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 对比简易导板以及数字化外科导板植入种植体的角度和位置的不同,分析影响种植体植入精准性的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开展种植手术的3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A、B 2组,各15例.手术前全部进行锥形束CT(CBCT)拍摄,选择以Tooth Implant软件设计种...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口内扫描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加工(computer-assisted design/computer-assisted manufacturing, CAD/CAM)技术结合锥度固位方式在种植即刻修复连续多牙缺失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的连续多个后牙缺失的患者,在种植体植入即刻安放预成锥度固位帽,通过口内扫描制取数字化印模,以CAD/CAM技术制作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 临时联冠,临时联冠戴入后即刻负重;6个月后更换为CAD/CAM技术制作的氧化锆永久联冠,临时冠及永久冠戴入时分别拍摄平行投照牙片。通过种植体和修复体存留率、种植体颈部边缘骨水平变化、种植体和修复体并发症等指标评价临床效果,永久修复前用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 量表评价患者对即刻修复的满意度。结果:共计10例患者(男4例,女6例,平均55.5岁)纳入本研究,共植入34枚种植体,分别制作14件即刻PMMA修复体和14件永久氧化锆修复体,观察时间4~14个月;种植体及修复体存留率100%,种植体颈部骨水平在种植即刻为(1.06±0.97) mm,即刻修复后6个月时为(0.96±0.82) 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期内所有种植体和修复体均未发生并发症;患者满意度VAS评分87.2。结论:对于连续多牙缺失,在种植即刻以数字化流程制作,并结合锥度固位方式的联冠修复体,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口内扫描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加工(computer-assisted design/computer-assisted manufacturing, CAD/CAM)技术结合锥度固位方式在种植即刻修复连续多牙缺失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的连续多个后牙缺失的患者,在种植体植入即刻安放预成锥度固位帽,通过口内扫描制取数字化印模,以CAD/CAM技术制作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 临时联冠,临时联冠戴入后即刻负重;6个月后更换为CAD/CAM技术制作的氧化锆永久联冠,临时冠及永久冠戴入时分别拍摄平行投照牙片。通过种植体和修复体存留率、种植体颈部边缘骨水平变化、种植体和修复体并发症等指标评价临床效果,永久修复前用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 量表评价患者对即刻修复的满意度。结果:共计10例患者(男4例,女6例,平均55.5岁)纳入本研究,共植入34枚种植体,分别制作14件即刻PMMA修复体和14件永久氧化锆修复体,观察时间4~14个月;种植体及修复体存留率100%,种植体颈部骨水平在种植即刻为(1.06±0.97) mm,即刻修复后6个月时为(0.96±0.82) 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期内所有种植体和修复体均未发生并发症;患者满意度VAS评分87.2。结论:对于连续多牙缺失,在种植即刻以数字化流程制作,并结合锥度固位方式的联冠修复体,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基于计算辅助机设计和制作(CAD/CAM)技术的CAD/CAM种植外科导板已逐渐开始使用于临床中,对保证种植体的准确植入、实现修复体的美观和功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CAD/CAM种植外科导板的简介和组成、作用和意义、制作原理、精确度评价和导致偏差的原因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设计制作的简易种植导板在牙种植中的作用。方法:对患者术前常规曲面断层检查,如有需要可加拍根尖片或锥束CT,并进行详尽的临床检查,然后综合影像资料和检查情况在研究模型拟种植位置雕牙,使拟种植牙达到正常的解剖形态,咬合关系和邻接关系。再用硅橡胶翻制模型,做出树脂牙。将树脂牙放置于拟种植部位打孔定位种植点,并放置金属显影材料,进行患者术前第2次影像检查,可根据需要做必要的调整。结果:74枚种植体,全部行种植上部冠修复,功能良好,效果满意。其中1例使用了角度基台调整了手术误差。结论:本文设计的种植导板制作简便、实用,术前把握种植体的位置方向,并评价植入区的骨量;术中有效的引导植体植入的位置方向,提高以修复为指导的种植牙手术的成功率,为后期的修复工作带来了方便。  相似文献   

6.
