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不同融合方法在颈椎病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3种颈椎前路融合术的优缺点。方法:用3种融合方式对133例因颈椎病患者行前路减压。其中单纯髂骨植骨单节段2l例,双节段19例;Threaded fusion cage(TFC)加自体植骨单节段18例,双节段13例;自体髂骨植骨加钢板固定单节段33例,双节段29例。对患者的骨融合时间、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0.1月,3组单节段融合时间分别为3.4,2.8和2.5月,优良率分别为85.7%,77.8%和90.9%,并发症发生率为23.8%,27.98%和0.0%;双节段3组融合时间分剐为3.7,3.2和2.7月,优良率分别为78.9%,69.2%和86.2%,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6.3%,30.8%和5.9%。结论:单纯髂骨植骨方法简单,但植骨块滑脱等并发症较多。TFC加自体植骨方法融合器沉降,椎间隙狭窄发生率高,多节段更甚,应慎重。髂骨植骨加钢板固定牢固,符合颈椎生物力学特性,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三种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优缺点及其适应证。方法将56例患分为A、B、C三组。A组21例,行单纯髂骨植骨术;B组19例,行骨笼加自体骨植骨g;C组16例,在A组的基础上加钢板固定。结果三组骨融合时间分别为3、4、2.5个月,优良率分别为83%、84.2%、92%,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10%、0。结论不同方式的颈椎前路融合术各有其优缺点和适应证,单纯髂骨植骨方法简单但并发症较多;骨笼加自体骨植骨,疗效良好及并发症略少;自体髂骨植骨加钢板固定牢固,疗效最好且并发症最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减压后单纯植骨和植骨加钢板内固定两种方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CSM)的临床疗效。方法 :行单纯植骨术 5 8例 ,植骨加钢板内固定术 4 4例。结果 :单纯植骨组和植骨加钢板内固定组临床疗效优良率分别为 82 .7%和90 .3% (P >0 .0 5 ) ;骨融合时间分别为 (3.0± 1.38)个月和 (2 .5± 0 .5 0 )个月 (P <0 .0 5 ) ;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2 5 .9%和 18.2 % (P >0 .0 5 )。结论 :单纯植骨术和植骨加钢板内固定术各有优缺点 ,前者手术操作简单 ,费用少 ,但植骨融合时间较长 ;后者植骨融合时间较短 ,但费用较高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ZEPHIR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或钛网植骨治疗26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采用前路减压手术,单节段行椎间盘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多节段行椎间盘切除加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均结合ZEPHIR钢板固定治疗颈椎病26例.结果:23例获3~24个月随访,平均16个月.按JOA评分标准评分,各型术后评分均有显著提高.全部患者融合节段获骨性融合,内固定物无松脱、断裂、下沉,颈椎生理曲度和高度无丢失.结论:颈前路减压ZEPHIR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或钛网植骨是治疗单节段或多节段颈椎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3种颈椎前路融合术的疗效。方法:用3种融合方式对160例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患者行前路减压。其中,单纯髂骨植骨(A组)双节段32例,3节段18例;植骨融合并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B组)双节段33例,3节段19例;钛网并前路钢板内固定(C组)双节段36例,3节段22例。术后定期随访及拍摄X线片,观察疗效、椎间高度、颈椎前弯曲度和融合情况。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2年,经过随访,A组融合率为83.1%,B组融合率为96.7%,C组融合率为96.4%。终访时,A组平均椎间高度和颈椎前弯曲度较术后早期显著性降低(P〈0.051,B组和C组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B和C组之间远期疗效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和C组之间远期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纯髂骨植骨方法简单,但并发症较多。颈椎前路钢板植骨融合内固定和钛网并前路钢板内固定,固定牢固,符合颈椎生物力学特性,并发症少,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6.
