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观察数字一体化基台冠在颌龈距离过低患者种植牙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桂林市口腔医院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73例颌龈距离过低的牙缺失患者(82颗牙)分别植入NOBEL(瑞典)和BEGO(德国)种植体,于骨结合3~6个月后应用数字一体化基台冠修复,应用X线于修复当日、负重6个月、12个月检测牙槽嵴顶骨吸收情况,评价修复效果.结果 所有牙缺失患者均顺利完成修复,术后无出血、明显红肿、溢脓等症状,本人对修复效果基本满意.随访12个月,联冠出现1例下颌修复桥体折裂,其余72例均未发生种植体松动、脱落、修复桥体折裂等,单冠种植成功率为100.00%,联冠种植成功率为88.89%.NOBEL(瑞典)种植体6个月、12个月牙槽嵴顶骨吸收分别为(-0.08±0.03)mm、(-0.13±0.04)mm;BEGO(德国)种植体分别为(-0.10±0.02)mm、(-0.16±0.03)mm;两种种植体修复6个月、12个月牙槽嵴顶骨吸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龈颌距离过低患者采用数字一体化基台冠修复,牙龈稳定,能较好地维持嵴顶骨水平,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牙槽骨水平宽度不足的种植牙患者应用牙槽嵴骨劈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要求种植固定修复的上颌牙列缺失患者48例,所选患者有充足的牙槽嵴高度(> 10 mm),但牙槽嵴骨宽度仅3~4 mm,牙槽骨骨量不足且基牙分布不均,采用牙槽嵴骨劈开术形成唇颊侧骨瓣,在腭侧骨板与唇颊侧骨瓣之间共植入75枚种植体.术后6个月种植修复,定期随诊.结果 种植区软组织愈合好,种植体骨结合良好,牙槽嵴宽度增加达4~5mm,平均增宽4.4 mm,2枚种植体术后6个月失败,失败率为2.67%,剩余种植体均稳固性好,完成烤瓷修复后美学效果好,追踪24个月以上,无种植体失败.结论 牙槽嵴骨劈开术保证了牙槽骨厚度不足患者的种植修复难题,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牙周病患牙拔除后即刻种植及前牙区即刻种植即刻临时冠修复的优点和临床操作要点。方法:选取符合种植修复条件,愿意接受即刻种植的患者10例30颗牙齿。牙槽嵴横行切口加唇颊侧梯形延长,无创拔牙,彻底清创拔牙创周围炎性肉芽组织,常规植入种植体,骨缺损区如超过1mm充填自体骨,必要时骨缺损区植入Bio~oss人工骨粉及海澳胶原膜固定,严密缝合创口。结果:30颗种植体行即刻临时冠修复。3~4月后行2期修复,2周后行上部修复。全部稳定无松动,种植体颈部软组织无炎性表现,X线片未见种植体周围有骨质吸收。结论:即刻种植减少了种植修复的周期,缩短疗程。有利于保持牙槽嵴形态,延缓牙槽嵴吸收。同时恢复了患者外观及部分功能。牙周病患者拔牙即刻种植即刻临时冠修复具有临床可行性,可以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锥形束CT观察测量上颌切牙即刻种植的手术当日与术后6个月牙槽嵴骨板水平向和垂直向的变化量,为前牙即刻种植治疗设计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选取2010年8月至2011年1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行上颌切牙即刻种植患者20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28.41±10.22)岁(20~40岁),共即刻植入23颗种植体于上前牙新鲜拔牙窝内,不进行即刻修复。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拍摄锥形束CT, 分别测量种植体肩台下0、2、4、6、8 mm处[分别设为测量点1(measuring point 1,MP1)、MP2、MP3、MP4、MP5]牙槽嵴宽度变化及牙槽间隔中心点垂直向高度的变化。术前及永久修复后1年,通过临床检查对牙间乳头高度和唇侧丰满度进行评分。使用SPSS 20.0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种植体在永久修复后追踪两年,存留率100%。所有患牙位术后各个位点牙槽嵴水平向宽度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吸收改建,在种植体肩台下0、2、4、6 mm等处4个位点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位点牙槽嵴水平向宽度分别为:MP1术前为(7.68±0.70) mm,术后为(7.00±0.76) mm;MP2术前为(7.81±0.87) mm,术后为(7.30±0.96) mm;MP3术前为(8.12±1.14) mm,术后为(7.62±1.20) mm;MP4术前为(8.48±1.57) mm,术后为(7.73±1.35) mm,P值分别为0.004,0.034,0.018,和0.016,均<0.05,术后与术前值相减为牙槽嵴宽度减少量,变化程度较大的测量点为M1和M4,分别为(-0.89±2.06) mm 和(-0.74±1.28) mm。