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估磨牙为健康的成年患者下颌骨磨牙区舌侧骨性倒凹横断面结构特征,以评估磨牙区横断面形态对即刻种植的风险。方法 选取2019年-2021年就诊于某医院放射科进行CBCT检查的病例资料,共108例。将纳入研究下颌第一、第二磨牙横断面形态进行分类;对存在下颌下窝病例,对下颌下窝相关参数进行测量分析;包括下颌下窝最深点(C)相对下颌神经管的分布率、下颌下腺窝高度(Vb)、倒凹深度(D)、下颌下腺窝角(Ca),按照牙位及性别进行比较分析;对所有病例进行中相关参数测量:包括测量管嵴距(H)、从根尖到下颌神经管上缘的距离(RAC)、牙槽嵴内倾斜角(A),下颌骨横断面上下宽之差(W1-W2),按照横断面分类、牙位以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在三种不同横断面形态分类中,U型结构是最常见的62.96%,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9);第一、第二磨牙倒凹最深点(C)点在ABC区中分布频率无显著差异(P=0.802);第一、第二磨牙对下颌下窝深度D值、下颌下腺窝角(Ca角)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1,P=0.03...  相似文献   

2.
上颌尖牙因各种原因常发生埋伏阻生,影响患者颜面美观和口腔功能,正确的诊断是成功治疗阻生尖牙的关键。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锥形束CT (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因其独特的成像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口腔正畸科。现对1例上颌尖牙埋伏阻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3.
甘泽坤  罗震  徐迅  黄建生  徐怡馨 《广东医学》2016,(15):2261-2263
目的:通过研究健康成人上颌前牙区的牙槽骨解剖形态,为该区种植术前评估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筛选出148例符合条件的受试者,通过锥形束CT( CBCT)影像测量上前牙区牙槽嵴顶根方2 mm、牙根中点及根尖部的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对上颌前牙牙根与牙槽骨的位置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上颌中切牙唇侧牙槽嵴顶根方2 mm处、根中部、根尖部的牙槽骨厚度分别为1.01±0.37、0.77±0.29和(1.57±0.65)mm;上颌侧切牙分别为1.06±0.40、0.62±0.37和(1.46±0.64)mm;上颌尖牙分别为1.12±0.47、0.66±0.30和(1.50±0.70)mm;97.47%的牙根偏向唇侧骨皮质。结论成人上颌前牙区唇腭侧骨壁厚度存在差异,唇侧骨板较为薄弱;牙根位置多偏向唇侧骨皮质。  相似文献   

4.
徐力  闫波 《河南医学研究》2012,21(1):99-103
目的:通过对种植病例术前牙颌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诊断分析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总结CBCT对术前诊断的技术特点,评价术前CBCT检查对手术风险评估与控制的临床价值。方法:运用CBCT对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年完成种植的38例共98枚牙种植病历的CT检查结果与临床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对于术前CBCT分析诊断特点进行初步总结,从解剖、种植床骨量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CBCT检查可对种植区骨量、骨质进行测量分析,其精确度可以满足种植临床的要求,最大程度避免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控制了手术的风险。38例患者,只有2例因前牙骨量不足,无法种植,其他都顺利按设计完成种植。结论:口腔专用的CBCT应用,为牙种植术前检查,术后随访提供了有利的分析资料,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正>上颌尖牙易位阻生为尖牙异位阻生的一种特殊情况,临床较为少见,但由于其形态与切牙不同,而且常常伴有间隙不足、阻生情况各异等,导致其处理较为复杂,常常需要外科、正畸或修复的联合治疗。正确诊断易位阻生尖牙是治疗关键[1-2]。以往对易位阻生尖牙的诊断主要通过二维影像进行,只能大致确定牙齿的位置,而无法精确预测其形态及其与邻牙关系[3]。笔者通过锥形束CT(CBCT)对各类易位阻生的上颌尖牙矢状向、冠状向和轴状向等不同轴位  相似文献   

6.
