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陈宋洁  倪凌晨  赵翚 《浙江医学》2020,42(22):2433-2434,2438
目的观察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字化导板引导在无牙颌患者种植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9年10月在温州市人民医院口腔医学中心行人工牙种植修复手术的无牙颌患者35例,术前均行口腔锥形束CT扫描及相应软件术前种植设计。其中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字化导板引导种植手术20例(A组),植入60枚种植体;自由手种植修复15例(B组),植入40枚种植体。患者术后均行口腔锥形束CT扫描,比较两组患者虚拟种植体和实际种植体的偏差。结果A组患者虚拟种植体和实际种植体肩部偏差为(1.34±0.42)mm,根尖部偏差为(1.29±0.40)mm,角度偏差为(4.56±0.75)毅,深度偏差为(0.67±0.24)mm;B组分别为(2.37±0.21)mm、(3.01±0.64)mm、(8.43±2.88)毅、(0.80±0.25)mm。A组患者虚拟种植体和实际种植体的颈部、根部、角度偏差均小于B组(均P<0.05),深度偏差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字化导板引导无牙颌患者种植手术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其植入准确性可靠,比自由手植入更便利、微创、精准。  相似文献   

2.
利用锥形束CT(CBCT)扫描成像,对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上颌骨尖牙窝区解剖结构进行测量分析;在前磨牙区模拟植入不同直径的种植体,测量不同骨面型尖牙窝、种植体的相关数据,分析两者位置关系.Ⅰ类、Ⅱ类、Ⅲ类面型患者第一前磨牙区尖牙窝骨倒凹深度分别为(4.33±0.73)、(3.77±0.58)、(5.18±0.93)mm,第二前磨牙区尖牙窝骨倒凹深度分别为(3.20±0.63)、(2.81±0.58)、(3.90±0.79)mm.性别、左右及是否缺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种面型患者骨倒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前磨牙存在时发生唇侧穿孔时种植体长度为(10.30±1.70)mm(d=3.3 mm)、(8.77±1.58)mm(d=4.1 mm),第二前磨牙存在时发生唇侧穿孔时种植体长度为(8.09±1.51)mm(d=3.3 mm)、(6.69±1.35)mm(d=4.1 mm);第一前磨牙缺失时发生唇侧穿孔时种植体长度为(8.98±1.54)mm(d=3.3 mm)、(7.67±1.52)mm(d=4.1 mm),第二前磨牙缺失时发生唇侧穿孔时种植体长度为(7.09±1.59)mm(d=3.3 mm)、(5.79±1.34)mm(d=4.1 mm),是否缺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上颌尖牙窝区进行种植手术,尤其Ⅲ类骨面型患者,术前通过CBCT分析尖牙窝与种植体的位置关系,避免唇侧穿孔,保证种植体的三维植入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Ankylos平台转移种植系统和Nobel Replace传统基台连接种植体系统应用于单颗牙缺失修复时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差异.方法 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的患者共68例,均为单颗前牙缺失,按简单随机法分为A、B两组,每组34例.A组植入Ankylos平台转移种植体,B组植入Nobel Replace传统基台连接种植体.分别在患者修复体就位即刻和修复后第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口腔锥形束CT(CBCT)检查,测量种植体边缘牙槽骨高度,计算骨吸收量,应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种植全冠修复后当日和第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B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分别为(0.52±0.23)mm、(0.79±0.32)mm、(1.09±0.42)mm、(1.45±0.50)mm,A组分别为(0.34±0.18)mm、(0.37±0.24)mm、(0.45±0.28)mm、(0.53±0.30)mm,B组大于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功能负载一年内,Ankylos平台转移种植体在保留种植体颈部边缘牙槽骨的高度方面优于Nobel Replace传统基台连接种植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采用3D导板种植技术后,种植体植入精确性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形式,对3D导板种植组及常规种植对照组种植患者手术前后均拍摄CBCT,比较手术前设计种植方向及术后实际种植方向差异。结果采用数字化种植导板组手术前后CBCT结果进行分析未见明显差异(t=-5.341,P<0.05)。发现上颌后牙区种植体常规手术组CBCT测量结果与实际种植体末端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431,P<0.05)。结论 3D导板技术在控制种植方向,手术操作精确性上明显高于常规对照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简易导板以及数字化外科导板植入种植体的角度和位置的不同,分析影响种植体植入精准性的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开展种植手术的3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A、B 2组,各15例.手术前全部进行锥形束CT(CBCT)拍摄,选择以Tooth Implant软件设计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初治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IMRT)治疗前行锥形束CT(CBCT)复位的可行性.方法 纳入23例鼻咽癌IMRT治疗患者,以定位中心坐标原点作为计划中心点制订带CBCT验证的递向调强放射治疗计划,治疗前采用CBCT复位,并于第2、3次放疗前行CBCT扫描,对3次的配准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复位CBCT任一方向绝对值小于或等于3 mm占89.9%(62/69),<5 mm占98.6%(68/69),各方向偏差值为(0.6±2.1)mm;第2、3次CBCT任一方向绝对值小于或等于3 mm占92.8%(128/138),<5 mm占99.3%(137/138),各方向偏差值为(0.4±2.0)mm;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定位中心坐标原点作为计划中心点制定鼻咽癌IMRT计划,治疗前采用CBCT复位,直观方便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7.
