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8 毫秒
1.
  目的  描述大连市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 为提出减少和防止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大连市城乡中学生, 共对2 540名中学生进行校园欺凌及相关因素问卷调查。  结果  大连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报告率为25.11%;男生遭受躯体欺凌(5.99%)、言语欺凌(24.93%)报告率均高于女生(3.66%, 15.87%)(χ2值分别为6.56, 27.94, P值均 < 0.05);初中学生遭受言语欺凌(22.84%)、情感忽视(16.84%)报告率均高于高中学生(16.25%, 13.18%)(χ2值分别为14.21, 5.44, P值均 < 0.05);农村学生遭受躯体欺凌(6.07%)、言语欺凌(24.58%)、情感忽视(18.88%)报告率均高于城镇学生(3.55%, 16.05%, 12.06%)(χ2值分别为7.72, 24.81, 19.64, P值均 < 0.05)。男生、初中生、农村学生较女生、高中生、城市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程度更严重(Z值分别为3.46, 3.75, 5.89, P值均 < 0.01)。结构方程模型显示, 学习成绩(路径系数为-0.003)及父亲文化程度(路径系数为-0.004)对校园欺凌行为有直接作用, 母亲文化程度(间接作用系数-0.000 8)、身高(间接作用系数-0.000 3)、父亲文化程度(间接作用系数-0.000 3)、体重(间接作用系数0.000 2)均通过学习成绩对校园欺凌行为产生间接作用。  结论  大连市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率较高, 农村学生、初中学生、男生较易发生校园欺凌行为, 是重点的防控人群。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降低校园欺凌行为的有利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海淀区中小学生遭受校园欺凌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1年9—10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海淀区1 906名中小学生,使用学生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表进行电子问卷调查。  结果  海淀区中小学生遭受过校园欺凌报告率为4.3%,其中小学(7.6%)>初中(4.1%)>职业高中(2.5%)>普通高中(1.9%)(χ2=23.49,P<0.01),男生(5.5%)高于女生(3.0%)(χ2=7.44,P=0.01),6.9%的非正常家庭学生和3.9%的正常家庭学生遭受过校园欺凌(χ2=4.24,P<0.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小学学段的学生(OR=2.13)、非正常家庭(OR=1.07)、有吸烟经历(OR=2.28)、有被父母打骂经历(OR=2.49)、有打架行为(OR=1.84)更容易遭受校园欺凌行为(P值均<0.05)。  结论  海淀区中小学存在校园欺凌行为,应引起学校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家校结合,针对重点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西部地区汉族、彝族、藏族青少年校园欺凌和抑郁症状的流行现状, 探讨不同欺凌角色、欺凌频率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程度, 为青少年校园欺凌防治提供新观点。  方法  采用典型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 于2020年4—11月在四川省苍溪县、甘洛县和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6所中小学中招募3 115名中小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园欺凌与抑郁症状的关系。  结果  881名(28.3%)中小学生在过去6个月中经历过校园欺凌, 892名(28.6%)检出抑郁症状。汉族、彝族、藏族的校园欺凌报告率分别为20.5%, 46.4%和23.8%, 其中被欺凌报告率分别为15.3%, 25.0%和11.8%, 欺凌报告率分别为2.3%, 5.7%和6.7%, 欺凌-被欺凌报告率分别为2.9%, 5.7%和5.4%;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20.4%, 37.9%和36.5%。调整年龄、年级、民族、吸烟、饮酒变量后, 被欺凌者(AOR=1.98, 95%CI=1.61~2.45)、欺凌者(AOR=2.63, 95%CI=1.81~3.82)和欺凌-被欺凌者(AOR=3.33, 95%CI=2.44~4.54)的抑郁风险高于无校园欺凌经历者(P值均 < 0.01), 且抑郁风险随着欺凌频率增加而增大。  结论  西部地区彝族和藏族青少年的校园欺凌和抑郁症状均高于汉族, 参与校园欺凌、高欺凌频率与抑郁症状密切相关。干预措施中应加强对各类欺凌角色和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中低收入国家青少年遭受校园欺凌的发生率及其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为青少年校园欺凌防控与心理健康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数据来源于19个中低收入国家2009—2015年全球校园健康调查,共22 963名13~17岁中学生。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遭受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遭受校园欺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结果  学生心理健康平均得分为(5.75±2.09)分,有35.1%的学生报告曾遭受校园欺凌,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学生遭受过校园欺凌的比例分别为39.4%,34.3%。低年级、超重、家庭经济状况差、家庭学习和心理支持低、感知家庭关系较差、逃学多、同学关系差的学生更容易遭受校园欺凌(P值均 < 0.05),遭受校园欺凌与女生的不利心理健康状态呈正相关(B=1.27,P < 0.01)。  结论  遭受校园欺凌在低收入国家更为普遍,且对女性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更大。需要对低收入国家和女性青少年学生群体中的校园欺凌问题给予更多地关注,采取具有成本效益的干预措施,以减少或减轻欺凌的后果。  相似文献   

5.
