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药性理论的物质基础研究一直是中医药科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也面临一些困境。本文在中药药性"性-效-物质三元论"假说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药药性及其成分结构之间的关联关系,提出中药"性-构关系"研究的构想,讨论在分子结构层次利用系统论的思想与信息论的科学方法从宏观角度解析中药药性,以期从中药"性-构关系"研究中探索寒热药性成分要素表征体系的构建,并对其研究方法做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Gibbs Free Energy等结构参数与中药寒热药性间存在非常强的关联关系,提示中药药性与相关成分的结构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从中药"性-构关系"探索构建寒热药性成分要素表征体系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可以为中药药性理论现代研究和科学诠释探索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中药药性的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针对此问题,提出了“物质决定药性,物质基础共同属性与药性之间存在内在相关性”这一假说,并提出了基于药效团的药性物质基础的研究方法和预期研究成果。本文利用中药有效成分族辨识技术,以活血化瘀中药为研究载体,初步探讨了以药效团为代表的物质基础共同属性与中药药性的内在相关性,从而为药性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基于药效团的药性物质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药性的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针对此问题,提出了“物质决定药性,物质基础共同属性与药性之间存在内在相关性”这一假说,并提出了基于药效团的药性物质基础的研究方法和预期研究成果。本文利用中药有效成分族辨识技术,以活血化瘀中药为研究载体,初步探讨了以药效团为代表的物质基础共同属性与中药药性的内在相关性,从而为药性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4.
中药四性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正礼  李峰  王薇  冯帅 《中医药信息》2010,27(1):110-112
中药四性理论是中药药性的核心理论,是中医、中药衔接的桥梁,是临床应用的纲领,是保持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的关键环节。中药四性的发挥与什么因素有关,从何种角度来研究中药四性,一直是医药界研究的难题。从物质基础、生物热力学、药理学、基因组学、性-效-物质关系和物组学角度对中药四性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探讨中药四性发展的前景。目前,中药四性的研究出现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以及新的学说形成,中药四性的研究必将步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5.
介类中药在临床上主要受"介类潜阳""咸能软坚"两大药性理论的指导应用,但缺乏药性、功效、应用与物质基础之间关系的研究及探讨。笔者对临床常用的6味介类中药所含物质成分及含量做了总结,结合前期实验研究结果,对其性效用关联性的物质基础进行分析,提示介类平肝潜阳作用可能与碳酸钙、微量元素及有机成分均有关,味咸能软坚散结则可能与微量元素及有机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6.
中药辛味药性表达及在临证配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药五味中辛味的中医内涵、辛味中药的来源、辛味与药性理论的关系等进行了归纳总结。通过电子鼻、电子舌等现代仿生技术结合化学分离分析方法,提出辛味在味觉和嗅觉的表征方式及其物质基础拆分表征研究思路。最后,对辛味药性理论在临证配伍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分析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与具体应用,与中医学的"和谐"观联系起来,发现中药药性理论内容及其临床应用都包含在中医"和谐"观的观点中,中医"和谐"观是中药药性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和谐"观的拓展与应用,中药药性理论在临床应用中不断体现着中医"和谐"观的内涵与精神。此外,对中药药性理论及中医"和谐"观的内涵与相关性进行深刻的剖析和掌握,有助于指导现代临床遣方用药,以达到迅速治愈病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药寒热药性与游离脂的相关性,进一步阐明中药四性与物质基础的关系。方法:选取10种寒性中药和10种热性中药,提取粗脂,2%硫酸-甲醇于70℃水浴进行甲酯化反应,GC-MS法测定,并运用支持向量机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运用支持向量机法建立了区分20种中药寒热药性的数学判别模型,其判别结果与传统中药药性理论一致。结论:20种中药游离脂成分与其寒热药性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支持向量机可以作为区分寒热药性的统计学工具,游离脂是中药寒热药性的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对中药药性与功效进行归纳分析,寻求药性与功效之间的规律性。方法: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从中药功效与药性的关系出发,建立肝经归经的预测模型。基于生物热动力学探讨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以热动力学参数反映中药复方的寒热药性。用电子得失理论研究中药四性的物质基础,用红外成像扫描技术研究中药的寒热属性,用斑点免疫印迹技术探讨中药药性物质基础,以支持向量机用于中药药性识别的可行性考察,以微量元素含量水平探讨与中药四性的关系,并以食用菌总糖含量测定方法(费林氏容量法)探讨总糖含量与寒热药性关系。结论:多学科的渗透用于中药药性研究,为科学阐释中药药性的内涵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中药化学成分研究在提取分离、鉴定分析等领域已取得一定成果,但相关研究过程缺乏与中药药性理论的结合,使中药药性化学成分及相应的物质基础研究相对滞后.因此,基于中药药性理论提出中药药性化学,对阐明中药药性物质基础,中西药会通,以及实现中药"走出去"和"引进来"都有十分重要意义.本文对近年来中药药性化学成分及物质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中医科学院肖永庆首席研究员荣获了2014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医药创新奖",获奖项目为"中药炮制与药性相关性及其饮片质量评价模式"。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基础和核心,中药炮制原理的核心是中药在炮制前后其药性发生了改变,其根源还是炮制后其内在物质基础发生了变化。"中药炮制与药性相关性及其饮片质量评价模式"项目以大黄等  相似文献   

