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目的: 评价钉-钩系统峡部重建术治疗单纯腰椎峡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8月以来,应用钉-钩系统峡部重建术治疗单纯腰椎峡不连10例, 其中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18~26 岁,平均22岁。L22例, L3 1例, L43例,L54例均为双侧峡不连。所有患者均主诉明确的腰痛, 持续6 个月以上,且保守治疗无效。术前腰痛疼痛评分(VAS) 7.2 分。采用常规后正中切口,清楚显露相应节段的椎板、峡部及椎弓根进钉点,并确定病椎。置入椎弓根钉,切除峡部断端的硬化骨及瘢痕,用磨钻打磨峡部断端至出血为止,做好植骨床,于自身髂后上棘取松质骨并制成骨泥植入峡部植骨床,安放病椎椎板钩, 放置连杆后将固定系统锁紧。结果: 术后疼痛症状明显缓解, VAS 评分2.2 分,平均随访18个月,通过术后X-ray和CT 评估峡部融合情况,融合率为100%,平均融合时间为6.5个月。随访12~36个月, 峡不连处植骨均骨性愈合, 未见骨不连及内固定断裂。结论: 对于年轻的、单纯腰椎峡不连患者可以采用钉-钩系统峡部重建术进行治疗,可避免脊柱融合术,且操作简便,创伤小,可使腰椎峡部断端达到很高的融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腰椎峡部重建内固定器治疗腰椎峡部不连的临床应用可行性及价值,为其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方法 取健康山羊16只,体重22.65~31.22 kg,建立L5腰椎峡部不连动物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2组,每组8只,分别为单纯植骨组(于峡部不连处单纯植入自体髂骨0.8~1.1 g)和内固定植骨组(先安装内固定器再于峡部不连处植入自体髂骨0.8~1.1 g).于术后8周处死动物行影像学、大体和组织学观察.同时进行生物力学实验:取自愿捐赠椎体标本5个,来源于男4例,女1例;年龄35~51岁.于L5椎体左峡部横断,造成腰椎峡部不连模型.将微型位移传感器置于峡部断端,电子万能试验机模拟腰椎峡部重建内固定器施力方向,以2 mm,min的速度匀速加载,用动态数据采集分析仪同步收集峡部断端的形变值.全部加载直至标本发生骨破坏,观察位移传感器是否发生形变及腰椎峡部断端处是否发生闭合. 结果 实验动物均无凶手术原因造成的神经损伤或死亡,术后麻醉清醒后即活动,无伤口感染发生.术后8周腰椎双斜位X线片和大体观察均显示,内固定植骨组峡部融合率为100%,显著高于单纯植骨组的62.5%(P<0.05).组织学观察示,单纯植骨组3只峡部未融合动物腰椎峡部断端骨小梁骨陷窝空虚,骨细胞消失;内固定植骨组峡部断裂处骨小梁连接成网状,小梁问为骨髓组织,骨小梁局部呈现不同程度的"镶嵌样"结构.椎体标本生物力学测试与数据处理结果 显不,匀速加载过程中,当外载荷为40 N时,位移传感器发生形变,腰椎峡部断端缝隙开始闭合;随着外载荷进一步加大,传感器位移呈线性上升趋势;当外载荷为212N时,位移传感器不再发生形变,腰椎峡部断端缝隙完全闭合,紧密接触,开始呈现加压效应. 结论 腰椎峡部重建内固定器具有明显的稳压和加压的双重力学功效,且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P)在胸椎管狭窄症患者围手术期应用的效果。方法:84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均行椎板切除减压术,并将其分为2组,A组,围手术期应用大剂量MP组,36例,术中进椎管前静脉给予MP 30mg/kg,15min滴完;术后静脉应用MP(80mg/d)3d。B组,围手术期应用氟美松治疗组,48例,术后静脉应用氟美松(10mg/d)3d。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变化情况(JOA评分17分法),并对计量资料行t检验。结果:术前JOA评分A组为8.58±2.62分,B组为9.12±2.81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周时A组为13.65±2.16分,B组为11.12±2.36分;术后3个月时A组为14.11±2.21分,B组为12.62±2.35分,两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有9例患者术后即刻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加重,而A组未出现类似病例。结论:围手术期应用大剂量MP对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的脊髓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胸腰椎骨折经后路切除伤椎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4月至2007年6月,经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伤椎切除及钛网骨移植椎问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27例,男2l例,女6例;年龄22~53岁,平均33.6岁.骨折节段Tu 3例,T12 7例,L1 9例,L2 6例,L3 1例,L1例.采用Frankel分级标准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前神经损伤程度按Frankel分级标准:A级8例,B级13例,C级6例.结果 27例患者术后获3~12个月(平均8.2个月)随访.术后压迫脊髓的骨块完全切除,Cobb角平均3.2°,脊柱恢复牛理曲度.术前19例不完全性神经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一级或一级以上;8例完伞性神经损伤患者中,5例无改善,2例神经功能由A级恢复至C级,1例由A级恢复至D级.