宋颢  张旭东 《陕西医学杂志》2022,(2):253-256,封3
对于上前牙缺失的患者,口腔种植已经成为了首选常规治疗方案,相较于固定修复和可摘义齿修复,口腔种植修复效果更持久,便捷性更强,异物感更低.了解上前牙区骨质的解剖特点,重要解剖结构的特征,以及缺牙后骨质的吸收变化,对于将种植体植入理想的三维位置,获得良好的美学参数和长期良好的行使功能至关重要.现总结用锥形束CT(CBCT)...  相似文献   

7.
目的 用锥形束CT分析鼻腭管的解剖特点,以及鼻腭管与唇侧骨壁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4年5月来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云南省口腔医院就诊的100例患者的锥形束CT资料,将患者平均地分为3组:青年组21~40岁、中年组41~60岁和老年缄61 ~ 80岁,测量鼻腭管的尺寸大小以及相对应的不同层面的唇侧骨壁厚度.使用t检验和拉丁方对变量进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单一的管道型有90例;2个平行单独的管道有6例;鼻腭管基底部Y型开口及其相关变异的有4例.所有测量内容在年龄和性别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鼻腭管的直径(3.65 mm)和长度(15.24 mm)较女性长,青年组(3.65 mm、15.24 mm)较其他年龄组长.男性(6.34 mm、7.06 mm、8.09 mm)在唇侧骨壁3个层面处的厚度较女性厚,老年组(6.85 mm、6.67 mm、8.97 mm)较其他年龄组厚.结论 由于患者个体差异(年龄和性别)的存在,且鼻腭管的解剖结构存在诸多变异,故在种植术前,维形来CT和口腔检查进行精确的诊断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锥形束CT准确定位高位埋伏尖牙并微创拔除的临床效果。方法:中日友好医院口腔医学中心2014年1月~2018年2月治疗高位埋伏尖牙32例,行锥形束CT扫描和三维重建,确定埋伏牙在颌骨内的具体位置,微创拔除。结果:锥形束CT定位准确,与手术中所见埋伏尖牙位置符合率为100%,手术平均耗时28.5±9.2min,伤口无感染。结论:锥形束CT可准确定位高位埋伏尖牙位置,利于指导制定手术方案。微创拔除高位埋伏尖牙创伤小、恢复快,无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锥形束CT颌骨密度与种植体植入扭矩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拟行种植修复的63例牙列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锥形束CT扫描Kavo eXam Vision软件测量获得各种植体术区颌骨密度的HU值,按照Biomet 3i根形种植体的要求,植入83颗种植体并记录植入扭矩,根据散点图的相关数据求出线性回归方程,分析颌骨密度与植入扭矩的相关性。结果 锥形束CT测量结果显示:上颌前部和后部的颌骨密度分别为(415.44±147.14)HU和(336.00±148.04)HU,下颌前部和后部的颌骨密度分别为(815.09±88.08)HU 和(537.08±167.28)HU。上颌前部和后部的植入扭矩分别为(43.08±10.52)Ncm 和(36.90±11.68)Ncm,下颌前部和后部的的植入扭矩分别为(50.00±0.00)Ncm和(44.05±11.17)Ncm。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锥形束CT扫描所得颌骨密度与种植体植入扭矩高度相关(r=0.536, P〈0.01)。结论 根据锥形束CT扫描测得的术区颌骨密度可对种植体植入扭矩进行初步评估,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0.
朱晓美  李放 《安徽医学》2020,41(3):295-297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BCT)影像学分析,探讨成人骨性Ⅱ1分类错高角骨面型与均角骨面型下颌尖牙区牙槽骨形态结构的差异,为临床正畸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8年6~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正畸治疗前的高角骨面型和低角骨面型的病例共54例,以FMA角(眶耳平面与下颌平面所成的角度)大小及前面高(鼻根点与颏下点之间的距离)和后面高(蝶鞍中心点与下颌角点之间的距离)的比值为依据分为高角组、均角组,各27例,通过CBCT获得颅颌面三维影像,测量两侧下颌尖牙的牙槽骨高度、厚度及旋转角度。结果 成人骨性Ⅱ1分类错高角组与均角组垂直骨面型的下颌尖牙舌侧牙槽骨高度存在差异,高角组比均角组小(P<0.05)。下颌尖牙的唇侧骨皮质距离和唇侧旋转距离,高角组比均角组小。其余测量项目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人骨性Ⅱ1分类错患者中,高角与均角骨面型患者下颌尖牙区的牙槽骨形态存在差异,高角组的舌侧牙槽骨高度低于均角组的牙槽骨高度。  相似文献   

11.