王戎  杜建东 《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5):143-144
目的研制一种微型种植体外科导板并观察导板在微型种植体植入手术中的作用,消除种植体定位偏差,避免对周围解剖结构的损伤,减少并发症的产生。方法用于30颗微型种植体支抗钉的植入手术,术后拍摄平行投照X线牙片,观察微型种植体植入情况。结果应用微型种植体外科导板便于种植床的定位,导板起到近似三维空间的指示作用,对指导微植体植入手术有一定指导意义。结论应用微型种植体外科导板进行植入术,植入角度易于控制,手术操作简单,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将虚拟手术及3D打印导板用于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实现下颌骨缺损的个性化精确修复,并探讨3D打印导板在提高下颌骨缺损修复精确度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方法:10例下颌骨病变患者在术前模拟完成病变切除及腓骨移植重建,设计制作3D打印导板,术中应用导板重建下颌骨。术后使用图像融合技术对比实际手术与模拟手术的差异大小,对其差异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D打印导板术中就位顺利,患者面型及咬合关系恢复良好。测量结果显示10例患者实际手术与模拟手术最大截骨误差为(1.57±0.80) mm。结论:数字化3D打印导板应用于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能获得较好的精准度。使用髁突定位导板固定下颌残端,能有效稳定患侧髁突位置,提高重建精确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采用3D导板种植技术后,种植体植入精确性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形式,对3D导板种植组及常规种植对照组种植患者手术前后均拍摄CBCT,比较手术前设计种植方向及术后实际种植方向差异。结果采用数字化种植导板组手术前后CBCT结果进行分析未见明显差异(t=-5.341,P<0.05)。发现上颌后牙区种植体常规手术组CBCT测量结果与实际种植体末端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431,P<0.05)。结论 3D导板技术在控制种植方向,手术操作精确性上明显高于常规对照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种植义齿的手术过程中,3D打印导板已被认为能有效提升手术精度、降低相关风险。但国外软件在应用上存在一定的限制,该文对国产手术模拟软件E-3D三维数字化医疗设计系统进行了临床试用,并对其辅助临床种植手术的精度进行了评价。方法对5例患者进行锥形束CT数据采样、石膏印模光学扫描,将上述数据导入手术模拟设计系统,制作牙支持式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CAD/CAM)种植导板。使用树脂3D打印机完成导板制造,按医疗要求处理后进行临床应用。种植后再次通过锥形束CT进行采样,对实际种植位置与预期种植位置进行比较,测定种植体顶部中点、底部中点的位置偏差和角度偏差,并与国外文献数据进行对比。结果种植体颈部偏差(0.805±0.567)mm,底部偏差(0.957±0.518)mm,角度偏差(3.124±1.582)°,与文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国产设计系统与国外系统效果基本一致,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评估牙列缺失患者种植即刻修复的临床效果. 4 例牙列缺失患者,共植入种植体35颗,部分种植体于植入当天行复合树脂临时固定修复,术后3个月,种植体完成骨结合后均行永久修复. 1 年后随访,所有种植体行使功能良好,存留率为100%. 12个月后种植体周围平均边缘骨吸收值为( 0. 637 ± 0. 42 ) mm. 其中,前 6 个月平均骨吸收值为(0. 625 ± 0. 38)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即刻负载种植固定义齿是临床上解决牙列缺失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种植设计软件对种植体位置偏差的影响。 方法 选取16位患者的颌骨CBCT数据,导入不同种植设计软件中进行方案设计,分别设计53颗种植体,在软件中依据种植体位置生成导板,采用光固化成型技术加工导板。将通过SimPlant软件设计制造的导板分为A组,通过6D Implant软件设计制造的导板分为B组。导板佩戴在石膏模型上进行CBCT扫描,将获取的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并配准到种植方案,依据实际的导板位置模拟确定实际的种植体位置,分析种植体实际位置与设计位置的偏差。实验获取的数据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单侧t检验。 结果 A组所引起的种植体实际与设计位置颈部中心偏差为(0.582±0.216) mm,水平向偏差为(0.226±0.132) mm,垂直向偏差为(0.522±0.213) mm;种植体顶端中心偏差为(0.643±0.256) mm,水平向偏差为(0.332±0.222) mm,垂直向偏差为(0.524±0.214) mm;体积重合度为(88.7±4.6)%。B组种植体颈部中心偏差为(0.456±0.222) mm,水平向偏差为(0.193±0.123) mm,垂直向偏差为(0.388±0.238) mm;种植体顶端中心偏差为(0.515±0.233) mm,水平向偏差为(0.277±0.190) mm,垂直向偏差为(0.390±0.236) mm;体积重合度为(91.1±4.0)%。 结论 不同种植设计软件对种植体位置偏差的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宁晔  吴海珍  陆钰  胡芳芳  康林  王群 《安徽医学》2016,37(3):301-304