牙槽间隔垂直向吸收量在不同系统结果不同:Ankylos系统为(-0.42±1.24) mm,Repalce系统为(-0.91±1.96) mm,经过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种植术前唇侧丰满度指数(labial convexity score, LCS)为3的有18个牙位,LCS为4的有2个;永久修复后1年LCS为2的有14个,LCS为3的有5个。术前牙间乳头指数(papilla index score, PSI)为2的有5个牙位,PSI为3的有15个牙位;永久修复后1年PSI为2的有7个牙位,PSI为3的有13个牙位,经过Willcoxon秩和检验,术前与永久修复后1年LC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SI术前与永久修复后1年比较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7)。结论:即刻种植术后不能避免牙槽嵴改建而导致的牙槽骨改建吸收;即刻种植后切牙牙间乳头高度可以得到较好的维持,唇侧软组织丰满度由于牙槽骨改建而难以维持;即刻种植修复存在美学风险。  相似文献   

5.
廖娟  李鹏  任迅  郭骏 《四川医学》2019,40(5):454-456
目的通过检测种植体单冠在6个正交方向的被动触觉,探讨种植体与天然牙的触觉差异及不同穿龈水平的种植体的触觉差异,以期为种植体的临床调颌提供指导。方法采用牙齿触觉感应器,测试种植修复患者的种植体单冠六个正交方向(即近中向、远中向、唇颊向、舌向、根方、冠方)的被动触觉,以同颌对侧同名天然牙为对照牙。使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种植体支持单冠和天然牙的被动触觉阈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软组织水平种植体和骨水平种植体的被动触觉阈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软组织水平种植体支持单冠触觉阈限近远中向与垂直向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 05),其余方向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种植体支持单冠的被动触觉阈限为天然牙的数十倍。软组织水平种植体和骨水平种植体的被动触觉阈限比较无差异。种植体支持单冠的被动触觉敏感度存在方向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硬腭结缔组织游离移植在上颌前牙区种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估用硬腭结缔组织游离移植关闭即刻种植牙槽嵴顶创口和重建种植体唇侧软组织丰满度的应用效果及技术特点.方法:285例患者,共299个牙位,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就诊过程中接受了硬腭结缔组织游离移植,以关闭即刻种植后伤口(183例)或增加种植体唇侧软组织丰满度(102例).所有病例修复后至少追踪1年以上(1至8年).结果:3例患者4个牙位的结缔组织瓣坏死,295个牙位的结缔组织瓣成活.按Jemt牙间乳头分类达到0度的有3个牙位,Ⅰ度的有26个牙位,Ⅱ度的有127个牙位,Ⅲ度的有18个牙位,Ⅳ度的有0个牙位.种植体唇侧软组织丰满度有87例达到Ⅰ度.结论:用腭部结缔组织游离移植关闭牙槽嵴顶种植创口或重建唇侧软组织丰满度,可改善美学效果,安全可行,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前牙区即刻种植和常规种植两组病例在修复2年后其软、硬组织稳定性的差异。方法:选择2010 年10月至2011 年12月来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就诊的拟在前牙区1~2颗不相邻的牙位进行种植治疗的健康患者38名,共植入43颗种植体。在行种植上部修复前均采用种植体支持的临时冠进行牙龈形态的诱导,直至永久修复完成。在修复即刻及2年后测量近远中牙龈乳头、唇侧龈缘水平高度以及种植体近远中侧骨水平的变化。结果:前牙即刻种植组完成16例,植入种植体17颗;常规种植组完成22例,植入种植体26颗。两组病例在永久修复前种植体稳定性系数值(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刻种植组和常规种植组在修复2年后近中龈乳头高度平均增高分别为(0.15±0.42)mm和(0.06±0.65)mm,远中龈乳头高度平均增高分别为(0.06±0.50)mm和(0.02±0.57)mm;唇侧龈缘水平平均丧失分别为(0.15±0.23)mm和(0.15±0.46)mm;种植体骨吸收量在近中侧分别为(0.67±0.35)mm和(0.69±0.49)mm,远中侧分别为(0.73±0.31)mm和(0.75±0.48)mm;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病例在修复后2年内都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其软、硬组织均很稳定,提示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获得可靠的修复效果。