陈咏梅  范明明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0):1520-1523
  目的  分析开封市中学生抑郁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中学生的抑郁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2019年9—10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开封市随机抽取4 058名初、高中学生,使用抑郁量表(CES-D)对其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开封市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4.5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高年级学生患抑郁风险高于低年级学生(OR=1.47),因病请假、因病休学、受到严重伤害、受到校园欺凌、有打架行为、遭受家庭暴力、吸烟和网络成瘾均与抑郁症状呈相正关(OR值分别是1.37,1.67,1.91,2.69,1.65,2.29,1.47,2.58,P值均 < 0.05)。此外,打架行为和吸烟的交互作用对中学生抑郁症检出存在影响。  结论  中学生抑郁与年级、家庭和校园环境均密切相关。应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改善不良的校园环境,减少生活中的不良事件,从而减少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校园欺凌在父母心理控制与初中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之间的中介作用。  方法  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沈阳市4所初中1~3年级1 497名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  初中生NSSI的检出率为9.9%。父母心理控制、受欺凌和欺凌得分越高,初中生发生NSSI的可能性就越大(均有P < 0.001)。受欺凌在父母心理控制与NSSI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7.4%;欺凌在父母心理控制与NSSI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6.4%。  结论  校园欺凌(受欺凌和欺凌)在父母心理控制和NSSI关系中起多重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安徽省2018年中小学生营养知识、食物喜好、饮食行为和食育体验活动现状,为相关部门制定学生营养改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安徽省淮北、蚌埠、马鞍山、合肥、芜湖5个地区随机抽取三年级及以上学生2 045名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填式问卷收集营养知识、食物喜好、饮食行为和食育体验活动相关信息。  结果  中小学生营养知识总知晓率为38.3%,最好的饮料是白开水的知晓率最高(91.6%)。健康食物喜好总报告率为51.5%,奶及奶制品的喜好率最高(66.4%)。良好饮食行为总报告率为85.8%,大部分时候三餐按时按量的报告率最高(87.7%)。食育体验活动总报告率为25.0%,会收拾餐桌的报告率最高(73.0%)。>12岁学生更多地掌握营养知识(χ2=28.8),≤12岁学生较好地具有健康食物喜好和良好饮食行为(χ2值分别为31.3,77.6),女生更经常地参与摆放餐具和收拾餐桌(χ2=12.2)(P值均 < 0.05)。  结论  中小学生营养知识掌握情况差,虽有明确的食物喜好,但存在不良饮食行为。应有针对性开展校园营养健康教育,加强家庭和学校合作,增加学生的食育体验活动机会,帮助中小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
李晶  方姣  周艺  孙莹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7):978-981
  目的  探讨同伴欺凌与女童乳房早发育间的关联及潜在机制,为预防女童性早熟提供新策略。  方法  选取来自马鞍山市市区3所小学950名女童[平均年龄为(9.0±1.2)岁]进行研究,使用修订版《欺凌/受害者调查问卷》(BVQ)评估同伴欺凌,由1名儿童内分泌女医生评估受试女童乳房Tanner分期。使用Salivette?唾液采集器采集所有女童清晨起床唾液样本,体脂率使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测量。通过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同伴欺凌与乳房早发育之间的关联,用Logistic回归估算中介系数。  结果  受试女童中,23.2%(220/950)报告自今年年初以来在学校经历过同伴欺凌。同伴欺凌组的乳房早发育女童占比(24.1%,53名)高于未经历过同伴欺凌组(13.7%,100名)。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调整体脂率和清晨皮质醇水平后,同伴欺凌与乳房早发育相关(OR=1.74,95%CI=1.16~2.59)。中介分析表明,高皮质醇水平和高体脂率在同伴欺凌和乳房早发育之间都有间接影响,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37,0.45。  结论  在女童中,同伴欺凌与乳房早发育显著相关,可能与HPA轴异常活动和高体脂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安徽阜阳城区3~6岁学龄前儿童面部外伤发生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 为降低学龄前儿童面部外伤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对阜阳市4所幼儿园3~6岁的1 062名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共收集面部外伤儿童146例, 学龄前儿童面部外伤报告率为13.7%。男女童之比为1.84∶1, 幼儿园小、中班男生报告率(24.5%, 16.4%)高于女生(13.4%, 9.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66, 4.25, P值均 < 0.05)。小班儿童面部外伤(19.4%)发生最多, 且随着年龄增长, 发病人数逐渐降低。