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MC+PEEK融合器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一种单独使用无前方钢板的MC+PEEK融合器在颈椎间盘突出症前路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颈椎间盘突出症44例采用椎间盘摘除,应用该融合器内植自体髂骨行椎间融合术,以术后X线片和JOA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本组获随访6~40个月,平均26个月,植骨融合时间平均4.5个月,术后3d和3、6、12、18、24、36个月复查X线片未见融合器松动和移位,病变椎间隙高度恢复正常,未出现相关内固定并发症,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0.20分恢复到术后平均16.30分.结论 采用此融合器无需使用前方钢板,手术创伤小,避免了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1例患者在C形臂透视下行椎体后凸成形术,对术前术后的疼痛数字评分法(NRS)、椎体高度的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手术均成功,所有患者疼痛明显缓解,NRS术前5-8分降为术后48 h 0-1分,术后3个月0-1分,NRS评分与病椎前缘高度术前术后差异统计学意义有(P〈0.05)。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可迅速缓解患者疼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1990年至1994年,分别用V型钉,梅花钉,加压钢板,及以Ender钉作为内固定材料治疗股骨干骨折225例,并作了随访,现就其疗效作一报道。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25例,男性172例,女性53例,6~74岁,平均35.5岁。致伤类型:车祸伤86例,砸伤79例,摔伤(坠伤)25例,其它伤35例。骨折类型:粉碎型86例,横断型68例,斜型58例,螺旋型9例,多段骨折4例。骨折部位:股骨干上段64例,股骨干中段113例,股骨干下段48例。1.2手术方法有选择性地将股骨干上段,中段的横断型,短斜型,骨折单一碎骨片且碎片不超过股骨干周径1/3的骨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肩胛骨骨折(scapular fracture,SF)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切开复位、重建接骨钛板、螺钉内固定治疗SF25例。结果:25例SF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8个月,平均11.5个月,疗效优22例,良3例,无失败病例。全部SF都在12周内达到临床愈合。结论:对不稳定SF采用切开复位妒固定治疗,患者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能最大限度的恢复肩关节功能。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迷走神经刺激对兔脊髓损伤(SCI)后脊髓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并与甲基泼尼松龙(MP)进行比较.方法 125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25只)、SCI组(25只)、迷走神经刺激组(STM组,25只)、MP组(25只)和STM+ MP组(25只).采用改良Allen打击法制作兔脊髓损伤模型,STM组及STM+ MP组于脊髓损伤后接受右侧颈迷走神经电刺激(5V、2 ms和1 Hz,持续20min).术后1、4、8、12、24 h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及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各组脊髓组织中TNF-α蛋白水平及mRNA水平.结果 与SCI组相比,STM组、MP组、STM+ MP组的脊髓组织中TNF-α蛋白水平均有明显下降,其中STM+ MP组降低最为显著;与SCI组和STM组相比较,在各个时间点MP组和STM+ MP组的TNF-α mRNA水平下降明显.结论 述走神经刺激可降低兔急性脊髓损伤的促灸因子TNF-α蛋白水平,其效果接近于MP,且在抑制TNF-α蛋白表达方面与MP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UPASSⅡ脊柱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Magerl A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选择18例单纯性胸腰椎骨折(无神经功能损害)患者进行UPASSⅡ脊柱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记录围手术期参数(指标),对术前和术后的脊柱后凸角度和椎体高度等影像学指标进行评估。结果手术时间为54~95(64±8.2)min,术中出血为37~90(45±16)ml。无神经损伤及其它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5(8.4±2.1)个月。术前Cobb角度为6.9°~19.5°(13.5°±3.9°),术后为2.0°~8.7°(5.1°±2.8°),末次随访时为3.6°~10.1°(7.2°±2.4°),平均丢失2.1°±0.9°,脊柱后凸畸形平均纠正6.3°±2.2°。术前椎体高度为37%~72%(57.8%±10.9%),术后即刻为76.5%~100%(91.7%±6.9%),末次随访时为68%~97%(88.2%±7.4%)。VAS评分:术前为7~10(8.9±0.9)分,术后1周为1~5(2.5±1.7)分,末次随访时为0~3(1.8±1.0)分。结论 UPASSⅡ脊柱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可用于治疗Magerl A型、脊柱载荷评分≤6分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安全性好,操作相对简单,手术效果满意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1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11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在C形臂X线透视下行椎体后凸成形术,并对术前、术后的疼痛和椎体高度的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疼痛和病椎前缘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可迅速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疼痛,是恢复病椎前缘高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1例手法复位失败的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行切开复位、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并随访其骨折愈合情况及远期功能效果。结果:2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3个月。所有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49~56天,无切口感染、骨折不愈合、内固定断裂移位等并发症发生。根据Colles骨折的改良Green and O′Brien临床评定标准综合评定,优14例,良7例。结论:对于手法复位失败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切开复位、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48例,全部采用接骨钛板固定,克氏针辅助固定7例,外固定支架联合接骨板2例,术后随访根据Aro评分标准进行腕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本组48例患者获8-18个月随访,平均10月。根据Aro的功能评价标准;优24例,良21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3.8%。结论对不能保守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可塑形跟骨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临床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镇  刘立明  曹燕庆 《安徽医学》2009,30(7):799-800
目的总结可塑形跟骨钛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Sanders Ⅱ—Ⅳ型跟骨骨折18例,治疗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并用可塑性钛钢板进行固定。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本组18例骨折中,优10例,良6例,改善2例,优良率88.89%。结论手术切开复位,钛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