在严格掌握适应征的前提下,前牙区的即刻种植与常规种植在修复后的近期效果相当,但即刻种植在缩短疗程方面显然要优于常规种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同期植入种植体并应用牵张成骨原理永久增高下颌前牙牙槽嵴的临床方法。方法:选择下前牙区重度牙槽嵴萎缩患者6例,其中男4例,女2例。术前选择适当规格的抗旋转柱状螺纹组合式种植体,局麻下在缺牙区近远中行横过牙槽嵴顶的纵行切口,剥离并掀起颊舌侧黏骨膜瓣后,用来复锯于萎缩的牙槽嵴顶的近、远中行垂直骨切开,切口长度为预选种植体长度的1/2。在纵行骨切口的末端水平截骨并使骨块游离,将种植体按术前设计植入游离骨块,种植体植入长度为总长度的1/2。严密缝合松弛切口。术后10天拆线。术后2周开始旋入种植体,每日4次,每次旋入1/4圈,牵引速度为1mm/d,直至种植体全部植入时止。术后1、3和6月摄X线片。骨牵引结束后6个月修复种植体上部结构。追踪观察3年。结果:6例患者截骨线均一期愈合,牙槽嵴顶增高5·0~7·5mm。11枚种植体术后3个月与骨块完全整合。种植体上部结构修复后随访5年均能正常行使功能。结论:利用同期植入种植体牵引增高牙槽嵴高度为牙槽嵴重度萎缩患者义齿修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是一种有效的永久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修复中Straumann种植体对牙冠美观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12月我院收治的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修复患者86例,应用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即刻种植修复,研究组在对照组的条件上联合Straumann种植体修复。比较两组患者修复效果、6月骨吸收水平、种植体长度、种植体直径、根部突度与牙龈色质、远中龈乳头、唇侧牙龈高度、近中龈乳头、唇侧牙龈曲线等美观状况、边缘骨高度变化。结果 研究组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6月骨吸收水平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种植体长度、种植体直径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根部突度与牙龈色质、远中龈乳头、唇侧牙龈高度、近中龈乳头、唇侧牙龈曲线等美观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边缘骨高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 论 在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修复过程中,应用Straumann种植体,其美观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下颌骨半柱状骨块重建牙种植患者萎缩牙槽嵴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以下颌骨外斜线半柱状骨块重建前牙单牙缺失种植修复患者明显萎缩牙槽嵴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用环形钻或柱形钻将前牙单牙缺失骨缺损区的受骨床预备成半凹柱状,使用环形钻从患者的下颌骨外斜线和升支取与半凹柱直径等同、长度等同或略长的半柱状骨块,将获取的骨块与受骨床嵌贴后用钛钉固定,愈合3~6个月后植入种植体,观察牙槽嵴水平向和垂直向骨量增加情况;再过2~4个月以冠修复种植体,观察1年后种植体的周围组织健康状况和邻面嵴顶骨吸收状况。结果:14例患者15个部位的牙槽嵴水平向骨量术中平均增加(3.8±0.8) mm(x±s),5例患者5个部位的牙槽嵴垂直向骨量术中平均增加(3.0±1.2) mm(x±s);平均愈合(4.5±1.7)个月(x±s)后,水平向和垂直向的骨吸收率分别为8%和7%。取骨区未出现神经损伤麻木感、伤口感染等并发症。15个部位均完成了牙种植修复,观察1年无种植体脱落,探诊深度均≤4 mm,邻面嵴顶骨吸收(0.7±0.35) mm(x±s)。结论:这项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安全、骨愈合快、取骨区神经损伤反应轻等优点,是重建上前牙单牙缺失牙槽嵴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上前牙区即刻种植即刻修复负载3年后软、硬组织的临床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并拟在前牙区进行种植治疗的健康患者。