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1篇
预防医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大学前不同阶段同伴欺凌经历对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2018年10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安徽省合肥市4所高校4 034名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对象大学前不同阶段同伴欺凌经历和当前的生活质量。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组各维度得分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分析大学前不同阶段欺凌经历、不同欺凌种数与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关系。结果 4 034名大学生生活质量4个维度(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得分分别为12.61±2.02、14.09±2.62、13.72±2.71和13.77±2.46。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控制相关混杂因素)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小学(β=-0.21)、中学(β=-0.27)和两阶段(β=-0.56)被言语欺凌、中学阶段被关系欺凌(β=-0.21)、中学阶段被躯体欺凌(β=-0.38)和两阶段躯体欺凌(β=-0.67)均与大学生生活质量生理维度得分呈负相关;大学生在两阶段被言语欺凌(β=-0.41)和中学阶段被关系欺凌(β=-0.42)与大学生生活质量心理维度得分呈负相关;大学生在中学阶段被关系欺凌(β=-0.32)、中学(β=-0.51)和两阶段被躯体欺凌(β=-0.57)均与大学生生活质量社会关系维度得分呈负相关;大学生在小学和两阶段被言语欺凌(β=-0.20、-0.46)和关系欺凌(β=-0.35、-0.90)均与大学生生活质量环境维度得分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欺凌受害指数与大学生生活质量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4个维度得分呈负相关(β=-0.33、-0.36、-0.30、-0.33);实施欺凌指数与大学生生活质量4个维度得分也呈负相关(β=-0.28、-0.31、-0.23、-0.28),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大学前不同阶段欺凌经历均与大学生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降低有关联,应加强大学前不同阶段同伴欺凌的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2.
童年期是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也是社会认知和心理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研究证实,童年期应激对一系列健康结果有明显的不良影响,包括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健康行为和死亡风险[1].约有一半的青少年至少经历过1种类型的童年期应激事件[2].童年经历虐待、忽视或其他不良经历与成年后患抑郁症呈正相关[3];儿童期不良经历越多,外周血中部分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越高[4].大量研究阐述了5-羟色胺转运蛋白(5-serotonin transporter gene,5-HTT)、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 gene,NR3C1)、FK506结合蛋白5(FK506 binding protein5,FKBP5)等候选基因甲基化的改变、早期不良经历、青少年不良心理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童年期应激可以导致候选基因甲基化水平的改变,进而增加青少年乃至成人期抑郁、自杀等不良心理行为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2018年安徽省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数据,比较不同特征成年居民慢性肾病(CKD)患病率,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18岁居民进行询问调查、身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使用复杂加权方法估算不同特征居民的CKD患病率,CKD患病及其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采用复杂抽样数据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共纳入7 181人,成年居民CKD患病率为11.06%,女性CKD患病率(12.49%)高于男性(9.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居民CKD进展的中、高和极高风险程度比例分别为8.66%、2.02%和0.3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3,95%CI:1.00~1.05)和BMI(OR=1.05,95%CI:1.01~1.09)增加、女性(OR=1.38,95%CI:1.22~1.55)、高血压(OR=2.50,95%CI:1.76~3.56)、糖尿病(OR=2.28,95%CI:1.51~3.43)、血脂异常(OR=1.26,95%CI:1.11~1.43)和高尿酸血症(OR=2.16,95%CI:1.68~2.78)均为CKD的危险因素。结论 安徽省成年居民CKD患病率较高,CKD与年龄、性别、BMI、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高尿酸血症相关,应当注重相关危险因素的管控,包括超重/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高尿酸血症,预防CKD及其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总结童年期不良经历与青少年抑郁之间现有的队列研究证据,为预防青少年抑郁提供证据.方法 通过检索万方、维普、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和Web of Science自建库到2019年2月间发表的有关童年期不良经历与青少年抑郁相关性的队列研究的中英文文献.中文检索词包括童年期不良经历、虐待、忽视、欺凌、家庭功能不全、家庭暴力、逆境、不良经历、不良事件、创伤、抑郁、前瞻性、队列、纵向、随访;英文检索词包括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abuse,maltreat,mistreat,neglect,bully,bullying,family dysfunction,family violence,adversities,trauma,victimization,victim,adverse events,adverse experiences,longitudinal,follow-up,prospective,cohort,depression,depressive.对筛选得到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用Stata 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文献12篇(11篇英文,1篇中文).