运用锥形束CT(CBCT)分析下颌颊棚区微种植体植入区域的解剖结构.收集86例患者CBCT资料三维重建.在下颌第一、二磨牙颊根的颊侧牙槽嵴顶下方选取3、6、9 mm的断层,测量牙根表面到骨皮质表面的距离.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分析.左右两侧及男女各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测量点中骨厚度最大值为(9.17±1.93)mm,最小值为(0.96±0.48)mm.下颌颊棚区骨厚度有自牙合方向根方,自近中向远中增加的趋势,且个体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先锋钻引导和全程引导方式对部分牙列缺损患者进行即刻种植手术的精确性。 方法 筛选2017年1月—2018年6月于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口腔科就诊并行即刻种植的牙列部分缺损患者45例(56颗种植体),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G组和FG组,PG组应用先锋钻引导手术,FG组应用全程引导手术,每组各28颗牙。术前行锥形束CT(CBCT)检查,采集数据,重建牙齿和颌骨模型,经过三维重建、模拟种植体3D图像设计并制作导板。分别应用先锋钻引导和全程引导进行植入体植入手术。术后再次拍摄CBCT并进行三维重建,比较两种引导方式植入体三维位置的精准度以及两种引导术后4周和24周时植入体的ISQ值和安全性。 结果 56颗植入体全部在导板引导下顺利植入。FG组植入体植入后根尖总偏差(AGD)、角度偏差(AD)、冠方总偏差(CGD)、冠方侧向偏差(CLD)、冠方垂直偏差(CVD)、根尖侧向偏差(ALD)、根尖垂直偏差(AVD)均小于PG组(均P<0.01)。2组术后植入体安全性和术后4周、24周时ISQ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数字化外科导板为即刻种植手术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全程引导手术比先锋钻引导手术具有更高的精准性,2种引导方式引导下植入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相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数字化导板在口腔种植临床应用中的精确度.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88例口腔种植患者作为样本,以44例为一组,将其分析研究组与对照组两个组别.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研究组采用数字化导板作为辅助手段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种植位置与术前设计的偏差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种植后深度偏差(0.49±0.12)mm、角度偏差(4.20±0.23)mm、顶部偏差(1.10±0.14)mm、根尖部偏差(1.41±0.05)°,并发症发生几率2.27%,与对照组相比,优势显著(P<0.05).结论:应将数字化导板用于口腔种植过程中,缩小种植位置与术前设计的偏差,提高种植精确度,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提高治疗的安全性,使患者牙列美观性可更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验证数字化制作简易口内哥特式弓与传统口内哥特式弓在全口义齿修复正中关系确定中的一致性。方法:选择门诊无牙颌患者10例,分别采用数字化制作简易口内哥特式弓(T1)与传统口内哥特式弓(T2)两种方法确定每例的正中关系;记录两种方法临床操作时间的差异;扫描两种上下无牙颌石膏模型的正中关系,将Standard Triangle Language (STL)文件导入Geomagic studio软件中,上无牙颌模型多点完全最佳拟合后,测量T1组与T2组下颌中线区和磨牙区垂直向及唇(颊)舌向最大位置偏差;临床试戴牙时观察T1组与T2组口内有无中线偏斜和后牙区咬合是否稳定。结果:T1、T2组临床确定正中关系时间分别为(41.90±2.64) min和(57.50±2.37) min,配对t检验,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组与T2组在下颌中线区唇舌向的最大位置偏差为(0.32±0.14) mm,垂直向的最大位置偏差为(0.40±0.23) mm;磨牙区颊舌向的最大位置偏差为(0.35±0.23) mm,垂直向的最大位置偏差为(0.33±0.20) mm,在垂直向及水平向,T1组下...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A precise positioning for dental implant placement is important for further prosthesis fabrication and maintenance. Computer-aided surgery has been developed to transfer digitally planned implant positioning to the patient over the past decades. 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accuracy of a computer-aided laboratory-fabricated surgical template. A further objective was to compare the accuracy between in vivo and in vitro groups.

