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究儿童恒磨牙早萌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与体质量指数(BMI)的关联,为促进儿童口腔健康提供参考。  方法  整群选取蚌埠市2所小学861名9~12岁儿童,开展父母问卷采集社会人口统计学信息,检查并记录第二恒磨牙萌出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和边际效应命令分别探讨体重状态及BMI与第二恒磨牙早萌风险的关联。  结果  第二恒磨牙早萌检出率为26.5%(228名),其中男童检出率为27.5%,女童为2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3,P=0.39)。肥胖组儿童第二恒磨牙早萌检出率(39.0%)高于正常体重组(21.5%)(χ2=21.85,P < 0.01)。肥胖与第二恒磨牙早萌风险呈正相关(OR=3.55,95%CI=2.14~5.87,P < 0.01);超重与第二恒磨牙早萌风险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OR=1.64,95%CI=0.95~2.81,P=0.07)。女童较同年龄男童第二恒磨牙早萌发生风险更高(OR=2.19,95%CI=1.42~3.39,P < 0.01)。  结论  肥胖儿童恒磨牙早萌发生风险显著增加,同年龄女童第二恒磨牙早萌较男童常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2013—2018年鄂伦春聚居区鄂伦春自治旗实验小学7~12岁儿童身体体格发育情况,为开展体质与健康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版)》和2018年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标准,分析鄂伦春自治旗实验小学7~12岁儿童近6年身高、体重和体质量指数(BMI)均值及增长率。  结果  2013—2018年7~12岁男女童的身高和体重均呈现增长趋势,身高增长值男童分别为1.8,1.7,1.9,2.6,5.7,5.9 cm,女童分别为2.8,4.5,1.9,1.8,3.6,2.9 cm;体重增长值男童分别为2.2,2.5,5.1,6.3,6.4,7.2 kg,女童分别为2.4,3.6,3.1,1.3,4.6,3.0 kg。其中7~8岁女童增长率高于男童,9~12岁男童增长率高于女童。随着年龄增加,7~12岁男女童BMI均值均呈现上升趋势,同年龄男童BMI始终高于女童。其中,2018年7~12岁男童BMI均值均超过超重的临界值。  结论  鄂伦春族7~12岁儿童的身体形态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但发展趋向于超重肥胖。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和视屏时间与超重肥胖的关联,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取北京市朝阳区某社区4所幼儿园109名超重肥胖儿童作为病例组,在同样的幼儿园内选择体重正常的117名儿童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与病例组的年龄和性别频数匹配。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人口学、身体活动时间、视屏时间、睡眠、饮食等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在调整协变量的情况下分析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和视屏时间与超重肥胖的关联。  结果  在调整年龄、性别、平均每日睡眠时间、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总评分、中国学龄前儿童平衡膳食指数(DBI-C)正端分等因素后,每日身体活动时间 < 3 h的儿童与身体活动时间≥3 h的儿童相比超重肥胖风险增加1.55倍(OR=2.55,95%CI=1.16~5.64,P=0.02),儿童每日视屏时间每增加一个四分位数超重肥胖风险增加1.44倍(OR=2.44,95%CI=1.69~3.52,P < 0.01)。  结论  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时间不足和视屏时间较长都与超重肥胖相关。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有效增加身体活动时间并且减少儿童的视屏行为,降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广州市6~11岁儿童生命早期因素与超重肥胖之间的关系, 为儿童超重肥胖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线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于2017年抽取广州市5所小学共5 17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进行2年的随访, 最终纳入学生3 315名。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学生的生命早期因素, 并测量基线和随访中身高和体重等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生命早期因素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结果  广州市6~11岁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率为8.7%。校正混杂因素后,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母亲孕前消瘦的儿童超重肥胖发生风险比母亲孕前正常体重的儿童降低了46%(OR=0.54, 95%CI=0.38~0.76);母亲孕期增重过多的儿童超重肥胖发生风险比孕期增重正常的儿童增加了55%(OR=1.55, 95%CI=1.14~2.10);与自然分娩儿童相比, 剖宫产的儿童超重肥胖发生风险增加了30%(OR=1.30, 95%CI=1.00~1.68)(P值均 < 0.05)。  结论  母亲孕期增重过多和剖宫产增加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 母亲孕前消瘦降低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出生体重及分娩方式对小学生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的影响,为预防儿童肥胖提供依据。  方法  依托广州市中小学生常规体检,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3所小学3 361名学生,对学生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分娩方式、出生体重与学生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的关系。