颈前路减压 ,自体髂骨植骨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颈椎退行性病变和创伤的治疗。但该术式有骨不连、植骨块滑脱、椎间塌陷等并发症。由于颈椎前路钢板为植骨提供了有效的固定 ,植骨融合率明显提高 ,因此它的应用价值已得到了多数学者的公认[1,2 ,3] 。本文总结了我院自 2 0 0 0年始 6例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加Orion前路带锁钢板固定的资料 ,并对其应用价值进行探讨。1 临床资料我院自 2 0 0 0年 6月始 ,对 6例颈椎骨折脱位病人行颈前路减压 ,自体髂骨植骨 ,Orion钢板内固定治疗。其中 :男 5例 ,女 1例 ,年龄 2 6~ 6 5岁 ,平均年龄 4 6岁 ,…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三种颈椎前路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将2000年1月至2006年1月1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A、B、C三组:A组采用前路减压单纯髂骨植骨术式治疗,其中双节段32例,3节段18例;B组采用植骨融合并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式治疗,其中双节段33例,3节段19例;C组采用钛网并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式治疗,其中双节段36例,3节段22例。术后定期随访及拍摄X线片,观察疗效、椎间高度、颈椎前弯曲度和融合情况。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2年,经过随访,A组植骨融合率为83.1%,B组植骨融合率为96.7%,C组植骨融合率为96.4%。终访时,A组平均椎间高度和颈椎前弯曲度较术后2周之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F=3.06,P<0.05),B组和C组之间差异则不具有显著性意义(F=2.42,P>0.05)。A组与B和C组之间远期疗效之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F=3.15,P<0.05),B组和C组之间远期疗效之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F=2.32,P>0.05)。结论单纯髂骨植骨方法简单,但并发症较多。颈椎前路钢板植骨融合内固定和钛网并前路钢板内固定,固定牢固,符合颈椎生物力学特性,并发症少,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分析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探讨其防治对策.方法:收集1997年至2010年颈椎前路手术702例,早期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67例次,发生率为9.5%.手术方式包括前路减压加自体髂骨融合、前路减压加椎间融合器融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前路减压钛网植入钢板内固定.结果:喉返、喉上神经损伤20例,上呼吸道阻塞14例,内固定并发症8例,切口及椎管、颅内感染7例,脊髓神经根损伤6例,脑脊液漏4例,髂骨取骨区并发症4例,食管瘘2例,植骨块移动2例.结论:颈椎前路手术可发生多种并发症,充分的术前准备,熟悉颈前路解剖,提高手术技能,术后密切观察,可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对20例单节段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经x线摄片及MRI检查排除骨折、脱位,行椎间盘摘除、无前方钢板的嵌片+聚醚醚酮复合材料椎间融合器内自体髂骨植骨椎间融合术治疗。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22个月,植骨融合时间平均4.9个月,复查x线摄片未见相关内固定并发症。此融合器为自稳型颈椎椎问融合器,内置自体髂骨,应用其行植骨椎间融合术是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钛质网笼植骨及带锁钢板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袁文  贾连顺 《上海医学》1999,(3):140-142
目的探讨一种颈椎前路开槽减压后替代自体髂骨植骨并能达到融合节段即刻稳定的新的手术方法。方法对28例颈椎疾患患者采用前路开槽式减压、钛质网笼植骨加AO纯钛带锁钢板固定,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植骨均在术后12周达到临床愈合,颈椎生理曲度保持良好,无椎间盘高度的丢失,无钢板螺丝钉折断、滑脱、松动等并发症。结论钛质网笼植骨是一种理想的替代颈椎椎间自体髂骨植骨的方法,再辅以带锁钢板固定后可使固定节段达到即刻稳定,并维持有效的椎间高度,易于融合  相似文献   

11.
陈哲  吴建民  曹根洪  王临 《浙江医学》2010,32(6):804-806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融合手术治疗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及注意事项。方法对56例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其中1个节段20例、2个节段19例、3个节段17例),分别采用经前路椎间隙扩大式潜行减压术或椎体次全切除加扩大式开槽减压术,两侧潜行减压的宽度标准为20mm(或该椎弓根间距80%以上),直视下彻底切除增生肥厚的后纵韧带和两侧钩椎关节后外缘骨赘、椎体上下缘骨赘等,同时松解颈髓和两侧神经根袖部。37例取自体髂骨植骨,12例采用椎间融合器,7例采用钛网植骨。所有患者均行颈椎前路钛板固定。结果本组患者得到平均18个月随访,植骨在13~17周内融合,无骨不连、假关节发生;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钛板、螺钉等内固定物松动或损坏。神经功能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42±2.64)分上升到术后1个月时平均(1387±242)分(P〈0.01)。结论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前路手术中,两侧潜行减压的宽度达到20mm(或该椎弓根间距的80%以上),同时松解硬膜囊和两侧神经根袖部,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并对其临床结果进行JOA疗效评定及影像学分析。结果 32例前路植骨于11-18周骨性愈合,术后无椎间高度丢失,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8.4分上升到14.2分。手术有效率为93.8%,优良率为78.1%。结论 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是脊髓型颈椎病有效的治疗方法,前路钢板具有促进植骨融合,防止术后高度丢失等作用,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冯敬  蒋涛  冯智  王眷华 《四川医学》2003,24(4):348-349
目的 探讨颈椎带锁钢板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的作用。方法 对21例颈椎疾病及损伤患者行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及带锁钢板内固定术。结果 21例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颈椎植骨处牢固骨性融合,椎间高度维持良好,无钢板螺钉松动,滑脱,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颈前路带锁钢板可使颈椎术后即刻稳定,植骨块更牢靠,提高植骨融合率,并有效维持椎间高度及生理弧度,避免了由于椎间塌陷带来的继发神经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Uniplate颈前路钛板系统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7例颈椎疾病患者,其中脊髓型颈椎病32例,颈椎不稳7例,颈椎骨折13例,颈椎椎体肿瘤5例,均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Uniplate钛板内固定,术后观察症状及功能明显改善情况,定期复查X线片,了解脊柱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12个月,平均(9.25±2.13)个月,术后X线检查显示全部病例生理弧度恢复,植骨愈合,无植骨块脱落、植骨不融合及假关节形成;无钛板和螺钉松动或断裂现象等,症状及功能明显改善,按Odom评分标准,优45例,良8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3%。结论 Uniplate颈前路钛板系统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融合率高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颈前路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分析颈椎单纯前路减压植骨与减压后外加自锁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6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经颈前路减压 ,30例取自体髂骨移植 ,34例采用植骨 ,并行带锁钢板固定。同时对结果进行临床及影像学分析。结果 随访 0 .5~ 3年 ,平均 2 .3年。两组所有病例术后 1 2周骨性愈合 ,均无植骨块移位、脱出或陷入 ,无钢板、螺钉折断、滑脱等并发症。单纯植骨组和植骨 自锁钢板组两者手术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颈椎ORION自锁钢板操作简便安全。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可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 ;加用ORION带锁钢板内固定 ,能增加稳定性 ,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6.