结论 对于三柱损伤的急性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经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伤椎切除及钛网骨移植椎间融合术治疗,能彻底切除压迫脊髓的前方骨块,具有骨折复位满意、手术创伤小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重度胸腰段爆裂骨折前后路联合和后路经椎弓根伤椎次全切、内固定植骨融合术中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2007年2月至2009年11月47例重度胸腰段爆裂骨折病例.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25例接受前后路联合前路伤椎次全切、后路复位内周钉融合术,B组22例接受后路经椎弓根伤椎次全切、减压和固定手术.收集所有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术后3、6、12个月及随后每年1次随访(36 ~ 68个月).记录围手术期失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以及术后1周肺功能;分别记录每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运动功能评分;影像学资料评估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结果 末次随访,所有患者最终获得坚固融合,神经症状改善显著.B组围手术期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l周肺功能明显优于A组,分别为(677.4±178.2)ml比(902.4±156.9) ml;(155.1 ±29.7)min比(194.2±35.7) min;肺功能分别为(2.8±0.4)分比(2.3±0.5)分和(2.7±0.3)分比(2.2±0.3)分及(84.2±9.8)分比(74.8±10.5)分,P<0.05.ASIA运动功能评分以及影像学结果两组在不同随访时间点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末次随访,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组平均改善约1.4级,B组约1.41级;末次随访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后略有丢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后联合人路、后路椎体次全切、减压以及内固定均可以有效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但后路手术具备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和肺功能影响不大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前,脊柱融合技术作为治疗下腰痛的主要手段被广泛使用.虽然融合技术以及器械的发展使脊柱融合的成功率有了很大地提高,但仍有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并未获得相应的改善[1].  相似文献   
7.
髓核游离至硬膜囊背侧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国外陆续有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纤维环破裂髓核游离至硬膜囊背侧的报道^[1-3],而且前国内尚不多见。我们结合治疗12例的体会,就该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放射学检查及治疗方法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及椎弓根钉重建术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6年1月至2007年8月,对36例严重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本术式治疗.按AO骨折分型,均为A3亚型;术前神经功能ASIA分级:A级8例,B级16例,C级8例,D级4例.手术采用后正中入路,显露伤椎及其上、下邻椎的椎板、关节突及椎弓根钉进钉点,在上、下邻椎内置入椎弓根钉,通过椎弓根内同定试行撑开复位或矫正脊柱序列,临时固定.切除伤椎椎板及相关的关节突间关节,切除一侧或双侧椎弓根内缘创建后外侧工作通道,然后通过后外侧工作通道用骨刀对伤椎进行适当的壳内次全切除,并将钛网置人伤椎椎体次全切除后的骨缺损区,透视满意后加压椎弓根钉使钛网牢固.通过比较术前、术后和随访时X线及CT片上Cobb角和骨块椎管占位比例来评价后凸畸形矫正情况、椎管减压程度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患者在术后12个月时ASIA神经功能分级均有1级或1级以上的恢复.术后12个月时X线和CT片显示减压和复位效果满意.脊柱序列恢复正常,植骨融合率为97.3%.35例患者无继发性后凸畸形.1例患者出现钛网塌陷及后凸畸形.结论 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及椎弓根钉重建术可结合前后路手术优势,一个切口一次完成减压、复位、固定、融合,重建三柱的稳定性;但尚须大宗病例的积累及长期随访验证.  相似文献   
10.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医学统计表明,50岁左右的人群中有25%间的人患此病。近年来,颈椎病越来越明显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为此,本刊就“颈椎病的防治”这个话题,向老年朋友介绍颈椎病的发病原因、症状表现、检查诊断、治疗方法、用药原则、家庭保健和营养膳食等方面的知识,以使老年朋友认清此病,加强自我保健,有效地防治颈椎病的发生。下面请看—— 颈椎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