应用相乘交互项和Delta法探讨交互作用。  结果  广州市小学生的超重肥胖率为21.33%,腹型肥胖率为12.08%。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与顺产的学生相比,经剖宫产者的超重肥胖风险增加了44%(OR=1.44,95%CI=1.16~1.80);高出生体重的学生超重肥胖风险较正常体重者增加62%(OR=1.62,95%CI=1.09~2.42)。调整多因素后,未观察到出生体重和出生方式与学生腹型肥胖之间的关联性(P值均>0.05)。经剖宫产出生与父母肥胖对学生的超重肥胖(RERI=0.33,95%CI=0.02~0.65)和腹型肥胖(RERI=0.39,95%CI=0.12~0.65)存在相加交互作用。  结论  剖宫产及高出生体重与小学生超重肥胖风险增高有关联。剖宫产出生方式与父母肥胖可能协同促进儿童肥胖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儿童出生后母乳喂养时长对于儿童脂肪重积聚发生时间的影响,为生命早期养育照护和肥胖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取上海市闵行区2019年9月入学的6 148名小学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回顾性获得1~80月龄时的身长(身高)和体重检查记录,采用自然3次样条函数拟合体质量指数(BMI)的生长轨迹,计算脂肪重积聚时间。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广义相加模型分析出生后母乳喂养持续时长与脂肪重积聚时间的关系。  结果  研究对象的平均母乳喂养时间为(3.71±3.28)个月。男童母乳喂养时长≤4个月的报告率为69.63%,女童为70.45%。母乳喂养时长与脂肪重积聚时间存在正向线性关系[男童:B值(B值95%CI)=0.16(0.02~0.30),女童:B值(B值95%CI)=0.34(0.18~0.51),总体:B值(B值95%CI)=0.23(0.12~0.34)](P值均 < 0.05)。  结论  母乳喂养时长独立影响脂肪重积聚发生时间,在24月龄内延长母乳喂养时长可能有助于推迟儿童脂肪重积聚时间,从而帮助降低生命后期超重肥胖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母亲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和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发生的相关性,为有效预防学龄前儿童自闭症发生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合肥市3 655名幼儿园儿童,了解儿童一般基本情况,采用童年期不良经历问卷(ACEs-IQ)和克氏自闭症行为量表(CABS)分别评估母亲ACEs和儿童自闭症行为情况。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控制相关混杂因素,分析母亲ACEs对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的影响。  结果  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检出率为6.10%,男童(7.22%)高于女童(4.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5,P < 0.01)。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母亲有ACEs组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的检出率高于母亲无ACEs组[OR值(95%CI)=2.77(1.92~3.99),P < 0.05]。母亲ACEs与学龄前男童、女童自闭症行为的风险增加相关,男童OR值(95%CI)=2.90(1.81~4.64),女童OR值(95%CI)=2.56(1.43~4.61)(P值均 < 0.05)。  结论  母亲ACEs暴露与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相关,降低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需要关注母亲ACEs的代际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沈阳市小学生超重肥胖发生情况及饮食习惯和主要食物摄入频率,为探寻饮食相关因素对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7年5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沈阳市某区2所小学2 041名在校生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身高和体重测量,同时发放饮食习惯及常见食物摄入频率的调查问卷。  结果  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8.4%和22.1%,男生超重\肥胖率(21.0%, 27.8%)均高于女生(15.8%,16.2%)(χ2值分别为22.45,53.40,P值均<0.01)。单因素分析显示,是否经常吃早餐、吃饭速度、食欲、是否挑食,以及水果、海产品及罐头食品摄入频率与小学生超重肥胖有关联(χ2值分别为7.67,97.92,229.70,95.88,6.40,6.58,7.96,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吃饭速度慢(OR=0.46,95%CI=0.29~0.69)和吃饭速度正常(OR=0.47,95%CI=0.32~0.69)与小学生超重肥胖呈负相关,食欲好(OR=43.73,95%CI=5.88~325.36)与小学生超重肥胖呈正相关(P值均<0.01)。  结论  沈阳市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且肥胖检出率大于超重率;常见食物摄入情况对小学生超重肥胖发生发展的影响较少,但吃饭速度快和食欲好与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发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广州市3~6岁学龄前儿童的体质健康状况, 分析其生命早期影响因素, 为提升学龄前儿童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广州市1 580名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测试和问卷调查。  结果  学龄前儿童体质及格率为87.2%, 优良率为30.8%。随着年龄的增长, 男、女童体质优良率呈上升趋势。男、女童身体形态指标(男童皮褶厚度除外)各年龄段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1)。超重肥胖率为14.7%, 且男童(17.2%)高于女童(12.0%)。