[]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从不同轴位对易位阻生的上颌尖牙进行测量分析和明确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易位阻生的患者共计19例进行CBCT拍摄,分析上颌易位阻生尖牙的阻生特点,并对其进行分类。结果 共有21颗易位阻生尖牙(均为尖牙与侧切牙异位)。唇侧易位患者14 例,占73.6%;腭侧易位5例,占26.4%;其中单侧易位17例,占89.5%,双侧易位有2例,占10.5%。结论 上颌尖牙易位阻生多单发,以唇侧易位为主。CBCT能对易位尖牙进行三维诊断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直观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三维锥形束CT技术研究上颌尖牙唇侧和腭侧埋伏的病因学机制?方法:选取262例有上颌尖牙埋伏和262例无尖牙埋伏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前者分为唇侧埋伏组和腭侧埋伏组,在治疗前均接受CBCT扫描?在单盲条件下对CBCT数据进行分析,以获取牙齿?牙弓和颌骨的定性和定量资料?采用 SPSS13.0 软件包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腭侧埋伏组侧切牙牙冠的近远中宽度显著小于其他组(P < 0.001)?唇侧埋伏组的上牙弓前段宽度和上颌骨宽度都显著小于对照组(P < 0.001)?腭侧埋伏组中锥形侧切牙和唇侧埋伏组中切牙埋伏的发生率均显著提高(P < 0.001)?唇侧埋伏组和腭侧埋伏组尖牙牙尖所处的部位分别位于侧切牙长轴的近中和远中?结论:中国人群上颌尖牙唇侧埋伏阻生主要与上颌前部牙弓和颌骨宽度不足以及切牙埋伏有关,而上颌尖牙腭侧埋伏主要与相邻侧切牙过小或缺失有关?上尖牙萌出路径受上述局部因素作用而产生变化导致不同方位的埋伏阻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上颌前牙区各根间的近远中及唇腭侧骨质厚度进行测量分析,为确定正畸治疗植入微种植支抗的安全范围提供参考。方法:对30例成人患者上颌前牙区行CBCT扫描及三维重建,测量距上颌牙槽嵴顶4、6、8、10、12 mm水平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根间区近远中向、唇腭向的距离。结果:上中切牙牙根间至牙槽嵴顶4、6、8、10 mm近远中间距均最宽,在距牙槽嵴顶8 mm 水平,中切牙与侧切牙牙根间近远中向距离最窄;中切牙牙根间骨厚度在唇腭向距牙槽嵴顶8 mm及以上水平最薄,中切牙与侧切牙牙根间骨厚度最厚。30例中有6例前牙区各牙根长度均&gt;12 mm,其根间近远中向距离距牙槽嵴顶12 mm水平均较宽。结论:通过对扫描后颌骨影像的分析,明确了前牙区各牙根间骨量,为确定植入微种植支抗的安全范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上颌窦病变引起骨质改变的CT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CT提示的各种骨质改变对上颌窦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上颌窦良恶性病变101例的CT表现,观察、统计各种骨质改变的部位、范围和类型。结果良恶性病变引起骨质破坏出现率分别为57.5%(23/40)和85.2%(52/61),73.9%(17/23)的良性病变引起的骨质破坏呈单发,而恶性病变引起的骨质破坏以多发为主(78.8%,41/52),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骨膨胀改建的发生率良性组40.0%(16/40),恶性组13.1%(8/61)(P<0.01)。骨质硬化良性组37.5%(15/40),恶性组14.8(9/61)(P<0.01)。突破窦壁外侵的发生率良性组5.0%(2/40),恶性组36.1%(22/61)(P<0.01)。上颌窦内侧壁和鼻甲骨质破坏的发生率良恶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它骨壁的骨质破坏恶性组均多于良性组。结论分析CT所示骨质改变的不同部位、范围和类型,在上颌窦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生长发育高峰期患者快速扩弓前后牙齿及牙槽骨的变化。方法:选取生长发育高峰期上颌牙弓狭窄患者30例。