Methods

A total of 20 implants were placed in the posterior tooth region through the aid of surgical templates on 17 partially edentulous patients in the in vivo group. The surgical template was fabricated in laboratory after virtual implant planning was completed using computer software. In the in vitro group, the same procedures were performed on the models without placing fixture with the same templates used in surgery. Deviations of the implant access at the implant platform level and apical region, as well as the angle deviations between the virtual planning data and the surgical results, were measured using a follow-up Cone 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CBCT) investigation, and image fusion with planning data.

Result

The median deviation at platform level, apex and angulation was 0.95 mm (0.3–1.3 mm),1.35 mm (0.1–3.6 mm) and 3.92° (0.44–11.66°) respectively in the in vivo group; and 0.4 mm (0–1.0 mm), 0.65 mm (0.1–1.9 mm), 2.16° (0.17–6.91) respectively in the in vitro group. The in vitro group displayed significantly less deviation (p < 0.05).

Conclusion

The data from this study shows that computer-aided laboratory-fabricated template may be a reliable tool for implant placement. However, the clinical conditions seem to affect the accuracy of the template.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数字化外科导板联合导板锁(guided cylinder with pin,GCP)预成临时修复体在种植即刻修复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6例要求种植即刻修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利用NobelClinician软件设计并制作数字化外科导板、导板联合GCP翻制石膏模型,预先制作临时修复体,择期手术并即刻修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自主研发牙种植外科CAD/CAM模板并评价其精确性.方法 对8块离体猪下颌骨进行CT扫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再利用Simplant专业种植软件进行种植模拟.根据最佳种植位置,借助3-matic等软件设计定位导向模板;用RP快速成型技术完成模板的制作.在模板指导下,于猪下颌骨的无牙区预备种植窝,...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s, CGFs)在下颌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再生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纳入需进行手术的15例牙周炎患者,20颗下颌磨牙,31个下颌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采用CGFs+植骨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植骨术进行治疗。在术前和术后1年时分别对患牙进行临床检查,并拍摄锥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手术前后临床和CBCT数据的变化。结果:基线时两组的探诊深度、垂直附着丧失和水平附着丧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探诊深度分别为试验组(7.36±2.32) mm,对照组(7.53±2.06) mm;垂直附着丧失分别为试验组(8.69±1.65) mm,对照组(8.81±1.53) mm;水平附着丧失分别为试验组(5.24±2.01) mm,对照组(5.35±2.14) mm。术后1年时,两组临床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01),其中试验组垂直附着获得为(2.78±1.66) mm,垂直附着丧失较基线时有显著改善(P<0.001);水平附着获得为(2.10±1.89) mm,水平附着丧失较基线时有显著改善(P<0.001)。对照组垂直附着获得为(1.73±1.87) mm,垂直附着丧失较基线时有显著改善(P<0.001);水平附着获得为(1.28±1.97) mm,水平附着丧失较基线时有显著改善(P<0.001)。试验组垂直和水平附着获得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基线时两组CBCT显示的垂直骨丧失和水平骨丧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垂直骨丧失分别为试验组(5.08±2.17) mm,对照组(5.84±2.65) mm;水平骨丧失分别为试验组(5.85±2.13) mm,对照组(6.01±2.27) mm。