超重肥胖者和非超重肥胖者不同体质评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84, 3.96, 5.73, 4.85, P值均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早产与学龄前儿童体质优良率呈负相关(OR=0.81, P < 0.05);出生体重大于胎龄儿与学龄前儿童体质优良率呈正相关(OR=1.37, P < 0.05)。  结论  广州市3~6岁学龄前儿童整体体质健康水平较差, 体质优良率与生命早期分娩孕周、出生体重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安徽省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检出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为儿童行为问题早期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于2020年6—7月选取安徽省5个地市30所幼儿园, 使用Conners父母症状量表(PSQ)和相关因素调查表对7 982名3~6岁在园儿童家长进行调查。  结果  共检出多动行为儿童126名, 检出率为1.6%。男童检出率(2.2%)高于女童(0.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51, P < 0.01)。在126名多动行为儿童中, 40名(31.7%)共患1种行为问题, 82名(65.1%)共患至少2种行为问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男童(OR=2.85, 95%CI=1.88~4.30)、睡眠时间不足(OR=1.87, 95%CI=1.31~2.68)和母亲职业为农民或其他(OR=1.81, 95%CI=1.11~2.94)的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检出率较高, 近半年主要抚养人为父母(OR=0.61, 95%CI=0.40~0.92)的儿童多动行为检出率较低(P值均 < 0.05)。  结论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早期干预应重点关注男童, 保持合理睡眠时间, 增加父母代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宁夏银川市城区儿童青少年高三酰甘油腰围(HTW)表型与血压异常的关系,为儿童青少年及成人期高血压的识别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2020年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银川市1566名学龄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完成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血液生化检验.结果 调整年龄、吸烟、饮酒和高血压家族史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芜湖地区学龄前儿童睡眠情况及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为改善儿童睡眠质量和情绪行为问题提供依据。  方法  2017年5月对芜湖市12所幼儿园1 158名大班儿童进行整群抽样调查,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儿童的一般情况和入睡前情况,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和《2~5岁儿童睡眠状况调查问卷》调查情绪行为及睡眠障碍问题。  结果  调查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异常总的检出率为44.21%,其中同伴交往问题最为突出;学龄前儿童入睡前情况存在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是否单独睡眠及睡前是否需要安慰物两个方面;41.97%的学龄前儿童检出至少1种睡眠障碍类型,其中睡眠不安的检出率女童为33.83%,高于男童的25.97%;睡眠影响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出现,异态睡眠(OR=2.33,95%CI=1.25~4.34)和睡眠不安(OR=4.92,95%CI=1.28~19.00)增加女童该问题的风险,睡眠充足会降低此风险(OR=0.46,95%CI=0.27~0.77);异态睡眠增加男童情绪行为异常的风险(OR=1.86,95%CI=1.08~3.19),而单独睡眠降低该风险(OR=0.59,95%CI=0.37~0.95)。  结论  睡眠障碍增加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充足的睡眠及儿童单独的睡眠习惯可减少其情绪行为问题的出现,睡眠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具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扬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状况,探讨家庭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7所幼儿园共2 531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一般人口统计学特征及家庭环境情况,运用SDQ量表(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家长版)收集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结果  学龄前儿童心理异常检出率为6.4%,同伴交往问题最为突出(17.8%),其次为多动注意不能(13.7%),亲社会行为(9.4%)、品行问题(7.0%)、情绪问题(5.7%)。除情绪问题外,男童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母亲文化程度低(OR=1.85,95%CI:1.04~3.29)及组合家庭(OR=1.81,95%CI:1.19~2.75)为其危险因素,而女童为保护性因素(OR=0.71,95%CI:0.51~0.98)。  结论  扬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异常检出率虽不高,但男孩的多动问题、女孩的情绪问题较为突出,尤其要关注母亲文化程度低的及组合家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不同身高增长幅度与超重肥胖联合作用对儿童新发血压偏高的影响,为探索防控儿童血压偏高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厦门市青春期发育队列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2017年基线和2019年随访时身高、体重和血压数据完整的1 313名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身高增长幅度与超重肥胖的联合作用对儿童血压偏高的影响。  