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了解广州市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的儿童期性虐待(childhood sexual abuse,CSA)情况,分析CSA对成年后高危性行为的影响。  方法  采用非概率抽样方法招募广州市≥ 18周岁的MSM,通过电子问卷收集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资料、CSA经历和近6个月高危性行为情况。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的MSM的CSA经历和近6个月的高危性行为情况,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探讨CSA对高危性行为的影响。  结果  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为(28.35±6.83)岁。26.95%(263/976)的MSM遭受过CSA,近6个月多性伴(multiple sexual partners,MSP)率和无保护肛交(unprotected anal intercourse,UAI)率分别为61.68%(602/976)和47.95%(468/976)。调整了年龄、民族、户籍、本地居住时间、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工作状况、个人月收入和性取向之后,有CSA者近6个月发生MSP的风险高于无CSA者(aOR=1.62,95% CI:1.19~2.22),但近6个月UAI与CSA关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广州市MSM经历CSA的比例较高,CSA可增加成年后的高危性行为的风险,因此,制定MSM高危性行为干预措施可能需要考虑CSA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童年期性虐待与大学生性取向之间的关联及其性别差异,为中国青少年童年期性虐待和性取向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合肥市4所大学4 034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人口统计学特征、童年期性虐待经历以及性取向。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类型和不同时期的性虐待经历与大学生性取向之间的关联及性别差异。  结果  大学生异性向、同性向、双性向、无性向的报告率分别为93.2%,0.7%,3.7%,2.4%。男生发生在小学或更早时期的仅接触性虐待(OR=14.70, 95%CI=5.73~37.72)、同时经历非接触和接触性虐待(OR=4.33, 95%CI=1.91~9.84)与性取向有关;发生在中学时期的仅非接触性虐待(OR=4.20, 95%CI=2.21~7.98),同时经历非接触和接触性虐待(OR=3.57, 95%CI=1.65~7.70)与性取向有关。女生发生在小学或更早时期的仅非接触性虐待(OR=1.78, 95%CI=1.02~3.13)、同时经历非接触和接触性虐待(OR=3.13, 95%CI=1.35~7.23)与性取向存在关联。  结论  童年期性虐待经历与大学生性取向存在关联,且存在性别差异,在男生中的关联性相对更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青少年男男性行为者(you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YMSM)HIV感染风险发展轨迹,并分析HIV感染风险的影响因素。  方法  基于在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3地开展的动态随访队列,运用基于群组轨迹模型(group-based trajectory model, GBTM)分析YMSM人群HIV感染风险的发展轨迹,使用广义估计方程(generalized estimation equation, GEE)分析与HIV感染风险相关的因素。  结果  2017年9月20日―2018年1月21日共460名HIV阴性YMSM被纳入随访,GBTM识别出3组HIV感染风险发展轨迹,分别为低风险组、中风险组、高风险组,风险越高组的YMSM首次同性性行为年龄越低、农村户口比例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GEE结果显示首次性行为年龄、抑郁量表得分、同性恋歧视、心理韧性均与HIV感染风险存在关联(均有P<0.05)。  结论  YMSM人群普遍存在HIV感染风险且感知歧视水平高者HIV感染风险高,应关注YMSM人群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现状及其与儿童期虐待经历的关系,为预防儿童虐待和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16年3—4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南充市2所高校918名大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儿童期虐待经历及健康危险行为。使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至少有1种健康危险行为的人数为720(78.43%)名,暴饮暴食人数最多(595名,64.81%)。吸烟、一次喝≥5瓶啤酒、打架斗殴、自杀意念人数依次为146(15.90%)、271(29.52%)、224(24.40%)、205(22.33%)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期至少经历1种虐待与大学生打架斗殴、自杀意念及暴饮暴食行为呈正向关联;儿童期情感忽视与大学生吸烟、自杀意念行为呈正向关联;儿童期情感虐待与大学生打架斗殴、自杀意念及暴饮暴食行为呈正向关联;儿童期性虐待与大学生吸烟行为呈正向关联(P值均<0.05)。  方法  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较普遍,儿童期虐待经历会增加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天津市大学生青年男男性行为者(you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YMSM)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大学生艾滋病的防控政策及策略提供重要参考。  方法  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由深蓝组织于同志浴池、酒吧、QQ、微信和同性交友软件等渠道进行招募,收集18~24岁共470名大学生YMSM的HIV感染情况的4个方面影响因素(一般人口学特征、不安全性行为、成瘾性物质使用情况、HIV基本知识知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470名研究对象中,HIV感染者21名(4.47%)。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首次性行为年龄、HIV基本知识、是否吸烟、是否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是否梅毒感染可能与HIV感染有关(P值均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首次性行为年龄提前(OR=21.20,95%CI=3.09~145.43)、使用精神活性物质(OR=5.07,95%CI=1.77~14.48)、HIV基本知识欠缺(OR=3.38,95%CI=1.33~8.63)的大学生YMSM更易感染HIV(P值均 < 0.05)。  