12.
中药“宏观药性”假说与组分药性数字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宏观药性假说"认为:寒热药性是中药物质的宏观属性,中药的部位、单元、组分或成分皆有药性。中药寒热药性有宏观与微观之分,宏观药性是中药整体的寒热属性;而微观药性是中药部位、单元、组分或成分的寒热之性,且同一中药普遍存在寒热药性相反的物质成分。中药的宏观药性是其各物质成分之间微观药性交互作用而综合"呈现"的结果,宏观药性值取决于所含各种药性成分的微观药性贡献力。基于中药宏观药性假说,将中药"系统分离"为若干相对独立的物质单元,以各"物质单元"的"微观药性贡献力"作为矩阵元素,构建寒热药性判别矩阵,可以实现对中药"物质单元"药性的预先理论判别,进而探讨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与中药组分配伍新药发现相偶联的研发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中药不同药性与无机元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中药不同药性与无机元素关系的研究黎晓敏贾仁勇王健宋维平杨本登李明元(四川畜牧兽医学院荣昌632460)中药的寒凉温热药性是传统中药的核心理论之一。寒病热治,热病寒治是临床用药的基本法则。关于中药药性的研究自古有之,但决定中药药性的物质基础何在,至今仍不为人知。不少研究表明,有机物质可能是中药性能和药效的物质基础。但近年来的研究已提示,中药的元素含量及比例与中药疗效、性能有密切关系。柴立等称,用补肾益精的  相似文献   

14.
<正>关于平性药药性的认识,笔者先后发表了《中药药性效应及物质基础的文献研究》[河南中医,2007,(5)]、《平性药药性定位及其作用特点的理论探讨》[广西中医药,2007,(2)]、《试论平性药"体平  相似文献   

15.
中药性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为了真正认识中医药的科学价值,准确把握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本文建立了基于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和可组合性的中药性味理论研究的新模式,明确了"中药性味拆分组分"、"中药性味组分"、"中药性味物质基础"、"中药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以及"中药性味组分组合"等新概念,对文献、药物选择、"中药性味物质基础"拆分方法的建立与各拆分组分的化学表征、中药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性味归属、中药性味组分的可组合性、实验研究数据及资料的整理、分析与应用等与中药性味理论研究新模式的实践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够为开展中药药性理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药性理论的文献研究,同时结合实验研究成果和前人实际用药经验,论述了中药药性多重性历史沿革,并从中药物质基础、中药功效、中药复方等方面,探讨了中药药性多重性的客观存在性,中药药性多重性对于充分理解中药药性理论,以及解决历代本草著作中对同一中药药性标注不一致等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淼  霍海如  王朋倩  戴丽  隋峰 《中草药》2018,49(3):505-511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五味作为药性理论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保障中医临床的准确合理用药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相较于四性,中药五味属性与其临床功用的关联相对松散,主要源于五味属性中真实滋味和推演五味属性的混杂。基于此,以五味理论中的"辛味"为研究对象,整理归纳其药性理论的产生及构建过程,以及现代研究进展,明确"辛味"中药五味属性的来源以及药性理论的传统认识,以期为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18.
作为指导中药临床应用的核心,四性理论在中药的临床应用和医疗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四性主要指中药的寒、热、温和凉四种属性,温与热、寒与凉是本质相同、程度有别的同一药性属性,寒热二性可作为中药的首要药性。中药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其“寒热”二性是否也参与药效的发挥?机体是否存在有感受药性“寒热”之基因或蛋白群?结合近现代对于中药药性理论及温度相关性瞬时受体电位的研究,发现中药寒热药性与温度相关性瞬时受体电位密切相关,温度相关性瞬时受体电位有可能成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9.
斑点免疫印迹法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研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药性的物质基础是否存在规律性问题的回答,对于目前国家973项目"中药药性理论相关基础问题研究"中的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的研究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本文首次提出了斑点免疫印迹法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的思路,其基本思想是:分别选用10味典型寒、热性中药的水提物作为对照抗原,免疫动物后制备相应的寒、热性对照抗原抗体,以之与其他中药水提物作斑点免疫印迹,依据对照抗原抗体对不同药性中药水提物抗原的免疫识别作用,根据杂交信号的有、无和强、弱,平行比较不同药性中药之间物质基础的相似度。应用凝胶分析软件对杂交信号作轨迹定量扫描分析,根据同一中药与寒、热性对照抗原抗体的杂交信号,作聚类分析,并作出中药药性寒、热程度的距离图谱。  相似文献   

20.
中药性味理论的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药理论中的核心内容。其中,中药的四性五味作为中药的核心药性在中医临床诊治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近年,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先后立项支持性味理论相关项目的深化研究,旨在进一步从分子水平解析中药四性五味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中医临床和药学体系。本文对近20年来有关中药四气五味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从生物效应、物质基础等方面对中药四气五味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概述,结合课题组中药药性研究中的发现和体会,剖析了目前中药药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深入开展中药性味理论的科学实质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