跌倒(61.6%)是最常见原因。家庭(55.5%)和幼儿园(26.0%)是发生面部外伤的主要场所, 额部(26.0%)和下颌(21.2%)为主要受伤部位, 单纯皮肤裂伤(81.5%)是主要受伤类型。11:00—13:00(19.9%)及17:00—19:00(27.4%)为面部外伤高发时间; 6—8月(39.7%)为高发月份。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学龄前儿童面部外伤在性别、班级、家长自诉儿童性格、监护人文化程度和家庭类型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4.51, 18.84, 39.66, 6.56, 12.31, P值均<0.05)。  结论  学龄前儿童面部外伤报告率较高, 不同性别、班级、性格、家庭类型等发生情况有所差异, 家庭、幼托机构和社会等多方共同干预, 可有效减少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嘉兴市学校肺结核流行趋势及特征,为推动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从“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中导出2011—2020年嘉兴市学校肺结核病案信息,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2011—2020年嘉兴市累计报告学生和教师肺结核病例分别为436和46例,教师肺结核年均报告发病率(10.70/10万)高于学生(6.16/10万)(χ2=13.06,P<0.05);学校肺结核年均报告发病率(6.59/10万)低于全人群报告发病率(37.91/10万)(χ2=184.63,P<0.05);学校肺结核以3—5月发病居多,分别占比11.62%,11.00%,9.96%;2012年县级学校肺结核发病率较市级低,2017和2020年较市本级高(χ2值分别为4.61,5.72,4.02,P值均<0.05);15~19岁学生肺结核病例最多,男生肺结核病例数(90名)占比高于女生(75名);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比同学段院校学生肺结核报告发病率高(χ2值分别为24.34,14.87,P值均<0.05);发现方式以因症就诊、转诊等被动发现为主,就诊延迟率为34.23%。  结论  早期发现传染源、及时的科学处置、缩短就诊延迟时间是防止疫情传播扩散的关键,对减少聚集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中学生性侵害现状及相关因素,为促进中学生的安全及健康成长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20年4—5月对四川省某市1 471名中学生的性侵害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遭受过强奸、性猥亵、性骚扰的比例分别为1.6%,3.7%,9.4%。23.8%的中学生遭受过2种及以上的性侵害;75.1%~82.1%的性侵害发生于9~15岁;36.3%~62.3%的性侵害主体为同辈熟人。看过色情信息与遭受3类性侵害均呈正相关(强奸:OR=9.93,95%CI=3.09~27.57;性猥亵OR=7.83,95%CI=3.95~15.53;性骚扰OR=5.22,95%CI=3.52~7.73,P值均<0.01);自我性别认同不良与遭受性猥亵和性骚扰均呈正相关(性猥亵:OR=2.37,95%CI=1.31~4.29;性骚扰OR=1.73,95%CI=1.16~2.58,P值均<0.01)。母亲的长时间缺失与中学生遭受强奸呈正相关(OR=3.10,95%CI=1.31~7.30),接受过父亲性教育与遭受性猥亵呈正相关(OR=2.52,95%CI=1.26~5.03)(...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珠海市有性行为大学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测的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HIV检测策略、提高大学生HIV检测率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于2019年11—12月对珠海市6所高校本科和大专12 235名在校学生进行匿名电子问卷调查,筛选出有性行为史学生1 789名,通过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有性行为大学生HIV检测的影响因素。  结果  1 789名大学生中,HIV检测率为7.55%(135名),主要通过医院(71.85%)检测,检测原因主要为定期检测(50.37%)和了解自己的感染状况(23.7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有性行为的大学生中,性取向为同性恋者(OR=4.62,95%CI=1.07~19.95)、近1年有异性商业性行为者(OR=3.77,95%CI=1.96~7.26)更有可能进行HIV检测;女生(OR=0.41,95%CI=0.24~0.69)进行HIV检测的可能性较低。  结论  珠海市有性行为的大学生HIV检测的比例较低,建议在加强HIV检测宣传教育、增强学生HIV检测意识时,考虑性别、性取向及商业性行为等因素的影响,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高检测的覆盖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比较2006年和2016年北京市大学生安全性行为及意向的变化情况,为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led disease,STD)防控提供针对性生殖健康教育依据。  方法  分别在2006年和2016年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北京市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与2006年相比,2016年大学生发生性行为比例下降(χ2=81.150,P < 0.001),同性性行为比例上升(χ2=12.115,P < 0.001),初次性行为发生年龄减小(t=12.009,P < 0.001),安全性行为意向下降(χ2=10.375,P < 0.001)。两次调查中有性行为大学生的相关危险行为比例均高于无性行为大学生。