李华  佟磊  林岩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3):2791-2793
目的:探讨钛网联合颈椎前路锁定钢板系统进行颈椎前路融合术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3例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对其疗效及钛网融合情况进行评价。结果:经过6~20个月随访,植骨均在12周达到临床愈合,6例患者在术后发生钛网下沉,颈椎椎间高度降低,但主观感觉满意。结论:钛网植骨可以避免取髂骨所带来的并发症,但钛网沉陷是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术的常见并发症,正确处理终板、选择恰当的锁定钢板等可以降低下沉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减压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结构重建和自体髂骨结构重建两种手术方法稳定性、融合率和疗效。方法56例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的病例,按手术方式分为2组,其中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组(A组)19例,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融合术组(B组)37例。术前、术后不同时期进行JOA评分,以判定临床疗效,同时测量D值(颈椎整体曲度)、融合节段前高(heightofanteriorbody,HAB)、融合节段后高(heightofposteriorbody,HPB)以及Cobb角(颈椎活动度)。依据融合标准判定并计算术后各时期减压节段融合率。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间每-参数术后各时期值与术前值的差值。结果术后3个月,A、B组减压节段融合率分别为89.5%(17/19)、83.8%(31/37),术后6个月全部随访病例达到骨性融合。与A组比较,B组融合节段后高差值(术后1周-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各时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活动Cobb角差值(术后24个月-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此前各个时期活动Cobb角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不同时期JOA改善率、D值差值、融合节段前高差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前路减压-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融合术取得良好的疗效,在维持融合节段后高及改善颈椎活动度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固定、植髂骨融合治疗上颈椎损伤的手术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 年6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上颈椎损伤患者334例,其中适合进行后路短节段固定、植髂骨融合的36例(包括交通事故伤 23例,高处坠落6例,重物砸伤5例,他人殴打致伤2例),均行后路短节段固定、植髂骨融合治疗,根据头颈部疼痛视 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分、神经功能障碍JOA评分、植骨后骨质融合率来探讨手术策略及分析临床 疗效。结果:术中无椎动脉、脊髓及神经根损伤发生,手术时间110~240 min。VAS评分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01);JOA评分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无内固定失败,融合节段在随访过程 中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根据每个上颈椎损伤患者不同的病情,选择个性化的后路短节段固定方法,同时取自体 髂骨融合,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联合锁定钢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3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开槽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比较术前、术后的JOA评分及平均椎间高度的变化。结果患者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与末次随访时的平均椎体高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椎间植骨均融合。17.2%患者术后出现取骨区并发症。结论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联合锁定钢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可靠,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下颈推不稳症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了2004年5月~2007年9月我科42例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采用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和钢板内固定术的患者,其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45~68)岁,平均56.5岁,占同期手术治疗颈椎病例的25.7%。结果:本组病例临床表现为肩臂部疼痛、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手部麻木、抖方肌、提肩肿肌压痛等,影像学检查表现为颈椎椎间隙狭窄、骨赞形成、生理弯曲消失、椎体间位移大于等于3.5mm或椎体间位移1mm~3mm呈阶梯样改变。全部病例随访(10~35)个月,平均随访20.5个月,术后疗效为优良33例,可例5例,差4例,优良率78.6%。结论:退行性下颈椎不稳定症,经正规保守治疗无效,应尽早采用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和钢板内固定术稳定,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