观察即刻种植即刻修复及常规种植修复这两种方式的患者在修复即刻及3年后近远中牙龈乳头、唇侧龈缘水平高度以及种植体近远中侧骨水平的变化。结果:即刻种植组和常规种植组分别完成20例和24例,植入种植体分别为22颗和29颗。两组病例在永久修复时种植体稳定系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 ISQ)分别为76.32±3.20和76.93±3.36 (P>0.05)。即刻种植组和常规种植组在修复3年后近中龈乳头高度变化分别为(0.34±0.54) mm和(0.05±0.39) mm (P=0.07),远中龈乳头高度变化分别为(0.43±0.42) mm和(0.36±0.48) mm (P=0.13),唇侧龈缘水平变化分别为(0.70±0.40) mm和(0.62±0.34) mm (P=0.23),种植体骨吸收量在近中侧分别为(1.02±0.50) mm和(0.88±0.46) mm (P=0.53),远中侧分别为(1.05±0.34) mm和(0.95±0.47) mm (P=0.21),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修复即刻,两组间牙龈乳头指数的分布情况不论是近中还是远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前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3年后的软、硬组织的变化与常规种植修复基本相当,但前者在缩短疗程、获得理想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形态方面要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后牙区单牙种植修复患者在行使功能5年后的临床修复疗效。方法: 选取2005年10月至2010年5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接受种植治疗并且负重已达到5年的后牙区种植治疗患者,回顾患者的临床资料、X线片、种植体近远中边缘骨高度的变化以及修复体的情况(包括修复体完整性、松动情况、螺丝孔封闭材料存留状况、修复体固位螺丝及修复基台的松动或折断情况)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215例患者,平均年龄48.6岁(27~71岁),共植入软组织水平种植体321枚(其中上颌126枚、下颌195枚)。9枚种植体在回访期间出现松动、脱落,累计存留率达97.2%。存留的312枚种植体中,上颌120枚、下颌192枚,其中直径为3.3、4.1和4.8 mm的种植体分别为5枚(1.6%)、115枚(36.9%)和192枚(61.5%),长度为8、10和12 mm的种植体分别为21枚(6.7%)、206枚(66.0%)和85枚(27.2%)。上部修复体固位方式中,粘接固位为277枚(88.8%),螺丝固位为35枚(11.2%)。负载5年后种植体近远中牙槽骨高度平均吸收分别为(0.73±0.25) mm和(0.78±0.26) mm,近远中骨吸收程度与植入区骨质类型、种植体规格、修复基台角度、固位方式、临床冠-种植体长度比、性别、年龄等因素均未显示有相关性(P>0.05)。修复后主要的机械并发症有:修复体固位螺丝松动(8.6%)或折断(2.9%)、修复体上螺丝孔封闭材料脱落(11.4%)、修复体崩瓷(13.8%)及修复体脱粘(14.1%),其中仅修复体脱粘的发生率与修复时使用的基台角度(0°/15°)和修复体的临床高度这两个因素相关(P<0.05)。结论: 软组织水平种植体在单颗后牙缺失的修复病例中负重5年后,种植体周围的骨水平基本稳定,全面完善的种植诊疗计划、规范严谨的临床操作以及定期的复查可能是减少修复后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单个种植义齿修复牙列缺损的软组织美学效果及患者对美观的满意度。方法 观察25例患者30颗单个牙种植义齿周围的软组织状况并与邻近牙或对侧同名牙相比较,用PES计分标准进行计分,并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 PES得分最高14分,最低7分,平均得分10.33±1.58,其中,软组织的质地平均得分最高,为1.97±0.18,近中牙乳头和远中牙乳头的平均得分最低,分别为1.13±0.72和1.13±0.76。73%患者对修复结果表示满意,27%患者表示基本满意,即多数患者对种植义齿的修复结果表示满意。结论 种植修复能够满足患者对美观的要求,PES计分标准可以客观的对种植修复的软组织美学效果进行评价,牙乳头是影响种植义齿软组织美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直视下评估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牙唇侧牙槽嵴顶位置,即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到牙槽嵴顶(aleolar crest,AC)距离,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方法:纳入46名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需牙周手术骨增量的患者,平均年龄23.65岁,男10例、女36例,67个颌位(27个上颌、40个下颌), 共400颗牙,其中161颗上前牙(切牙、侧切牙、尖牙各54、53、54颗)和239颗下前牙(切牙、侧切牙、尖牙各79、80、80颗)。