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大学生安全性行为意向与性别、年龄、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联合国大会艾滋病特别会议(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Special Sessionon HIV/AIDS,UNGASS)指标、光顾娱乐场所和网络浏览色情信息相关(均有P < 0.05)。  结论  与2006年相比,2016年北京市大学生安全性行为、意向及其影响因素均发生较大变化,应随之改变大学生性病与生殖健康相关的干预内容及途径,强化其安全性行为意向,从而控制性传播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大学生网约性行为现状及与感觉寻求、危险行为的关系,为高校开展学生性教育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于2021年9—10月在重庆市某高校抽取1 923名大学生完成网约性行为、感觉寻求和危险行为的问卷调查。  结果  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为26.7%,其中,网约性行为发生率为12.3%。不同性别大学生网约性行为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5,P>0.05);不同年级,不同赌博、饮酒、网络成瘾倾向大学生网约性行为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40,3.29,19.63,3.66,P值均 < 0.05),大一年级(9.1%)、不赌博(12.0%)、饮酒(8.4%)、无网络成瘾倾向学生(11.8%)低于大二和大三年级(14.4%,13.1%)、赌博(19.7%)、不饮酒(15.1%)、有网络成瘾倾向学生(16.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大学生饮酒(OR=0.45,95%CI=0.33~0.62)与网约性行为发生呈负性相关,感觉寻求(OR=1.08,95%CI=1.03~1.13)、赌博(OR=2.15,95%CI=1.19~3.88)与网约性行为发生呈正性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大学生网约性行为发生率不容忽视。高校应引导学生科学认识网约性行为危害,不寻求其带来的新异刺激感,避免与赌博行为聚集出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童年期性虐待与大学生性取向之间的关联及其性别差异,为中国青少年童年期性虐待和性取向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合肥市4所大学4 034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人口统计学特征、童年期性虐待经历以及性取向。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类型和不同时期的性虐待经历与大学生性取向之间的关联及性别差异。  结果  大学生异性向、同性向、双性向、无性向的报告率分别为93.2%,0.7%,3.7%,2.4%。男生发生在小学或更早时期的仅接触性虐待(OR=14.70, 95%CI=5.73~37.72)、同时经历非接触和接触性虐待(OR=4.33, 95%CI=1.91~9.84)与性取向有关;发生在中学时期的仅非接触性虐待(OR=4.20, 95%CI=2.21~7.98),同时经历非接触和接触性虐待(OR=3.57, 95%CI=1.65~7.70)与性取向有关。女生发生在小学或更早时期的仅非接触性虐待(OR=1.78, 95%CI=1.02~3.13)、同时经历非接触和接触性虐待(OR=3.13, 95%CI=1.35~7.23)与性取向存在关联。  结论  童年期性虐待经历与大学生性取向存在关联,且存在性别差异,在男生中的关联性相对更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大学生不确定心理压力现状以及童年期经历与不确定心理压力的关联, 为大学生不确定心理压力的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2021年3—5月,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选取江苏与湖北省1 816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电子结构化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童年期积极经历、童年期不良经历以及不确定心理压力。运用Logistic回归探究童年期积极经历及不良经历与不确定心理压力的关联。  结果  大学生不确定心理压力的报告率为27.5%(500名)。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 存在儿童虐待者的不确定心理压力发生风险是不存在组的2.10倍(OR=2.10, 95%CI=1.64~2.70), 有自我意识的青少年的不确定心理压力发生风险是没有自我意识组的37%(OR=0.37, 95%CI=0.24~0.57), 有积极的可预测生活的大学生不确定心理压力的发生风险是没有组的32%(OR=0.32, 95%CI=0.13~0.77)(P值均 < 0.05)。  结论  大学生是不确定心理压力影响的敏感人群, 积极童年期经历的缺乏和高度不良的童年期经历都是不确定心理压力发生的相关因素。建议尽早筛查遭受高度不良童年期经历伤害与缺少积极童年期经历的青少年, 以保护其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广州市青年男男性行为者(you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YMSM)儿童期性虐待(childhood sexual abuse,CSA)经历和抑郁症状的情况,探讨儿童期性虐待对抑郁的影响。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在广州市招募在广州居住时间≥3个月,年龄18~24周岁的365名YMSM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问卷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寻找性伴方式、性取向、CSA经历和抑郁症状等信息。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YMSM的CSA经历和抑郁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SA经历对抑郁的影响。  