术后1年时,CBCT显示,两组垂直骨缺损和水平骨缺损较基线时均有显著改善(P<0.001),其中试验组垂直骨缺损减少(2.20±1.98) mm,水平骨缺损减少(2.51±2.18) mm,垂直和水平向骨吸收程度均较基线时有显著改善(P<0.001)。对照组垂直骨缺损减少(1.89±2.15) mm,水平骨缺损减少(1.30±2.47) mm,垂直和水平向骨吸收程度也较基线时有显著改善(P<0.001)。试验组垂直和水平向骨吸收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CGFs可以促进植骨术在下颌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中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正>口腔种植义齿因具有不伤及健康牙齿、美观舒适、咀嚼功能良好等优点,成为牙列缺损与缺失的重要修复方法之一[1]。在进行种植体植入的过程中,某些生理部位由于解剖结构的特殊性,不易把控种植方向、深度,影响种植成功率。上颌骨前壁在前磨牙区根方存在生理性骨凹陷,骨质结构相对薄弱[2],临床上常常忽略其倒凹的存在,造成植体颊侧穿孔,导致潜在的种植失败。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一种切削法制作的数字化种植手术导板(Organical Dental Implant,ODI系统,R+K,德国)的加工误差。方法:试验分为两部分:(1)体外试验:通过体外模拟数字化种植手术导板的设计和加工制作,在切削加工完成后将导板进行模型扫描获得虚拟三维数据,导入设计软件融合后直接测量加工误差作为金标准,A和B两名试验者分别用检验平台测量10次加工误差,评价检验平台用于测量的可靠性。(2)临床试验:通过检验平台检验12例临床病例导板的加工精度,分析误差的大小及可能影响加工误差的因素。结果:体外试验中,两名试验者对8枚种植体导环参考点测量的标准差均小于0.4 mm,角度测量的标准差均小于0.71°。两名试验者对于每个种植体的检验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于导环参考点误差测量结果均较软件测量结果大(配对t检验,P<0.05),角度误差的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配对t检验,P>0.05)。临床试验中,12例导板共45枚种植体导环参考点加工误差为(1.06±0.29) mm(0.42~1.75 mm),根尖误差为(1.12±0.48) mm(0.41~2.44 mm),角度误差为1.42°±0.70°(0.29°~2.96°)。结论:导板的切削加工过程中也会存在一定误差,ODI系统的检验平台是测量加工误差的可靠工具。种植导板加工误差与种植体植入位置误差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上中切牙种植单冠修复中种植体位置对临床冠长和龈乳头丰满度的影响。 方法 纳入158例因外伤导致上颌中切牙(11或21)缺失后进行种植支持式单冠修复的患者,以对侧天然牙为对照。拍摄患者种植冠技工模型的标准图片和种植冠戴牙后首次复诊的口内片及根尖周片,测得种植体各三维位置参数及龈乳头长度。配对t检验用于比较种植冠与对照天然牙的临床冠长及近中、远中龈乳头丰满度,种植冠近中、远中牙槽嵴高度和植体肩台参考平面上植体与天然牙间的近中、远中水平距离。Pearson相关检验用于分析种植体各位置参数与冠长差异和龈乳头丰满度的相关性。 结果 种植单冠的临床冠长长于对照天然牙[(10.9±1.1)mm vs.(10.4±0.8)mm,P<0.05],冠长差异为(0.3±0.7)mm。种植冠近中龈乳头和对照天然牙远中龈乳头均较种植冠远中位点更丰满(P<0.000 1)。种植冠近中牙槽嵴高度较远中牙槽嵴高[(2.2±1.4)mm vs.(1.2±1.5)mm,P<0.05]。种植体的唇腭向植入位置与冠长差异呈正相关(r=0.602,P=0.001)。种植体与缺牙区邻牙唇面凸点所在平面的矢状夹角、植体肩台和邻牙颈缘连线间垂直距离与冠长差异均无相关性。种植冠牙槽嵴高度与龈乳头丰满度间呈正相关(r=0.400,P=0.001)。 结论 种植体植入位点偏唇侧可导致种植冠临床冠长长于对照天然牙。种植体植入唇倾角度较小时可在修复时用常规角度基台加以修正,不会影响临床冠长。通过调整植入位点和深度或可避免牙槽嵴吸收并改善龈乳头丰满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低矮上颌窦行内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使用和不使用植骨材料情况下种植体根尖新骨形成情况及种植体存留率。方法 对共60例剩余牙槽骨高度在2~4 mm的患者行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术,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30例患者使用植骨材料并同期植入30颗种植体;对照组30例患者未使用植骨材料并同期植入30颗种植体,术后2周和3年分别进行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学分析上颌窦内种植体周围的骨量情况,并统计术后3年种植体存留状况。结果 在手术过程中,实验组1例上颌窦黏膜穿孔,穿孔率为3.3%;对照组未发现上颌窦黏膜穿孔,穿孔率为0%,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年实验组上颌窦内平均新骨形成高度为(4.46±0.98)mm,对照组上颌窦内平均新骨形成高度为(3.36±0.73)mm,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30颗种植体未见松动脱落,3年种植体存留率100%;对照组30颗种植体中1颗在术后2个月时因种植体松动取出,3年种植体存留率96.7%,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矮上颌窦行内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使用植骨材料的种植体周围新骨形成效果比不使用植骨材料者更为理想,但3年后种植体存留率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