结论  天津大学生YMSM中有着较高的HIV感染率,应重视此类人群,结合其鲜明特征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校园艾滋病预防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儿童期虐待类型对青少年焦虑、抑郁影响的相对效应及其性别差异, 为经历虐待以及焦虑、抑郁的青少年开展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重庆市2所中学6 228名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星调查, 调查人口统计学特征、儿童期虐待经历以及焦虑、抑郁情况。采用相对权重分析不同虐待经历对青少年焦虑、抑郁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  结果  躯体忽视是最常见的虐待类型(28.2%), 其次是情感虐待(23.7%)、躯体虐待(16.0%)和情感忽视(12.4%), 性虐待是最不常见的虐待类型, 报告率为10.3%。在经历过虐待的青少年中, 大多数经历的虐待程度比较轻, 其次是中等程度的虐待。情感虐待对青少年焦虑、抑郁的影响最大(R2=0.12/0.15), 然后是情感忽视(R2=0.08/0.11)、躯体虐待(R2=0.02/0.03)、性虐待(R2=0.02/0.01)和躯体忽视(R2=0.01/0.01);相比于男生(R2=0.09/0.12, R2=0.06/0.09), 情感虐待(R2=0.13/0.16)和情感忽视(R2=0.10/0.13)对女生焦虑、抑郁的影响更大。  结论  儿童期情感方面的创伤经历对焦虑、抑郁的影响更大, 且存在性别差异, 在女生中的影响相对更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广州市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的抑郁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2017-06/12采用方便抽样法,在广州市越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岭南伙伴社区支持中心招募MSM进行匿名式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人口学特征、性行为特征、Kinsey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自评量表及儿童期虐待量表。利用R version 3.6.1进行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等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调查463名MSM,抑郁症状检出率为43.84%(203/46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期虐待量表总得分(t=5.398,P=0.000)以及分量表中情感虐待(t=6.095,P=0.000)、躯体虐待(t=3.249,P=0.001)、性虐待(t=2.879,P=0.004)、躯体忽视(t=2.034,P=0.042)和情感忽视(t=3.503,P=0.001)的得分均会影响MSM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期虐待分量表中情感虐待得分较高是MSM抑郁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广州市MSM的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抑郁症状的发生与儿童期的情感虐待相关。今后应加强对MSM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年轻男男性行为者(YMSM)焦虑、抑郁症状现状及与社会行为的关系。方法以四川省绵阳市15~24周岁男男性行为者为对象,用滚雪球抽样法进行招募和社会行为、血清学调查,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焦虑、抑郁症状测评,分别采用c2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焦虑、抑郁症状与社会行为关系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SAS、SDS分别测定356、355人,年龄中位数为21岁,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62.08%,学生/干部职员占68.54%,本市户籍占55.06%。SAS、SDS量表标准分总分平均分别为(42.96±10.81)、(45.63±12.40)分,焦虑、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23.60%、33.24%。是否焦虑、抑郁症状者检出HIV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是否抑郁症状者检出梅毒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插入方YMSM相比,性角色二者均可者更有可能检出焦虑症状(OR=3.524),有自杀念头、性虐待经历是焦虑症状的促进因素(OR=2.782、14.013),公开性取向是保护因素(OR=0.222);性角色二者均可者与插入方、被插入方比更有可能检出抑郁症状(OR=3.916、2.309),性取向自我态度负面、性虐待经历是抑郁症状的促进因素(OR=4.770、7.186)。结论 YMSM焦虑、抑郁症状检出率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是否检出焦虑、抑郁症状与社会行为相关,应针对性开展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台州市年轻男男性行为者(you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YMSM)异性性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15年1-7月、2016年2-9月、2017年1-8月和2018年1-8月对台州市YMSM进行人口学与行为学特征、AIDS相关认知等问卷调查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检测。  结果  共调查YMSM 432人,56人有过异性性行为,其中14.3%异性性行为时从未使用安全套,26.8%最近一次异性性行为时未使用安全套,HIV和梅毒检出率均为5.4%,未发现HCV阳性者,AIDS知识知晓率为9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况、在本地居住时间是YMSM异性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结论  台州市YMSM异性性行为者有传播HIV、梅毒的风险,AIDS知晓率较好,但仍存在商业性行为等高危行为和不用安全套等知行分离情况。应针对已婚或本地居住时间<2年者中采取安全性行为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广州市天河区男性同性恋人群抑郁症状的流行情况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2016—2017年到广州市天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受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的男性同性恋人群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年龄、学历、民族、收入、婚姻状况、体质指数、性取向、抑郁症状、首次发生同性性吸引年龄、儿童期虐待经历、校园欺负经历、近1个月的吸烟及饮酒等。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男性同性恋人群抑郁症状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调查393名男性同性恋者,平均年龄为(27.67 ± 6.88)岁,首次发生同性性吸引年龄为(16.75 ± 5.42)岁,抑郁症状总分为(15.49 ± 11.14)分,其中163人(41.48%)存在抑郁症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期有情感虐待(OR=1.19,95% CI为1.08~1.31,P<0.01)经历的男性同性恋者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较高。