扩弓治疗前后分别进行锥体束CT扫描重建,对上颌牙及牙槽骨进行测量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快速扩弓后牙弓宽度明显增加(P〈0.05),从尖牙到第一磨牙根冠宽度增加量的比值依次为0.97、0.58、0.43、0.40。颊侧牙槽骨厚度减小,腭侧牙槽骨厚度增加,变化量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总宽度不变(P〉0.05)。牙及牙槽骨均发生颊倾,颊侧牙槽骨倾斜度大于腭侧,两侧牙槽骨与牙的颊倾度呈正相关。结论:快速扩弓后牙槽骨随牙的颊倾发生适应性变化,在适应征范围内扩弓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华东地区下颌第一恒磨牙不同根管形态及其发生率,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行CBCT检查的患者图像资料,参照Vertucci分类法统计分析健康?未经治疗?发育完全的下颌第一恒磨牙的根管形态?结果:共获取766例患者(137例患者单侧下颌第一恒磨牙缺失)的1 395颗下颌第一恒磨牙的CBCT图像数据?下颌第一恒磨牙双根的发生率大约为68.5%,3根的发生率为31.4%;3根管的发生率为57.9%,4根管的发生率为38.5%?近中根大多拥有2个根管?大部分的远中根均为Vertucci I型,近中牙根的根管形态比较复杂,下颌第一磨牙拥有6种不同的根管形态?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舌根的个体发生率为35.3%?男女性别间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下颌第一恒磨牙远舌根双侧对称性的发生率为60%,且右侧大于左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下颌第一恒磨牙根管形态及数目具有多样性,CBCT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来辨别分析下颌磨牙的根管形态,为根管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锥形束CT(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切牙管的相关参数,及切牙管与嵴顶、中切牙的相对位置关系,为临床前牙种植提供指导,希望能在前牙种植中规避损伤的风险,制定完善的种植计划.方法:选取129例种植患者的CBCT资料进行测量,分别截取切牙管矢状面、经切牙管长轴的冠状面、横断面的图片测量以下指标:低位矢径(Sda)、中位矢径(Sdb)、高位矢径(Sdc),并求得平均矢径(Sd),低位横径(Hda)、中位横径( Hdb)、高位横径( Hdc) ,并求得平均横径( Hd) ,长度( H) ,切牙管最低点唇侧骨厚度( Bt) ,与嵴顶距离( At) ,与中切牙的距离(Id). 根据患者性别、年龄进行分组,采用SPSS 17. 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总体Sd为(3. 41 ± 0. 87) mm,Hd为(5. 16 ± 0. 93) mm,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为(14. 29 ± 3. 27) mm,Bt为(7. 49 ± 1. 05) mm,At为(8. 25 ± 1. 71) mm,Id为(2. 71 ± 0. 89) mm. 男、女平均Sd分别为(3. 64 ± 0. 90) mm、(3. 28 ± 0. 82) mm,P=0. 017;Hd分别为(4. 98 ± 0. 89) mm、(5. 27 ± 0. 94) mm,P=0. 081;平均H分别为(15. 47 ± 2. 75) mm、(13. 59 ± 3. 32) mm,P=0. 001;平均Bt分别为(7. 90 ± 0. 96) mm、(7. 25 ± 1. 03) mm,P=0. 001;平均At分别为(7. 61 ± 1. 45) mm、(8. 64 ± 1. 74) mm,P=0. 001;平均Id分别为(2. 71 ± 0. 87) mm、(2. 72 ± 0. 91) mm,P=0. 983. 按照年龄分组,Sd各组间P=0. 325,Hd各组间P=0. 636,H各组间P=0. 292,Bt各组间P=0. 116,At各组间P=0. 010,Id各组间P<0. 001. 结论:性别对切牙管的长度、唇侧骨厚度以及与嵴顶的位置关系是有影响的,年龄对于切牙管本身的参数没有影响,但是对于切牙管与嵴顶和中切牙的相对位置有一定影响;CBCT测量在种植设计中是非常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完整而安全切除累及颅底区域肿瘤的两种手术径路。