术中用Williams牙周探针直视下测量CEJ到AC距离(CEJ-AC),每颗牙测量近中、中央、远中三个位点,并进行多元回归及分析。结果:前牙唇侧CEJ-AC平均为(2.21±1.48) mm;下前牙CEJ-AC平均为(2.54±1.60) mm,大于上前牙(1.72±1.13)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尖牙CEJ-AC平均为(2.42±1.78) mm,大于中切牙(2.06±1.27) mm或侧切牙(2.16±1.32)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CEJ-AC平均为(3.04±2.01) mm,大于近中(1.79±0.86) mm或远中(1.81±0.89)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CEJ-AC>2 mm的位点的前牙为233颗,占总数58.25%;存在骨开裂的前牙为117颗,占总数29.25%。多元回归显示,年龄、颌位、牙位、位点与牙槽嵴顶位置相关。结论:行唇侧骨增量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牙牙槽嵴顶位置低于一般人群,去代偿正畸过程中存在牙周风险,年龄大、下颌、尖牙及唇侧中央位点风险尤明显。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Crestal bone loss along the dental implant surface deranges its prognosis and is known to occur with implants having 02 mm smooth crest module/collar design. Implants with rough coated crest module/collar design are said to reduce crestal bone loss. Comparison of crestal bone loss with both crest module/collar designs of implants needs to be done.

Methods

Twenty cases were selected. Each case received one implant with smooth collar design (Group-A) and one implant with coated rough collar design (Group-B). All the 40 implants were prosthetically loaded after a healing period of six months. Crestal bone loss was measured on mesial, distal, buccal and lingual side of each implant using maxillofacial computed tomography at six, twelve and eighteen months time interval after placing the implants. Soft tissue evaluation was carried out around each implant using Gingival, Plaque and Calculus Indices, six and twelve months after loading the implants.

Result

After 18 months i.e. one year after loading the implants, Group-A implants showed an overall average crestal bone loss of 1.53 mm and Group-B implants showed average bone loss of 1.42 mm, the difference being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For both types of implants, average crestal bone loss was maximum on the buccal side, followed by mesial, lingual and distal sides. Soft tissue evaluation revealed that the tissues remained healthy till the end of study for both types of implants.

