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前、后患者凝血及纤溶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5例如科恶性肿瘤,术前、术后1h、24h、3d、7d及26例门诊体检的正常妇女,分别采血检测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选择素(GMP140),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原(PLC),纤溶酶(PL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活性(PAI)。α2-纤溶酶抑制物活性(α2-AP)。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妇科恶性肿瘤组患者术前即存在凝血功能亢进和纤溶系统功能紊乱,处于血栓前状态,术后1h、24h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变化最明显。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凝血和纤溶系统指标持续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若发生局部浸润、淋巴结或远处脏器转移时,极易发生血栓形成,术后必需加强凝血和纤溶系统指标监测。动态检测和分析这些指标有利于血栓前状态的判断,对血栓形成高危患者及早进行药物性预防,可减少血栓形成和提高对栓塞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凝血与纤溶功能亢进,导致肿瘤相关血栓风险显著增加,同时血液的高凝状态与肿瘤的发展和转移相关.凝血和纤溶系统标记物(TM、TAT、tPAI·C、PIC)可用于肿瘤患者体内凝血与纤溶功能监测、风险识别及预后评价.综合凝血和纤溶系统标记物指标和临床指标,对监测肿瘤患者凝血与纤溶风险、指导血栓预防及肿瘤发展有重...  相似文献   

3.
肝硬化凝血功能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鹏  邓美海 《医学综述》2005,11(4):348-350
肝脏对凝血系统的稳定起到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合成多数凝血因子,而且抗凝物质如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肝素以及纤溶系统的重要物质如纤溶酶原、纤溶酶抑制剂、纤溶酶活化物抑制物等也在肝脏合成。同时肝脏网织内皮细胞在活化的凝血因子及组织纤溶酶原活化物的清除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由于肝脏蛋白合成的减少,凝血及纤溶系统因子活性降低是肝硬化最常见的异常之一,其他改变如血小板数量及功能、纤溶的活化也在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4.
王芳 《中原医刊》2004,31(4):2-3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止凝血系统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58例糖尿病患者和60例正常人的外周血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因子Ⅷ活性(FⅧ:C)、蛋白C(PC)、游离蛋白S(FPS)、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纤溶酶激活剂抑制剂(PAI-1)和血小板粘附试验(PAdT)及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糖尿病组vWF、FⅧ:C、PC、PAI-1、PAdT及PAgT较对照组增高,患者组FPS含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提示糖尿病患者凝血活性增强、纤溶活性减低,血小板功能亢进。  相似文献   

5.
围术期应激使血液中凝血蛋白增加[1],血小板反应性增高[2],凝血抑制物减少[3],纤溶功能紊乱[4],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β受体阻滞剂可以通过阻滞肾上腺素能受体对抗肾上腺素介导的细胞因子释放、血小板功能增强以及血栓的形成,并具有直接抑制血小板活性[5]及稳定纤溶活性的作用[6-8].艾司洛尔是一种超短效β受体阻滞剂.  相似文献   

6.
宁军  龚浩 《中国医刊》2008,43(2):49-50
目的分析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凝血、抗凝、纤溶系统的改变,探讨晚期肿瘤患者的凝血状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50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和50例正常人的凝血、抗凝、纤溶系统和内源性抗凝活性相关的实验室指标,包括血浆纤维蛋白原(Fb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纤溶酶原活化抑制物-1活性(PAI-1),D-二聚体(D-dimer)。结果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活化抑制剂-1活性的水平较正常人显著升高。结论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存在凝血、抗凝、纤溶系统的激活,机体呈现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7.
冠脉事件及冠脉病变的发生涉及到血管内皮功能 ,血小板、凝血、纤溶因子等一系列生物分子的参与。临床及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凝血系统活性增强而纤溶活性降低是导致血栓性疾病的直接原因 ,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患者存在纤溶活性的受损 ,而纤溶活性的降低又常归因于血浆PAI 1水平的增高[1] 。尽管如此 ,血浆PAI 1水平与冠脉事件及冠脉病变的关系尚有争论[2~ 4] ,笔者通过测定不同冠心病患者血浆PAI 1水平及与正常对照组的比较来探讨其与冠脉事件及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1999年 8月~ 2 0 0 0年 8月我科收治的部分冠心病患者 72例 ,男 5 4例 ,女 18例  相似文献   

8.
