告钛钢螺纹椎体融合器(threadedfusioncageTFC)在41例脊柱疾病中的应用情况。随访10~36个月,平均24个月,症状无复发,融合器无移位,无植骨吸收和假关节形成,取得满意效果。分析了这种固定融合的生物力学特性,并与椎弓根钢板结构、单纯植骨融合的脊柱生物力学特性进行比较,优于后两者。此种固定融合技术的特点是:椎体界面间固定,能增大和维持椎间隙和椎间孔高度,有利于植骨融合,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提出在脊柱疾病中的应用范围,如颈椎不稳定、腰椎不稳定、退行性椎间盘病变、腰神经根管狭窄、颈椎病、腰椎滑移、腰椎间盘术后复发等疾病。认为TFC融合技术是一种较好的椎间固定融合技术,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2.
颈、胸、腰椎共存退行性病变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胸、腰椎共存退行性病变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手术治疗颈、胸、腰椎共存退行性病变患者79例,男51例,女28例;年龄30~80岁,平均58.1岁.79例患者均有颈、胸、腰椎同时受压的表现,如四肢麻木、无力,胸腹束带感,明显感觉减退平面,下肢痛,上、下肢病理征阳性等.其中41例以颈部症状为重,5例以胸椎症状为重,12例以腰椎症状为重.根据病变的严重程度,采用单纯颈椎手术41例,胸椎手术5例,腰椎手术12例;接受两部位手术21例.按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术后疗效,并计算改善率.结果 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术后JOA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单纯颈椎手术的改善率为66.06%±14.33%,单纯胸椎手术的改善率为56.19%±9.85%,单纯腰椎手术的改善率为63.49%±9.78%.21例行两部位手术,其中14例一期行两部位手术,改善率为76.78%±3.94%,7例分期行两部位手术,改善率为71.79%±8.74%.结论 颈、胸、腰椎共存退行性病变主要由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后纵韧带及黄韧带肥厚或骨化等引起,为脊柱多部位发现,表现复杂,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症状及影像学表现等进行多方面综合判断,选择最佳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最佳治疗方案,提出最佳手术时机,手术指标和手术方法,方法:对68例胸椎裂性骨折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行后路减压56例,经后入路椎弓根侧前方减压12例,采用“锤入法”或“潜挖法”切除从前方压迫脊髓或马尾神经的椎体碎块,采用Dicks椎弓根钉内固定15例,双哈氏棒固定42例,哈-鲁氏棒固定8例,鲁氏棒固定3例,并行椎间关节突植骨15例,结果:随访4个月至4年4个月,平均2年,术后内固定稳定,骨折复位佳,椎管有效径恢复,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有较大恢复。结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骨折块占据椎管容积1/3以上,椎管矢径小于10mm应积极进行手术椎管减压,后路复位固定,纠正后弓角,注意术中复位达到到以下三项标准:a. 压缩椎体张开80%以上,b。后弓角<10度;c椎体间脱位完全复位。  相似文献   

14.
胸腰段椎体多节段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巧华  吴国正  龙超 《中国骨伤》2006,19(6):370-370
胸腰椎多节段骨折是指多于一个节段,并且骨折节段被正常节段分隔.随着CR、CT、MR等设备的普及和诊断技术的提高,该骨折诊出率明显增加,该骨折若处理不当极易导致继发性的脊髓损伤.自2002年2月-2004年1月共收治多节段胸、腰椎骨折46例,其中手术治疗38例,灵活掌握手术时机及内固定方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C7~T2椎病变经前路显露,按通常用的手术切口,显露是有困难和有限制的,尤其是行前 路植骨更是如此。作者改良了Sundaresan的手术方法,从左侧作“L”形联合切口。切除左锁骨内侧 1/3、同侧胸骨柄的一部分,本组共做12例,显露良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沙袋垫枕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胸腰段单纯性压缩骨折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沈虹 《中国骨伤》2006,19(3):185-185
自1997年6月-2004年12月,采用沙袋垫枕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胸腰段椎体单纯性压缩骨折86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86例患者中男52例,女34例;年龄26~71岁,平均为41岁。高处坠落损伤15例,摔倒损伤54例,重物砸伤13例,其他原因致伤4例。86例均为住院患者,住院时间11~  相似文献   

17.
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椎管内骨折块产生的组织结构基础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谢宝钢  吴梅英 《中华骨科杂志》1998,18(3):153-156,I001
揭示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发生机制及造成脊损伤的骨折块来源部位及产生机理。方法:本研究从造成脊柱损伤的实际过程出发,利用BIM-I型立式自由落体生物撞击机,在准静态加载下对尸体脊柱标本复制爆裂骨折模型及应用体视显微镜观测正常及单2击后终板软骨、小当人骨形态和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18.
颈胸椎连接段骨折脱位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前路手术在颈胸椎连接段骨折脱位的应用价值。方法自1997年以来共收治21例颈胸椎连接段骨折脱位的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24小时内4例、2~7天9例、8~14天3例、4周以内5例,均为骨折脱位,其中C6、7 7例,C7 9例,T1 5例。均有不同程度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6例、C级9例、D级3例。手术行前方入路,骨折椎体大部分切除彻底减压,自体髂骨块植骨融合,并使用前路颈椎带锁钢板内固定。结果全组21例,除因合并肺部感染死亡1例外,2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3年,平均21个月,植骨全部融合,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其中A级2例、C级1例、D级9例、E级8例,脊柱序列正常,无内固定失败。结论前路手术操作简便,并发症少,骨折脱位复位满意,节段稳定性好,是治疗颈胸椎连接段骨折脱位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初期治疗失当的胸腰椎骨折在伤后3~8周内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1998年10月~2005年10月共收治治疗失当的胸腰椎骨折患者28例,在伤后3~8周内行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其中12例为有手术指征(5例爆裂性骨折,7例屈曲压缩性骨折)而未及时手术者,16例已行后路复位术但椎体压缩复位不满意或脱位、后凸畸形未纠正。结果13例伤后3~6周者均行经后路椎弓根复位固定术,术后压缩椎体高度恢复80%以上;15例伤后6周以上者,行经前路椎体切除植骨融合术,术后后凸畸形明显改善,骨折愈合良好。结论对于手术处理不当和有手术指征而未及时手术的胸腰椎骨折病例,在伤后3~8周内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合适的手术方式依然能够使骨折复位,纠正脱位及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20.
胸腰椎AF内固定失效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了解AF内固定失败后断钉与时间的关系,以及年龄、性别、植骨及截瘫等因素对断钉的影响,指导临床在较为准确的时间取出内固定。方法 对33例行AF钉内固定的患进行随访,用Cox回归对断钉的失效进行分析。结果 大部分断钉发生在术后400-500d内,而且本研究中断钉率较国内其它相关报道高,可能与植骨率较低有关。结论 AF钉内固定后,大多数在术后400—500d开始疲劳断裂,因此,AF钉在术后一年取钉较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