结论 男性同性恋人群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对该少数群体的抑郁症防治应重点关注既往有儿童期虐待史的人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广州市男男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性感觉寻求与高危性行为的关联。  方法  2017年6月-2018年4月,通过智同公益服务中心友同门诊招募年龄18岁及以上的MSM。采用自行设计的电子问卷收集一般人口学特征、性行为特征、高危性行为和性感觉寻求等信息。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多性伴、一夜情和无保护肛交与性感觉寻求的关联。  结果  500名调查对象平均年龄(27.77±5.96)岁。调整了一般人口学特征与性行为特征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性感觉寻求得分的MSM发生多性伴(OR=2.05,95%CI:1.40~2.30,P < 0.001),一夜情(OR=2.11,95%CI:1.44~3.09,P < 0.001)和无保护肛交(OR=1.70,95%CI:1.16~2.50,P=0.007)的风险高于低性感觉寻求者。  结论  广州市MSM高性感觉寻求者更可能发生高危性行为,在制定行为干预措施时应该考虑性感觉寻求的影响,以提高艾滋病干预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烟台市青年学生男男性行为(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人群首次同性性行为特征,为高校艾滋病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研究使用横断面调查和深入访谈。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目标人群人口学特征、首次同性性行为相关情况等信息。通过深入访谈了解目标人群首次同性性行为的发生背景及未使用安全套原因。  结果  共收集有效问卷302份,发生首次同性性行为的年龄为(17.59±1.78)岁;性行为对象以网友居多(34.1%);首次同性性行为与近6个月同性性行为保护性存在统计学差异(χ2 =52.247,P < 0.001)。深入访谈结果显示,13人自述通过交友软件等网络联系方式发生首次同性性行为是基于好奇、追求刺激等心理,未全程使用安全套的主要原因是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匮乏(77.8%)。  结论  青年学生MSM人群首次同性性行为存在年龄小、防护意识差、知晓率低以及主要通过交友软件寻找性伴等特点。需进一步加强针对该人群的宣传教育,包括提前普及年龄、提高细节认知以及强化行为干预和沟通技巧,同时充分发挥新媒体在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广州市青少年抑郁情绪发生情况及母亲妊娠期疾病对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影响,为青少年抑郁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在广州市11个区抽取808所中小学,调查96 756名10~20岁青少年的父母他评抑郁症状以及母亲妊娠期疾病情况。  结果  父母他评青少年存在轻微、中度、重度抑郁情绪的发生率分别为5.5%,3.5%和0.5%。单因素分析显示,青少年抑郁情绪的严重程度与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胆汁淤积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病毒性肝炎关联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42~158.91,P值均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母亲患有妊娠期糖尿病(OR=1.41,95%CI=1.18~1.68)、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低(OR=1.61,95%CI=1.15~2.26)、妊娠期甲状腺功能亢进(OR=1.40,95%CI=1.03~1.91)、妊娠期贫血(OR=1.46,95%CI=1.35~1.59)、妊娠期合并病毒性肝炎(OR=1.67,95%CI=1.38~2.02)与青少年父母他评抑郁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母亲妊娠期患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以及病毒性肝炎可能对青少年抑郁情绪及严重性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安徽省男男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与其男性性伴和女性性伴的性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  方法  以合肥、芜湖和六安3个城市为研究现场,采用滚雪球法和网络招募法招募MSM人群,对符合纳入标准的MSM进行匿名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MSM人群最近6个月发生异性性行为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招募1 200名MSM,最近6个月78.3% MSM与男性性伴有过肛交性行为,20.9%与女性性伴有过异性性行为,16.5%最近6个月与男性性伴、女性性伴均有过性行为。最近6个月异性性行为中的安全套坚持使用率(29.9%)明显低于同性性行为的安全套坚持使用率(53.0%),在最近一次异性性行为中的安全套使用率(52.2%)也明显低于同性性行为中的安全套使用率(79.6%)(均有P <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已婚(包括在婚/同居/离异/丧偶)、在调查城市居住时间>2年、有同性商业性行为的MSM更容易发生异性性行为。  结论  MSM人群存在较高比例的双性性行为,且安全套坚持使用率较低,应该加强对他们的性健康教育、风险感知教育和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中国女同性恋(女同)人群抑郁状况,探讨影响女同人群抑郁症状发生的因素,为更好地进行女同人群的健康教育和后续心理干预提供建议和参考。  方法  2018年7月1日―2018年12月30日,通过问卷星对女同人群进行网络问卷调查。描述其抑郁状况分布,并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女同人群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  结果  56.1%的女同存在抑郁症状。研究结果显示,和与家人同住相比,与女性朋友同住(OR=0.399, 95% CI: 0.182~0.872, P=0.021)、社会支持(OR=0.953, 95% CI: 0.926~0.980, P=0.001)和心理韧性(OR=0.934, 95% CI: 0.895~0.975, P=0.002)水平高的女同更不容易抑郁;少数民族(OR=5.849, 95% CI: 1.474~23.206, P=0.012)、童年期不良经历(OR=1.317, 95% CI: 1.065~1.628, P=0.011)是抑郁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论  中国女同人群抑郁症状发生率较高,应关注性少数群体的心理状况,重视社会支持的积极作用,提供更多精神卫生资源,促进其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