方法 对4例颅底肿瘤根据侵及区域不同,采用不同的手术径路,其中3例采用经一侧上颌骨翻转入路,1例采用经一侧腮腺颞下窝入路。结果 所有病例的颅底肿瘤均被安全而完整地切除,涉及的颅底区域包括颞下窝,翼腭窝,鼻咽部及咽旁间隙。病变包括纤维血管瘤,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高分化平滑肌肉瘤及高分化鳞癌。结论 上颌骨掀翻入路是治疗中颅底或侧颅底,尤其是同时累及两个解剖区域以上病变时一种较好的选择。对于侧后颅底病变伴张口受限,面神经受侵犯者,经腮腺颞下窝入路是极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低矮上颌窦行内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使用和不使用植骨材料情况下种植体根尖新骨形成情况及种植体存留率。方法 对共60例剩余牙槽骨高度在2~4 mm的患者行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术,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30例患者使用植骨材料并同期植入30颗种植体;对照组30例患者未使用植骨材料并同期植入30颗种植体,术后2周和3年分别进行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学分析上颌窦内种植体周围的骨量情况,并统计术后3年种植体存留状况。结果 在手术过程中,实验组1例上颌窦黏膜穿孔,穿孔率为3.3%;对照组未发现上颌窦黏膜穿孔,穿孔率为0%,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年实验组上颌窦内平均新骨形成高度为(4.46±0.98)mm,对照组上颌窦内平均新骨形成高度为(3.36±0.73)mm,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30颗种植体未见松动脱落,3年种植体存留率100%;对照组30颗种植体中1颗在术后2个月时因种植体松动取出,3年种植体存留率96.7%,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矮上颌窦行内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使用植骨材料的种植体周围新骨形成效果比不使用植骨材料者更为理想,但3年后种植体存留率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青年学生上颌前牙区软硬组织厚度的锥形束CT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锥形束CT(CBCT)测量上颌前牙区唇侧软硬组织厚度,分析两者之间及其与性别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2017年安徽医科大学在校学生80名作为研究对象,CBCT扫描并三维重建.在牙体长轴矢状位图像测量对应牙体的软组织厚度:唇侧测定5个点(距龈缘1、2 mm,牙槽嵴顶,牙槽嵴顶上方1、2 mm);在牙体长轴矢状位图像测量对应牙体的硬组织厚度:唇侧测定4个点(根尖处、根中处、牙槽嵴顶根方2mm处和1mm处).分析软硬组织厚度的相关性.结果 受试者中切牙在5处软组织测量点的厚度分别为(0.84 ±0.18)、(1.18 ±0.21)、(1.44 ±0.20)、(0.62 ±0.14)、(0.74 ±0.17)mm,侧切牙分别为(0.78 ± 0.15)、(1.01 ±0.17)、(1.27 ±0.19)、(0.54 ±0.13)、(0.73 ±0.18)mm,尖牙分别为(0.79 ±0.15)、(1.05 ±0.18)、(1.30 ±0.19)、(0.51 ±0.13)、(0.60 ±0.17)mm.中切牙在4处硬组织测量点的厚度分别为(2.21 ±0.53)、(0.57 ±0.17)、(0.62 ±0.14)、(0.65 ± 0.15)mm,侧切牙分别为(1.36 ±0.74)、(0.41 ±0.16)、(0.58 ±0.18)、(0.65 ±0.19)mm,尖牙分别为(1.40 ±0.61)、(0.44 ±0.15)、(0.70 ±0.21)、(0.75 ±0.21)mm.上颌中切牙唇侧软硬组织厚度男性大于女性(P<0.05).上颌尖牙区唇侧相同位点软硬组织厚度呈正相关(r=0.344、0.225,P<0.05).结论 ①上颌前牙区唇侧软硬组织厚度冠根向存在差异;②软硬组织厚度存在性别差异;③上颌前牙区唇侧软硬组织厚度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