结果  1 313名小学生基线时(2017年)血压偏高检出率为25.2%;随访2年后,未发生血压偏高的人群中有19.7%的儿童新发了血压偏高,男生血压偏高新发率为23.4%,女生为16.6%。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在调整年龄、性别、高血压家族史、睡眠时间、水果、蔬菜、含糖饮料及肉制品摄入情况后,总体及男生身高增长高水平超重肥胖组血压偏高新发的风险高于身高增长低水平非超重肥胖组(总体:RR=2.41,95%CI=1.44~4.04;男生:RR=2.69,95%CI=1.45~5.02);女生身高增长低水平联合超重肥胖组血压偏高检出率也显著增加(RR=4.47,95%CI=1.45~13.75)。  结论  身高增长幅度较高和超重肥胖是儿童血压偏高发病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在男生中。在青春期身高突增前对儿童进行肥胖的预防和干预可能有益于降低儿童期高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高职院校大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现况及其与不同时相童年期虐待经历的关联,为预防大学生抑郁症状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于2020年10—12月,选取苏州市某高职院校6 366名在校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其童年期虐待经历以及抑郁症状发生情况。结果 大学生抑郁症状中男生检出率为28.3%,女生为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3,P<0.01)。控制相关混杂因素的作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持续童年期虐待经历与大学男生抑郁症状发生呈正相关[OR值(95%CI)=1.70(1.17~2.45)];小学及以前和中学虐待经历与大学女生抑郁症状发生均呈正相关[OR值(95%CI)分别为1.38(1.01~1.73),1.47(1.10~1.96)](P值均<0.01)。结论 童年期虐待经历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抑郁症状的重要因素,且不同时相童年期虐待经历影响大学女生发生抑郁症状的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含糖饮料(sugar-sweetened beverages,SSBs)摄入情况及其与行为问题的关联,为儿童行为问题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7年10-11月选择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扬州、徐州、镇江3座城市,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7634名3~6岁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父母或监护人进行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童年期情绪性多食与多基因遗传风险对男女童青春期发育的交互效应,为进一步开展儿童青春期发育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通过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6年3月(T0)从安徽省蚌埠市2所小学招募896名一至三年级学生,建立青春期发育队列,之后2017—2019年每年开展1次随访调查(T1、T2、T3)。评估儿童情绪性多食与年度青春期发育状况(男童睾丸容积和女童乳房发育),借助非线性生长模型拟合男女童的青春期发育时相与速度,基于17个与青春期发育提前相关的SNPs计算多基因遗传风险评分。采用分层线性回归分别检验情绪性多食与多基因遗传风险对男女童青春期发育的交互效应。  结果  896名儿童T1时情绪性多食行为报告率为22.7%。控制分娩方式、出生体重等协变量后,在青春期发育提前高遗传风险女童中,情绪性多食仅与青春期发育速度加快存在相关性(B=0.19,95%CI=0.07~0.32, P < 0.01),与青春期发育时相无相关性(B=0.14,95%CI=- 0.12~0.41, P=0.28)。在低遗传风险女童以及不同遗传风险的男童中,情绪性多食与青春期发育时相和速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青春期发育提前高遗传风险女童中情绪性多食与青春期发育速度加快有关。需要开展更多纵向研究检验多基因遗传风险与童年期饮食行为对男女童青春期发育的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母体妊娠相关焦虑对子代学龄前执行功能(EFs)的影响及性别差异,以期针对性优化子代生命早期发育环境。  方法  选取中国安徽出生队列2008年10月—2010年10月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孕早期建卡的孕妇,收集孕妇一般情况和妊娠相关焦虑情况。对队列内的3 556名3~5岁儿童进行随访,收集儿童相关特征,采用《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评定量表》(父母版)评价其执行功能。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仅孕早期存在妊娠相关焦虑与学龄前男童工作记忆、计划/组织功能和总执行功能(GEC)异常风险有关[OR 值(95%CI)分别为 1.40(1.06~1.85),1.64(1.06~2.54),1.89(1.27~2.82)];孕早、晚期同时存在妊娠相关焦虑与学龄前男童抑制、工作记忆、计划/组织功能和 GEC 异常风险有关[ OR值(95%CI)分别为 2.60(1.45~4.67),2.45(1.69~3.57),2.23(1.28~3.88),3.27(2.03~5.28)]。 仅孕早期存在妊娠相关焦虑与学龄前女童抑制和工作记忆异常有关[OR 值(95%CI)分别为 1.79(1.13~2.83),1.45(1.07~1.98)];仅孕晚期存在妊娠相关焦虑与学龄前女童抑制功能异常有关[OR 值(95%CI)= 2.26(1.17~4.38)];孕早、晚期同时存在妊娠相关焦虑与学龄前女童抑制和工作记忆功能异常风险有关[OR 值(95%CI)分别为 2.45(1.40~4.28),2.02(1.35~3.01)]。  结论  妊娠相关焦虑显著影响子代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并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妊娠相关焦虑在男童中主要影响工作记忆、计划/组织功能和总执行功能,在女童主要影响其工作记忆和抑制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