Conclusion

Crestal bone loss was less among implants with rough collar design as compared to smooth collar design.Key Words: Crest module design, Implant, Crestal bone loss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上海市青年人不同牙形的上颌前牙邻接触区(PCA)和龈外展隙形态进行研究,为前牙美学修复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上海市青年人6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硅橡胶印模材法获取牙列模型,用Sirona inlab inEos Blue蓝光扫描仪扫描模型并测量,测量结果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种牙体形态的上前牙邻接触区百分数(PCAP)比例: 方圆形上前牙的中切牙与中切牙(CI-CI)、中切牙与侧切牙(CI-LI)、侧切牙与尖牙(LI-CA)分别为(47.7±5.1)%、(34.6±5.0)%、(24.2±4.2)%;卵圆形分别为 (43.1±3.7)%、(31.3±4.1)%、(22.3±3.7)%;尖圆形分别(38.8±5.3)%、(33.1±5.7)%、(23.2±3.7)%。统计分析显示,方圆形和卵圆形分别在上前牙的CI-CI、LI-CA两牙位的PCA长度与同侧中切牙临床冠长存在线性相关性。中切牙临床冠长(P<0.01)、中切牙间龈乳头高度(PH)(P<0.01)和龈外展隙的角度(GEA)(P<0.01)在不同牙形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上前牙邻接触区长度百分数、龈乳头高度、龈外展隙的角度与上中切牙牙形密切相关,可以为临床前牙及其软组织修复治疗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骨水平种植体和软组织水平种植体在后牙区植入后的早期边缘骨吸收,并分析各分组要素对边缘骨吸收的影响。方法后牙区植入种植体105枚,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负载前分别进行全景片检查,测量种植体边缘骨高度,计算边缘骨吸收量。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软组织水平种植体在后牙区近中、远中的边缘骨吸收量分别为(0.594依1.104)mm、(0.298依1.032)mm,骨水平种植体在后牙区近中、远中的边缘骨吸收量分别为(0.889依1.500)mm、(0.603依1.068)mm,两种种植体早期边缘骨吸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埋入式与非埋入式愈合方式之间,根形种植体与柱形种植体之间,早期边缘骨吸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后牙区,软组织水平种植体负载前边缘骨吸收量与骨水平种植体相近,可以作为后牙区种植的常规选择。非埋入式愈合的患者、使用根形种植体的患者易引起较多的早期边缘骨吸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及三维测量研究经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后窦内骨高度和骨体积的变化,分析影响窦内骨增量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就诊的38例牙列缺损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8例患者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后不植骨同期植入44 枚种植体。比较分析术前和术后9~68 个月拍摄的CBCT, 测量种植体颊侧、腭侧、近中和远中位点的窦内新增骨高度,通过Mimics软件建模配准,布尔(Boolean)运算计算出上颌窦内新增的骨体积,并且分析影响窦内新增骨高度和新增骨体积的相关因素, 根尖片追踪监测边缘骨吸收情况。结果: 术前上颌窦底平均剩余牙槽骨高度 (residual bone height, RBH)为(3.41±1.23) mm,种植体突入长度(protruded length, PL)为(3.41±1.28) mm, 种植体周围各位点窦内新增骨高度远中为(2.44±1.23) mm、近中为(2.88±1.20) mm、颊侧为(2.83±1.22) mm和腭侧为(2.96±1.16) mm,术后窦内平均新增骨高度为(2.78±1.13) mm,窦内新增骨体积为(122.15±73.27) mm3。多因素分析显示调整性别、年龄、吸烟等因素后,窦内平均新增骨高度与PL和成骨时间呈正相关,与术前RBH呈负相关, 而窦内新增骨体积与PL和成骨时间呈正相关。观察期内种植体成功率100%,平均边缘骨吸收为0(0~1.41) mm。结论: 经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可增加种植体周围窦内骨高度,不植骨亦可以获得窦内一定体积的新骨形成,RBH、PL及成骨时间均是影响窦内成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