结果 显示,童年期不良经历与青少年抑郁呈正相关(OR=1.75,95%CI=1.43~2.15),其中忽视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最大(OR=2.42,95%CI=1.31 ~4.46),而虐待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最小(OR=1.77,95%CI=1.25~2.52).欺凌的OR值为2.09(95%CI=1.38~3.16),男生(OR=3.77,95%CI=2.31 ~6.15)大于女生(OR=1.44,95%CI=1.04~2.01).漏斗图和Egger检验提示,纳入文献存在发表偏倚,敏感性分析显示Meta分析结果较为稳健.结论 童年期不良经历与青少年抑郁呈正相关,忽视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最大,虐待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童年期性虐待与大学生性取向之间的关联及其性别差异,为中国青少年童年期性虐待和性取向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合肥市4所大学4 034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人口统计学特征、童年期性虐待经历以及性取向。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类型和不同时期的性虐待经历与大学生性取向之间的关联及性别差异。  结果  大学生异性向、同性向、双性向、无性向的报告率分别为93.2%,0.7%,3.7%,2.4%。男生发生在小学或更早时期的仅接触性虐待(OR=14.70, 95%CI=5.73~37.72)、同时经历非接触和接触性虐待(OR=4.33, 95%CI=1.91~9.84)与性取向有关;发生在中学时期的仅非接触性虐待(OR=4.20, 95%CI=2.21~7.98),同时经历非接触和接触性虐待(OR=3.57, 95%CI=1.65~7.70)与性取向有关。女生发生在小学或更早时期的仅非接触性虐待(OR=1.78, 95%CI=1.02~3.13)、同时经历非接触和接触性虐待(OR=3.13, 95%CI=1.35~7.23)与性取向存在关联。  结论  童年期性虐待经历与大学生性取向存在关联,且存在性别差异,在男生中的关联性相对更强。  相似文献   
6.
探讨大学生童年期虐待、成人依恋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10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合肥市4所高校4 034名大学生,采用童年期创伤经历问卷、状态性成人依恋量表和米氏边缘性人格障碍检测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研究对象中.有4.2%具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其中男生为4.5%,女生为3.7%.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得分非单亲家庭低于单亲家庭,家庭经济状况一般者低于家庭经济状况差和好者,父亲受教育程度中等者低于父亲受教育程度低和高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30,29.25,9.63,P值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童年期虐待、回避型依恋及焦虑型依恋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得分有正向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2100.10,0.23,P值均<0.01),安全型依恋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得分有负向预测作用(β=-0.15,P<0.01).结构方程模型表明,成人依恋在童年期虐待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6.7%.结论 成人依恋在童年期虐待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编制学龄前儿童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并进行信效度评价,为评估学龄前儿童积极心理品质提供测评工具。方法 通过文献资料分析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等方法,编制含50个项目的学龄前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初始量表。进一步于2018年1-3月对2 686名学龄前儿童主要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该量表进行项目分析和信效度评价。结果 最终获得37个项目的学龄前儿童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包含智慧、勇气、仁爱、公正和克制5个维度,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1.667%。量表Cronbach's α系数、分半信度和重测信度分别为0.854、0.772和0.894;量表整体模型检验的指标拟合优度指数(GFI)、调整拟合优度指数(AGFI)、标准拟合指数(NFI)、比较拟合指数(CFI)和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分别为0.930、0.918、0.848、0.894和0.038,各项指标均达到可接受范围;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异常检出者的学龄前儿童积极心理品质量表总分均低于未检出者(P<0.001),说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结论 学龄前儿童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具有较可靠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评定学龄前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006—2020年安徽省儿童跌倒/坠落伤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和变化趋势,为制定儿童跌倒/坠落伤预防控制措施与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安徽省2个国家伤害监测点6家哨点医院2006—2020年的0~14岁儿童跌倒/坠落病例监测数据,对跌倒构成比进行趋势分析,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评价儿童跌倒/坠落伤害的时间变化趋势。结果 2006—2020年安徽省0~14岁儿童跌倒/坠落病例共36 372例(男性24 487例,女性11 885例)。1~4岁儿童病例最多(13 280例,36.51%)。儿童跌倒/坠落发生在9月最多,2月最少,高峰时间在每天的10:00和17:00。跌倒发生地点多在家中,占47.13%,发生时活动主要为休闲活动(42.07%)。伤害部位多为头部(46.41%),性质以挫伤、擦伤为主(57.1%),伤害结局多为处理后离院(95.99%)。2006—2020年儿童跌倒/坠落整体呈上升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3.21, P<0.001],其中2006—2015年呈上升趋势(APC=6.26, P<0.001),2015—2020年呈下降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