结果  YMSM中CSA经历和抑郁症状报告率分别为31.51%(115/365)和47.95%(175/365)。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75.00%)以及通过线下寻伴方式(62.22%)的YMSM抑郁症状报告率较高(χ2值分别为7.97,4.19,P值均 < 0.05)。调整了民族、户籍所在地、居住时间、学生、文化程度、个人月收入、性取向、寻伴方式等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有CSA经历(aOR=1.81,95%CI=1.12~2.93)的YMSM有抑郁症状的可能性高于无CSA经历者。  结论  广州市YMSM有CSA经历和抑郁症状的比例较高,CSA经历是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应注重加强对YMSM的心理干预,尤其是有CSA经历的YMSM,从而减少抑郁症状的比例,提高该人群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留守经历大学生强迫症状(obsessive-compulsive symptoms,OCS)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安徽省3所高校的留守经历大学生,使用中文版强迫量表修订版(obsessive-compulsive inventory-revised,OCI-R)、罗森伯格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Zung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以及自编大学生留守经历基本情况问卷进行测试,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强迫症状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调查留守经历大学生2 291名,强迫症状检出率26.5%。留守经历大学生强迫症状在与父母见面频率、看护人教养方式、与看护人之间的矛盾、吸烟和饮酒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看护人采取严厉型教养方式(OR=1.300,95%CI:1.025~1.649,P=0.030)、放纵型教养方式(OR=1.372,95%CI:1.017~1.852,P=0.038)、吸烟(OR=1.982,95%CI:1.305~3.011,P=0.001)、有抑郁症状(OR=2.423,95%CI:1.954~3.005,P < 0.001)、中自尊(OR=0.604,95%CI:0.481~0.759,P < 0.001)以及高自尊(OR=0.488,95%CI:0.362~0.659,P < 0.001)是留守经历大学生强迫症状的影响因素。  结论  留守经历大学生强迫症状检出率较高,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干预可有效降低留守经历大学生强迫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优秀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学校贫困生心理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21年4—5月,采用一对一深入访谈法,对东莞市某本科高校22名优秀贫困大学生进行访谈。  结果  优秀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主要有9项:感恩(20名)、独立(15名)、真诚(13名)、努力(12名)、友善(11名)、好学(11名)、自我认知调节(11名)、自律(11名)、坚持(11名)等,其中感恩和独立是最核心的心理品质。影响优秀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因素主要为家庭因素(“家人的品质影响”占72.7%,“家人的教导”占63.6%,“家人的情感支持”占59.1%,“父母重视教育”占比36.4%),且家人的品质影响是核心因素;同伴因素(“同伴的影响”占45.5%,“同伴的情感支持”占45.5%);教师因素(“教师的情感支持”占40.9%,“教师的教导”占27.3%),此外,其他因素如个人实践经历、国家政策支持和学校氛围等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结论  优秀贫困大学生有较多的积极心理品质。应多关注贫困大学生群体的积极心理特征,从多方面探索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因素,重视社会情感支持的作用,加强贫困生群体的积极心理品质教育。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医科院校大学生的营养状况、食物摄入、饮食行为和体力活动水平,并探究与膳食行为的关联,为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营养干预和营养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9年10—12月,分层随机抽取广州市某医科院校26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体格测量,采用χ2检验、Wilcoxon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对象消瘦、超重及肥胖的影响因素。  结果  大学生消瘦检出率为25.5%,超重及肥胖率为11.8%。不同性别学生谷薯类、水果类、蛋类、禽畜类、油炸食品、碳酸饮料的摄入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3 278.00,5 224.50,5 981.00,6 663.00,5 460.00,3 873.00,P值均<0.05)。不同年级大学生总体力活动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 239.5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蛋类摄入较多与消瘦呈负向关联(OR=0.20);挑食偏食与消瘦呈正向关联(OR=2.96);进食速度快与超重及肥胖正向关联(OR=5.35)(P值均<0.05)。  结论  该校大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较高,膳食行为与消瘦、超重及肥胖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