目的 探讨采用血管化骨膜-结缔组织夹层(VIP-CT)瓣在美学区即刻种植即刻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合适的上颌前牙区单牙微创拔牙后即刻种植即刻修复患者共30例,均采用VIP-CT瓣关闭拔牙创口,制作临时冠诱导牙龈成形,且术后3个月左右行最终修复。修复完成后当天、6个月及12个月,以粉红美学指数(PES)对种植体周围软组织进行美学评价;同时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进行主观满意度调查。结果 在追踪评估期间内,2例患者未按时复诊退出评估,剩余28例患者各时期的PES评分分别为(12.23±1.56)、(11.47±1.42)和(11.35±1.21)分,术后创面均完全封闭,唇侧丰满度较好,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形态恢复正常,患者满意度较高。结论 在美学区即刻种植即刻修复中采用VIP-CT瓣可以获得良好的美学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一种切削法制作的数字化种植手术导板(Organical Dental Implant,ODI系统,R+K,德国)的加工误差。方法:试验分为两部分:(1)体外试验:通过体外模拟数字化种植手术导板的设计和加工制作,在切削加工完成后将导板进行模型扫描获得虚拟三维数据,导入设计软件融合后直接测量加工误差作为金标准,A和B两名试验者分别用检验平台测量10次加工误差,评价检验平台用于测量的可靠性。(2)临床试验:通过检验平台检验12例临床病例导板的加工精度,分析误差的大小及可能影响加工误差的因素。结果:体外试验中,两名试验者对8枚种植体导环参考点测量的标准差均小于0.4 mm,角度测量的标准差均小于0.71°。两名试验者对于每个种植体的检验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于导环参考点误差测量结果均较软件测量结果大(配对t检验,P<0.05),角度误差的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配对t检验,P>0.05)。临床试验中,12例导板共45枚种植体导环参考点加工误差为(1.06±0.29) mm(0.42~1.75 mm),根尖误差为(1.12±0.48) mm(0.41~2.44 mm),角度误差为1.42°±0.70°(0.29°~2.96°)。结论:导板的切削加工过程中也会存在一定误差,ODI系统的检验平台是测量加工误差的可靠工具。种植导板加工误差与种植体植入位置误差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前牙区即刻种植和常规种植两组病例在修复2年后其软、硬组织稳定性的差异。方法:选择2010 年10月至2011 年12月来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就诊的拟在前牙区1~2颗不相邻的牙位进行种植治疗的健康患者38名,共植入43颗种植体。在行种植上部修复前均采用种植体支持的临时冠进行牙龈形态的诱导,直至永久修复完成。在修复即刻及2年后测量近远中牙龈乳头、唇侧龈缘水平高度以及种植体近远中侧骨水平的变化。结果:前牙即刻种植组完成16例,植入种植体17颗;常规种植组完成22例,植入种植体26颗。两组病例在永久修复前种植体稳定性系数值(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刻种植组和常规种植组在修复2年后近中龈乳头高度平均增高分别为(0.15±0.42)mm和(0.06±0.65)mm,远中龈乳头高度平均增高分别为(0.06±0.50)mm和(0.02±0.57)mm;唇侧龈缘水平平均丧失分别为(0.15±0.23)mm和(0.15±0.46)mm;种植体骨吸收量在近中侧分别为(0.67±0.35)mm和(0.69±0.49)mm,远中侧分别为(0.73±0.31)mm和(0.75±0.48)mm;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病例在修复后2年内都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其软、硬组织均很稳定,提示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获得可靠的修复效果。在严格掌握适应征的前提下,前牙区的即刻种植与常规种植在修复后的近期效果相当,但即刻种植在缩短疗程方面显然要优于常规种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上前牙区即刻种植即刻修复负载3年后软、硬组织的临床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并拟在前牙区进行种植治疗的健康患者。观察即刻种植即刻修复及常规种植修复这两种方式的患者在修复即刻及3年后近远中牙龈乳头、唇侧龈缘水平高度以及种植体近远中侧骨水平的变化。结果:即刻种植组和常规种植组分别完成20例和24例,植入种植体分别为22颗和29颗。