对37例高血压病患者及18例正常人进行了凝血、纤溶和血小板功能的多项指标检查,结果发现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液凝固性增强、纤溶活性降低和血小板功能亢进,而且上述指标的变化程度与其并发症的发生有关。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多指标的动态随访,有助于了解并发血栓的可能性,指导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实验以川芎嗪对凝血-纤维蛋白溶解系统酶活性的影响来探讨其活血化瘀机理.结果表明:川芎嗪对凝血过程中的凝血活酶和凝血酶的生成及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浓度增加而加强;川芎嗪对纤溶酶原无直接激活作用,但能加速或增加尿激酶对纤溶酶原的激活作用或者增强纤溶酶对纤维蛋白的降解作用.因而川芎嗪对凝血-纤溶系统酶活性的影响是其活血化瘀机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妇科手术前后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妇科手术前后患者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发生的变化,探讨妇科手术中预防血栓形成的办法。方法:选择26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65例妇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非肿瘤组12例,良性肿瘤组28例和恶性肿瘤组25例,检测患者手术前后凝血、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P选择素(GMP-140),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PLM),纤溶酶原(PL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活性(PAI),a2-纤溶酶抑制物活性(a2-AP)。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妇科恶性肿瘤组患者术前即存在凝血功能亢进和纤溶系统功能紊乱,处于血栓前状态,术后1、24h凝血和纤溶变化最明显。结论:对患者手术前后加强实验室凝血和纤溶指标的监测非常重要,有利于对血栓形成高危患者及早进行药物性预防,可大大减少血栓形成和提高对栓塞的治疗效果,并有助于观察病情变化与预后判断,减少手术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47例脑血栓形成患者的血小板、凝血、抗凝和纤溶功能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是脑血栓形成患者血小板对ADP和胶原的聚集反应升高,抗凝血酶Ⅲ抗原、α2巨球蛋白和蛋白C抗原显著升高,纤溶酶原活性和纤溶抑制活性显著升高,纤维蛋白原显著缩短,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缩短,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2.
川芎嗪对凝血—纤溶系统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实验以川芎嗪对凝血-纤维蛋白溶解系统酶活性的影响来探讨其活血化瘀机理,结果表明,川芎嗪对凝血过程中的凝血酶和凝血酶的生成及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浓度增加而加强,川芎嗪对纤溶酶原无直接激活作用,但对加速或增加尿激对纤溶酶原的激活作用或者增强纤溶酶对纤维蛋白的降解作用,因而川芎嗪对凝血-纤溶系统酶活性的影响是其活和因化瘀机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动态观察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在有无肿瘤复发转移不同时期的止凝血功能的变化,以探索其止凝血机制的常规检测指标及分子标志物的改变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的诊断、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对30例正常对照组人群和42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常规止凝血功能的检测,包括PLT、PT、aPTT、TT、Fbg及血小板活化、凝血、抗凝血和纤溶指标的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包括GMP-140、TF、TAT、TFPI、TpP、PAP、u-PA、t-PA、PAI-1、D-D含量和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和Ⅺ活性及抗凝血酶AT活性。结果①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均有Fbg升高(P〈0.05),在疾病复发转移组中升高更加明显(P〈0.01),同时在复发转移组中又出现了PT、aPTT的缩短(P〈0.05)。②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组中均存在着GMP-140、TF、TAT和TpP的升高(P〈0.05)、且在肿瘤复发转移组中升高得更明显(P〈0.05或P〈0.01),同时在这组患者中又有凝血因子Ⅶ、X活性的升高和AT活性的降低(P〈0.05)。③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组中存在着纤溶指标PAP、u-PA、t-PA和D-D含量的升高(P〈0.05),在肿瘤复发转移组中这些指标升高得更明显(P〈0.05或P〈0.01),而在这组患者中又出现了纤溶酶原抑制物PAI-1含量的升高(P〈0.05)。结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同时存在着血小板活化、凝血激活、抗凝血抑制和纤溶系统的活化。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常规止凝血功能的指标除Fbg含量变化与肿瘤复发转移明显相关外,其余指标变化不大,而血小板活化、凝血、抗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分子标志物水平的改变,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复发转移的止凝血功能异常的意义更明显,可作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预测、肿瘤复发转移以及判断预后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其止凝血机制的常规检测指标及分子标志物的改变在头颈部恶性肿瘤有无复发、转移不同时期患者的诊断、复发转移和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对30例正常对照组人群及84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常规止凝血功能的检测,包括PLT、PT、aPTT、TT、Fbg及血小板活化、凝血、抗凝血和纤溶指标的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包括GMP-140、TF、TAT、TFPI、TpP、PAP、u-PA、t-PA、PAI-1、D-D含量和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和Ⅺ活性及抗凝血酶AT活性。结果 (1)在头颈部恶性肿瘤组患者中均有Fbg升高(P〈0.05),且在疾病复发转移后更加明显(P〈0.01),同时在这组患者中出现PT、aPTT的缩短(P〈0.05)。(2)在头颈部恶性肿瘤组中均存在着GMP-140、TF、TAT和TpP的升高(P〈0.05),且在疾病复发转移组中更明显(P〈0.05或P〈0.01),同时在这组患者中又有凝血因子Ⅶ、Ⅹ活性的升高和AT活性的降低(P〈0.05)。(3)在头颈部恶性肿瘤组中存在着纤溶指标PAP、u-PA、t-PA和D-D含量的升高(P〈0.05),在肿瘤复发转移后这些指标升高更明显(P〈0.05或P〈0.01),同时在这组患者中又出现了PAI-1含量的升高(P〈0.05)。结果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存在着血小板、凝血、抗凝血和纤溶方面的止凝血功能的异常。表现为血小板活化、凝血激活、抗凝血抑制和纤溶系统的活化。常规止凝血功能的指标除Fbg含量变化与肿瘤复发转移明显相关外,其余指标变化不大。