两组病例在永久修复时种植体稳定系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 ISQ)分别为76.32±3.20和76.93±3.36 (P>0.05)。即刻种植组和常规种植组在修复3年后近中龈乳头高度变化分别为(0.34±0.54) mm和(0.05±0.39) mm (P=0.07),远中龈乳头高度变化分别为(0.43±0.42) mm和(0.36±0.48) mm (P=0.13),唇侧龈缘水平变化分别为(0.70±0.40) mm和(0.62±0.34) mm (P=0.23),种植体骨吸收量在近中侧分别为(1.02±0.50) mm和(0.88±0.46) mm (P=0.53),远中侧分别为(1.05±0.34) mm和(0.95±0.47) mm (P=0.21),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修复即刻,两组间牙龈乳头指数的分布情况不论是近中还是远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前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3年后的软、硬组织的变化与常规种植修复基本相当,但前者在缩短疗程、获得理想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形态方面要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修复中Straumann种植体对牙冠美观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12月我院收治的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修复患者86例,应用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即刻种植修复,研究组在对照组的条件上联合Straumann种植体修复。比较两组患者修复效果、6月骨吸收水平、种植体长度、种植体直径、根部突度与牙龈色质、远中龈乳头、唇侧牙龈高度、近中龈乳头、唇侧牙龈曲线等美观状况、边缘骨高度变化。结果 研究组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6月骨吸收水平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种植体长度、种植体直径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根部突度与牙龈色质、远中龈乳头、唇侧牙龈高度、近中龈乳头、唇侧牙龈曲线等美观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边缘骨高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 论 在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修复过程中,应用Straumann种植体,其美观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通过口内入路进行下颌骨髁突切除术,评估其术前设计方案在术中实现的精确性,并分析误差产生的部位和原因,为术式改良提供参考和思路。方法:收集2012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接受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口内入路髁突切除术的患者资料共23例。术前将患者螺旋CT数据导入ProPlan软件,将患侧下颌升支进行三维重建并根据病变范围设计髁突截骨线,生成术前设计模型,导入BrainLab导航系统,术中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采用口内入路,按术前设计截骨线完成髁突切除术。术后1周内拍摄颅颌面部螺旋CT,将术后患侧下颌升支进行三维重建,生成术后即刻模型,应用Geomagic软件将术前设计模型与术后即刻模型进行对齐,并在术后即刻模型的实际截骨面划分6个区域并定义相应区域测量点P1~P6,比较术前设计截骨面与术后实际截骨面在三维空间位置上的偏差,分析导航辅助手术实施的精确性。结果: 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获得满意疗效,术后CT复查病变完整切除,髁突截骨线与手术设计基本吻合。术后随访期内未见肿物复发及关节粘连。术后对髁突切除术实施精确性的验证分析显示,P1~P6共6组测量点所测得的偏差可信区间分别为(-2.26 mm,-1.89 mm),(-2.30 mm,-1.45 mm),(-3.37 mm,-2.91 mm),(-2.83 mm,-1.75 mm),(-1.13 mm, 0.99 mm),(-1.17 mm, 0.17 mm), 其中P3组与其他5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5、P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与其他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可以较精确地完成口内入路髁突切除术;截骨面各部位的手术偏差以过多切除为主,其中前内侧测量点所代表的髁突前内侧区域实际过多切除现象最明显,后侧、后外侧测量点所代表的髁突后外侧区域平均偏差不大,但偏差值的波动较其他4组大;计算机导航辅助下髁突切除术的精确性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