血小板活化、凝血、抗凝血和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水平的改变在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合并有复发转移者中变化更加明显,可作为头颈部恶性肿瘤预测、肿瘤复发和转移及判断预后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辨证与血凝纤溶系统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与冠心病(CHD)辨证的关系。方法:在对269例冠心病人临床辨证的基础上,检测分析CHD各证型病人及健康对照组的抗凝血酶Ⅲ(ATⅢ)、血小板仅颗粒膜蛋白(GPM-140)、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等血凝纤溶系统指标。结果:较之健康对照组,冠心病的各证型组的异常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各证型组之间比较,心血瘀阻证和痰阻心脉证的5项指标异常的程度最明显,尤以心血瘀阻证为著。结论:①抗凝血指标(AT11I)的变化与冠心病临床辨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②GMP-140显著升高可作为冠心病监测和血栓前状态评价的有效指标。③冠心病各证型均存在纤溶活性(t—PA与PAI—1)低下状态,心血瘀阻和痰阻心脉证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止凝血与纤溶状态检测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种疾病状态下,机体内凝血、抗凝与纤溶系统的动态平衡均能够被打破。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AD)患者存在内皮细胞损伤、止凝血功能增强及纤溶活性降低,容易导致血栓形成。近年来,包括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在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被称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继发完全性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本研究检测了与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因子、抗凝系统及纤溶物质相关的指标,探讨其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液中的变化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恶性肿瘤与血液高凝状态的关系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研究表明[1],恶性肿瘤细胞本身可激活单核细胞合成和释放多种凝血物质,作用于凝血和纤溶的不同环节和阶段,造成肿瘤患者凝血和纤溶活性的亢进,血小板数量有明显升高.本文检测肺癌患者血小板数量,探讨其与肺癌和胸腔积液性质的关系,为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和评估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大鼠胰腺炎相关性急性肺损伤模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重组纳豆激酶(recombinant nattokinase,r-NK)大剂量重复给药对Beagle犬和小型猪凝血和纤溶系统的不同影响。方法用血球计数仪测定血小板相关参数;用血凝仪采取凝固法依次测定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 (TT);以ELISA法分别测定纤溶酶原(PLG)、纤溶酶原激活因子(t-PA)活性。结果药物对Beagle 犬和小型猪有相似的血管刺激作用。给药1周后Beagle犬血小板计数下降,PT明显延长,Fib含量明显降低,PLG活性升高。而药物对小型猪的各项参数均无明显影响。结论不同动物对相同剂量r-NK毒性反应存在较大的差异性,r-NK大剂量重复给药可破坏Beagle犬的凝血/纤溶系统平衡,而不影响小型猪凝血/纤溶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各项指标的变化,探讨高凝状态在DVT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指导临床采用合理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以6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测定60例DVT患者的血小板数量(BPC)、血小板聚集率(PAgT)、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含量;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TPP)、纤维蛋白原(F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活性、蛋白S(PS)含量;纤溶酶原(PI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VT患者PAgT、GMP-140、Fg、vWF含量及PAI-1活性明显升高:PT、TT、APTT、AT-Ⅲ、PC、PS、PIg及tPA活性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血液凝血、抗凝和纤溶活性异常所致的高凝状态在DVT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临床应采用凝血、抗凝和纤溶联合指标指导DVT的防治,以取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动态观察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在疾病缓解和进展不同时期的止凝血功能的变化,以探索其止凝血机制的常规检测指标及分子标志物的改变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诊断、疾病进展和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0例正常对照组人群及44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常规止凝血功能的检测,包括PLT、PT、aPTT、TT、Fbg及血小板活化、凝血、抗凝血和纤溶指标的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包括GMP-140、TF、TAT、TFPI、TpP、PAP、u-PA、t-PA、PAI、D-D含量和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和Ⅺ活性及AT活性.结果 1.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组及其疾病缓解期组中存在着Fbg的升高(P<0.05),至疾病进展期中PLT、Fbg出现了下降(P<0.05).且出现了PT、aPTT的延长(P<0.05);2.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组中,GMP-140、TF、TAT、TFPI和TpP含量的升高及AT活性的降低,在疾病进展期中变化更明显(P<0.05或P<0.01),同时有凝血因子Ⅴ、Ⅵ、Ⅷ、Ⅸ的降低(P<0.05),而在疾病缓解期时同样存在着GMP-140、TF、TpP的升高及AT活性的降低(P<0.05);3.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组中同样存在着纤溶指标PAP、u-PA、t-PA和D-D的含量的升高(P<0.05),疾病进展期升高得更明显(P<0.05或P<0.01),且同时出现了纤溶酶原抑制物PAI-1含量的升高(P<0.05).结论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同时存在着血小板、凝血、抗凝和纤溶方面的止凝血功能的异常.表现为血小板数量下降、功能活化、凝血激活、抗凝血降低和纤溶系统的活化.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常规止凝血指标PLT、Fbg的变化与疾病的进展密切相关.而血小板活化、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的分子标志物水平的改变对其疾病合并有止凝血功能异常的意义更明显,可作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疾病的进展和缓解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